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读懂政府工作报告关键词
经济新优势如何打造?政府工作报告再提数字经济引热议
经济新突破如何实现?代表委员热议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5G新基建如何建? 融入百业服务大众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新增长点何处寻?以市场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数智经济 智者有言
李晓红院士:打好抗疫战 表彰令也是动员令
张伯礼院士:中医药是国家重要资源
潘建伟院士: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常进院士:创新就要甘于坐冷板凳、啃硬骨头
张钹院士:从技术层面解决人工智能安全问题
杨士中院士:发挥制度优势 打造空天信息网
梁志峰:数字化赋能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李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新基建进行时
5G普及,还要迈过几道坎?
纳入新基建 卫星互联网开启太空经济新风口
物联网时代谁来给万物供电?
5G时代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玩出精彩
小城市建设大数据中心 如何避免晒太阳
@高三毕业生,送你新基建专业报考小贴士
数智经济搭起就业新舞台
从搬家工到总经理 大学生终圆创业梦
网红医生崔玉涛创业路
四分之一的外卖骑手在创业 90后占比近半
90后郊区拾荒者 为百万家庭以旧换新
穿梭不息90后创业身影 新时代青年之光
制造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闯出新天地 中国制造在创新开放中转型蝶变
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新模式撬动制造业新机遇
生产经营双触网 新业态拓展制造新空间
部署创新链 数字驱动制造业释放新动能
把握现在远见未来 制造业将产品做到深入人心
电商购物节展露新趋势
新机价位下探 5G手机或迎来普及拐点
宅经济持续发酵 智能家居成消费新宠
直播带货新招 开辟造血式兴农新路径
模式创新 智慧升级 双11见证经济复苏活力
直播带货彰显新活力 万亿市场呼唤规范管理
供需下沉 服务提质 双11展现消费强劲潜能
战疫抗洪 科技显身手
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研发 科学家在行动
航天技术投身战疫 筑起智能防线
迅速反应 精准指挥 合力打好防疫科技战
我有熔喷布 谁有口罩机 央企吹响转产冲锋号
高分成像 北斗预警 黑科技让防洪救灾更高效
5G、无人机助力 黑科技让防汛抗洪更智慧
5G商用按下快进键
5G牌照发放一周年 基站建设加速跑
5G赋能新业态 引领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5G+制造让提质增效看得见
高网速准节拍 5G让大师音乐课来到身边
多地竞相布局 5G带动自动驾驶步入现实
5G商用一年 中国交出漂亮成绩单
5G独立组网提速 显现合作共赢生态活力
5G发展按下快进键 产业变革跑出加速度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
守卫第五疆域 共同筑牢网络安全防护网
增强顶层设计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步稳蹄疾
政务APP责任重大 个人信息处理需增敬畏心
保护意识觉醒 多方发力让信息不再裸奔
十一 数字经济看后劲
新平台造就新生态 释放数字化转型增长潜力
新玩家入局新业态 激发产业升级新动能
数字浪潮孕育新个体 灵活就业迎来时代风口
技术搭台 平台破壁 传统企业形成数字新实体
从共享机床到数据开放 共享经济迈向纵深处
数字赋能 政务瘦身 政府数字化跑出加速度
十二 数智图解
传统企业如何搭上新基建快车?
新基建定义来了 哪些行业最受益?
数字经济何处发力 15大新业态新模式是重点

11:54 / 14:12
  •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社会生产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顺势而上、御风而行的数字经济,如同驶入了“快车道”, 为对冲行业压力、带动经济服务、支撑稳定就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新基建”引领的数字化浪潮下,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实体经济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突破转型。蓬勃增长的数“智”经济,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

  • 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占GDP比重超三分之一、从业人员约2亿……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习近平总书记23日在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上做出重要指示。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字经济”再次被写入报告,“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掷地有声,引发委员代表热议。

    面向未来,如何抓住新一轮科技变革契机,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数字经济新动能从何显现?新优势又如何打造?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先性,下一步应从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打破“数据孤岛”等多方面着手发力,抓住这一关键历史机遇,引领全球数字经济发展。

    “推进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产业配套完善,是实现“六稳”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培育新动能的主要来源。但相较于消费领域近年来迸发的新业态,如网购、直播带货等,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仍存在不足。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产业数字化改造整体呈现“偏消费端”,即“偏产业链后端”的特点,企业自发行动,各自为战,存在低层次重复建设,传统行业转型遭遇瓶颈,数字产业链不完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幅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要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多位专家对此表示,工业互联网对于服务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应该分层次加大产业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启贵认为,关键在于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数字经济政策体系。他具体指出,要建立健全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和体制机制,建立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相互协同、相互配套,推动形成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国家发改委22日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下称“草案”)中,已明确提出将编制 《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发展规划》,同时研究构建数字经济协同治理政策体系。

    徐洪才建议,搭建产业互联网平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质量效率,通过新产业业态,来创造新体验和社会价值。同时,运用新技术进行商业模式、产业服务升级,实现智能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

    4月,国家发改委发文提出,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产业互联网的应用,企业可以实现柔性化生产,更好地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发挥产品的长尾效应。”徐洪才同时表示,全方面提高数字型人才和提升全民数字化的素质也至关重要,需要对数字人才从课程设计、开发到教学进行全流程网络化培养。

    “全面推进‘互联网+’”

    “新基建”加速新经济竞相迸发

    “互联网+”是历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热词,已连续6年被写入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推进‘互联网+’”已升级为“全面推进‘互联网+’,足以显示其重要性。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政务“云”平台、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一系列“互联网+”新业态快速涌现,在帮助疫情防控以及复工复产方面大显身手。而受益于国家密切布局“新基建”,“互联网+”相关产业正在得到更好的发展环境。

    “5G融合应用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让大众第一次大范围感受到5G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全国政协委员、联通产品中心经理张云勇表示,5G融合应用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大显身手,凝聚了数字化转型共识,加速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

    朱启贵则表示,“新基建”不但能够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撑新型服务业和新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提出,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加大对新一代信息网络、5G等推进力度,将降低企业应用数字技术的成本,全面提升各行业的生产效率。

    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过程中,滋生出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导致诈骗、传销、非法集资等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现象发生。徐洪才建议,要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网络平台责任,厘清政企治理权责,规范相关主体行为。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政策支持。建立系统性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打破“数据孤岛”

    数据“大脑”驱动数字经济创新

    疫情期间,“健康码”在全国多地普及。手机里的绿色二维码,在让人们享受到大数据“红利”的同时,也给数字政务、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带来新思路。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数据”为生产要素。

    “数字经济时代,在线的每一次点击,都牵动着大量的数据调用,产生海量数据,亟须扩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徐洪才对记者表示,构建数据“大脑”,是驱动数字经济创新的关键一环。

    当前,产业链仍然存在“数据孤岛”、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建议,建立数据治理委员会作为数据管理的领导机构,同时设立数据共享管理平台,将政府公共数据整体开放,而非仅仅是单个部门数据公开。

    针对市场提出的难点、痛点,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草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行动,探索数据流通规则,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和共享融通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强调,打造数字竞争新优势,重在收集、用好各类数据。因此,应该在采集端更大力度推进数据共享的同时,加大算法和算力的支撑以及软硬件配套能力,让数据释放更多动力。

  • “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在23日上午的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委员发言后这样说道。

    理顺市场与政府,协调改革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以来是全国两会的重要议题。

    在今年的两会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代表委员和专家强烈共鸣。

    代表委员们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的表述,不仅体现党中央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视,更彰显出中央持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定力,将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经济新突破。

    推动要素市场化利改革

    “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22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关于体制机制改革的表述。

    “要把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改革核心。”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告诉人民网记者。

    5月23日,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杨成长以“制定‘十四五’规划需要新视角”为主题作发言,并从问题、企业家、完善市场机制和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差异性四方面进行具体说明。“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大幅度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条件。”杨成长说。

    杨成长建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帮助实现规划,尤其是要素市场化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最重要的是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落实市场化改革提信心

    后疫情时代,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各类挑战层出不穷,中国始终以改革破题,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因为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成为中国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的一条主线。”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说,接连落地的改革举措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两会召开前夕,中央连续发布两个重要的改革文件,宣示了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坚定决心。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公布,明确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

    5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正式出炉,针对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进行了集中部署。

    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看来,当前全球疫情蔓延,国内经济发展面临风险前所未有,此时更需要依托经济制度优势为国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当前仍要更大限度地激发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活力。”黄茂兴如是说。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政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有活力则中国经济有活力。在当前背景下,增强微观主体活力特别是民营企业活力对于提振市场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畅通内外循环促发展

    下一步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王济光建议,一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安全;二是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力度,真正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三是坚持国内投资与消费双轮驱动,专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中国不仅有14亿人的消费者投资市场,也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代表委员建议,应充分发挥内需市场功能,让需求端和供给端形成良性互动。

    杨成长建议,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可以从企业家视角出发,因为企业家是发现商机、组织要素生产并承担投资风险者,是创新的推动者。“如果从企业家视角去制定规划和审视规划,就能激发投资热情,真正做到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经济恢复增长的关键在于打破循环的‘肠梗阻’。要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内外循环形成良性互动。”杨成长说。

    “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优势,绝不意味着关起门来搞发展,应该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说。

  • 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位列其中。   

    这是5G连续第二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自2019年正式商用以来,中国5G部署不断提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拓展5G应用,意味着在建网的同时,加快应用成为5G商用的另一重点任务。   

    部长通道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为5G应用场景亲自做起了推广。不难发现,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在提案议案中,对用好5G饱含期待。   

    换挡提速 加快5G新基建   

    中国5G自去年6月商用以来,网络发展不断提速。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19.8万个,5G用户累计已超3600万。据中国信通院测算,到2020年底,5G新建基站将超过50万个,用户将突破1亿。   

    据了解,今年3月,工信部针对5G发展发布重磅文件——《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要求全力推进5G网络建设、应用推广、技术发展和安全保障,充分发挥5G新型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可以说是今年促进5G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引起了广泛关注。   

    提速5G网络建设,拓展5G应用场景,成为两会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5G在疫情监测、病毒溯源、人员追踪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带来基础设施、社会治理、传统产业、企业管理、生活消费五个方面数字化进程的“换挡提速”。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家用空调创新中心主任李金波建议,加快5G建设,为企业、设备、人员的快速高效连接提供高速通道;加速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平台生态,夯实新基建基础。   

    产业融合 推动社会数字化进程

    5G领衔新基建,作为最根本的通信基础设施,能够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其他基础设施提供重要的网络支撑,这些技术之间的互相补充,能够促进数字科技快速赋能给各行各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   

    杨杰认为,过去40年,我国实现了移动通信技术在消费侧的全面普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并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今,5G超大带宽、超广连接、超低时延三大特性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开启了从消费侧向生产侧全面渗透的进程。5G将成为社会信息流动的主动脉、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器、数字社会建设的新基石,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信息通信行业范畴。   

    工业互联网是5G的典型应用,也是新基建的核心要素。去年以来,工信部多次出台文件,力推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也就此提出许多具体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建议,结合新基建建设,将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创新技术结合起来,提升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平台能力和科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周云杰连续第四年对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出建议。   

    同样关注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还有来自向智能化转型的联想。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出,要从加大新基建力度、加强市场政策引导、加快构建应用生态和加速培育复合型人才等四个方面,提升“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能力,从而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全社会对于利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需求日益旺盛和迫切。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应该把5G的应用场景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现阶段如果没有足够的应用场景来拉动的话,我觉得5G的普及速度可能不够快。”   

    加强合作 释放发展新动能   

    全球5G商用刚刚起步,我国5G融合应用总体上处于探索期,行业融合正在验证和示范中。5G标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加快5G商用进程仍需各方继续强化合作。   

    杨杰认为,推动5G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社会性工程。当前,深入推进5G发展面临着建设运营成本提升、科技创新协同不足、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不到位等难题,亟待破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介绍,5G网络的建站成本高,规模也比4G大2到3倍。总体来看,5G如果要达到4G旗鼓相当的网络覆盖需要建成1000万台5G基站,至少需要2万亿元。他预计,到2020年所有运营商将总共再建大约100万台5G基站,从目前的进度看,距离全面覆盖满足大家的需求,还需要5至8年的时间。   

    “5G还需要思考如何跟实体经济进行融合”,张云勇认为,现在不少行业还存在“叫好不叫座”这个现象,尤其是跨行业之间没有穿透存在壁垒,所以给5G和其他行业的融合带来很多现实困难,“所以我们也呼吁政策引导有序推动”。   

    全国政协委员、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表示,5G网络的安全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他认为,作为新一代的数字基础设施,5G在赋能发展的同时也将引发新的网络安全风险,其安全性具有基础性和全局性意义。   

    在周鸿祎看来,网络安全贯穿新基建的战略安全、技术安全、应用安全和运行安全的始终。因此,周鸿祎建议,应当从战略高度审视5G网络安全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加强5G安全的顶层设计,制定《国家5G安全战略》。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在5G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领先优势,充分发挥5G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杨杰建议,强化5G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多措并举破解5G成本难题,建立健全5G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5G服务民生、融入各行各业创新发展,赋能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 5月23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

    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均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

    这一系列的表述,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贯重视,更说明在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已成为重要的“破局利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为我国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划出了重点,思路清晰,方向明确,步伐坚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的内容,放在‘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部分,这是个重要信号,核心是要以市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樊杰表示,“坚持发展,为中国经济的体量和韧性奠定了稳固基础,未来还要向科技创新要产量、要质量。”

    “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眭纪刚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表示,复杂的国际环境对我国的科技安全、产业安全带来挑战,同时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创新治理模式、国家创新体系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比如仍存在科研力量较分散、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眭纪刚坦言。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两会前夕,我国就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创新制度供给,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意见》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要求,旨在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技术等要素生产力。

    陕西省人大代表、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陕西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米磊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最关键一环,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瓶颈和抢占未来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深入贯彻和践行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米磊看来,这不仅需要把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集中到核心技术攻关的战略目标领域;还要发扬“勇担使命、敢为人先、啃硬骨头、十年磨剑”的“硬科技精神”,建立起国家的“创新自信”;同时要构建“国有+民营”等多方参与的协同攻关机制,打造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共享国家创新体系。

    与《意见》一脉相承,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多项具体措施: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谁能干就让谁干。

    这些新举措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加快建设新时代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按照规划,今年是我国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关键之年。”5月19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科技既要顶天也要立地,要真正为我国的全面发展,为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为国家的更加安全作出贡献。

  • 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赵竹青)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进行表彰,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8月17日,中国工程院党组号召全体院士向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学习。人民网科技频道专访了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

    人民网科技:这次获得勋章和荣誉称号的4人中,3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您有什么感受?

    李晓红:这次表彰,是院士队伍的光荣,是中国工程院的骄傲,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这次共授予4人国家荣誉称号,其中有3位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厚爱,不仅是对三位院士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的高度褒奖,也是对中国工程院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组织动员广大院士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科技支撑的充分肯定。

    同时,这也是对我们极大的鞭策。党中央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这次表彰令,更是动员令,我们要把此次表彰作为动力,把鼓励作为鞭策,把荣誉作为力量,以此为新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而砥砺奋进。

    人民网科技:三位院士展现出了哪些精神令人动容、值得学习?

    李晓红:钟南山在耄耋之年再次临危受命,敢医敢言,作出“人传人”的关键判断,拉响了疫情警报。张伯礼日夜奋战中医药临床救治,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显著成效。陈薇敢为人先,以身试药,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开展临床试验的新冠肺炎疫苗。

    我们要以钟南山、张伯礼、陈薇院士为榜样,深入学习他们坚持国家至上、人民至上的理想信念;学习他们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的忠诚品格;学习他们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的斗争精神;学习他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全力以赴、废寝忘食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们大爱忘我、无怨无悔的高风亮节。

    人民网科技:工程院全院是如何参与此次战“疫”的?还有哪些人、哪些事令您印象尤为深刻?

    李晓红:疫情发生以来,工程院党组第一时间行动,迅速动员和组织院士积极为党中央科学决策建言献策,牵头开展病毒溯源、疫苗药物、中医药等科技攻关。广大院士主动响应党中央号召,闻令而动、勇于担当,迅速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除了此次获得荣誉表彰的3位院士以外,工程院还有许多院士为战“疫”付出了心血。

    李兰娟院士毫不迟疑,深入一线,全力抢救重症、危重症患者。王辰院士及时提出建立“方舱医院”的建议,有效破解应收尽收难题,搭建了希望方舟、生命之舱。黄璐琦院士带领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在武汉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研发抗疫中药,贡献了中国处方。乔杰院士医者仁心,为爱而行,护佑母婴健康,点亮新生命之光。他们不畏风险逆行一线的勇敢精神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创新精神令我们由衷敬佩。

    在疫情重地,李德仁、余少华、李元元、马丁等武汉当地的院士虽身陷重围,仍然坚持奋战在防控阵地。他们公而忘私全力以赴的奉献精神和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博爱精神令我们由衷感动。

    各领域广大院士自觉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投入抗疫工作,通过药物研发、大数据分析、防护技术和医用设备研发等多种科技手段,为快速检测、应急预警、医废处理、农产品销售、复工复产等提供了有力支撑。邓秀新院士成为秭归脐橙的“带货主播”,帮助当地农民尽快重振产业;陈建峰院士开展可重复使用防护口罩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程京院士研制出全球首款快速检测区分多种病毒的试剂盒;曲久辉院士开展疫情环境风险防控科技攻关;欧阳晓平院士帮助武汉应急高效处理医疗卫生垃圾,等等,不胜枚举。他们胸怀大局服务人民的担当精神和脚踏实地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令我们由衷赞扬。

    人民网科技:下一步,工程院在科技战疫方面还将有哪些工作?

    李晓红: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安全,严重阻碍了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引发了国际格局巨大变化,也更加凸显了加强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要深刻认识严峻形势和复杂局面,坚持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深入学习宣传三位院士的事迹与精神。要大力宣传抗疫英雄的卓越功绩和光辉形象,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工程科技事业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是继续身先士卒持续打好抗疫战,为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围绕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科技能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等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围绕公共卫生领域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开展跨学科研究,大力推动病毒溯源、快速检测、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关键技术攻关,为加快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发挥智库“顶天立地”作用,积极推动行业和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支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四是瞄准工程科技前沿,推动攻破关键核心技术。号召和动员院士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勇攀科技高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组织和支持院士对“卡脖子”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尽早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 为进一步向公众普及我国最新科技成果,宣扬科学精神,人民网科技频道于近日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张伯礼在专访时表示,中医药现代化几十年充分证明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但它确是关乎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健康产业方方面面,是涉及到国家民族的战略大事。

    以下为专访摘编:

    人民网科技:8月23日,今年的全国科技周活动开启。您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张伯礼:我认为,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4个字:实事求是。稍微展开一点说,科学精神就是要求真求实,学会质疑,不盲从,对任何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我们要学会从常态中发现不常态,从普通中发现不普通,学会从疑难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科学素养的核心是科学精神,其次是科学的能力。我们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了科学精神、掌握了一定科研能力,都是可以做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任何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是从小课题做起,从一个小项目做到大项目,从一个普通的临床观察做一个重大研究,都是一步一步走来的。不管你原来这个团队有多大名声,或者你这团队多强,如果只想守摊子、保守了,不求进取了,大概都不能持续发展。反过来你现在很小,但是有这个正确科学思维,有强烈的这个创新愿望,不断的去攻关,去进取,不断增强才干和能力,逐步就可以做大做强。

    所以我觉得科学的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实事求是、学会质疑。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围绕一个重大的国家和领域的重大需求问题持续攻关,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就可以逐渐走向成功。

    人民网科技:您对于您的学生以及新一代年轻的中医工作者,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张伯礼:医生首先要立德树人。所以我总是强调作为一个医生最大的品质,就是替别人着想,病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病人要有点担当精神,因为作为专业人士,有时候需要你帮病人拿主意。

    另外,作为一个医生最好的习惯是要读书。你选择了医生这门行业了,你要一辈子去学习读书,因为新的知识不断在更迭,你不读书就不掌握,你今天晚上读到了最新的医学进展,明天早晨就能用到临床上。所以说,不断学习获取新知,是作为一个医生的基本功。我的座右铭:贤以弘德、术以辅仁。一个有高尚的品德、精良的医术才是作一个好医生的基础。

    再一个,作为医生一定要有奉献的精神。病人把最自己的最深的隐私,都要跟医生说,他甚至把最宝贵的生命都托付给你,你怎么能够对他不重视?个别的患者可能对医生态度不好,那只是个别的。整体的病人群体,对医生还是尊重信任的。所以我们不要辜负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多为患者着想,多给患者服务。奉献应该是医生的习惯!我教育我的学生都应该成为这样的人。

    人民网科技:作为大学校长,其实您在科研之外,做了很多人才培养的工作。您认为中医药这件事儿对您来说有多重要,或者说对现在这个时代来讲有多重要?

    张伯礼: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有意义。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所以中药它关乎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健康产业方方面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中药行业的事,而是涉及到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大事。

    举个简单例子,今年是脱贫攻坚之年。包括贵州、广西、甘肃等比较困难的重点区域,脱贫靠的重要项目之一就是种植道地中药。这些地方交通不便、没有工业基础,但是有好的环境,没有污染的水土生态,适合种药。这就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从而帮助农民实现脱贫。

    中医药也是一种医学,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健康、治疗疾病。一些西医解释不了的临床问题,从中医角度可能就能解释。如这次突发疫情,西医沒有特效药、没有疫苗,大家都很关注这个病能治好吗?但是中医药辨证论治,我们很短时间通过临床证候流调,明确了它是“湿毒疫”,可以夾风、夾寒、夾热、夾燥而发病的证候特点,立即制定了治则和处方,很快发挥了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中医治疗其他很多疾病也都有确切疗效。

    人民网科技:今年秋冬您判断疫情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一个趋势?

    张伯礼:我觉得今年秋冬非常可能是新冠和流感共同来袭。但是不会出现像武汉那样的一个地方大规模爆发,一下子几万人同时发病;而是可能会出现像北京新发地这种小规模的聚集性爆发,或者多地散发的个别病例。

    这种局面会使局势更加复杂。所以我们要好好总结北京经验,积极应对。以后不大可能全国大规模驰援一个省市,而是更加强调各个地方各自为战,充分做好自己的防控工作。同时,更加强调精准防控,“点穴式”防控,把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区,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地区,封楼栋而不封小区等等。完全可以做到精准防控疫情和有序经济发展同步推进。

    人民网科技:作为我们个人应该如何应对?

