韭菜產業“智囊團”為何受歡迎(現場評論)

最近,筆者從河南浚縣了解到這樣一件事:當地縣志記載,早在清朝康熙年間,農戶就開始種韭菜。如今,韭菜種植達1萬多畝,年產值過億元,還“種”出了無公害証書。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韭菜豐收的喜悅一度被滯銷的現實沖淡。為降低疫情影響,當地政府簽約專業顧問團隊進行產業規劃,干部群眾親切地稱其為韭菜產業“智囊團”。“智囊團”跳出農業看農業,推出市場營銷、品牌運行、精深加工等一攬子新舉措。
壯大韭菜產業,為啥要跳出田間地頭?好韭菜是種出來的,好產業是精心“鍛造”出來的。實地調查發現,當地一家一戶分散種韭菜,沒有統一管理和品牌,走批發壓價嚴重。不少農民抱怨,“無公害”沒賣上好價錢。“智囊團”給出方案——靠韭菜增收致富,必須把目光延伸到“種出來之后”的問題上:既要打造好品質,還要打造好品牌,通過精准營銷,為好產品找到“好婆家”,帶動產品漲身價、農民增收入。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發展鄉村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准化生產。”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不能隻埋頭“一畝三分地”忙生產,還要打造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的全產業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實現高質高效。
近些年,很多地方引來高新技術、專業人才、管理理念等現代要素,打開農業全產業鏈增值的想象空間:內蒙古一家牧場發展多種經營,推出兒童畫室和體驗室,挖掘出更多消費潛力﹔安徽一鄉鎮企業創新工藝,將廢棄麥稈變成了桌椅、裝飾畫,純綠色家具銷路廣闊……從種植業、養殖業向外延伸,創新產品和服務種類,拓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和農民群眾的增收渠道。
韭菜產業“智囊團”給當地的發展方案,其實就是打造韭菜的全產業鏈:韭菜不僅從田間直接走向餐桌,也可以做成韭菜盒子等冷凍產品,還可以進行韭菜精油、韭菜養生酒等精深加工。“智囊團”還有個適應消費升級的建議,那就是把韭菜像花一樣種進盆裡,既能充當綠植裝飾房間,還能隨時食用。從論斤賣到論盆賣,當地韭菜身價漲了數倍,目前市場訂單很是緊俏。
韭菜產業“智囊團”備受群眾歡迎,背后折射出的是鄉村人才振興的迫切需求。受發展程度、知識水平等限制,原有的人才儲備難以獨自扛起鄉村產業振興的重任。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加快補齊農村人才短板,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
現代農業不是種植業、養殖業的“獨角戲”,而是農業全產業鏈的“大合唱”。政府及時補位,各類人才施展才華,農戶、合作社、農業企業攜手共同發展,才能更好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廣袤田野上,鄉村振興正積聚磅礡力量。
(作者為本報經濟社會部記者)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4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