    张伯礼:同时,我们也特别期盼疫苗今冬能够尽快地应用到群众当中。但是即使疫苗来了,我觉得也还要强调每个人做好自己的防控工作。在前一段取得了好多经验还要继续坚持,包括少聚集、少聚餐、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这些都是成功的经验,一定要持之以恒成为生活的习惯。同时还要做好个人自己的防控工作,不熬夜、不酗酒、保持良好心态,就是把身体免疫功能调到一个最适状态,这就是最积极的预防措施。

    做好上述几点,加上我们前一阶段对武汉防疫工作、北京防疫工作的总结,我们会有更多更好的防控策略。距离秋冬季大概还有两个月,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全面准备,迎接第二波可能岀现的疫情,争取疫情决战决胜!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8月27日电(赵竹青)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8月23-29日举办。科技活动周以“科技战疫、创新驱动”为主题,旨在展示科学技术对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系列成果,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向公众普及我国最新科技成果,宣扬科学精神,人民网科技频道于近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潘建伟在专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这种“要素驱动”模式目前正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巨大困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非常重大。”

    人民网科技:疫情给您的科研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潘建伟:在疫情初期,由于实验室的研究生无法返校,部分研究工作的进度有所延迟。不过,由于旅行减少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一些工作相关的讨论交流也给可以在线上进行。

    人民网科技:现在回归正常节奏了吗?

    潘建伟:后来疫情逐步控制之后,各项研究工作也开始恢复到正常节奏。总的来说,虽然有所延迟,但在大家的努力攻关之下,我们的总体科研进度还是在预期的范围之内。

    人民网科技:您认为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什么?能否和广大青少年聊聊您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体会。

    潘建伟: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对思想的解放。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科学革命,开端于牛顿在前人发现的基础上所建立起的经典力学。通过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忽然发现,原来以前一直被认为是神圣的、只能去仰望的星辰,它们的运行居然都是可以计算的。人们终于明白,自然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更是可以被改造的。因此经典力学以及后来的经典电动力学,奠定了以蒸汽机和电力技术为代表的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人类也由此开始进入近代社会。

    然而经典物理学仍然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观念困境,那就是一种机械的宿命论。经典物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粒子未来的运动状态原则上都可以通过力学方程来精确预言。那么,如果构成人类的原子、分子,也是完全遵循经典物理学规律的话,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否早已由力学方程确定好的呢?

    幸运的是,在20世纪初诞生的量子力学,从原理上打破了这一困境。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微观粒子的状态会被测量所影响,因此量子力学立即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观测者的行为可以影响物理系统的演化。而这种更加积极的观念,促使人们去深入认识微观世界的规律,最终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导致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因此,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带来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观念上的革新。

    人民网科技:科技周的一大使命,就是让民众爱上科学,爱上科学精神。能否分享一下您是怎么爱上科学研究的故事?

    潘建伟:我小的时候,因为记忆力差,不理解的东西我很难记住。后来到了初中学物理之后,我觉得我学物理还行,因为物理特别简单,理解了几个公式之后,所有东西都能够推演出来,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可能比较好。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对物理比较感兴趣了。后来在中国科大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量子力学,发现微观世界里有很多奇妙的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完全不同。我也曾经因为苦苦思索这些奇妙现象而不得解,那一学期的量子力学期中考试还险些挂科,但这反而激励我将探索量子世界的奥秘作为奋斗的目标。

    除了个人的兴趣外,还有一种使命感驱使着我从事科学研究。我们科大当时就是为了“两弹一星”培养人才而建立起来的,所以科大涌现了一批两弹一星元勋,比如钱学森、郭永怀、钱三强、赵九章、彭桓武等等。老一辈科学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郭永怀先生。郭永怀先生当时从基地回来为了保护数据,在飞机失事的时候,他跟他的警卫员抱在一起,尸体都烧焦了,数据却是完好的。所以当时有很多外国人都想不明白,我们中国当时条件那么差,为什么能够把两弹一星造出来?就是一些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正因为有两弹一星的基础,才为我国创造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老一辈科学家奠定了我们国家稳固的大国地位,完成了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使命。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但是我们一直都是依赖于所谓的要素驱动,主要靠的是人们很辛苦地劳动换来的,真正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其实比较少,而且对环境的破坏也很严重。这种要素驱动的模式发展到目前,其实已经面临着不可持续的巨大困难。党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的新优势。所以我们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责任非常重大,勇于创新、推动国家掌握更多的核心关键技术是我们的使命。

    人民网科技: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还有很长路要走。对于如何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中,您有着怎样的思考?

    潘建伟:当今社会,技术的革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离不开科技金融体系的支撑。我们知道,正是由于拥有相对完善的资本运行机制,美国的企业热衷于面向长远的风险投资,从而成为美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支持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尽管相当部分的企业IPO时都是亏损,但其中的优秀者迅速做大做强,涌现了一大批如微软、谷歌、苹果、亚马逊等国际著名的高科技企业。我国推出了类似的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是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落地的有力突破。但从目前实际实施的情况看,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视企业盈利超过扶持企业成长的倾向。

    鼓励创新的科技金融体系仍然较为缺乏,使得我国企业对短期内无法获利、或是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的前沿研究和未来可能的颠覆性技术,投入热情普遍不足。例如,就我所从事的量子信息研究领域,通用量子计算机何时能够实现还是未定之数,需要长期努力。但美国的科技企业巨头,包括谷歌、IBM、微软、英特尔等都早已投入巨资开展量子计算研发。直接的效果是,谷歌在去年率先实现了“量子优越性”,而我国企业的投入与美国相比仍然差距很大。

    除了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外,营造一个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整体社会氛围也非常重要。所以,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攻关的同时,也要加强科学普及,加深公众对创新性科技的认识。 

  • 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受访者供图)

    人民网北京8月29日电(赵竹青)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卫生健康委和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于8月23-29日举办。科技活动周以“科技战疫、创新驱动”为主题,旨在展示科学技术对战胜疫情的重要支撑作用和系列成果,以及科技创新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为进一步向公众普及我国最新科技成果,宣扬科学精神,人民网科技频道于近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常进。常进在专访时表示,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是应用突破的前提,但其往往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投入。因此,科研工作者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还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与此同时,也要做好科普,激发青年人对科学的热爱。

    以下为采访内容:

    人民网科技:在嫦娥探月工程的基础上,近年来如悟空、墨子等一系列专注于科学研究的卫星相继升空,我国的空间科学研究近年来是否进入了“快车道”?

    常进:实际上,我国的空间科学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强国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空间科学是一个前沿交叉学科,关注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进行空间科学研究,比如探索系外行星、宇宙加速膨胀等,都离不开观测,而卫星是很贵的东西,到空间去做科学实验,是一件耗资巨大的事情,需要强大的科技基础和经济实力。所以空间科学的发展,基本上与国家实力是正相关的。

    目前,我们是正在往“第一方阵”追赶的途中。我相信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我国的空间科学发展会越来越好。

    人民网科技:之前有媒体报道,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延期服役至2020年,它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在暗物质研究方面,下一步还有没有一些相关计划?

    常进:“悟空”号各项指标现在还保持着满分的状态。它设计寿命是三年,2015年发射,到2018年设计寿命到期后,它仍然保持在100分的工作状态,没有任何问题。因此我们让它延期服役了两年,也就是到2020年。但是现在我们给“悟空”体检下来,它仍然保持在100分的状态。因此它的实际寿命可能还要再延长。

    我们希望他在天上寿命越长越好,这样我们就能获取更多的数据,得到更多发现。现在我们研究队伍的使命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要把卫星“照顾”好,让它保持在一个完美的状态;第二个是把数据分析好、证据推敲完备,近两年内就会有一系列的成果发表。

    另外,在暗物质方面,我国从不同的研究路线上均有布局。一般来说,暗物质探测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加速器,我国目前加速器的能量范围有限,因此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比如加入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利用它上面的大型探测器,在加速器上寻找暗物质。

    第二种是在地下直接探测暗物质。我国“十三五”期间建设的重大科学工程——锦屏山地下实验室,就是在山底下建设一个全世界最深的、本底最低的、最大的地下实验室。我国在那里正在开展两个相关实验,目前进展良好。

    第三就是像悟空号卫星这样,到空间去寻找。一个是我国马上要建的空间实验室,将会在我国的空间站上放置一台大望远镜,全称为中国空间站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另外一个是云南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单位合作,希望通过测量伽马射线,在探测暗物质方面再往前进一步。

    总的来讲,暗物质研究作为前沿科学,我们不能跟在外国人后面走。首先要在技术上突破了,科学上才有望取得突破。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科学难题,比如将探测器、望远镜的灵敏度再往前进一步,相信近几年就会取得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人民网科技:创新就是要敢于挑战未知,敢于挑战不可能。悟空号勇敢地完成了这一使命。能否讲讲在您心目中,“创新”二字有着怎样的特别含义?

    常进:创新肯定是要做前人没做过的事情,要实实在在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难题,开拓人类的视野。我研究的是天文,属于基础科学,基础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就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因此,我们首先要勇于探索、敢于挑战,不怕失败。

    第二点就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很多创新成果,都是建立在很长时间的、默默无闻的坚持上面。不啃硬骨头,不解决真正的难题,何谈创新呢?而硬骨头通常都是冷的。只有坚持不懈的尝试,你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思路和解决方法,你才能取得突破。

    这就是我对创新的理解。

    人民网科技:您是做基础研究的,我们都知道基础研究是所有科学的基础,但投入大、周期长,离实际应用相对比较远。近年来,国家也多次强调要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促进基础科学的发展?

    常进:别人经常问我:“你做天文研究,有什么用?”我说基础研究就是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但是科学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有基础突破才能有应用突破,然后才能带来经济发展。

    但基础科学往往需要比较大的投入,我们不能指望它今年投1块钱下去,明年就生产出来10块钱的产品。因此,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全社会,都不能太浮躁,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

    另外,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同时,也要对民众进行科普。激发青年人对科学的热爱,是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有时候人上当受骗,是因为缺乏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因此,我们要做好科普,致力于提高社会整体的科学素质。

    人民网科技:紫金山天文台在做科研的同时也在做科普。可否介绍一下今年科技周期间,紫金山天文台在科普活动方面有哪些亮点?

    常进:因为考虑到疫情防控的需求,相比往年,今年的科技周线上活动多了一些,以多种形式开展了网络课程,讲座,论坛互动等。有条件的地方也开展了一些室外活动。紫金山天文台在2020年全国科技周期间参加了南京市玄武区举办的科技周主场活动,我们的陨石样本和天文望远镜等天文装备和公众见面,让公众能够“上手”去亲自体验。我们还举办了多场科普报告,例如《我们身边的奇妙星空》讲述宇宙尺度上发生的故事,还有一场是《太阳活动与人类》,讲解和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太阳有关的科普知识,并引导听众思考人同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最受欢迎的应该是我们举办的大型路边天文观星活动,这个活动老少咸宜,每年都有很多人参与,不少市民全家都一起过来观看,在科普的同时,也为大家增添了一些乐趣。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受访者供图)

    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央在多次重要会议中对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进行阐述。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如何看待当前的发展态势?未来应如何引导产业安全有序健康发展?围绕这些问题,近日,人民网科技频道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

    张钹表示,当前中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企业质量有待与数量“看齐”,在拓宽应用场景、加强数据安全和算法安全等方面加大功夫。

    他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并表示希望通过政策和法规之外的技术途径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

    以下为专访实录:

    人民网科技: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对于当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程,您怎么看?

    张钹:业界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到目前为止经历了两代。“第一代人工智能”是知识驱动型的,也被称作“符号主义”;“第二代人工智能”是数据驱动型的,就是大家现在非常熟悉的“大数据”“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最早于1956年起步于国外,而在中国则起步于1978年。不过这60年中,前面40年左右,也就是“第一代人工智能”,其进展较小。真正的进展主要是在近20年里取得的,也就是“第二代人工智能”。就目前来看,中国和国际上的发展差距并不是很大。

    聚焦产业领域,我们所说的人工智能产业实际上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传统信息产业的智能化,典型的就是如BAT、字节跳动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用户,然后根据这些用户数据建立了相应的模型或画像,也就是建立所谓的用户“知识图谱”。以物品配送为例,由用户位置、商家位置、以及骑手的位置等信息组成的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数据,建立成库,再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将其匹配、优化,可以大大提升配送效率。通过这种方式升级传统产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效益。在这方面,中国是做得不错的。

    人民网科技:人脸识别、智能音箱、智能客服……近年来,不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也成为高考考生最关注的专业方向之一。在您看来,当前人工智能是否“过热”?

    张钹:据统计,全球10亿美金估值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一共有40家,其中美国20家,中国15家。从数量上来说,中国稳处于第二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虽然估值很高,但盈利能力还很有限,大部分可能还在亏本。这是不容过度乐观的。

    我认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应该是独立于信息产业的,像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自动驾驶这样由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出来的产业。这方面的产业我们现在还处于发展初期。

    人民网科技:最近,“戴头盔看房”的新闻上了热搜,也由此引发了人脸识别技术是否被滥用的讨论。我们的人工智能产业要想健康发展,还面临着哪些挑战?应该如何突破?

    张钹:刚才我提到,全世界人工智能的“明星”初创企业,中国占了超过三分之一。数量虽然多,但质量仍有待提升。这些企业除了盈利能力有限之外,还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应用场景有限。除了人脸识别、安防等,别的领域不好用。第二,不安全。包括数据的不安全和算法的不安全。我认为这两方面是当前制约我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数据的不安全。我们知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数据质量,但由此会带来隐私泄漏等安全问题,如果解决不好隐私保护的问题,人工智能产业不可能健康发展。

    第二是算法的不安全。所谓算法的不安全,就是在一定条件下训练出来的模型,如果用到条件不大一样的地方就行不通了。术语也叫做算法对于测试环境的脆弱性,或者叫“不鲁棒性”。以无人驾驶为例,人工智能训练的时候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情境,当遇到新的突发事件便无法处理了。同时,这种脆弱性还使得人工智能系统容易被攻击、被欺骗。

    对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从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治理,也要尽可能地从技术层面来解决,这也是我们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的初衷。

    所谓的“第三代人工智能”,其发展路径融合了第一代的知识驱动和第二代的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利用知识、数据、算法和算力4个要素,建立新的可解释和鲁棒的AI理论与方法,发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AI技术。

    人民网科技:当前,以深度学习为特征的“第二代人工智能”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业界能否接受“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

    张钹:人工智能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现在看来,前面这些年的发展基本上还只是“序幕”。尽管现在我们看到人工智能的各种应用很多,但实际上用到的技术基本上还是传统的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真正的问题还没有被深入研究。

    此前,大多数人还不太能接受“第三代人工智能”的概念,因为大家对“第二代人工智能”的期望特别高,觉得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就可以不断发展下去。但后来发现并非如此。

    我们是在2015年左右较早提出“第三代人工智能”这一观点的,后来有国外学者在201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人民网科技:“第三代人工智能”要从技术层面出发来解决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具体该如何发展?

    张钹: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我们提出要建立可解释和鲁棒性人工智能理论;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安全、可信、可靠和可扩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最后,推动创新应用。也就是说,要创新应用、发展产业,必须先解决前面两个问题。

    具体来说,我们的方法是把知识和数据结合起来。在这四、五年里,我们做了一些相关的工作,部分成果也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最近通过我们孵化的企业RealAI推出的数据安全平台RealSecure、算法安全平台RealSafe,就是这些成果的直接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工作目前也只能在特定情况下“就事论事”地去解决一些安全性问题。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目前还没有找到根本的解法,而且很可能会成为永恒的话题。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人工智能安全领域未来将会处于一种攻防不断对抗的状态,因此算法也必须不断更新。

    发展“第三代人工智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好在人工智能有个特点,就是每个阶段性成果都会有很大的应用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各国目前都很重视发展人工智能的重要原因之一。

  • 杨士中院士接受采访。(人民网吕骞 摄)

    “北斗组网、火星探测,这都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表现,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杨士中近日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专访,83岁高龄的他思维依旧敏捷。

    杨士中院士把一生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关注着每一次火箭发射,每一颗卫星升空。他建议,下一步要把各类卫星组成网络,打造空天信息网,未来再加上空间太阳能电站,形成空天信息功率网。

    杨士中院士对学生的寄语。(受访者供图)

    对年轻一代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他寄语,智慧出自苦思索,天才基于勤学习,“要在学校打好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在专业领域广泛涉猎,未来才能在岗位上游刃有余。”

    以下是专访全文

    人民网:杨院士,您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近些年中国在航天领域也是喜报频传,今年就有北斗组网、天问一号这样让老百姓振奋的航天发射。您怎么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杨士中:不管是北斗卫星这样在地球空间的布局,还是天问一号这样的深空探索,都是我们综合国力强盛的表现。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的体制优势。

    比如北斗卫星,虽然是在美国的GPS之后,但是我们后来居上,做到了双向通信,未来不再受制于人。

    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都是我们国家的强项,所以我们国家在航天领域未来的发展,我也跟有关部门提出来,就是要把这些单个的卫星组成网络,实现1+1>2。

    下一步,要先把天上的卫星,组成空天信息网,然后再加上空间太阳能电站,在信息传递的基础上加上功率传输,形成空天信息功率网。

    人民网:近些年重庆发力现代制造业的势头很猛,工业互联网创新大会、智博会也都把主场设到了重庆。您是一名老重庆人了,在您看来,重庆发力制造业有哪些优势?应该朝哪些方向努力?

    杨士中:制造的方面有很多。我觉得我们重庆本身并不产能源,煤矿不多也不好,但我们可以发展一些发电装置制造产业。

    比如风力发电机,我们把它送到沿海,送到有风力的地方让它去发电,机器是我造的;比如光伏发电设备,重庆特别是到冬天的时候没有太多阳光,光伏发电也发不出什么电,但是我们可以制造这些设备,送到西北阳光充足的地方去;还有燃料电池技术等等。

    还有一些智能设备、信息设备的制造。未来的城市一定是智能的,比如智慧交通,利用大数据、传感器网络,实时收集道路数据,让红绿灯变得更智能,让等红灯变得更短,这是一个大趋势,也给智能设备、信息设备的制造提供了发展机遇。

    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发展能源产业,但我们不一定直接生产能源,我们可以做产能的机器。还有半导体领域。现在重庆有的已经做得很好,但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尤其是芯片领域还需要攻克。这些是我所关注领域的一些个人看法。

    人民网:现在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阶段,相关部门也在集思广益。在航天领域,您对未来五年的政策顶层设计有何建议?

    杨士中:我的建议就是要搞好空天信息网。具体的骨干卫星网的建设和完善,我都向空间技术研究院提出了我的规划,他们也采纳了。现在我每年都要到空间技术研究院工作大半个月,做顾问工作。

    人民网:您多年以来也在高校从事教育领导工作,在先进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上,您觉得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应该如何补齐?如何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制造业?

    杨士中:在业务上,大家一定要在高校打好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理论基础,就没有拔尖的人才。知识面要广泛,保持学习,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八十几岁了还在学习。

    要吸引优秀人才到制造业来,我相信要真正把年轻人对专业的兴趣、事业的成就感和在生活上充分的保障都落实,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我的很多学生,还是很专业的,有的时候都是在忘我地工作。

    媒体也要多宣传制造业里这些优秀的年轻人。现在我们需要更多地宣传勤劳、勇敢、智慧这样的正能量。

    人民网:当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学习、科研上,您有没有一些寄语或者期望分享给现在的年轻学生和科技工作者?

    杨士中:我在当老师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在学校一定要把基础打牢,数理化是不可少的,一定要很坚实。专业领域涉猎要广,出来之后才可以适应各方面的需求,不能说我学了这个东西,到了工作单位,不是我学的我不搞,这个不行。

    像我们那个年代,服从组织分配,组织让你搞什么就搞什么。对我来说,我在重庆大学毕业的时候,学电机、强电、变压器、输电线,但是出来到了科学院搞计算机,到电子所搞卫星,到航天部搞雷达、搞通信,获得了好多个专利。

    只要你的基础雄厚,知识面广,需要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要培养这样子的能力。所以对刚大学毕业的学生,我让他们一定要知识面广一点,不能说我就是学通信的,其他的我都不会搞,根据你的需要,你边学边干。但是你没有基础是不能这么灵活自由的,数学基础如果不行,到了电子信息,数学学不好,在行业是很困难的。

    对于年轻人,你们要勤学习,要刻苦钻研。我到过英国德国的大学,走到他们的实验室,走廊上没有人,我开始想是不是我走错了路,推开门一看,原来都是在实验室里奋斗。不奋斗怎么成功。我们中国也有很多奋斗的年轻人。勤奋最重要,成功和辛劳是成正比的,功夫不负苦心人。

    受访者简介:杨士中,重庆市人,测控与遥感信息传输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毕业于重庆大学。长期从事飞行器测控及遥感传输领域专业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发明统一扩频测控及图象传输体制,解决了测控系统无电子对抗力的问题。研制成功的卫星传输型CCD电视遥感系统,首次在我国实现传输型卫星遥感。发明精密跟踪系统中频率的截获新方法,解决了精密跟踪系统复杂谱线捕获和抗干扰问题。研制飞行器统一测控综合终端装置,解决了扩频测控的关键技术,首次实现扩频四合一测控。研制成功的卫星数传机及语音通信机,于1984年2月首次实现我国卫星通信。研制的多卜勒频率截获接收机是我国中、低轨卫星地面站关键设备之一。研制成功专用通信系统。具有多波速、多目标跟踪测控、特高扩频增益通信、高速数据的OFDM调制等特点。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获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40余篇。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展现出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充分体现出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对于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局局长梁志峰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工信部中小企业局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加强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带动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

    他表示,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将在“十四五”期间研究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分层分类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推动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以下是采访全文:

    人民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承担中小企业发展宏观指导的主管单位,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如何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

    梁志峰: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基础。我部重点从“强主体、搭平台、育生态”三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

    一是强主体,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我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在各地培育2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基础上,我部加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从第一批遴选的“小巨人”企业看,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5%,户均拥有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52项,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在今年的疫情应对中,3月下旬100%复工,明显高于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整体水平。

    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率先实现复工,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复产。(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供图)

    二是搭平台,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支撑。我部培育认定657家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带动各地认定省级示范平台3900多家,广泛集聚优质服务资源,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会同财政部联合举办“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打造为中小企业提供交流展示、产融对接、项目孵化的平台,发掘和培育一批优秀项目和优秀团队,催生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目前,已启动26个区域赛和生物医药、5G技术与应用、新材料等15个专题赛,已入库创新项目7239个。

    “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举办项目对接会,促进产融对接、项目落地。(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供图)

    三是育生态,优化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我部会同财政等部门支持实体经济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等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支持引导地方和社会力量提升双创载体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提高双创资源配置效率与质量,推动构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目前,已支持两批80家开发区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和专业资本集聚型特色载体,入驻中小企业38万多家,吸纳就业430多万人。同时,我部遴选公告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29家,带动各地认定省级示范基地2600多家,推动基地向智慧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人民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迎来多方支持。在摸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困难,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方面,中小企业局有何具体政策举措?

    梁志峰:当前,数字化日渐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和城市治理的各环节、各领域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新冠肺炎疫情也倒逼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加快复苏与转型成长大有可为。既要立足当前,着力缓解企业线下经营受阻、供应链条不畅、消费降低、订单缺乏等困难,加速推广新应用;更要着眼长远、危中寻机,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业务和设备上云,建设智慧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数字经济。为此,我部及时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率先从国家层面加强引导、系统推动。

    某大型制造业云平台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供图)

    主要抓好“四个一批”:广泛征集推广一批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优秀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总结推介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中小企业和实践案例,示范推广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组织“创新中国行”、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高端论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暨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对接等一系列活动,推动供需对接,推广产品应用;利用“企业微课”等线上平台,开展一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培训。

    人民网:助推中小企业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实现复工复产,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都涌现出哪些典型案例?

    梁志峰: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主要面临人流物流不畅、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难、订单减少等问题。通过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有效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取得明显成效。

    某数字化服务商落实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实施“中小微企业智慧成长计划”。(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供图)

    一是“恢复”。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疫情防控,推广在线办公、远程管理、视频会议等互联网应用,帮助中小企业尽快恢复生产运营。如有些地区建立“惠企一码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复工备案、员工健康监测、口罩银行、防疫物资需求、惠企政策查询等一站式便捷化“码上办”服务。二是“培新”。加快发展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模式,培育壮大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如福建一家智能运动手表企业,通过举办客厅马拉松、利用小程序全员分佣营销等新模式,应对疫情影响。三是“增效”。通过提供个性化、柔性化定制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提质增效。如某大型制造业云平台提供柔性化智慧工厂解决方案,使企业产品质量提升9%,生产成本下降30%,交货期由原来的45天缩短至7天,单件利润增加200%。四是“提升”。搭建供应链、产融对接等数字化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打通供应链,对接融资资源。推动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实现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精细管理和智能决策。如有些地区组织数字企业服务专员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入企对接企业需求,制定“一企一案”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同时,我部已通过各地、行业协会、有关单位及企业自荐征集了700多家服务商的1700多项服务产品及活动,筛选出8大类、118家服务商的137项服务产品及活动,形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活动推荐目录(第一期)》。鼓励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有关单位,结合实际推动中小企业自主选择对接使用,引导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率先通过数字化赋能成为标杆中小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加快转型。

    人民网:下一步,在推进实施数字化赋能,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中小企业局还有哪些工作考虑?

    梁志峰:在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方面,将把握后疫情时期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国家着力推进新基建的机遇,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发展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创新数字化运营解决方案,助推中小企业上云用云,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助力做好“六保”工作、落实“六稳”任务。

    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方面,我们将在“十四五”期间研究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围绕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带动、上下联动和持续推动,分层分类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实施“百十万工程”,即用3-5年的时间,以“创客中国”大赛带动各地孵化百万创客企业,推动各地培育十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遴选公告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推动“小巨人”企业加快向单项冠军企业发展。研究制定“专精特新”企业评价体系,建立动态企业库,促进其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上的地位作用得到明显提升,带动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要深刻把握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际分工格局大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融合带创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助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重塑竞争新优势。

    以下是采访全文:

    人民网: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等加速创新的重要途径。立足历史发展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哪些新内涵?

    李颖:当前,全球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持续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立足制造业这一强国之本,将融合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战略支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重构,促使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创新突破、深入渗透、扩散应用的加速发展期,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日益凸显。融合发展充分释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引发生产组织模式、商业运行逻辑、价值创造机制深刻变革,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为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规则重构困难重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化解疫情危机、调整失衡产业结构、构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端工业软件、工业智能、关键设备等核心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数字供应链建设,为供应链各类主体、要素和环节赋能赋智,有效提升柔性生产与快速转产能力;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方向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人民网: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都涌现出哪些典型案例?

    李颖: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推进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产业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已较为扎实、局部环节信息化基本实现,融合发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4.5,近五年持续保持2%-3%的速度增长,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增至22.8%,分布结构已升级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纺锤型”结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超过25000家,通过评定企业近万家,引导企业实施超过30000项新型能力建设工程,为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某大型制造企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供图)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明显。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正成为工业技术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的关键载体,正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统一部署、各地大力推动、企业积极投入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迎来高速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达到69万台,平均工业模型数突破1100个,平均工业APP达到2120个,在钢铁、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涌现出一批融合应用案例,赋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日益彰显。

    工信部指导举办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发展大会,发布十大“双跨”平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供图)

    三是跨界融合创新取得突破,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通过持续深化两化融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各场景的深化应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截至2019年底,全国实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6.2%、8.8%和26.2%。网络化协同在飞机、船舶、电子等行业推广普及,商飞、中船、华为等企业发展基于模型的设计(MBD)、集成研发流程(IPD)等新型协同研发方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家电、服装、家具等行业普遍推广,青岛红领、尚品宅配、小米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服务型制造在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日益成为三一、徐工、金风科技等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人民网: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再开新局?

    李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总体看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要从点、线、面等不同层面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进入后疫情时代,要善于化危为机,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培育动能、优化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胜”,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夯实基础,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第一,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高质量打造多层次、系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推广基于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第二,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推广。第三,统筹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地方建设分中心,提升工业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和共享水平。

    二是深化应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第一,加快企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提升融合管理、网络协同、数据贯通、软件开发、智能应用和安全防护等能力,形成数据驱动的协同设计、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等模式。第二,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需求,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环节、领域的扩散规律,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探索方法科学、机制灵活、分业施策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第三,引导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通信网络、数据中心、能源管控中心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集群内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三是培育动能,发展壮大新模式新业态。第一,加快研发、制造、管理、商务、物流、孵化等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释放数据潜力,整合利用全社会资源要素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第二,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创新应用,培育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准化、柔性化、绿色化发展。第三,发展壮大共享制造、工业电子商务、现代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四是优化服务,打造现代产业智能治理体系。第一,推动建设一体化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关键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分门类分行业构建国家、省市等多级产业云图。第二,支持建设全国性的战略物资保障调度平台,依托平台推进战略物资供需精准对接,动态优化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和储备结构,强化产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第三,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跨行业、跨地域、跨企业协作机制,提升“双链”分析预警、资源融通、动态调整等能力,打造稳定运行、要素共享、能力互补、价值共创的产业链供应链。

    人民网:为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新优势不断壮大。信息技术发展司如何从制度层面上给予相关指导和支持?

    李颖:为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我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政策制定、体制创新、生态构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一是坚持举旗定向,完善融合发展政策。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出台并持续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研究制定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等实施指南,指导各地方加强融合发展政策供给,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部委协同、部省联动的政策落实推进体系,持续加强工作合力。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推动简化融合发展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破除制约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以融合创新的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和考核体系。

    三是坚持多方合作,构建融合发展生态。深化产融结合,支持建设产融结合服务平台,鼓励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融合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融合发展新型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关键领域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研制,创新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快推进专利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对融合发展领域技术、数据、商业模式等新型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工信部指导举办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激发创新活力、推动项目落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良好生态。(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供图)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等“新工科”人才实训服务平台,丰富“新工科”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知识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供需紧密对接的联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将编程教学等纳入基础教育,鼓励普通中小学在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加强软件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指导举办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大数据大赛等活动,以赛事为依托挖掘优秀人才、激发人才活力。

  • 疫情之后的首个购物节,5G手机成为爆款。“现在买5G手机,未来几年都不会过时。”抱着这样的想法,小方也下单了某品牌5G手机。  

    刚上手,“5G真香”,在线看4K超高清视频,随意拖动进度条也不卡顿;5G流量套餐,比4G还划算。不过使用几天后,小方发现,5G信号覆盖还远达不到4G的水平,在公交上时有时无,地铁内更差。信号频繁在4G和5G之间切换,手机发热、耗电都吃紧。  

    这样的体验不在少数,5G信号覆盖什么时候能达到4G的水平?这既是小方们关心的棘手问题,也是运营商们今年的头等大事。   

    “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G网络建设正蹄疾而步稳。   

    基站建设:年底覆盖地级市

    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建成的5G基站超过25万个(受访者供图)

    工信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5G商用一年来,5G基站超过25万个、5G终端连接数超过3600万、国内5G手机累计出货量5985万部……可以说,我国5G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

    “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将建设5G基站超过60万个,预计将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鲁春丛表示。   

    不过,作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对基站数量、覆盖密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5G信号全面覆盖,还不能盲目乐观。

    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认为,距离全面5G网络的覆盖,大概还需5-8年时间。“总体来看,5G如果要达到4G旗鼓相当的网络覆盖需要建成1000万台5G基站。”

    有运营商还表示,很多业主因为对5G的误解,即便在已有4G的现有站点上新增,也会设置种种障碍,或直接拒绝。有的则将5G建设视为“赚钱”的机会,索要高额协调费。

    面对5G建设成本高的挑战,以及选址难、进场难、场租贵、电费贵等突出困难,中国电信牵手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合作中国广电,电信企业正通过共建共享、集约建设,来推动5G网络快速低成本规模商用。

    中国铁塔副总经理张权认为,5G建设运营成本将是4G的2倍到4倍,因此进一步深化共建共享,通过共享降低成本,越来越成为整个行业的共识。目前建成的5G基站97%都是通过共享实现的,共享为5G网络建设降低成本、快速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应用生态:消费与产业共同发力

    在今年3月工信部的印发《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中,“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紧随“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被提到了5方面18项措施中第二重要的位置。

    “推广5G+VR/AR、赛事直播、游戏娱乐、虚拟购物等应用,促进新型信息消费。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广电传媒企业和内容提供商等加强协作,丰富教育、传媒、娱乐等领域的4K/8K、VR/AR等新型多媒体内容源。”5G高速率的特性,需要超高清内容生态才能发挥出全部潜力,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就向记者表示,5G的发展关键在应用。

    尤其是在消费品市场,5G时代的“杀手级”应用何时出现,各地正在加大力量孵化与扶持。

    6月9日,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提出,推动5G+VR/AR虚拟购物、5G+直播、5G+电竞等系列应用场景建设。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本市5G网络建设和应用的实施意见》也指出,制定5G应用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统筹布局重点领域5G应用。在制造、交通、医疗、教育、休闲娱乐、城市管理等重点领域,定期梳理发布应用示范案例、应用需求和创新产品,切实发挥5G使能作用。

    “速度,其实是5G最无聊的应用。相信5G这个肥沃的土壤可能在未来几年培育出超乎多数人想象的花朵……”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一年前5G开启商用时的思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开花与结果。

    在高速率之外,5G低时延和大连接的特性,让其在产业端的应用更具潜力。

    “5G真正的应用场景,80%应该是用在物与物的通信,如工业互联网、车联网、远程医疗等领域。”2019年9月,工信部部长苗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工业通信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英特尔公司市场营销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王锐表示,智能“新基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5G是重要支撑。随着5G发展、“新基建”推进,中国将成为互联网“下半场”的领跑者,这是产业互联网狂飙突进的阶段。

    进入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成为5G应用的第一道考题。

    在雷神山医院,5G直播不仅让数亿网友成为“云监工”,也让千里之外的医生们通过5G共同为新冠状肺炎复杂病患“云会诊”。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后,复工复产催生出的云办公、远程教育、热成像测温、超高清直播、机器人巡检等应用场景,则为5G技术提供了更多用武之地。

    “5G是互联网下半场重要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其大带宽、低延时、高可靠等功能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挥巨大作用。”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指出,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加快5G商用的步伐,最重要的是探讨其应用模式,因为“有效的应用模式才能深入推动5G发展,为我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资金支持:不只是运营商的事

    “5G网络的建站成本高,规模也比4G大2到3倍。总体来看,5G如果要达到4G旗鼓相当的网络覆盖,投资规模至少需要2万亿人民币。”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坦承。

    资金支持是5G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以5G新一代信息网络为代表的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不只是中央资金支持,各地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深圳市围绕5G发展制定的政策就明确指出,对按时完成5G基站建设目标的电信运营企业,原则上对采取独立组网模式建设的基站给予奖励,单个电信运营企业最高奖励1.5亿元。

    河北、山东等省为加快5G发展所发布的意见也表明,统筹各类专项资金及基金,支持5G产业发展,鼓励各市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支持5G产业发展和融合应用。其中,河北对新认定和评价优秀的5G领域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按照相关政策给予分档奖励支持。山东将符合条件的5G基站纳入电力市场交易,并对电价作出了相关规定。

    共建共享,让5G基站建得更快更省更好(受访者供图)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舒华英向记者表示,5G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纳入国家战略计划当中。尽管国际环境及疫情影响使5G网络的建设有所放缓,但相对其他行业,我国5G整体建设还是在平稳有序地推进。

    “5G改变社会不是一个口号,5G的建设需要整个社会参与进来,这不单单是运营商的事情。”舒华英表示,一方面政府要投资,因为5G网络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国企要参与,整个社会都要深度参与,包括网络建设、行业应用等都要深度参与。

  • 今年4月,卫星互联网被国家发改委划定为“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之一。业界认为,这标志着2020年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元年,并预计其将成为贯穿“十四五”的重要投资阵地。

    通信网络,向“上”延伸

    卫星互联网顾名思义,就是靠卫星来提供互联网服务。一般来讲,地面网络通信主要依靠基站,而卫星互联网则是基于卫星接入互联网,是卫星通信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信息通信网络从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拓展。

    “好比将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中心副主任黄华用这样一个通俗的比喻形象阐释了卫星互联网的概念。

    卫星互联网是当前全球的关注热点。自2015年“星链”计划提出以来,全球兴起一波低轨星座建设高潮,亚马逊、三星、波音等巨头分别发布自己的星座计划,软银等风险投资机构也通过投资OneWeb参与其中。然而放眼全球,“卫星互联网”迄今还处于建设初期,由于建设难度高、耗资巨大,更多的项目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卫星互联网的特性,导致了其颇高的建设门槛。一般来说,卫星按照轨道高度主要分为低轨、中轨、高轨三类。其中低轨卫星具有传输时延小、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整体制造成本低等优势,成为卫星互联网组网的首选形式。

    然而低轨卫星也存在生命周期较短的弊端。它们的寿命一般在3-7年之间,平均为5年。当星座开启组网的那一刹那,天上的卫星就开始折旧了。因此为了尽快实现整网的服务能力,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卫星都发射升空,这需要巨量的资金、稳定的技术,以及发射资源的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卫星互联网建设的火热,将促使全球进入卫星密集发射的阶段。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经发布的星座计划超过28个,计划发射卫星数量超过2万颗。其中,“以量取胜”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占据了较大比例。

    因此,在卫星互联网加快建设的同时,低轨卫星轨道和频谱资源的稀缺性也愈发突出。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新基建”之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预计,到2029年,近地轨道可用空间将所剩无几。

    卫星互联网示意图(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风口”开启,蓄势待发

    根据测算,地球近地轨道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而低轨卫星所主要采用的Ku及Ka通信频段资源也逐渐趋于饱和状态。空间轨道和频段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已经成为各国卫星企业争相抢占的重点资源。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航天大国的中国亦不甘落后。早在2017年底到2018年之间,我国就发布了多个通信卫星星座项目,典型代表有国家队牵头的“鸿雁”和“虹云”“行云”计划等。

    然而这些计划目前已发射的多为试验星,尚未实现组网。具体来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18年初提出的“鸿雁”星座建设计划,由300颗宽带通信卫星组成,可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首发星于2018年底成功发射;航天科工集团的“虹云”工程也计划发射156颗卫星,到“十四五”中期完成天地融合系统建设,具备面向个人用户和特殊用户开展车载、船载、机载等多模式应用的条件,首发技术验证卫星于2018年底被送入轨道;“行云”工程则计划发射80颗小卫星,打造覆盖全球的天基物联网。

    2018年12月29日,我国商业航天“鸿雁”星座首星发射。(周子玺 摄)

    长期以来,商业公司较少参与我国航天工程项目,这也导致卫星互联网建设时,可选择的供应链厂商较少,成本较高。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卫星制造相关企业数量稀少,在业存续数量不足30家,其中14家注册地在北京,占总体的50%。

    此次“卫星互联网”明确纳入“新基建”中,可以清晰地预见,卫星制造产业将率先迎来风口,特别是民营卫星制造厂商,如果抓住机遇将有望成为“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中的重要供应商。

    九天微星卫星工厂概念图(受访者供图)

    市场已经有所行动,多个民营航天企业迅速瞄准“卫星互联网”精准发力。今年5月,九天微星宣布完成2.7亿元B轮融资,支持其在河北唐山和四川宜宾分别建设互联网卫星平台、载荷自动化产线。年初发射了中国首颗通信能力达到16Gbps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银河航天,7月也与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计划在当地建设日均产能超过一颗的“卫星超级工厂”。

    银河航天卫星超级工厂概念图(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我国加快商业航天发展,航天领域正在逐步向民营企业加快开放,再加之近期“新基建”的导向作用,卫星互联网正成为市场上的新“风口”之一。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卫星通信相关企业新注册量已达1449家,已经超过2019年整年注册量,是2019年同期的2.7倍。

    市场预计,中国的卫星互联网产业正处于爆发前夜。据国泰君安证券相关研究测算,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达到3000-6000颗的水平,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总体市场可达到千亿规模。

    未来已来,6G不远

    近年来,在国家新旧动能转换阶段,“新基建”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卫星互联网的建设,也因此具有多重重要意义。这不单在于它提供了另外一种互联网接入方式,弥补地面通信覆盖的不足,使得如偏远地区、高空飞机上也可获得不间断的网络服务;更重要的是它将为实现如物联网、车联网、专网等场景下的“未来应用”提供基础;同时,它还可以带动更大范围内的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

    “国家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无疑将加速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对助力5G网络建设、培育数字太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银河航天合伙人、副总裁刘畅表示,5G的建设以及未来需要解决泛在通信的6G建设都对卫星互联网提出了迫切需求。

    她表示,由于卫星通信服务区域广,且不受地球表面地理环境影响,以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为代表的“卫星互联网”不仅将有望成为全球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成为5G乃至6G时代实现全球网络覆盖的重要解决方案,还有望成为航天、通信、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战略制高点。

    业内人士分析,就发展阶段来说,卫星互联网已经经历了与地面通信网络竞争阶段、对地面通信网络补充阶段,正在逐步走向与地面通信网络融合的新阶段,成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了解到,就在卫星通信与5G加速融合的同时,6G的前瞻性研究已经开启。ITU、CNDP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明确提出了卫星接入是移动通讯的介入手段之一,未来6G标准工作中预计一半是空天地一体化内容。

    不同于5G仍是地面移动通信,6G将着力解决海陆空天覆盖等地域受限的问题,拓展网络在人类生活环境空间方面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向空天地海一体化延伸。建成后,将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形成人、事、物全面关联的互联网。

    麦肯锡预测,2025年前,全球卫星互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8500亿美元。未来,卫星互联网不仅有望成为5G乃至6G时代实现全球网络覆盖的重要解决方案,也将是航天、通信、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战略制高点。

    展望未来,6G技术或将使人类通信区域从平面拓展至空间,中低轨卫星星座与地面网络深度融合,将在未来网络演进中不断成熟,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网络。这便是卫星互联网建设的远景蓝图。

  • “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世界上所有物体,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信息交换。”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的“物联网”概念,15年后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会计步的手表、能联网的电饭煲、说方言的音箱…可穿戴设备、家电、汽车纷纷“触网”,随着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5G网络铺开,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

    4月20日,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范围,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位列其中。围绕物联网建设,企业正在行动。

    近日,南孚集团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首款物联电池——“传应”。有专家对此表示,“新基建”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石,有企业愿意进行科研创新,涌现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成果是“新基建”的最终目的之一。

    现机遇:万亿“新基建”,蓝海已然初现

    2020年伊始,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但也加速了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从疫情检测到远程医疗、从物流配送到疫情防控,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国家下一个“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的启动年,2020年的这场疫情防控战,坚定了国家为“新基建”按下快进键的信心。

    从短期看,“新基建”有助于扩大需求、稳定就业、稳定增长;从长远来看,其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高民生水平。这不仅将打开中国经济的新蓝海,更能为许多企业打开潜在的蓝海市场。

    物联网设备专用电池,便是其中之一。在“新基建”正式官宣后,南孚集团便紧跟而上,发布进军物联网的“敲门砖”——南孚传应物联电池。

    在谈及为何会入局物联网行业时,南孚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基建”的确定,不仅能极大促进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慧能源这样的重大民生工程落地执行,也将同时促进智能家居、智能车联、智能安防等居民消费市场迅速发展。而在目前的居民消费市场中,并没有专做物联网专用电池的企业和品牌。

    “目前,使用一次电池的物联网设备占比达到61%,消费者对于专用电池的需求快速增长。物联网电池电源是一片蓝海市场。”南孚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道。

    看当下:“物联网”融入生活,居家出行悄然升级

    随着“新基建”对于5G的投入,物联网消费场景和产品,以及相关产业也将迎来新机遇。其中,5G手机、车联网终端、智能家居行业也将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大众消费者最直观的体验,就是生活方式变化。以智能家居为例,当你走进卧室,空调主动进入睡眠模式,窗帘立刻联动关闭,氛围灯、香薰机等联动开启;当你躺下入睡时,智能枕头主动监测睡眠状态,在浅睡、深睡阶段随时联动空调调整温度,营造最佳的睡眠环境。

    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智能家居、车联网、智能医疗等将更广泛的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所有的操作,可能只需一个词一句话,甚至只要体征被感知,便可实现。

    这些看似“科幻”的场景,其实已有许多企业在加速布局。其中就有国内互联网头部平台阿里巴巴。据了解,其将依托“天猫精灵+阿里云”,发力智能家居数字“新基建”。而华为、海尔等企业也在通过自身优势,在智能家居、车联网领域推出新产品和服务。

    也正因如此,对于目前种类越来越多、功能愈发复杂的物联电器来说,传统电池并不能满足物联电器的用电需求。

    玩具等传统电器以驱动型电器为主,要求电池提供持续的强劲动力。与传统电器不同,例如汽车钥匙、智能门锁等物联电器运用于感应、遥控类联接场景,需要随时支持信号在设备间快速联接,甚至需要支持信号传输到云端,要求电池兼具待机状态下防跑电耐储存和一旦联接就快速响应的脉冲动力,才能实现电器“一呼百应”的超强体验,保证联接万无一失。

    传应物联电池在汽车钥匙中的应用(受访者供图)

    见未来:发挥“头雁效应”,推进产业升级

    物联电器用电模式决定了物联电池注定是一个专业性、多场景、多化学系统的电池产品解决方案。实现长期耐用性和瞬间脉冲动力精妙结合的物联网专用电池,将成为“新基建”下,另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南孚集团此次进军物联网领域,开辟物联电器专用电池品类,也将在电池行业中起到“头雁效应”,再次引领整个电池行业高速发展。

    不久前,由于在物联网电池电源领域的科研创新,南孚集团获得深圳市物联网协会授予的中国首个“物联网电池电源研发生产基地”称号。

    相信随着“新基建”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企业加入,通过科研创新,涌现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成果,为实现“新基建”建设而共同努力。

  • 仲夏七月,有着“中华商业第一街”之称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四大“舞台”同时燃起电竞的“速度与激情”,一场玩转“战·星世纪”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这样的场景,正是上海近年来发力打造“全球电竞之都”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一个个电竞项目落户浦江,一座座总部高楼拔地而起,一部部精品游戏走向海外……朝着“全球电竞之都”的目标,上海正日渐成为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领军者。

    7月31日至8月3日,2020中国国际数字娱乐产业大会(ChinaJoy)再次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序幕。这是新冠疫情后首个线下举办的数字经济产业大会,历经18年的发展,ChinaJoy见证着中国数字娱乐产业的成长,成为享誉全球的数字娱乐产业盛会。  

    5G时代下,科技与数字娱乐产业将会碰撞出何样的火花?在本届ChinaJoy上,新浪潮正向我们袭来。

    观众在ChinaJoy现场体验互动游戏(受访者供图)

     

     “宅经济”发力,游戏产业逆势增长  

    2020年第一季度,在春节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长期“宅家”的居民对于在线娱乐的需求大增,带动了数字游戏等行业的爆发。  

    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7月30日发布的《2020年度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1-6月,我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1394.93亿元,同比增长22.34%,增速同比提高13.75个百分点。  

    移动游戏,更是成为行业增长的亮点。移动游戏实际销售收入占游戏市场总收入的75.04%。今年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的增长中,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国内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1201.4亿元,同比增长30.38%。  

    根据移动应用数据分析机构Sensor Tower的最新数据,在疫情期间,中国手机游戏下载量迎来爆发式增长:3月中国下载量较去年12月增长67%;在3月的最后一周,下载量较去年12月首周增长61%;在农历新年当周,中国手游下载量较去年12月首周更是猛增153%。  

    随着手机游戏用户规模增加,中国手机游戏市场的市场规模强劲增长。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指出,2019年中国手机游戏市场规模达1695.6亿元,2020年将有望突破2000亿。  

    手机游戏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量空间,也吸引了大量企业进入。据统计,截至2019年,上海共有439家游戏企业,仅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一家企业就拥有员工将近四万人。  

     创新引领,游戏产业迈入规范发展快轨  

    在本届ChinaJoy开幕前夕,一个被视作游戏文化产业界“瞭望塔”的前瞻性专业机构——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落户上海。  

    作为国内当前最权威的、最具前瞻性的电竞产业研究机构,中国游戏产业研究院为何最终选择了上海?

    近年来,上海游戏企业重视创新,自主研发,一些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国产游戏脱颖而出。提出建设“全球电竞之都”以来,上海游戏、电竞产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自2014年起,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国产网络游戏属地化管理试点,使上海网络游戏审批时效大大提高。2018年,全国首创、针对小微企业和独立开发团队的“上海网络游戏出版申报服务平台”打通审批全流程环节,让游戏上线更为规范和通畅。   

    今年,“游戏出海”已然成为国产游戏一个热门话题。《2020年度上半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上半年中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达75.89亿美元(约合53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32%。  

    与此同时,相关产业政策及精品工程亦在持续引导国产游戏新价值。2016年11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始实施“中国原创游戏精品出版工程”,将在2016至2020年间累计推出150款左右精品游戏。  

    顺应时势、与时俱进,今年ChinaJoy组委会不断创新,配合本届ChinaJoy线下展会首次同期推出了线上展示模式“ChinaJoy Plus”线上展,将呈现直播+视频、电竞赛事、小游戏嘉年华、特色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新技术、新玩法,让无法亲身前来ChinaJoy展会现场的异地玩家也可足不出户线上体验ChinaJoy所带来的的愉悦与精彩。  

     5G加持,手机游戏迎来更多机遇  

    2020年,是5G普及之年。随着5G技术的应用和大规模商业推广,未来的数字娱乐产业也将迎来更多机会。本届ChinaJoy将聚焦科技创新和应用,新增展示5G云游戏、硬件设备等数字娱乐产业的新技术创新。  

    就在ChinaJoy开幕前两周,联想、红魔、ROG等厂商相继推出为游戏玩家定制的“游戏手机”。据了解,这些手机均采用高通最新的骁龙865系列旗舰芯片,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针对玩家的使用需求和习惯,在画面、音效、散热、续航等方面做出了优化。   

    以当下非常热门的射击游戏为例,“游戏手机”大都具备立体声输出效果,让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利用声音辨别敌方位置,无论是追逐还是躲避都非常地有临场感,同时还能让用户在游戏中体验更自由、更稳定的无线音频。  

    5G对手机游戏带来的改变,不仅仅在于终端。随着5G技术的发展,云游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利用5G的高速率、低时延优势,能够支持玩家在移动终端轻松实现超高清画质,大型网络游戏的实时加载,将移动游戏体验提升至全新水平。

    2020ChinaJoy“高通骁龙”开幕仪式(受访者供图)

      

    在本届ChinaJoy上,高通公司连续第二年携手产业生态链合作伙伴,以“高通骁龙”品牌命名主题馆。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芯片供应商,高通为何会参加一个游戏行业展会?   

    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开馆仪式的致词中表示:“从几年前高通公司首次参加ChinaJoy,到连续两年以骁龙主题馆的形式与大家互动,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电竞游戏产业的蓬勃发展和不断进步。今天的游戏,不仅仅是娱乐休闲的方式,更是文化和社交的重要实现途径。今天的数字娱乐产业,也已经跃升为一种新业态、新经济,在与各种新技术的不断融合中,创造着巨大的社会价值。”   

    ChinaJoy 为游戏而生,高通骁龙主题馆同样为移动游戏玩家而来。在“高通骁龙”主题馆内,高通携手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黑鲨、iQOO、联想、魅族、努比亚、一加手机、OPPO、realme、腾讯和小米等产业链合作伙伴,一起为玩家呈现全新的数字娱乐体验。  

    孟樸表示:“多年来,高通公司持续赋能中国移动数字娱乐产业为玩家提供顶级文娱内容和体验。5G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升了数字文创产品、游戏和电子竞技的观赏性、沉浸感和交互性,我们将继续携手整个产业链,用最新信息技术助力国内游戏企业打造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并推向海外市场,不仅为广大玩家提供优质的游戏和娱乐体验,也助力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的繁荣发展。”

  • 落户“草原云谷”,挺进“世界屋脊”,伴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给“新基建”吹来新风,我国大数据中心产业近期迎来又一轮发展高潮。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大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作为“两新一重”关键内容,大数据中心既拉动消费惠及民生,又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正在推进的“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更兼具“新基建”“重大工程”双重属性,为我国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拥抱“大数据时代”,以广东、重庆、上海、贵州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频出利好政策,打造智慧城市数据底座,其中不乏人口仅达百万甚至数十万的中小城市。

    大数据中心建设有何内在逻辑?小城市需要大数据中心吗?多位行业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大数据中心建设要强化辩证思考,既要全面衡量长期收益和投入,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引导市场主体按需建设,又应注意避免规划模糊、能耗过高、过度建设等问题。

    大数据中心市场“蛋糕”扩大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健康码”在各大城市相继使用。作为储存和计算海量信息数据的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作用凸显。

    伴随数据成为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我国大数据中心规模也在不断扩张。《2019-2020年中国IDC产业发展研究报告》预计,2020-2022年,我国大数据中心业务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27.8% ,2022年大数据中心规模将达3200亿元。

    面对巨型市场“蛋糕”,腾讯、阿里、快手等互联网巨头近期纷纷“壕掷”重金,加速大数据中心项目布局:在重庆,总投资45亿元的腾讯西部云计算大数据中心二期即将启动,建成后将具备20万台服务器的运算存储能力;在乌兰察布,投资将达百亿元的快手智能云大数据中心项目预计明年底上线,将以30万台服务器、60EB存储容量的规模支撑快手未来几年的存储需求,存储量相当于300万个国家图书馆……

    政策加持、大量资本“弹药”入局,大数据中心产业正在迎来发展新态势。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田野对记者表示,大量资本进入,可直接夯实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未来建设的数据价值挖掘基础,势必也将提高产业的社会关注度,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打造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完善的产业生态。

    3月20日,工信部发文明确要求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鼓励各地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田野指出,大数据逐渐从消费领域走向工业领域,从产品的营销环节拓展到全产业链。依托大数据中心,深挖数据价值,将有效解决企业行业痛点,加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

    大数据中心规划需增强辩证思考

    不少人有疑惑,大数据中心听起来很“高大上”,为什么不仅会出现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许多三、四线城市或者县城也纷纷跟进建设?

    事实上,推进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需要考量的要素有很多。对于大数据中心的大客户——互联网公司来说,数据传输速度往往是考量大数据中心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在市场驱动下,大量大数据中心集中在数据传输速度较快的发达城市并不稀奇。

    而就各地政府公开的项目资料来看,“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立足应用需求,兼顾能源、气候、自然冷源、网络设施、能耗指标等要素和条件”已成为地方“上马”大数据中心的普遍共识。

    “提前布局大数据中心建设,有助于数字政务、智慧城市的推进,加快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田野表示,小城市建设大数据中心有其积极意义,但要加强辩证思考,切忌盲目跟风,产生设备机房“受冷落”“晒太阳”的浪费情况。

    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徐凯舟也提出,目前某些地方政府对大数据中心的内容和作用认识并不明晰,已成为影响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东北某城市虽然完成了数字政务平台建设,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政府支出没有形成向全社会的外溢作用,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方面均未重点培育数据应用服务企业;又如,西部欠发达地区某市提到希望在本地建设大数据中心,运用区块链技术为当地农牧产品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从而打造和推广农牧产品品牌。“实际上,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大可不必进行自建大数据中心和区块链投资。”徐凯舟直言,“三线以下城市大数据中心的能源、人力等要素成本并未明显低于临近的一二线城市,又不具备规模经济优势,机架租用率往往陷入低迷。”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大数据中心总体平均上架率为52.84%,总体供需平衡,但与发达地区大数据中心成熟市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大数据中心利用率有进一步提高空间。

    大数据中心发展需“央地企”合力推动

    今年以来,从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顶层设计已为“新基建”按下了“加速键”。

    每一个大数据中心,从前期设计到建设技术攻关,再到后期运维,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发挥好中央、地方、企业各自的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支持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康发展。

    徐凯舟提出,“中央应该做好‘新基建’的总体规划,促进大数据中心集群布局与通信网络建设、智慧城市布局相协调。地方政府应该配合好‘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重大工程落地实施,保障好能源、土地、人力、资金等各类要素供给。”

    田野则表示,地方政府在统筹大数据中心发展规划时,还应尽量优化建设区域和功能布局,鼓励集约建设。

    目前,多地政府已明确提出大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严格限制由财政投资兴建单位自用大数据中心。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尽快制定《政府购买云服务行动实施计划》,从上云的广度和用云的深度两个方面快速推进政务云建设。

    对于深入参与大数据中心建设和使用的企业单位而言,则需要发挥主动优势,深挖数据价值,打造一批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可复制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

    “企业一方面应优化服务质量,降低大数据中心租用成本,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应发挥研发团队能力,与数据应用服务企业展开合作,以研发成果造福社会。”徐凯舟同时指出,大数据人才培养也很关键。需要开展大数据人才培养与引进,强化人员合理配置,保障高质量人才资源的输送,助力各地大数据中心的高效运转与高端化发展。

  • 随着2020年高考结束,不少学生已经快速投入志愿填报准备中。今年,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行业蕴含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引发广大考生和家长们强烈关注。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3个方面。

    具体来看,新基建涵盖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应用极其广泛。因此,新基建涉及的高校专业也较为丰富,包括通信工程、计算机、电气工程、土木工程、数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类学科、专业。

    受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新基建相关热门产业的应届生招聘力度普遍提升。据BOSS直聘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0年春招季,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大数据等领域的应届生岗位比例普遍增长了1-5个百分点,为专业对口和有兴趣进入“新基建”领域的应届生提供了良好机会。

    就具体岗位而言,2020年一季度包括Java开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Android开发工程师等在内的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领域通用技术人才缺口较大。其中Java开发工程师备受市场追捧,据智联招聘统计,该岗位的每个求职者对应约3个工作机会,稳坐求职“C位”。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新基建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高,其中七成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据智联招聘统计,当前业内人才中有10.8%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62.79%拥有本科学历,合计超过七成。

    相应地,新基建相关产业热门岗位从业人员的薪酬也较为不菲。据智联招聘统计,2020年一季度,“新基建”核心技术岗位平均招聘薪酬10299元/月。分职业看,具有管理职能的IT技术/研发总监平均月薪最高,可达25932元/月,排在其后的是系统架构设计师与IT项目总监,月薪分别为24277元与21655元,管理类及架构类职位排名靠前。与“国产替代”开发、攻坚环节强关联的IC验证工程师、集成电路IC设计/应用工程师等5G相关岗位,以及音频、图形开发等人工智能岗位的招聘薪酬也排名靠前。

    此外,近年来新基建产业人才市场重心出现南移。在广东省2020年度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计划中,新型基础设施项目数为165项,占比34.1%,在全国所有省份中领先。江苏、上海等地也先后推出了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扩大信息消费和支持发展5G网络的政策意见、《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积极布局新基建。

    据智联招聘统计,2020年一季度南方省市信息基础设施产业招聘核心技术人才数量占全国六成,且与2016年同期相比,这一比例提高11个百分点。

    将来想要进入“新基建”行业的高三毕业生们,看了这份“新基建”报考小贴士,你们知道该如何填报志愿了吗?人民网科技祝愿您金榜题名,旗开得胜!

  • 4月初,合肥已经有些炎热,28岁的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总经理秦怀涛正忙着调度车辆,监督工人出车服务。烈日下戴着口罩的秦怀涛忙得有些透不过气。

    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春天一度被按下“暂停键”。随着复工复产持续推进,群众需求较大的社会服务业重新活跃。秦怀涛告诉记者,最近公司忙活起来了,互联网平台推广带来的线上订单增多,已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的“主力军”。

    在我国,包括搬家行业在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创业空间大、吸纳就业潜力大、且存在上千万就业缺口。近年来,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赋能”,传统的家庭服务行业迎来升级发展新契机,也汇聚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开展多样化创业。

    秦怀涛正是在“互联网+”红利之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社会服务业创业者。自2015年投身搬家行业以来,他从“北漂”到扎根家乡,5年间已完成从“搬家工”到“总经理”的华丽蜕变。

    为圆创业梦 从搬运工干起

    西装合体、皮鞋锃亮,连手里的剪彩刀都闪着光芒。在主持人的统一指挥下,秦怀涛朝着镜头自信一笑,记录这自己事业的高光时刻。

    2017年4月15日,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正式成立。左二为秦怀涛。

    这是2017年4月15日,由秦怀涛任职总经理的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正式“启航”。这一天,距离他大学毕业仅仅过去不到两年。

    2015年春天,和多数应届毕业生一样,秦怀涛努力面试,尝试各种实习。“进工厂、卖手机我都做过,但是体验下来,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那就是创业。”秦怀涛向记者坦言,自己来自工薪家庭,刚刚毕业的他没有创业启动资金,也缺乏创业所需的技术和经验,独立创业显然不切实际。

    “我爸想让我进国企,像他一样安安稳稳过一辈子。”纵使困难重重,秦怀涛内心渴望创业的“小火苗”不断燃烧,为了实现创业梦,一腔热血的他选择“曲线救国”。

    “当时,我正好看到四通搬家发布的城市经理人招聘信息。”秦怀涛告诉记者,他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入职接受轮岗培训,历经18个月共六轮的考核之后,便有机会以合伙人的身份与四通搬家总部联合创办分公司。

    一份工作,既能锻炼本领,又能圆梦。面对这个宝贵的机会,秦怀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同年6月,他乘着火车一路向北,正式加入四通搬家公司北京总部,顺利成为一名管理培训生。

    入职之初,秦怀涛作为普通工人,参与一线搬运工作,这也为他招来不少质疑。“在一些家人和同事看来,我一个大学生去当搬家工人,一个月拿3000块钱,还天天想着‘春秋大梦’,实在太理想化了。”秦怀涛说,面对不理解,他从未动摇。“人要有信念,创业者尤其需要。遇到任何困难,都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互联网推广破解业务“开荒”难题

    正如那句话,“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归来。”作为管理培训生期间,秦怀涛历经一线搬家工人、话务员、调度员、运营总监等多个岗位,如同“打怪升级”般快速成长。

    图为秦怀涛在一线参与搬家工作时的自拍。

    2016年9月,恰逢公司开拓安徽市场,秦怀涛第一时间提出申请,成功合伙创建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回到老家安徽,秦怀涛的创业大幕正式拉开。随之而来的不仅有任职总经理的喜悦,更有令他始料未及的压力与烦恼。

    合肥分公司成立之初,在管理、经营、业务拓展等方面都处于“待开荒”状态。其中,最让他头疼的,就是订单量上不去。“业务最少的时候,我们20个工人在公司歇着没活干,每天都是着急上火的状态。”秦怀涛说。

    相较于保洁、育儿嫂等使用频次较高的家庭服务而言,搬家是一种较为低频的刚需行业,中小型搬家公司在客户拓展、用户留存等方面都面临较大难度。不过,近年来“互联网+搬家”模式快速发展,摆在中小型搬家公司面前的渠道难题正在得到解决。

    秦怀涛说,此前,他一度在广告投入上下大功夫,花了不少钱但却收效不佳。这也让他意识到,好的渠道不仅要能“引得来客户”,还要“能保证获客成本低、转化效果高”。

    正在苦恼之际,秦怀涛留意到互联网平台开始在全国各地拓展业务。借助大平台的力量,把获客的工作交给平台,自己专注服务质量让客户满意,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形成合力,可能比单兵作战更有效率。秦怀涛很快和58同城“到家精选”联系,并成为其在合肥开通搬家业务后的首个入驻商家。

    依靠良好的信任与合作,不仅秦怀涛的公司在经营业务上实现了逐年攀升,平台方也实现“双赢”。据了解,58同城“到家精选”在合肥的搬家业务订单每年以160%的速度增长。同时,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也从最初的6辆车、12个师傅,拓展为目前的17辆车、55个师傅。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互联网渠道对业务增长的帮助已经很大了。”秦怀涛透露,当前,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每月流水大约75万元,其中超过30%的客户来源于58同城“到家精选”。

    接入智能平台 摆脱低效经营

    从一线服务人员到公司“掌舵人”,秦怀涛近五年来对于搬家行业的思考日益深刻。

    他告诉记者,当前搬家行业存在粗暴搬运、临时加价、不守时、物品丢失等散、乱、差现状,这些乱象和行业缺少统一标准有较大关系。通过互联网这座“桥梁”,或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客户需求及评价信息的互联互通,促进行业标准的尽早建立。“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和数据,我们能改善服务,打磨更好的产品。”秦怀涛说。

    疫情发生以来,“入户”家政服务受到较大冲击。为帮助中小企业共渡难关,58同城“到家精选”为入驻企业免除2月份平台费用,并加大补贴力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此外,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智慧家政系统,还可帮助中小商户实现订单管理、财务结算、人员排班、库存管理等日常经营智能化管理。据测算,该系统可提升30%的经营效率。

    随着公司业务不断扩展,秦怀涛对于客户服务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平时,他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以外,还会学习平台免费给入驻企业开放的300多节培训课程。

    “我们不是小作坊,公司的服务对象有普通家庭,也有高校、政府机关。只有提高服务质量,保证每个工人的专业性,才能留住客户。”他说,为了保证工作效率,他会和其他管理人员先集中学习,再把相关内容传授给一线员工。

    在互联网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秦怀涛一样,得到平台的全方位“赋能”,走上就业创业的人生道路。这一“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的新模式,把互联网平台信息集聚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等优势,赋能给中小微企业,加速产业集聚发展。

    产业化发展,这也是秦怀涛创业梦想的宏伟目标。当被问到职业愿景时,这个“90后”坚定地说,“我希望能成为中国搬家行业走出国门的先行者。”

  • 曾经,在公立综合医院私下里流传着的“鄙视链”中,儿科是处于最底层的科室之一。这是因为儿科“既苦又累,风险高,还不赚钱”。因此在“常年人手紧缺”的公立医院儿科,医生的荣誉感也始终高不起来。

    崔玉涛是儿科医生中的“另类”。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他将数十年的儿科专业积累,化为亲切有爱的互动科普,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传播,为无数家庭解决了育儿难题,成了百万宝妈心目中的“定海神针”,被粉丝亲切称为“崔神”。

    如今的崔玉涛,尽管年近60,但依然身材均匀、充满活力。在“著名儿科医生”的身份之外,他还多了一重身份:互联网创业者。随着“院长”“首席健康官”等一项项头衔加身,他一手缔造的“育学园”,也在儿童健康管理方面走出一条独特的创新创业之路,也为更多母婴护理人才职业发展提供了专业成长之路。

    借力“互联网+” 传播当代“育儿经”

    “我家娃2岁了,还不太会说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宝宝湿疹就是不退,怎么办呀?”“亲们,夜奶怎么断呀,我这个当妈的快累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养娃”成了新一代父母们的核心诉求。家庭对于婴幼儿的教养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图为崔玉涛(受访者供图)

    “我想创办育学园时,就是有一个初衷,想通过育学园的努力,让中国人能够养好我们自己的孩子。”在谈及“育学园”的发展历程时,崔玉涛说,自己在看诊过程中经常听到家长说,美国的育儿书是如何写的,欧洲的育儿书是如何写的,“但这些国外的经验就一定适合中国的家庭和中国孩子吗?不一定。”

    带着“让中国人养好自己的孩子”的朴素理念,2015年,崔玉涛发起创办了“育学园”,利用互联网+医疗咨询模式,为中国千百万家庭提供先进的育儿理念。

    “育学园从成立到现在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这5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育学园APP、微博微信、粉丝群、全国巡讲、诊所看诊等等途径,通过不断的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育学园就形成了一套以‘自然养育’为核心的儿童健康管理体系,包括有母乳喂养、辅食添加、预防接种、儿科常见病、用药和就医、成长发育、营养和心理等内容,是一套全方面、全维度的儿童健康管理体系。”崔玉涛说。

    标准化培训输出 培养专业母婴护理人才

    近年来,随着“育学园”的成熟和发展,其业务也越来越多元化。不仅包括线上知识付费、线下诊所,还在教育培训行业崭露头角,改善了大批儿童保健、母婴护理行业人员的就业状况。

    右二为王凤兰(受访者提供)

    服务于长春市某母婴机构的王凤兰,从事月嫂工作2年。她是育学园与当地合作培训的第一批学员。

    “以前经常听客户们说到‘崔玉涛’这个名字,客户们都特别相信他,也经常用崔玉涛的书来考我们。曾经有一次我去上户前,有个客人就拿着崔玉涛的书一条一条考过我。后来我才知道这个人是个很有名的儿科医生。”王凤兰说。

    后来,她在机构学习时,参与了育学园的培训课程。“这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并接触了崔玉涛的理念,确实很长知识。”她表示,培训时,专业儿科医生的讲解,让自己知道了很多护理方法不仅是照顾好孩子,也对孩子的长远健康和发育有好处,“感觉特别受益”。

    近年来,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育学园”打造了“儿童健康综合管理平台”项目,基于海量用户和先进医疗、IT技术、人工智能的体检标准,标准化培养基层医务人员,建立医务诊疗标准,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和整体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将月嫂、育儿嫂等培训、上户实施、育儿记录综合整合,用以实现家庭养育和儿科保健指导一体,标准统一,科学育儿的可追溯,高效的儿童保健体系。

    从2019年年初开始,育学园就把这个管理体系逐渐标准化,做成可以按照课程体系输出的培训标准。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崔玉涛介绍,一是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以高水平的培训效果来培养专业的儿童健康和母婴护理从业人员。二是可以保证培训质量,不会出现参差不齐、有高有低的情况。

    “做儿科工作30多年来,我越来越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一辈的育儿经验和理念已不再适应现在的养育需求了。年轻一代的家长们往往也不愿意服从老人的育儿安排,更愿意去听从专业人员的建议,比如我们儿科医生的、幼儿园老师的、保健医的,还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月嫂和育儿嫂等等。”

    “如果育学园可以把专业医疗、专家团队的理念和经验,通过标准化培训产品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儿童健康从业者‘学会、学好、用好’这些专业知识,那么托幼工作才有了专业的、可靠的工作人员,父母才能放心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也才能真正放心的去工作。”崔玉涛说。

    高质量培训加持 为育儿嫂就业增添信心

    从一名资深儿科医生一路走来,跨界蜕变,崔玉涛不仅正在身体力行地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潮中奋勇搏击,如今,更是通过其标准化培训体系和平台,带动了更大范围内的就业。

    “育学园带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培训,更是就业的信心。”第一家与育学园合作的机构负责人曾这样评价。“经过这样高质量的培训,母婴护理人员的在就业上就获得了特别大的加持。”

    该负责人坦言,尽管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托幼、育儿嫂、月嫂的培训机构,但亦不乏“花钱买证”的黑心机构。这使得很多从业者即使持证上岗,也经常还会受到客户质疑,觉得他们不是医生护士这样的专业人士。

    “听她这样说,我心里是挺震撼的。”崔玉涛表示,自己确实也在看诊过程中发现有些家长对月嫂和育儿嫂并不是那么的放心和信任。“因此在对母婴护理人员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很注重树立坚定的从业和就业自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对接各级卫生单位,更好地落实国家三级预防机制,为基层医生、月嫂、育儿嫂制定更细化的从业标准,为中国全民健康理念做到更好的推广。”崔玉涛说。

    此次新冠疫情期间,育学园免费开放APP中所有内容,访问人数超千万。免费为用户答疑2万余次,将6000课时的教育课程对接“学习强国”,满足了妈妈们的育儿需求,也缓解了疫情期间的育儿焦虑。

    记者发现,这些年,育学园正在逐渐从儿童健康的单一领域,向妇产儿一体化的母婴健康服务发展。崔玉涛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为整个家庭提供健康服务。”

  • “您好,您的餐到了,请下楼取餐。”对很多人来说,每天喊你吃饭的,可能不是你妈妈,而是外卖骑手们。你和他们的交集,往往也只是一通电话、一面之缘和一句谢谢。口罩背后、饭点之余的他们是什么样的?饿了么今日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揭开了300多万外卖骑手们的生活。

    “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90后占比约为47%,大学生骑手整体占比接近2成。”阿里本地生活今日发布的《2020饿了么蓝骑士调研报告》显示,38%骑手还希望学习经济理财知识。

    在外卖配送工作之外,骑手们也拥有多重人生。数据显示,56%骑手有第二职业,其中26%为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4%为自媒体博主,1%为环卫工人。脱下骑手工服,他们可能是公司白领、小店店主、甚至健身房教练。

    15%骑手曾为工人,寒暑假大学生也来体验生活

    《报告》显示,蓝骑士平均年龄为31岁,其中90后占比约为47%,95后新增注册骑手同比增长1.3倍。

    大学生骑手整体占比接近2成。从籍贯来看,老家为天津、上海的骑手中大学生占比最多,接近4成。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许多大学生选择成为兼职骑手来体验生活,工作之外,他们热爱写代码、绘画、玩乐队,经常带骑手同事逛大学校园、一起打球……

    数据来源:《2020饿了么蓝骑士群体画像》

    在从事骑手之前,他们的工作各异,15%曾是工人,14%是公司职员,12%则为个体户。

    数据来源:《2020饿了么蓝骑士群体画像》

    而在外卖配送工作之外,蓝骑士也拥有多重人生。饿了么蜂鸟数据显示,56%骑手有第二职业,其中26%为小微创业者,21%为技术工人,4%为自媒体博主,1%为环卫工人。当脱下骑手工服,他们可能是公司白领、小店店主、甚至健身房教练。

    利用工作空闲自学英语的骑手徐小超(受访者提供)

    除了薪酬福利,骑手最关注的是学习培训机会。38%骑手希望学习经济理财知识,29%渴望了解人文艺术知识,21%想要额外学习英语等第二外语。

    贫困县骑手平均月薪逾5800元 不输城市白领

    《报告》显示,八成蓝骑士来自农村,安徽、河南、四川是骑手输出大省。籍贯来源前五的县城中,60%为国家级贫困县。这些贫困县骑手的平均月薪逾5800元,超过2019全国城镇平均工资。

    安徽阜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骑手来源最多的县城之一。女骑手郑允曾在广州、杭州等地打工,为了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便回到了老家阜南县,成为一名饿了么骑手。“小县城里也有机会,我现在终于可以陪在孩子身边,单子多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上8000,比我们这儿很多男人挣得还多哩。”郑允说。

    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人们也有了新的工作机会。河南濮阳、四川泸州和山东枣庄是2019年新增骑手注册数最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在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服务业成为城市转型的发力点。

    煤城鹤岗约10%的饿了么骑手曾从事矿工工作。骑手整体薪资约为当地平均工资2倍以上,单王骑手可月入过万。按照鹤岗普通地段的房价计算,单王跑单三个月可全款买一套房,当地还推出给冠军骑手年终奖送套房的福利。

  • 走在城市的边缘,周柳含觉得今年的春意格外浓。  

    2012年毕业后进入到再生资源行业,周柳含经常奔走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他最喜欢郊区,这里人少,空气好。今年因为疫情影响,城市复工后的人群很少有大范围的活动,郊区冷清了不少,但春意却不减。  

    我是一名“拾荒者”  

    周柳含是一名“踩线”的“90后”,上大学的时候,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电子电器废弃后的归宿。2012年,周柳含大学毕业后进入格力,如愿成为了一名再生资源从业者。

    周柳含正在抽查主机(受访者供图)

      

    从年初,周柳含就跟这里的老板聊上了,他的工作需要实地考察要回收的原材料,确认来货情况。年初,周柳含抽查了一批主机,了解了材料来源,还对老板收回来的冰箱摆放进行了规范指导。跟老板熟了之后,周柳含还跟对方聊起了日常:“最近收货好不好收?”“空调上个月收了几台?”“冰箱现在什么价格收?”通过这些闲聊,周柳含会大致判断近期的材料行情。他介绍道,再生资源原材料供应情况受季节影响较大,采购废旧家电品类直接影响到拆解产值,及时与货主沟通,了解下游供货情况,可以帮助他对市场情况进行初步判断。   

    周柳含介绍,近年来国家政策严厉禁止多类“洋垃圾”入境并严格打击小作坊私自违规拆解,但仍有商家受利益诱惑将“洋垃圾”偷运至国内后进行贴标伪装送入拆解厂,将原装机进行私下拆解出贵重零件后进行组装销售。因此,对于每一批要收的货物,他都会亲自跑现场,认真检查,同时原材料运输到公司后仍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质量检查。

    周柳含正在检查液晶显示屏外观(受访者供图)

      

    在厂区的原材料收货现场,周柳含搬起一台液晶显示器认真看了起来。他通过对各螺丝口进行外观检验,初步判断出这批货物没有被拆过,又仔细看了看显示器底端的散热孔,观察内部线路板是否有破损。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换新家电的频率也更高了,这些被淘汰的家电也要规范回收,一来可以减少污染,二来可以通过拆解生成其他原料实现循环利用”。周柳含说:“很多人觉得我们这行像是‘拾荒者’,收的都是破旧的东西,但我觉得挺有意义的。”   

    我工作在“回收站”   

    周柳含所在的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格力五大再生资源基地之一。在这些生产基地中,经过多种渠道回收来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经过“无害化”固体废弃物拆解技术——“物理分离”等技术处理,形成铜、铁、铝、塑料等可再生资源。  

    当前,我国废旧家电拆解行业还处于逐步发展状态,其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拆解处置工艺、资源循环利用等都已较为成熟,但仍存在群众环保意识薄弱、民间私自拆解的现象严重、回收体系不完整、物流仓储仍不规范等问题。   

    周柳含介绍说,除了专业的基地建设,各再生资源基地还会组织精益改善技能大赛等活动,促进专业人员的技术交流。同时,格力再生资源体系建设有相较完备的回收渠道,涵盖散户、回收站、回收供应商、电商平台、经销商门店、企事业单位报废、O2O网络回收平台等多个渠道。回收后的设备统一送至专业的拆解基地,后者的年拆解处理废弃电子电器能力超1200万台。

    周柳含与同事一起在精益改善技能大赛宣传海报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我给消费者“送实惠”   

    不止是资源回收减少污染和浪费,周柳含的工作还让家电“以旧换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这让他工作起来格外有干劲。   

    “正是有了我们在后端对旧家电的回收处理,才给前端消费者以旧换新提供了价格空间。”据了解,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可以获得400-800元不等的优惠幅度。   

    近年来,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和家电节能换新等问题备受关注。“去年国家发布了《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全力推动制冷行业节能化发展,这是行业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我们通过‘以旧换新’活动,给消费者更多实惠,能有效降低高能效绿色产品走进百姓家的门槛,整体推动社会资源可持续。”格力电器相关负责人表示。   

    4月15日,广东省发改委等10部门联合印发《广东省关于促进农村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开展2020年汽车下乡和家电下乡两项专项行动。该负责人对此表示,我国“家电下乡”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在政策激励层面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带活农村家电市场,同时也能通过换新家电促进行业整体能效提升,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 随着复工复产“号子”吹响,曾经一度被按下“暂停键”的社会经济活动,正在逐渐恢复往日的热闹。经历了此次疫情,我们见证了线上经济的空前火热,见证了移动互联网对生活的加速改变,也见证了中华儿女不畏艰难的顽强斗志。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们看见,新时代这样一群“90后”青年正在随时代起舞。他们青春年少,他们自强不息,他们勇于实践,他们独立有想法……在澎湃的“互联网+双创”大潮中,坚定信念、坚守自我,闯出了一条条别样的创业之路,成为创业大潮中的一支生力军。

    近日,发改委聚焦“互联网平台+创业单元”等新模式,围绕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家电回收等社会服务行业启动了“双创”带动就业示范工作。在这中间,就涌现出一大批不走寻常路、大胆创新、积极创业的“新青年”。

    有理想 能吃苦 搬家搬出“创业路”

    4月的合肥,天气已经有些炎热,28岁的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总经理秦怀涛正忙着调度车辆,监督工人出车服务。烈日下,戴着口罩的秦怀涛忙得有些透不过气。

    如今已是分公司“掌舵人”的秦怀涛,五年前还只是一名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进工厂、卖手机我都做过,但是体验下来,反而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那就是创业。”秦怀涛向记者坦言,自己来自工薪家庭,没有启动资金、缺乏技术经验,独立创业显然“不切实际”。

    当时,在求职中彷徨找寻的他,偶然看到了四通搬家发布的城市经理人招聘信息。一份工作,既能锻炼本领,又能圆梦,秦怀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乘着火车一路向北,正式加入四通搬家公司北京总部,顺利成为一名管理培训生。

    “我一个大学生去当搬家工人,一个月拿3000块钱,还天天想着‘春秋大梦’,在别人看来,实在太理想化了。”秦怀涛说,面对他人的不理解,他从未动摇:“人要有信念,创业者尤其需要。遇到任何困难,都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图为秦怀涛在一线参与搬家工作时的自拍(受访者供图)

    2016年9月,恰逢公司开拓安徽市场,秦怀涛第一时间提出申请,成功合伙创建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回到老家安徽,秦怀涛的创业大幕正式拉开。

    合肥分公司成立之初,各方面都处于“待开荒”状态。 “业务最少的时候,我们20个工人在公司歇着没活干,每天都是着急上火的状态。”秦怀涛说。

    正在苦恼之际,秦怀涛留意到互联网平台开始在全国各地拓展业务。于是,秦怀涛很快和58同城“到家精选”联系,并成为其在合肥开通搬家业务后的首个入驻商家。

    随着业绩的逐年攀升,如今,四通搬家合肥分公司已从最初的6辆车、12个师傅,拓展为目前的17辆车、55个师傅。

    在我国,包括搬家行业在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创业空间大、吸纳就业潜力大、且存在上千万就业缺口。近年来,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赋能”,传统的家庭服务行业迎来升级发展新契机,也汇聚了更多的优秀人才开展多样化创业。

    秦怀涛正是在“互联网+”红利之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社会服务业创业者。在互联网大潮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秦怀涛一样,得到平台的全方位“赋能”,走上就业创业的人生道路。

    与此同时,由于像秦怀涛这样一大批年轻人的加入,他们观念新、头脑活,敢想敢干、勇于尝试,也为搬家这一“传统”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有想法 懂网络 在家做起“自在老板”

    “大学毕业后我一开始在部队工作,不想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工作和生活,所以想要自己创业。”民宿经营者扬宇回忆到,“做民宿不需要很高的学历,门槛不是特别高,所以选择了这个行业”。

    如今,扬宇的民宿品牌“理想国”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在厦门、西安、武汉等全国9个城市拥有1000多间民宿。

    扬宇的民宿装修中(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片片新经济的“蓝海”。“互联网+民宿”就是其中之一,据中国旅游与民宿发展协会的报告显示,2019年共享住宿市场交易额约为190亿元。

    像扬宇这样“扎根”民宿的年轻创业者不在少数。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热衷网购、喜欢宅在家中、擅长和陌生人交流,对线上经济有着天然的敏感度。因此,许多有想法、有个性的年轻人,将自己独特的风格融入民宿,形成了诸多属于自己的年轻品牌。

    二胎妈妈王娜,为了更有精力照看小孩,准备加入“妈妈经济”的大军。于是,从事装修设计出身的她,把目光投向了民宿行业。

    2019年初,王娜在西安拿了一套别墅,总共9个房间,打点装修后开门营业。

    “我专门雇佣了一个保洁阿姨,平时我在家照顾孩子,平台上接到订单后我会和客人沟通好,给客人发入住指引和须知。客人入住后,我和孩子就过去民宿,阿姨照顾孩子,我会泡好茶准备好点心和客人聊会天,看看他们还有什么需求,同时做入住登记,加客人微信以便以后再有需要。安排好之后,我就可以带孩子回家了。”王娜介绍到。

    就这样井井有条地安排着自己的生活,2019年,王娜家庭事业双丰收。靠经营民宿,每月有着超过3万元的净收入,而她的两个小朋友,也在健康茁壮成长。

    疫情爆发以来,线上经济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和生命力。复工后,扬宇提升了旗下房源的安全卫生标准,并参加了美团民宿推出的各项活动,陆续有着不断的资金回流;而王娜在美团民宿的建议下进行了价格上的调整,“清明节之后,房子天天客满”。

    如今,90后正日益成熟,正处于事业起步与快速上升期的他们,已渐渐成长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有了这些“90后”的加入,民宿市场也显得朝气蓬勃。

    不同于此前的几代人,物质财富相对富足、更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的他们,正成为新一代创业的主力军,90后热爱社交、热爱沟通的心态特点,也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增添了不少助力。

    观念新 有干劲 “新生代”做起“新生意”

    与前几个“线上创业”的故事不同,周柳含作为一名“踩线”的“90后”,则是将个人爱好依托于大的平台,在就业中开启了自己人生的“创业”之路。

    上大学的时候,他就经常和同学们一起研究电子电器废弃后的归宿。2012年,周柳含大学毕业后进入格力,如愿成为了一名再生资源从业者。

    “很多人觉得我们这行像是‘拾荒者’,收的都是破旧的东西,但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周柳含自豪地说。

    “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换新家电的频率也更高了,这些被淘汰的家电也要规范回收,一来可以减少污染,二来可以通过拆解生成其他原料实现循环利用”。周柳含介绍,近年来国家政策严厉禁止多类“洋垃圾”入境并严格打击小作坊私自违规拆解,但仍有商家受利益诱惑将“洋垃圾”偷运至国内后进行贴标伪装送入拆解厂,将原装机进行私下拆解出贵重零件后进行组装销售。因此,对于每一批要收的货物,他都会亲自跑现场,认真检查,同时原材料运输到公司后仍需要进行下一步的质量检查。

    周柳含正在检查液晶显示屏外观(受访者供图)

    周柳含所在的郑州格力绿色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格力五大再生资源基地之一。在这些生产基地中,经过多种渠道回收来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经过“无害化”固体废弃物拆解技术——“物理分离”等技术处理,形成铜、铁、铝、塑料等可再生资源。

    不止是资源回收减少污染和浪费,周柳含的工作还让家电“以旧换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可能,这让他工作起来格外有干劲。

    据了解,消费者通过“以旧换新”可以获得400-800元不等的优惠幅度。“正是有了我们在后端对旧家电的回收处理,才给前端消费者以旧换新提供了价格空间。”周柳含说。

    互联网“原住民”正成为新时代的“主人翁”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数字经济新业态发展,特别是在社会服务领域,互联网平台与创业单元深度融合展示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负责人这样评价。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着实让许多传统行业挨了“一记重拳”。同时,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有机会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破旧立新,积极转型。

    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90后青年一代,在当前的经济转型升级中拥有天然的优势。他们不断拥抱各种新生事物,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消费观念。

    当前,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正在他们各自的就业岗位、创业赛道上奋力奔跑,用坚定的信念活出心中的理想,成为新时代的“主人翁”,引领着未来产业升级、消费升级的新潮流。

  •   深圳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受访者供图)

    1小时——在深圳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链链通”工业互联网平台上,最短仅需1个小时,就能完成中小企业金融贷款业务信任、风险控制等流程,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3个人——在深圳卓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一块电路板从涂胶、焊接到封装,数十道工序只需要3名工人即可以完成。

    6大品牌——在深圳瑞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内,各式各样全球领先的精密声学元器件整齐排列。目前,全球销量排名前10的智能手机品牌,有6家采用的是瑞声科技的产品。

    更快了,更好了,更强了……据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上半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其中,电子元件、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36.6%和16.4%,成为中国经济逆势增长的主动力。

    盛夏八月,人民网记者走进南粤大地,在生产一线近距离观察“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蝶变,感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生动能。

    自主创新 占领技术高地

    深圳,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镇。8月14日,第八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在深圳开幕,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电子信息行业首个综合性展会。在会上,一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纷纷亮相。

    以电视起家的创维,展出了全新LIFErecorder 8K摄像机,打通了5G+4K/8K+VR摄、录、播的全产业链。

    维信诺在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展示的多角度可折叠终端(人民网 赵超 摄)

    专注OLED事业20余年的维信诺,带来了全球首款屏下摄像解决方案、360°折叠终端等一系列新品,让观众提前体验了一次未来“视界”。

    依靠旗下华星面板厂强大的产能和技术能力,TCL此次展会上特别突出8K显示技术,同时展出纤毫毕现的8K电视、抽拉自如的“云卷屏”以及形态百变的“三折屏”等技术产品。

    “自主创新”,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主题词。据瑞声科技高级副总裁江南介绍,公司目前拥有研发工程师1500人,去年研发投入达17亿元,累计注册专利超过4800项。

    “显示产品质量要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创新并重。”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凤英表示,自主创新才能引领世界潮流,打造有质量的内循环。她提到,显示技术作为高科技制造业,产业创新是数字创新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与整个数字产业完全融合在一起,制造业将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战场。她说,目前为止,维信诺已经走向“从模式到技术、产线、人才、服务以及协同”的全面创新。

    在政策层面,从中央到地方也在积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据赛迪研究院统计,今年上半年,先后有20余个省份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在5G、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和核心产业的研发投入进行财政补贴或股权投资。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疫情防控期间,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壮大,服务机器人、充换电桩等新兴产品保持高速增长,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行业快速扩张,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下半年,工信部将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开放合作 拓展优化产业空间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力拉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和“定海神针”,加速中国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也已经成为产业界共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其中的重点就包括了推进智能制造。可以说,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制造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决定未来整个行业能否全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曾经,中国制造业曾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空间有限等“伤痛”。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制造企业正通过研发创新,开放合作,提高产业附加值;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走出国门,开始全球化布局,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谋求高质量发展。

    以瑞声科技为例,目前公司员工超过3万人,在全球拥有28个办公点,8大制造基地(分别位于中国、越南),以及分别在中国、美国、芬兰、丹麦、韩国、日本和新加坡设立的19个研发中心,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设备解决方案提供商。

    辛国斌表示,接下来,工信部将完善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加强国与国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协同配合,协调解决企业零部件配套、人员出入境、物流运输不畅等突出问题。同时营造地方支持的“软环境”,构建开放合作的“朋友圈”。

    稳中求进 “中国智造”破浪前行

    对于外部环境中的挑战,中国制造企业自然感受颇深。既要前行,更要转型,中国制造业如何在逆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出口业务占欣旺达集团主要业务相当大的比例,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给公司带来不小压力,但国家针对制造业的政策扶持,却让欣旺达轻装上阵、逆风起飞。

    “多项政策红利一起释放,让我们有更多资金和精力投向创新研发。”欣旺达集团副总裁梁锐说,仅深化增值税改革一项政策,今年就为集团减轻增值税及附加税负担1000万元。

    税费负担减下去,金融服务提上来。

    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长28.4%。与此同时,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今年上半年为5.94%,相比去年下降0.76个百分点。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我国对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全国3000多万家小微企业,现在有2000多万家获得了银行贷款。“这个水平,三分之二以上小微企业能拿到银行贷款,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乔跃山表示,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全行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复工成效显著,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产业实现快速复苏。

    “我们公司目前在消费电子类锂电池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公司接下来将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积极拓展动力电池业务。”梁锐介绍,上半年,欣旺达动力电池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新增8款车型进入推广目录,累计已有26款车型进入推广目录。在市场开拓方面,目前欣旺达已与来自欧美、亚洲的国际优质高端汽车厂商和国内众多知名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在多个市场主流车型上与客户建立联合同步开发机制。此外,欣旺达还参与了换电标准制定工作组,与行业各方力量齐聚一心,进一步推动换电技术的发展。

    小小电池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大格局:先进制造业奋力向前,传统制造业加速蝶变。深度融合、携手同行,共同闯出一片新天地。 

  • 60秒,一辆汽车组装完成;

    5分钟,一台挖掘机下线;

    653公里,一块动力电池的续航里程……

    一个个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业飞速转型的生动写照。而国有企业,更是这场“系统升级”的重要力量。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握机遇,化危为机。特别是去创立发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指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这条生产线,在疫情期间创下陕汽汽车生产的历史最高水平,充分释放出国有企业在转型发展中的潜力和动能。如今,随着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国有企业在创立发展新模式的进程中,撬动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机遇。

    从“制造”到“智造”

    以数字化转型支点撬动新旧动能转换

    一盒牛奶的品质由什么决定?

    对于消费者来说,营养成分、保质期限等可能会成为牛奶好坏的评判标准。而在蒙牛集团总裁卢敏放眼中,一盒牛奶背后的170兆数据、2579项技术专利、105道检测程序和40万条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无误,更是决定一盒牛奶好坏的关键。

    “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对国有企业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兴波看来,只有积极拥抱即将到来的数字化时代,主动转型来获取持续和创新的企业发展源动力,才能避免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出局。

    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阶段性标志。

    60秒,则是中国一汽组装完一辆汽车的平均速度。

    近日,中国一汽红旗工厂H总装车间改造项目一阶段竣工,复工复产后的第一辆红旗驶下生产线。作为国内首个实现全无人配送的总装车间,实现了整个生产环节的全信息化闭环管理,可以满足客户任意选配需求的定制化生产要求,大幅缩短交付周期,提升用户体验。

    中国一汽红旗数字化工厂

    在陕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也已融入整个企业的血脉。据介绍,陕汽已具备新能源商用车系统集成及核心零部件开发能力,在清洁能源与新能源、智能网联商用车领域不断扎根。在备受社会关注的无人驾驶领域,陕汽开发的港口自动驾驶牵引车获得了我国第一张公开道路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

    1956年7月13日,在吉林长春一汽的车间驶出装配成功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生产汽车的历史。此后,从高铁到C919,其背后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商务部研究院产业国际化战略研究所所长崔卫杰认为,智能制造一方面推动了传统产业领域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在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用“绿色”换“双赢”

    高耗能行业“瘦身” 高技术制造业“增重”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仅污染和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制约着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最核心工业区之一的沈阳市铁西新区,当年的烟囱林立已经变成如今的绿树成荫,一批绿色工厂、花园式工厂接连涌现。

    据报道,十多年前,沈鼓集团累计投资约20亿元,在沈阳市铁西新区建成了中国最大的通用机械装备生产基地,完成搬迁改造。在自主创新进程中,沈鼓集团专门成立绿色工厂建设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相继淘汰落后电机,解决压缩机试车过程中的漏油问题,合理利用蒸汽水,年节约标煤400多吨。

    绿色经济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的盼望和需求,推进绿色制造都到了紧迫关口。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德龙X3000 6×4纯电动自卸车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制造研究部主任李铮认为,工业化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能源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污染,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重压力下,制造业迫切需要缓解当前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走绿色发展之路。

    从2017年工信部确定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以来,先后共公布了四批、1422家绿色工厂,每批公布的还有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

    刘兴波表示,当前全球制造业进入存量博弈时代,市场主导者逐渐由供给侧向需求侧倾斜,这就需要制造企业不断通过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强化精益制造能力,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用服务赢取更大空间

    以市场为导向带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

    “地锁已降下,请在两分钟内停车。”当车主将车辆开到充电桩泊位,可自动识别绿色车牌的系统就会发出提示音并降下地锁,专供新能源车停放。

    据报道,这是上海嘉定汽车城EV-AI智行港和上海市充换电设施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平台“联联充电”合作打造的标准充电示范站,有效解决了充电设施老旧难用、油车占用充电位、支付方式不统一等行业痛点问题。

    当前,融合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也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和谁融?怎么融?

    “近年来,人工智能、5G通信、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多点革命性的突破并与制造业加速融合,不断打破制造与服务的边界,从而形成新的产业价值网络。”李铮说。

    4月20日,云贵互联通道工程直流线路全线贯通

    处处有充电桩,路路向智能行。南方电网公司负责人表示,在万物互联时代,充电桩不再只是独立、物理的存在,通过与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技术融合,成为智慧城市的组成部分。

    下一步,如何提升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水平?

    崔卫杰认为,除了企业自身补齐短板外,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制造业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领域的便利化水平,破除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服务型制造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财经专访时表示,这次疫情不仅为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更加快了智能化应用速度和绿色消费观念普及,这为中国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车柯蒙、任妍对本文亦有贡献)

  •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企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坚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国企应如何作答?

    “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握机遇,化危为机。特别是去创立发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时的重要讲话,是殷殷嘱托,也是对国企发展方向的要求与指引。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化融合带来的新业态,正深刻改变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产业协同模式,这也成为当前国企发挥龙头带动、辐射作用,中国制造业跨越疫情考验、寻找机遇的重要路径。

    生产“触网”

    新业态提升制造业新高度

    不单是陕汽,广西汽车集团的发动机业务也实现了生产和销售加速跑,一季度逆势增长:产量4.6万台,同比增长14.7%;销量4.7万台,同比增长10.0%。

    制造业的产业链长、集群度高,劳动力、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受疫情影响比较明显。为何这些制造企业能逆势而上?

    答案可以从一些场景中窥得一二。

    广西汽车集团结合供应链协同管理平台、物流作业系统、门岗系统,让信息替代了人工作业,实现了供应商供货-工厂生产-客户配送全程数字化。物流管理效率明显提高,速度完成大数据采集、流通和实时反应。初步统计,该集团物流作业效率平均提高了35%,单据错误率降低85%,数据及时性提高50%。

    得益于近些年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升级,广西汽车集团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产供端协同化,“云平台”就能完成各项生产准备,这些技术也活用在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生产经营中,助力“0接触”生产制造。

    这只是该集团制造业生产智能化、生产流程再造的一个缩影。据悉,截至目前,集团柳州各工厂的数字化率已经最初20%左右提升到70%。同时还为近两百个上下游供应商企业提供“上云上平台”服务和技术支持。

    在疫情的影响下,国企们越来越认识到智能制造不可替代的优势。

    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新技术,工业互联网进程大大提速,阻击疫情扩散,提升生产效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3%、16.2%、16.0%、13.1%和3.4%。3月份,高技术制造业产量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组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业或涉及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或涉及新能源,均与高端制造业领域相关。

    “国有企业要不断地进行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各种矛盾和冲突。”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保利认为,这将有效促使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经营“触网”

    新业态发掘制造业新机遇

    这个春天,“直播带货”早已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销售方式。而在疫情的影响下,远程会议、远程办公、疫情管理等通信技术手段已成为现在企业复工复产、安全有序开展生产经营的必要手段。

    经营“触网”,让各个生产企业的服务具有了更远的延展。从生产链到服务链,制造业正打开新机遇空间。

    中国石油、中国海油、中化集团等企业纷纷线上发力,利用线上优势,开展线上“云”春耕,助力精准春耕。农民用手机打开APP,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农情监测、精准农业气象、农业遥感、在线课堂教学等板块。农户只需将自己的地块划出来,每3天就能得到自己地块农作物的生长图。央企充分利用线上优势,在疫情期间为农户提供线上技术服务。

    在黑龙江地区,中粮集团通过订单农业,给农民提供化肥、种子、农机服务,帮助农民把粮食卖给生产企业。眼下受到疫情影响,中粮集团采取对农民订单农业的方式,通过空中课堂、微信等,把市场上相关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农民。同时,及时组织上下游相关企业,特别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供应单位,及时把生产资料信息反馈给农民。这样,农民在正式春耕前,及时地了解市场、分析市场,及时对将种植的产品进行调整。

    中国石油昆仑润滑大庆润滑油分公司制定详尽春耕计划,配合地方政府建立春耕农户“定点加油” “专油专送”机制,并利用微信群分时段为农户进行润滑油培训及问题答疑;济南销售分公司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形式提前做好企业终端用户走访排查工作。

    ……

    新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工具在疫情中被最大化利用,而凭着直播、VR、5G等平台和技术,各种新业态正加速渗透千行百业,依托“互联网+”的乘数效应,制造业在内的行业产业正开拓出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移动支付系统,零售业多达35.3%的业务都在网上完成,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大幅提升了数字经济生态系统的范围和效率。”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斯宾塞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经受住疫情考验,主要支撑力就来源于数字新兴产业。

    激活产业链

    新业态释放制造业新活力

    这次陕西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国有大型企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在疫情大考下,各国企也充分发挥平台带动作用,创新机制,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上,做好文章。

    在陕汽,陕汽商用车及时向湖北地区供应商发出慰问信,承诺市场份额,并提前付款;销售公司延长还款周期、降低考核标准,与经销商共渡难关;进出口公司积极协调陆上物流发运,并密切关注报关业务,保证出口业务正常运行。

    在广汽,广汽传祺通过供应商应急沟通机制,协助供应商提前做好安全库存等准备,并为供应商提供口罩等防疫物资和人员支持;提供库存融资贴息支持,额外为经销商增加30天免息期,减轻资金流负担;准备1100万元开业启动安全基金,用于门店防疫用品采购。

    在中国电子,中国电子旗下冠捷科技在供应链各厂商复工产能爬坡之时,提供了招工、生产、运输、货物接收等各个环节的便利协助;第一时间支付货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指派专人每日提报厂商复工人力及防疫物资使用状况,对防疫物资统筹调配,确保供应商安全顺利生产;对日本的客户、波兰的工厂同样尽心维护,协同复工保障国内外供应链不断链。

    ……

    许保利认为,国有企业复工不仅提供产出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且可以促使国民经济的整体复工。

    “一是通过国有企业的带头复工进而带动其他企业复工;二是为其他企业复工创造必要条件,一些国有企业处于基础领域,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电力、通信、运输等基础服务,它们复工产出则为其他企业复工创造基础条件。”许保利说。

    怎么让新业态行稳致远?一张保障巨网正在逐次拉开。

    中国正在为各类新业态发展做足基础准备:今年以来,“新基建”的建设进入提速阶段,5G产业生态逐步成熟,预计年底全国5G基站数超60万个,实现地级市室外连续覆盖、县城及乡镇有重点覆盖、重点场景室内覆盖。与此同时,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也在稳步推进。

    各地也在积极抢抓机遇:上海推出《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计划将自身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发展高地;山东青岛出台《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三年攻坚实施方案 (2020-2022 年)》,计划建成核心要素齐全、融合应用引领、产业生态活跃的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江苏无锡近日召开“三大经济”推进会,明确指出要培育数字经济龙头骨干企业,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一流的数字经济示范城市、总部经济基地城市、枢纽经济中心城市……

    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大潮中,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压舱石、稳定器”作用也正在被强调。

    日前,国资委宣传工作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夏庆丰也表示,中央企业将努力发挥产业龙头牵引作用,围绕打通产业链、打通供应链、协同上下游,稳住产业链的目标,在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加快产业链升级补短板、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国际合作三方面继续努力。

    激发新动能,实现新发展。国企正发挥各自优势和能力,有力带动相关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而在他们的带动下,中国制造业的新业态也正在孕育着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一次新的跃升。

  • “制造业是我们经济的命脉所系,我们国有企业是生力军、主力军,在复工复产方面要起到这个作用。”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为国有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创立发展新的模式、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

    疫情冲击,影响的是整个市场。复工复产,国有企业冲在前,底气何来?

    “锚定”新技术、部署创新链,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科技为国有企业抢抓机遇、转型发展提供驱动力、释放新动能,加快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步伐。

    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创新技术研发是国有制造企业的发展“命脉”。新技术将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注入“活水”,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锚定新技术

    “嫁接式”创新释放新动能

    5G无人机红外热成像系统画面。 受访者供图

    “只需按下操作手柄上的一个按钮,无人机就可以精准发现体温异常的疑似人员,5G技术让这个在头顶飞的红外测温无人机变得更‘智能’。”重庆检疫工作人员说。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黑科技”战疫方案由大唐移动联合中国电信重庆公司共同推出,主要包括“5G无人机”“5G终端”“电信天翼云平台管理系统”三部分,通过无人机红外热成像系统,可以快速筛查体温异常人员,同时利用5G协同无人机进行空中巡查管控。

    “未来,大唐移动智能红外测温技术等5G相关技术也将与智慧交通建设相结合。”该负责人表示。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制造业在引入数字经济新技术时才能更好实现升级改造。在原有基础上运用“嫁接式”创新,有利于提升整体水平。

    位于宁波的雅戈尔智能化工厂。 受访者供图

    位于宁波的雅戈尔精品西装智能车间,上百件西服、西裤整齐排列,等待被吊挂系统运送至各个工位。智能化技术让工厂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随着中国联通与雅戈尔集团签约仪式的举行,“5G+制衣智能制造示范平台”应运而生,中国联通推出的5G工业内网、5G边缘云平台、工业设备管理平台、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平台等创新应用也让雅戈尔集团智能化更进一步。

    新技术加持,制造业更“硬核”。

    不难看出,雅戈尔智能化技术的使用正使其脱离传统制造业体系的思维模式,从静态和机械化的思维转向生态和系统思维。

    “为帮助制造业企业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企业内部也需打破组织间的‘壁垒’。”上海市海外经济技术促进会秘书长、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张礼立补充说。

    部署创新链

    技术攻关塑造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署名文章《国有企业要作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排头兵》中提出,国有企业必须在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的排头兵。

    “具体来说,要着力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着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造高水平数字经济产业链等。”

    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产生较大影响,产业链布局也将成为制造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产业链重启需抓住协同这个“牛鼻子”。

    在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电子旗下冠捷科技北京分部的厂区内,智能化生产设备在高速运转,穿着标准作业服装的工人们戴着口罩,井然有序地守在生产流水线旁。

    作为全球知名的显示器与液晶平板电视的生产制造商,冠捷科技一直处于其所在产业链上游,疫情期间共协助235家供应商完成复产,有序保障全球产业链。

    “国有制造企业大都属于基础工业,位于产业链上游。如果率先有序复工复产,下游的企业也将跟着受益,有利于相关产业链条的协同与延伸。”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成说。

    在王文成看来,创新技术研发是国有制造企业的发展“命脉”。国有企业充分运用新技术,才能更好发挥示范作用,有利于形成新模式与业态,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806所湖州基地氧化剂处理工房,轻轻一按确认键,倒料、粉碎、烘干、出料……整个氧化剂处理过程一气呵成,自动化生产线让工序变得简单又高效。

    该所装药车间主任吴战武告诉记者:“几年前,806所的生产场所还用着‘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如不是亲眼所见,一定预想不到车间能变得如此智能。”

    据吴战武介绍,面对自动化底子弱、国内尚无可借鉴经验等问题,806所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对壳体制备、装药生产线生产布局及制造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优化,研制开发了氧化剂自动粉碎系统等智能设备,真正提升科研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以氧化剂处理工序为例,该工序的产能在人员减少30%的情况下还提高了两倍。”

    李锦表示,加强创新研发能力是企业当前转型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攻关,从而更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产学研结合

    人才投入提供重要支撑

    华晨集团负压救护车生产线。 受访者供图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在疫情期间,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平台带头作用,在技术研发上做足文章。

    柳工集团广西智拓科技有限公司,一直视核心技术为企业发展“灵魂”。据介绍,该公司持续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向业内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如今公司近一半是技术人员。

    智拓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庆权表示,疫情期间,公司技术人员研发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设备等智能化产品,都派上大用场。这些产品支撑的智能化生产不仅大大削弱了用工短缺的影响,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员工交叉感染。

    在华晨集团,疫情期间该集团紧急开启负压救护车生产线,并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负压救护车在正常生产过程中,从研发优化到技术评审至少需要一周的时间,疫情期间为了更快速满足一线需求,通过研发与技术人员的反复实验,周期被缩减到3个工作日。

    在李锦看来,做好新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未来国有企业仍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高度重视创新与研发,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二是加强技术创新机制建设,鼓励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保障创新工作稳定推进;三是强化高精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完善激励机制;四是加大创新资金投入,把创新作为引导未来的风险投资。

    “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国资委将指导中央企业利用好这次形成的研发优势、产业优势和成果经验,加快促进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信息同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在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夏庆丰也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发力方向。

    历经“大考”淬炼,运用新技术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新技术的势头澎湃汹涌,为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形成竞争优势增强长期动力。中国制造,未来可期!(赵超、杨虞波罗、赵竹青对此文亦有贡献)

  • 一场全球范围的疫情,让制造业面临困境。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紧抓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为制造业积极发展赢得了宝贵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国有大型企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在本次疫情中正逐步恢复,国有制造企业义不容辞地成为复工复产的“顶梁柱”。依靠自身努力,国有企业引领制造业在各自领域稳中求进,砥砺前行。更令人瞩目的,是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国际一流水准的产品,深入人心。

    把握机遇 化危为机

    国企制造稳供应、保产品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中央最近提出的“六保”之一。疫情之下,保证产品生产、疏通产业供应链,是摆在制造业国企面前的第一关。

    “我们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每到政策调整,或者突发状况,都是行业洗牌的时机。”中国重汽济南商用车制造部总装部经理高磊表示,集团进行资源整合,集中调配,满足生产需求。面对供应商不能及时复工、库存资源无法维持长时间正常生产供应的局面,中国重汽通过山东省工信厅,累计协调53家省内外重点供应商的复工复产工作。同时,广泛借助各地区尤其是省外优质供应商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大帮小、以强扶弱,确保实现同步满工满产。对于零部件,他们杜绝独家供货,每种零部件都要有2-3家供应商;对于新开发的配套产品,他们在开发阶段就推动零部件AB角开发,保证产品一上市即有充分供应保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汽车制造作为我国民用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产业链较长且供应环节众多,缺少任何配件,都会影响整车生产。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大型国有汽车企业在产业链占据核心主导地位,能够起到稳定产业链,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能力,尤其是在引导零部件企业创新、实现协同技术突破方面具备核心优势,拉动产业链共同技术进步。

    高铁是代表性高端制造业,所用优质铝合金型材一直高价引进国外设备进行加工,而疫情并没有阻挡装备制造业国企在研发上的步伐。4月11日,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研制的超长行程高铁行业专用高速五轴加工中心下线。这台机床将用于高铁大型结构件的复杂曲面加工,也标志着国产高端数控装备首次用于高铁行业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此次全新机床的研发周期,正好赶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通用技术集团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积极复工复产,集中技术骨干完成了机床动态调试、五轴联动切削等技术难点攻关,顺利完成机床的调试工作,达到出厂要求。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医用酒精等防疫物资曾面临严重短缺,中粮生物科技调整产能,加大医用酒精等产品产量,填补疫情防控期间的物资短缺。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抽调精锐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率先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并提出“用新冠肺炎康复者的血浆治疗危重病人”治疗方案并实施应用等研发。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认为,“作为医药行业的国家队,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必须站出来、顶上去,勇当科技战疫主力军,铸造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科技利剑。”

    在疫情的巨大挑战面前,我国制造业国企承担了自身责任,坚持以产品作为竞争核心的原则,推动复工复产,保证了产品有序生产供应,带动各自所在的不同领域回到正轨。

    快速反应 果断创新

    国企制造业成为“跨界”领头羊

    在陕西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对于制造业来说,其产品在市场规律的瞬息万变中,必须不断升级换代,顺应市场需要。疫情当下,制造业更需要快速反应,果断创新。

    从零起步,到日产10万的产能增速,新兴际华集团下的际华股份公司“跨界”生产防护服,人员、装备、原料、资质等现实问题都摆在面前,但是他们主动对接属地行政主管部门,全力组织探索防护服试产投产,创造“央企速度”,关键时刻彰显责任担当,成为行业领头羊。

    作为防疫基础物资的口罩,也成为了汽车企业的“新产品”。上汽通用五菱联合供应商,在柳州改造无尘车间、设置口罩生产线,日生产量达到170万个以上,缓解了医疗物资紧缺的状况。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组成的口罩机项目组,以网络上视频、图片为最初参考,到口罩制造厂去观摩学习,自己测绘设计制图,解决了材料、工艺等一系列棘手问题,完善设计,于4月17日正式下线了自制的口罩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陕西给制造业强调了‘四新’,这‘四新’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最终还是体现在产品上,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决定了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

    疫情催生消费市场产生新的需求,比如私家车车内的空气安全和质量,成为受关注的新问题之一。北汽新能源等国有乘用车制造企业,紧急研发了新一代高效空气净化系统的空调滤清器,实现“车规级CN95空滤”。北汽新能源党委副书记、新闻发言人连庆锋接受记者采访表示,“北汽新能源研发高效空气净化系统,为消费者带来人性化、贴心的健康科技配置,能有效防止0.3微米颗粒物及病毒颗粒侵入,守护车内空气质量安全。”

    把握高新技术 走新产品路径

    服务业、制造业实现融合发展

    实现服务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我国制造业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在这场战疫之中,高新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紧密融合,正走出一条新发展路径。

    “依托于通信行业的优势资源,我们的服务器产品开始向政府、互联网、高教、金融、交通等领域渗透,三年来获得了高速的增长。”烽火通信总裁办公室主任华晓东说道。随着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的建立,带来了大量边缘计算的需求,新冠肺炎CT影像智能化诊断技术的引入也对AI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烽火通信作为一家光纤通信技术国有企业,了解到上海市公卫中心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新冠肺炎的CT影像诊断中,急需算力支持,便紧急提供了相应的AI服务器设备,火速驰援了疫情防控一线。

    另外,以储存芯片制造业为技术背景的紫光集团,创建了提供数据云服务的紫光云。在疫情中,紫光云先后上线了“华佗疫情防控平台”与“疫情信息统计机器人服务”。其中后者采用人工智能和RPA技术,让机器人参与抗击疫情战斗,大幅减轻疫情信息采集工作者和统计工作者的工作强度,使政府、企业、学校、社区聚焦在更加重要的工作上。

    李锦表示,“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消费升级领域基础设施。除了交通、能源等传统基建领域外,各地区都加速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项目建设。”

    工业自动化程度和生产连续性越来越高,高技术制造业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升,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成为支撑其生产制造的生命线。南方电网作为保证制造业供电的源头,要常年不间断供电,遍布各地的数据中心、5G网络的建设也依托优质的电力供应。围绕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服务业、综合能源系统的“新基建”需求,南方电网孕育出了更加个性化、更高质量的用能需求、更智慧的能源基础设施以及更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

    结尾语:

    从率先恢复生产到带动产业链复工复产,从携手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到促进重点群体稳就业,国有企业在依靠强大实力稳健发展的同时,发挥对产业体系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坚实保障。虽然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目标不会动摇。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考察中所言,“重大的历史进步都是在一些重大的灾难之后,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样在艰难困苦中历练、成长起来的。”经此一疫,中华民族将以更足的底气、更大的决心,逐梦前行。

  • 从本周开始,“618”购物季正式开锣。苹果首次官方打折,安卓独占的5G新机门槛下探到1500元价位……价格战成为618手机品类的关键词。

    中国信通院6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5月,国内手机市场总体出货量3375.9万部,其中国5G手机出货量1564.3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46.3%;1-5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4608.4 万部、上市新机型累计81款,占比分别为37.0%和47.9%。   

    从市场销量和新机数量来看,5G手机正逐渐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主流。有业内观点认为,随着5G网络建设的日益成熟,5G手机“换机潮”或许在今年618会出现。   

    手机厂商开打价格卡位战   

    在5G手机问世前,市场普遍预测首批5G手机的价格在8000元以上。从2019年年中开始,5G手机陆续在中国市场上市,5G手机价格大多在3000至6000元。彼时成本高居不下,相关技术尚未成熟,但推出的5G手机售价大多高于预期。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认为,当时各大厂商是利用5G先发以形成自己的影响力以及品牌。随着芯片、锂电池供货量提高,5G手机成本随之下降。

    目前,各大芯片厂商双模芯片开始大规模供货,加上联发科等新力量的入局,5G手机的成本正在下降。

    另一方面,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压力下,厂商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夺5G市场,加固自身地位,价格无疑成了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利用5G普及的窗口做性价比走量,成为华为、vivo等品牌的共同策略。   

    OPPO中国区总裁刘波表示,2020年会陆续出现1500元左右的5G手机,但OPPO不会故意打价格战,要让消费者在用到5G的同时,又不能在别的功能上做妥协。“OPPO的5G战略就是要让所有用户快速用到5G,这就是我们5G产品的思路。”   

    越低价位的5G手机,越能激发目标群体的换机需求。按照现在的速度,今年下半年,5G手机价格将会进一步逼近1000元关口。届时,5G手机卡位战会更加激烈。   

    5G千元机指日可待   

    据了解,当前起售价最低的两部5G手机Redmi 10X、华为畅享Z 5G都采用了联发科天玑800芯片。价格稍高的vivo系iQOO Z1则采用了联发科天玑1000+芯片。   

    第一手机研究院分析师孙燕飚表示,联发科推出的5G芯片,使得价格迅速下探到1500元,预计未来OPPO、vivo等厂商都将采购联发科芯片。   

    此外,经过了各大手机厂商5G产品的快速迭代,国内的配件厂家已经有成熟的方案去匹配5G手机的供应链。规模化带来效应,经过到了长达一年的技术储备,配件的价格、一些固件的价格也在下滑,这些因素都导致5G手机的价格在持续下探。   

    随着5G网络建设速度加快,5G套餐用户也在增多。根据工信部的数据,目前,每周大概增加1万多个5G基站,4月增加了700万户5G用户,国内5G用户累计已超过3600万个。

    在4G时代,“千元机”驱动用户快速迁移至4G网络,加速了4G手机的普及,参考这一现象,5G时代低价位手机的出现也将成为加速用户迁移的一大手段。而现在,5G手机正走向这一关键点。   

    5G手机在款式和出货量上的增长,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快速驱动了5G手机从高端向中低端的拓展。尤其是2020年5月下旬至6月初,华为、荣耀、中兴、vivo以及红米等手机品牌密集发布了多款5G手机,价格均在2000元以下。其中,小米Redmi 10X已低至1599元,华为畅享Z 5G定价为1699元起,成为目前市场上价位最低的两款5G手机。   

    618或迎来5G手机“换机潮”   

    目前,除了苹果外,三星、华为、小米、vivo、iQOO、OPPO、realme等在内的多家手机厂商均相继发布了多款5G手机。随着新机价格的下探,5G手机全价位布局基本完成,竞争也日益激烈。   

    而在今年618之前,国内各大手机厂商也争相发布了最新的5G手机,这让此次促销节日成为宣传5G手机吸引消费的重要时间窗口。各大手机厂商也在不断为618狂欢节预热造势,直播、福利、优惠齐上阵。   

    华为、小米、OPPO、vivo等厂商在天猫、京东均开展了折扣促销活动。在华为天猫旗舰店,华为P40系列,6.1狂欢价低至4158元,P30 Pro优惠700元。OPPO天猫旗舰店推出1000元大额优惠券,5G旗舰Reno ace系列直降400元至2299元。   

    孙燕飚认为,5G手机换机潮在今年618就会出现,这将成为5G手机普及的一个最大的拐点。   

    “价格下降无疑会带来5G手机的普及。当5G手机价格下探到1500元档位的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机功能齐全,5G信号覆盖度日趋完善的情况下,这个价格的下探就能将消费者的心理门槛击破。”孙燕飚表示。   

    而在5G手机市场上,随着普及进程的加快,如何在5G机型上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也成为各大厂商一大关注点。   

    IDC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前五大厂商方面,华为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840万部,以42.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vivo出货量1200万,以18.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OPPO的出货量为1180万部,市场份额为17.8%,排名第三。小米出货量排名第四,市场占有率为10.6%。苹果排名第五,市场占有率7.6%。   

    由此可见,除华为外,OPPO、vivo、小米的份额相距不大,未来在5G市场份额上谁能抓住“换机潮”抢夺用户,即将见分晓。

  • 本周,“618”正式拉开序幕。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当下,“宅经济”崛起,智能家居因其无接触式的交互方式正成为消费者的新宠。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达2608.5亿元,2017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3342.3亿元,同比增长24.8%。三年内,智能家居市场将保持21.4%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819.3亿元。

    从开门时的智能门锁,到开灯用的智能开关,再到下厨用的烹饪机器人,在客厅、卧室和厨房,智能家居正逐渐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买”健康:杀菌、消毒智能家居受青睐

    疫情之下,人们对于健康的诉求不断升级,宅在家中更要注重卫生。

    数据显示,618开售以来,天猫精灵智能家居中带有健康属性的产品销售额增长50倍。其中,带有消毒、风干等功能的智能晾衣架销售额同比增长超750%,智能洗烘套装销售额增长超200%,带有除菌、加热等功能的智能毛巾架销售额同比增长65%。

    京东方面的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6月1日至9日,购买带杀菌功能晾衣机的用户为去年同期3.6倍。

    此外,受健身场所关闭影响,智能哑铃、智能跳绳、智能划船机等运动设备也成为新晋爆款,在家组建“健身房”成为时髦。

    “买”放松:机器帮手成“懒人”福音

    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期间,机器人等科技抗疫力量大显身手。与此同时,家庭服务机器人也开始进入普通人的“购物车”。

    全球范围来看,个人和家用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增长。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用于个人和家庭任务的各类机器人销量超过2210万台,总价值46亿美元。到2022年,销量将达到6110万台,总价值达115亿美元。

    在我国,家庭服务机器人渗透率正在迅速增长,智能扫地机器人是最常见的一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扫地机器人在高清摄像头的帮助下,通过立体视觉以及物体识别技术避开障碍物,更加高效的完成清洁任务。

    大城市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下班之后很多人身心俱疲不愿下厨,烹饪机器人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智能菜谱的指导下,机器人对食材和调料的比例重新进行健康化配置,在保证菜品健康、中式口感多重目标的同时,实现智能化烹饪。

    “买”休闲:不出户在客厅里自娱自乐

    “宅”在家里也要有自娱自乐的方式,数字娱乐消费正在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今年天猫618开始至今,娱乐类产品的消费上,仍然保持至少50%的增长。

    传统的电视已经无法满足客厅娱乐的需求,AI娱乐电视应运而生。它拥有平板电脑的娱乐、社交、拍照功能,并且屏幕够大体验足够好。

    如果要是用它看电影,可能就会觉得屏幕不够大了,买一台智能投影仪是不错的选择。“真的很想去电影院,但现实还不允许,那就买个投影仪在家看大片吧。”95后的小张表示。

    而家用游戏机甚至达到了“一机难求”程度。在贴吧、知乎等社区,不少人都在讨论“618”活动中,某款家用游戏机几分钟内就被抢光的现象。

    “疫情正在全方位地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娱乐、健康管理等过去我们认为属于‘消费升级’的需求,都变成了新的‘刚需’,宅经济会成为下一个阶段的消费热点。”天猫精灵IoT行业资深运营专家张薇表示。

  • “这些橙子真的好吃又便宜。”近期,北京姑娘大燕兴奋地向记者“安利”自己通过电商平台入手的助农脐橙。“这是一份来自‘吃货’的爱心。”大燕打趣地说道。

    从农田到超市,从果园到餐桌。立足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这个“618”,多家电商平台开设线上特色扶贫专区,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经营者送上补贴、流量、仓储、物流等多项“专属大礼包”。琳琅满目的扶贫助农产品吸引眼球,在服饰、母婴、3C等一众热门单品中杀出重围,上演了一场“舌尖上的扶贫”。

    据电商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助农产品在京东“618”开场1小时之内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7倍。淘宝天猫“618”开卖第一天,数十种水果单日销量超过50万斤。截至6月18日当天,天猫共有超过120万贫困县卖家,同比增长超过36%。

    消费带产业、产业带就业。经济发展任务当前,消费扶贫不仅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重要抓手,更有助于“六保”“六稳”工作的落实推进。近年来,在“直播+电商”“电商+产业”等助农新模式下,消费扶贫开辟出一条“农货上行”的“造血式兴农”新路径。

    建扶贫专区 农产品“触网”热销

    “活了半辈子,从没想到我们的洋芋能卖到全国各地,价格也比前几年强,真是太好了。”家住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菜农张飞跃近几年依靠种植马铃薯实现了脱贫致富。

    张飞跃告诉记者,今年“618”期间,他和村里大伙种植的马铃薯不仅在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威宁馆进行销售,还通过网络直播送往千家万户。

    记者梳理多家电商平台大促活动发现,在今年的“618”购物节上,像张飞跃这样不愁销路的农户还有很多。无论是柞水木耳、湖北小龙虾,还是陕西武功猕猴桃、山西黄小米,都纷纷搭上了电商平台构建的销售“高速列车”。

    今年“618”购物节期间,多家电商平台打造消费扶贫专区。(制图 申佳平)

    京东“京心助农”项目全面升级,主打定制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天猫打造助农主题的互动游戏“理想列车”,在游戏中为消费者呈现特色农产品广告,刺激农货消费;苏宁拼购发力“苏宁拼购村”,支持乡村小型经济体……不仅如此,在为扶贫农产品开设专区的同时,各大电商平台也相应地推出了“百亿补贴”“万店推广”“云仓服务”等“618专属大礼包”。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电商平台助力消费扶贫蔚然成风,能够大大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同时,也能为贫困人群解决农产品“远在深山人未识”的难题,增加其家庭收入,并促使贫困地区优化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直播+电商” 消费扶贫“水到渠成”

    今年的“618”,“直播”成为消费者、卖家口中的热词。

    大燕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会购买扶贫脐橙,正是因为看了一场“书记”带货直播。在那场直播中,湖北省秭归县委书记卢辉亲自上阵,为当地脐橙“带盐”(即“代言”)。“县委书记亲自带货,感觉既权威又新奇。”大燕说。

    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多地农产品出现滞销现象,这对于贫困地区农户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除薇娅、李佳琦等头部带货主播外,各级政府官员、企业高管、影视明星等各行各业都加入了“带货”大军,为地方土特产推广宣传。

    据商务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第一季度,全国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其中涉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936.8亿元,增长了31%。

    淘宝农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618”期间,仅市长、县长等省、厅、市、县各级官员参与农产品带货的就超过百人。从6月1日到14日,淘宝直播上已经举办了超过1.3万场农货直播,共吸引超1.9亿人次观看。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的土特产兼具经济价值和文化属性,但苦于交通不便、观念落后,无法打开销路。如今,伴随“直播+电商”模式构建的内容化、沉浸式营销场景,农户只需一部手机、一个自拍杆,便能用上脱贫“新农具”,在这条消费扶贫新路径上获利受益。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信网络等发展普及的背景下,电商平台深入整合资源并参与消费扶贫,一切都水到渠成。”徐洪才同时表示,做好“六稳”工作,首先是稳就业。从长远来看,“直播+电商”模式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也将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实实在在参与脱贫攻坚。

    农货上行 电商打造“造血式兴农”

    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农村电商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

    一直以来,“工业品下行”,即让工业品走进农村下沉市场是农村电商发展的传统模式,而随着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完善,“农货上行”逐渐成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新模式。

    要把更多农产品卖到城里去,关键之一是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帮扶。目前,多家电商已经付诸行动:京东超市近年来致力于建立让地方品牌、农户与消费者多方长期受益的脱贫机制。未来三年内,京东将打通全平台、全渠道资源,打造百亿级流量池、培养出100万农业电商人才、共建10万农产品直播基地,从0到1帮助农产品基地搭建电商能力基础。

    苏宁拼购也提出,未来争取在全国范围内落地1000座拼购村,帮助更多地方的优质农产品和工业品打开上行渠道。“电商平台的深度参与可以链接农村和消费者,推进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化运作,真正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兴农,为脱贫攻坚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该品牌部门负责人表示。

    要让贫困农户真正从依靠补贴转为自主性致富增收,除了政策、电商加大产业扶持,徐洪才认为,部分贫困地区农户的市场意识和发展思维还亟需得到提高。

    他提出,应引导农户思考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电商平台同时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尽快升级供应链,解决号用户购物体验差、产品成本高等问题,真正让好东西走出山沟沟,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

  •   “双11”直播带货现场(赵超 制图)

    “10分钟,累计下单金额突破2000亿元!”“30分钟,成交额突破3723亿!”

    随着11月11日零点钟声的敲响,各电商平台捷报频传,显现出正加速恢复的中国消费市场迸发出的惊人能量。

    这个“双11”,是洞察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也是对中国经济复苏底色的一次考验。

    新业态、新模式——10月20日深夜,直播平台的主播们“敲锣打鼓”,在提前开启“双11”的同时,也奏响了直播电商的新乐章。更直观的商品展示,更低的购物门槛,今年的“双11”优惠覆盖更广泛人群,让更多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智能制造、智慧物流——加速涌现的个性化定制商品,隔天秒速到货的购物体验,蕴藏着我国C2M、柔性生产、智能物流的工业实力,反映出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出的新动能。

    在浙江大学教授、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春晖看来,“双11”不仅是简单的线上消费,更为各行各业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检验机会,有助于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不止在线上,线下同样精彩

    内需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石,市场是稳定产业链的关键。在传统的需求侧三驾马车当中,消费已连续多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今年“双11”前夕,国家多个部门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扩大内需,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

    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方面15项政策举措,包括加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

    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3个部门印发了《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从线上线下、创业就业、文化体育、餐饮旅游、城镇改造等多个角度,推出全方位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19条具体措施。

    目前,海外疫情仍未退去,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一抹亮色。在此背后,中国14亿人的内需市场无疑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底气。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也让疫情之下的“中国答卷”优势更加凸显。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董祝礼表示,今年双11与往年不同,消费者、商家和政府都更加重视,以期满足消费需求,释放线上经济潜力。据了解,今年“双11”的规模堪称历届之最,至少有25万品牌、500万海内外商家参与;其中,首次参与天猫双11的新品牌就达5万个;很多中小商家、外贸企业、产业代工厂、农产品商家,第一次分享到“双11”的消费红利。

    据了解,从吃喝玩乐到出行旅游,全国的服务业商家都铆足了劲:线下200万商家参加五折活动,90万餐饮商家全店五折;40万种外卖团购卡券2折起,11家航司及万豪、凯悦等品牌酒店首发升级版“随心飞”和“随心住”;全国4000家影城、200家演出主办方上线“随心看”……

    京东方面也表示,将联合320万家线下门店资源,提供线上线下同价同质服务,包括京东电器超级体验店、京东电器城市旗舰店、1.5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超600家电脑数码专卖店、1000家京东京车会门店、近100家京东大药房门店和京东健康—联盟大药房等。

    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看来,线上线下联动等新业态,为“双11”注入了新的活力,点燃经济增长“新引擎”。线上线下共生协同发展,将加快形成优势互补格局。

    不只这一天,孕育“新制造”

    今年“双11”不仅启动早,而且时间长,各平台在优惠策略上也各具特色。

    早在8月12日,天猫就宣布,将由“一波预售”变成“两波预售”;9月28日,苏宁易购也宣布提前启动2020年双11大促,是其最早的一次;京东则宣布将活动时间拉长至22天。

    直播平台抖音与快手也按下了加速键,以各类“秒杀”“红包雨”活动,早早做好了抢滩“双11”的布局。

    有业内分析指出,今年“双11”启动早与疫情有关。在疫情影响下,很多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启动早、促销时间变长可以为商家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的商家创造更长的生意时间窗口,带来更多销量,缓解此前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能让消费者有更充足的时间充分选择心仪的商品,从而有更好的消费体验。

    此外,通过预售,消费者提前进入“买买买”,商家可以以销定采,以销定产,产销各方可以及时调整、保证供货。

    “基于IT技术,以柔性化、定制化的生产线,将消费者的需求与供应商直连,实现按需生产,这样的模式将是业态进化的下一方向。”中金公司将C2M看作是数字经济时代下个十年的制造新业态。

    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鸿钧认为,“双11”的巨大订单量,以及支撑订单顺利处理和交付背后的支付系统、灵活生产、物流和配送系统,都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它衡量了中国数字基建的稳定性和普惠能力。

    不只是“买买买”,直播更抢镜

    除了启动早、持续长,直播带货也在今年“双11”活动中占据“C位”。

    今年“双11”,有的平台将直播镜头放到工厂、田间,让消费者实时体验“源头直采、产地直卖、工厂直造”。一些平台联合各大卫视,打造电商融合直播IP“超级秀”。通过“电视综艺+直播+全场景互动”的形式,将观众引流到品牌和购物平台上来,力求给消费者营造“随时随地,边看边买”的购物体验。

    从数据看,直播带货已展现出惊人的消费带动能力。

    11月1日0点预售带货正式开始之后,李佳琦与薇娅两位主播直播间推荐的热门产品,从上架到售罄几乎都只用了几秒钟。当晚直播数据显示,两人仅在预售回合的销售总额就超过10亿元。

    与此同时,直播这一形式也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已成为商家进行消费者运营、互动和获取新客的重要渠道。据了解,目前商家自播已经占到淘宝直播场次数的六成以上。今年“双11”将会成为验证商家自播模式和效率的重要窗口,预计将有400位总裁来到淘宝直播间,同时还会有300位明星前来助阵。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观看人次超500亿,上架商品数超2000万。

    咨询机构毕马威发布的《迈向万亿市场的直播电商》中预计,今年直播电商整体规模将进入“万亿时代”,达到10500亿元,直播在电商市场的渗透率将达到8.6%。

    “直播电商将会更加泛在。”展望未来,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这样认为。他说,直播将成为电商的营销新标配,5G等新基建设施将使直播电商场景更多元化和泛在化,直播人才培养将会加速,直播电商也会向垂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 电商平台以直播+综艺晚会等形式助燃双“11”消费热潮。(受访者供图)

    2020年的“双11”,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

    战线长、主体多、覆盖广……在这个疫情防控常态化后的首个购物节,直播“吸睛”无数,成为各个电商、品牌、商家竞相发力的“标配”,为一份份交易“喜报”贡献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直播电商、移动支付、在线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迅速扩容,线上消费逆风增长,成为有效扩大内需、推动双循环的新引擎。在特殊时期的“双11”,透过小小的直播间,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新型消费活力再度凸显。

    巨额交易数字背后,电商直播行业到底价值几多?未来走向如何?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电商直播在拉近供需、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帮助创业就业等多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乱象,应通过加强监管、提高准入等手段加速行业“洗牌”,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逐步过渡到多场景、强差异、高素质、强规范的规范发展期。

    给供需双方“架一道梁”

    电商直播走向“万亿”时代

    “不要睡!”10月20日晚上,知名主播在“双11”预售直播中敲起锣鼓,震动着亿万“尾款人”们的购物神经,也如同在给产品供应链上的商家们冲刺助威。

    “双11”开始以来,各个平台使出十八般武艺,差异化竞争让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看头十足:预售期间,淘宝直播每天开播场次同比去年增长超过50%,薇娅和李佳琦预售当天直播总销售额近70亿元;11月11日零点过后6秒,京东直播带货破亿;苏宁直播推出“超级秀”晚会和“超级买手直播间”,在35个产业带、8个城市开展“产地直供”直播;拼多多打造百亿补贴直播间;除了主力电商平台外,重视电商业务的短视频平台抖音和快手布局电商直播,寻求业务新增长;百度选择在泛知识直播场景中带货,寻求差异化优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达7.49亿,直播电商用户规模达3.09亿,占网购用户的41.3%,占直播用户的55%。毕马威与阿里研究院10月发布的报告则预测,今年我国直播电商整体规模将突破万亿。

    消费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直播正在成为直通供需双方的“电子桥梁”。

    挑直播、听讲解、抢实惠,手指一点即可下单“心头好”。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徐洪才认为,网速提升让电商直播给消费者带来更加强烈的实时感和场景感,人们对于不同产品的了解更丰富、更立体、更全面。

    数据显示,11月11日0点刚过26秒,天猫“双11”订单创建峰值达到58.3万笔/秒,超强的AI计算给商家和消费者带来巨大便利,也提升了商业效率。

    多家电商平台告诉记者,通过专属的直播、预售、短视频通道等导流方式,“国货”和新品牌成为今年“双11”期间的热销“宠儿”。

    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专家李鸣涛向记者表示,“双11”不仅是消费者日常消费品囤货需求的集中释放期,也成为消费者采购新品牌商品最集中的时间点。直播带货能够更好地增强消费者对于商品品牌、品质、品性的感触,还可以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助推实体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给创业就业“开一道门”

    电商直播迎来丰富带货主力

    来自青海的农民主播卓玛在直播间介绍虫草(受访者供图)

    “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主播,听口音特别亲切。”出生在辽宁、如今在杭州做直播培训创业项目的王玉林告诉记者,一次在给新手主播做培训时,自己听到了熟悉的乡音。

    “不是市里,是我们那村那屯那沟里的口音。一打听,她就是我们隔壁村的。”王玉林突然意识到,“他们不只是面对手机镜头卖力带货的主播,其实也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啊,离我以前的生活这么近。”

    用一部手机、一根自拍杆,果农可以在大棚里展示自家的新鲜水果,小企业主可以在自家厂房里介绍产品性能,主持人和明星可以为各地土特产鼓与呼。如果说去年电商直播还是头部网红们的“盛宴”,那么今年“双11”期间直播带货领域则涌入了明星、品牌老总、政府官员等更为多元的带货主力。

    作为新业态新模式,电商直播的爆发式成长带来了海量的就业新机会。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直播电商超1000万场,活跃主播数超40万。

    在快手平台拥有800万粉丝的带货主播“瑜大公子”告诉记者,除了镜头前的主播以外,一场直播还可能囊括助理、选品师、运营人员等多种岗位。

    “我的团队有将近一百人,今年‘双11’前一个月,我们就提前根据招商情况进行选品和预热了。”他说。

    在头部网红的带动效应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涌入电商直播行业。李鸣涛直言,内容营销能力和流量效应仍是电商直播人才发展的关键,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并有待进一步规范。

    “如,如何让更多的中小网红得到更大的成长空间;直播基地如何更好为直播电商创业者提供除场地外的增值服务,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等。”

    当前,促进电商直播产业生态健康发展,加强直播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各地发力的重点之一。以杭州为例,今年7月,杭州市强调发挥直播电商对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目标到2022年,全市实现直播电商成交额10000亿元,对消费增长年贡献率达到20%。在直播人才方面,对于认定的直播电商高层次人才,在落户、优先购房、购(租)房补贴、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相应待遇。

    给行业规范发展“上一把锁”

    电商直播行业呼唤规范管理

    上架商品一秒抢空?一场直播成交上亿订单?观看互动粉丝不断?

    如今,在电商直播这个从不缺少“造富神话”的行业里,明星、素人、MCN机构鱼贯而入,希望踏着新型消费逐浪前行。但在行业不断壮大的背后,“流量造假”等鱼龙混珠的乱象频发,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给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

    今年10月,浙江省金华市市场监管局查处流量刷单平台大案。当事人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组织虚假流量刷单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提升网店等级,提升直播间粉丝量、点赞数、围观人数等,被处以50万元重罚。

    李鸣涛指出,整体上看,电商直播行业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包括过于强调低价导向、过高的坑位费和利润分成导致产品商无利润可言,缺乏继续参与的积极性;数据造假、大量退货、刷单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直播电商主播的整体素质和职业规范性也应进一步提升。

    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近4成参与直播购物的受访者遭遇过权益受损,“主播夸大和虚假宣传、有不能说明商品特性的链接在直播间售卖”等是投诉最集中的问题,但只有13.6%的消费者表示会主动维权,近半数消费者因为“损失不大”自认倒霉。

    多位专家、从业人员表示,面对乱象,要推动行业逐渐向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方向转变,是时候给行业上一把“安全锁”了。

    “在电商直播行业中,众多参与者需要共同维护产业生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徐洪才建议,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对行业的准入标准、竞争管理、信用资质等进行强化提高。“电商平台应该发挥纽带作用,强化分级管理和追溯机制,追求商业上可持续发展。”

    “现在整个行业门槛太低,缺乏行业认证,未来相关部门如果可以对我们这些专业机构进行认证,那将很有帮助。”某MCN机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徐洪才指出,“新业态新模式‘你刚唱罢我登场’,存在发展快、周期短的特点。”因此,对于市场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保持一定的包容度,在发展和规范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 一年一度的“双11”刚刚落下帷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这场盛大的购物节在拉动消费方面的表现,备受期待。

    7697亿元,从11月1日0点到11月11日24点,天猫和京东2020年“双11”成交额总和创下“双11”设立以来的新高,品牌参与量、单品交易额等指标也不断刷新纪录。

    火热背后,不仅体现出今年“双11”我国消费复苏的强烈迹象,同时也呈现出居民消费持续升级、服务类消费增长加速、下沉市场增量强劲等特点,有力印证了我国消费市场的强大韧劲。

    “双11”各大电商平台成交额创新高(制图:杨虞波罗)

    消费升级 “买更好”和“买服务”趋势明显

    今年“双11”,升级类商品与服务类商品在各大平台都有不俗的销量。

    在京东、苏宁平台,中高端3C类产品销量增势强劲。京东平台,中高端空调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5倍,舒适风空调成交额同比增长5倍。苏宁平台,65英寸以上大屏彩电增长161%,5G手机销售增长10倍。

    在天猫平台,进口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47.3%,其中180个海外品牌成交额过千万,816个海外品牌成交额过百万。覆盖50多个主流汽车品牌加入“双11”,汽车总成交订单数超33万台。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今年“双11”,消费者不再只注重价格,越来越注重品质。各家平台在产品质量监管、追溯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会同财政部等13个部门共同印发《近期扩内需促消费的工作方案》,从4个方面提出19条扩内需促消费的务实举措。其中重点之一就是推动线下服务消费加速“触网”,充分释放线上经济潜力。

    今年“双11”,服务消费推动市场消费持续升级。在京东平台,汽车保养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118倍,生活缴费成交额同比提升5倍,家政保洁服务订单数量同比增长3.5倍。

    在苏宁平台,家电维修服务订单同比增长64%,卫浴类安装服务同比增长295%,中央集成服务订单同比增长88%。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指出,当前线上服务消费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消费升级有直接关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与服务消费并重,人们把更多支出投入服务消费。

    活跃提升 “银发族”网购数量品类齐升

    今年双11,老年群体参与度明显提升。“双11”不再是年轻人的群体狂欢,“银发人群”的消费场景正逐步从线下拓展为线上、线下联动,越来越多的高龄用户享受到数字经济的发展红利。

    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中老年“剁手党”队伍日渐壮大,仅淘宝天猫就有3000万的中老年用户,其中,50岁—59岁临退休人群是主力军,占比高达75%。今年支付宝发布“双11”前11天搜索数据显示,上支付宝搜“买菜”的60岁以上人群数量上涨了10倍。京东大数据研究中心也显示,年龄在56岁以上的京东商城用户占比逐年提高。

    与此同时, “银发族”“双11”消费不仅在数量上异军突起,消费品类上也呈扩展趋势。中老年人的消费支出上主要用于孙辈、保健养生、医疗护理、休闲服务、饮食和居住空间品质改善方面,食品是中老年群体网购时的偏好品类。

    “老年人群活跃度提高反映出当前电商数字化普及率的提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在今年疫情催生下,老年人群对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应用上的接受度正不断提高。老年群体消费需求也正通过电商平台得到满足和提升。

    国家卫计委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另据阿里巴巴近日发布的《老年人数字生活报告》显示,第三季度老年人手淘月活跃度同比增速远超其他年龄组,高出整体29.7个百分点。同时,老年群体消费金额在2017年至2019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0.9%。疫情期间,消费金额同比增速第二,仅次于“00后”,消费潜力不容小觑。

    今年“双11”,人们可以不去超市排队,在家等着送上门(受访者供图)

    由此可见,随着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的逐步普及,“网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银发群体”的主流消费场景,但不习惯“网购”的老年人仍不在少数。

    如何满足“脱网人群”的日常所需?今年“双11”,不少电商平台看到了这些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线上线下同价同质”服务,将活动优惠由线上延伸至线下,不仅可以带动更多线下实体发展,也能让更多依赖线下消费的群体参与到活动中来。

    10月26日,苏宁易购宣布将“百亿补贴”福利由线上拓展至线下,实现从城市到县镇、从商圈到社区的下沉,范围涉及全国县镇市场的近7000家零售云店;京东则联合320万家线下门店资源,提供线上线下同价同质服务,包括1.5万家京东家电专卖店、超600家电脑数码专卖店、1000家京东京车会门店、近100家京东大药房门店和京东健康—联盟大药房等。

    业内专家认为,当下中国60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正在加速拥抱数字生活。在数字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下,老年群体的消费思维模式随之改变,更愿意尝试网上购物和移动支付等消费方式,消费需求也逐步向高水平、高层次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快递进“村” 提振下沉市场供需活力

    今年“双11”, 三大电商平台销售再创新高。来自各级城镇、乡村的市场表现亮眼,在商品供给和消费上增速较快。

    京东平台数据显示,11月11日开场前5分钟,京东超市低线市场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2倍;京东超市新增用户中,有8成来自于低线市场。其中,在家电领域,有1.5万家家电专卖店冰洗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300%。同时,天猫平台数据显示,“双11”期间,超过1400个县域的41万款农产品悉数登场。来自贫困县的商家超过38万个,在11月1日到10日的成交额同比增长74%。

    快递下“乡”不进“村”,成为制约各级乡镇消费释放和农产品上行的“痛点”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随后,国家邮政局印发《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菜鸟无锡无人仓内,智能机器人在快递云监工的镜头下处理“双11”订单(受访者供图)

    如今,政企多方在城乡之间“修路架桥”,着力缩短不同地域之间发展的数字和基础设施鸿沟,“城-村”之间的快递物流运力得到不断升级,极大释放了我国各级地区消费活力和乡村经济发展潜力。

    “双11”期间,京东物流在全国内 92%的区县和83%的乡镇,实现了24小时送达,乡镇最快一单已做到15分钟送达。此外,菜鸟 “农村快递物流智慧共配”项目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670多个县域。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近日表示,农村有广大的市场和广阔的投资空间,6亿农村常住居民消费上来了,可以成为后疫情时代经济恢复增长的强大推进器,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农业农村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当前,中低收入群体在中国来说还是绝大多数,也是我国消费市场的主要组成。未来,这一群体在拓展消费市场、挖掘内需方面潜力巨大。” 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电商平台应充分利用供应链产业链的双向特性,更好发挥连接商家和消费者间的桥梁作用,通过数智化供应链建设挖掘消费需求,实现供应链高效协同的社会价值。

    “双十一的成绩单充分体现出我国的消费实力和潜力,也将消费对于经济的提振效果发挥到了最大。”盘和林表示,电商供应链打通了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的联系,借助消费的作用,拉动线下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不同的平台分流,拉动线下实现数字化转型,为中国产业带工厂提供了完善庞大的消费分级市场,在振兴区域经济、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月15日15时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张新民,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介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以下是我们根据发布会整理的内容要点。

    五大方向、齐头并进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科学界在全力攻关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攻关。

    根据新冠肺炎应急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确了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五个主攻方向。

    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的源头。

    -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

    -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Q:临床治疗药物,有了吗?

    A:一批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对于新冠病毒疫情爆发的关头,研发有效的临床救治药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当前应急攻关的重中之重。

    张新民介绍,科研攻关组已组织全国优秀的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对七万多个药品或化合物进行筛选,遴选出五千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在普通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上进行初筛,之后选定了100个左右的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

    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 磷酸氯喹:是一种上市多年的抗疟药物,安全性有一定保障,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临床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诊疗效果。

    □ 法匹拉韦:是治疗流感的境外上市药物,目前在深圳开展临床试验,初步显示了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第3到4天,用药组的病毒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伦地西韦(瑞德西韦):这是一种国外公司研制的用于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目前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全部做完。我国科学家开展了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对新冠病毒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目前武汉十余家医疗机构正在开展临床研究,已入组重症患者168例,轻型、普通型患者17例。

    Q:可怕的“炎症风暴”,有对策了吗?

    A:部分临床结果“令人鼓舞”,正在进一步试验

    周琪介绍,“炎症风暴”实际是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实际是一个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诱因“不分敌我”的时候,过度反应造成了对自身的伤害。

    如何阻断或压制“炎症风暴”?周琪介绍,在这方面,科学家也在筛选一些老药,比如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部分做了临床。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做了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龄最大82岁,这几例病人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现在正在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大概有100余位病人入组,其中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若证明有效将会尽快应用。

    另外,近期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工作还在不断地开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选药物进入治疗的序列。

    Q:降低死亡率,对重症目前有效治疗方案吗?

    A:恢复期血浆和干细胞技术被看好。

    张新民介绍,针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关键途径。科研攻关组组织了针对重症治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从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一是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处于恢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对11位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全面向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第二个方面是开展干细胞技术在重症救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进展,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质量检定,干细胞产品在遵照当前干细胞临床应用规范和药品临床试验规定的前提下对若干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初步显示安全有效。

    Q:疫苗研发,进展如何?

    A:正在多头并进,部分疫苗品种已经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我们现在实行挂图作战,每个工作节点精确到天。”张新民介绍,为确保尽早研发成功,在科研攻关应急项目中我们并行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并行推进,切实保障成功率。

    张新民表示,我们国家各研究团队的研发进度与国际进展基本保持同步。这得益于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近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在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掌握了疫苗研发的最先进技术,拥有一支高水平研发团队和疫苗生产企业。同时,我们积极倡导国际合作。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严景华介绍,各种疫苗有各自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其中的重组蛋白疫苗,是把一个病原体最有效的抗原成份基因拿出来,进行体外重组,表达蛋白,然后制成疫苗。目前这个疫苗进展非常顺利,目前疫苗的设计已经完成,现在已经在动物体内进行测试,看看免疫效果,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生产工艺研发也在同步进行。

    严景华特别提到,冠状病毒疫苗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上市的疫苗。这意味着我们还缺乏经验,缺乏对风险的评估,所以新冠疫苗对科研人员是一个挑战。“要充分证明风险和收益,因为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必须安全有效,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

    Q:病毒源头找到了吗?

    A:初步排除家禽家畜,蝙蝠目前嫌疑最大。

    吴远彬介绍,新冠病毒溯源和传播路径研究项目由中国疾控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检测了585份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多家生鲜市场环境标本及动物标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阳性,其中31份来自经营野生动物的西区,通过这样集中的数据提示此次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比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样品,均为阴性,通过这样的结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这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也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对于有研究称,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对此,正组织有关科研团队进行论证,对新冠病毒从穿山甲到人的传播等问题,也在进一步加紧相关研究,如有进展将及时发布。

    Q:药物研发为什么这么难?

    A:存在诸多客观要求,科学标准不能降低

    多年来,一个新药大概要经历十年时间才能从想象走向成药的过程。为什么花这么久?周琪表示,新药的出现是有客观限制的,也有它的时间要求,也有关键流程和步骤。第一,要知道治疗一个疾病主要针对的靶点是什么,就是有的放矢,要知道治什么东西。第二,当确定了药物靶点,要选到所有的候选化合物和候选药物,不是每一种药都可以成药的,同样还要经过药物的各种成药的相关试验。药物研发成功后,还要评价它的安全性、有效性。一定要在动物模型做很多长期的评价以后才有可能走到临床。

    这些环节里,任何一个环节对科学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们今天应对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我们都期待一个新药的出现。但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还要按照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把它做完。”周琪说。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对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冲击。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九院704所获悉,该所利用航天智能化技术,自主研制的移动办公、新风净化、智慧药房等产品已走进医院和社区,助力疫情防控。

    “用航天品质的产品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是704所应尽的社会责任。”据该所所长李凉海介绍,704所凭借自身在航天电子技术领域多年来的积累,聚焦智能感知与信息服务产业,积极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704所党委书记于勇表示,加速航天技术应用与成果转化,让更多高科技成果服务人民,回馈社会,是704所不懈的追求。

    指尖上的安全“移动办公室”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704所面向军工企业的移动办公需求而研发的“移动办公平台”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复工以来,航天云智掌上移动办公平台成了704所的“移动办公室”。

    据统计,该平台日活跃用户在1900人以上,日活跃群组在110个以上,平均每天组织视频会议150余个,每天视频会议总时长1200余分钟。除远程办公中最常用到的即时通信和视频会议外,平台还凭借其群聊与群组功能,利用通知公告、数据实时统计、公众号和聊天群组等功能模块,及时将上级有关通知、各项要求和防护指南等精准推送给单位员工。

    负责平台开发的信息化工程中心总师余卫国介绍,平台还具备一些实用的“黑科技”功能,比如阅后即焚、远程销毁、消息防截屏、截屏水印等,便于单位对内部信息的内容、传播范围和时效进行严格管控。

    704所副所长陈国华介绍,安全性是航天云智掌上移动办公平台最大的优势和特色。“用户信息、通信内容、各类文件等数据,加密后安全地存储在企业私有云平台的服务器中,实施自主管控,避免了用公共通信工具时数据泄露的风险。”

    航天智能管人、管物有新招

    同样具有安全保密功能的智能化平台还有该所研制的智能会议管控平台。该平台可实现对会议室、会议终端、参会人员、会议议程、会议纪要等的智能化管控,并针对不同的会议需求,支持讨论、评审、投票、打分等多种应用场景,将助力于军工企业构建智能化的会议管理新模式。

    此外,目前科研生产流程中,信息交换、产品交接、文件分发等环节都需要交接双方进行清点、签字,存在近距离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704所研制出网间信息自动传递系统高科技产品。

    该项目负责人胡刚介绍说,以前所有需要导入的外网信息都要先发到摆渡员那里,等到规定时间统一操作导入,十分不便。如果使用自动传递系统,只需将外网文件上传到指定外网端,网间信息自动传递系统就会自动刻盘,并传输到内网端,整个传输过程最快5分钟就可以完成,不仅节约了时间,还真正做到无人接触,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智能载体管控柜是有效避免人员接触、提高工作效率的另一利器。管控柜具备基本的存入、取出、盘点、查询等功能,支持用户自助式存放、取出操作。系统将采集到的监控数据传递给管控软件,管控软件实现对各部门的载体留存、流转情况的整体态势管控。全程智能化的无人操作,保证交接双方无接触,切实降低人员接触带来的风险,提升工作效率。

    航天“新风”为医院阻隔病毒气溶胶

    防止病毒经空气传播,航天技术也有相应对策。记者了解到,704所自主研制的中国航天Brit Pasta系列新风净化系统已投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使用,为医院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撑。

    该新风系统通过两组高风压、大流量风机,强迫室内气流组织系统形成新风流动场,每小时可将室内换气2~3次,不仅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快速置换、高效稀释室内细菌病毒浓度,还可以快速归集吸附室内生物气溶胶颗粒污染物、灭菌杀毒。

    704所全资子公司北京航天金泰星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臻介绍,公司研发的中国航天Pasta室内空气质量治理及管理系统,覆盖家用、商用和物联网数据监测及控制等多个场景,可针对教育、医疗、体育场馆、办公楼宇、房地产等领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以航天技术保障用户空气质量。

    “疫情的暴发让大家对日常健康防护的认知提升到了较高水平,并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徐臻透露,目前,很多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和办公楼宇,都加大了新风系统的配置安装和应用力度。

    无人售药“智慧药房”面积小至十分之一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让24小时智能化无人售药的“无人智能移动药房系统”走入大众视野。704所控制技术与系统研究室副主任王宇宁介绍,这个集看病、取药于一身的现代化无人智慧药房共有4个模块,其中包含两个存储模块、一间人工智能问诊室和一个识别分拣发药模块,最多可以存储160种药物,每种30盒左右。

    “虽可存储近5000盒药物,但它的占地面积仅6平方米左右。小小的智慧药房可以逐渐替代面积是其10倍以上的传统药房。”王宇宁说。

    “我们与专业的医疗咨询公司合作,确保提供诊断咨询的都是各个正规医院有行医资质的专业医生。”王宇宁介绍,在人工智能问诊室,通过远程诊断咨询,智慧药房会给患者提供及时的正确用药指导。问完诊,隔壁的识别分拣发药系统会核验每一盒药品信息及患者医保卡信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身份确认,确保本人购买的药品是当事人所需。

    王宇宁坦言,普通病症的患者害怕去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导致交叉感染。有了智慧药房,患者可以不必再为买药去医院,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后续,智慧药房有望进一步替代传统药店,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从而降低药品价格,实现双赢。“相信不久以后,老百姓就可以在距离社区近、不存在交叉感染的智慧药房买到价格更优惠的药品。”

  • 人民网北京2月28日电(赵竹青)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系列相关科研成果和进展引人关注。在科研助力战“疫”方面,相关部委迅速行动,带领中国科技界全力迎战疫情,为全面战“疫”贡献科技力量。

    科研攻关迅速出击 进入“战时状态”

    有人说,疫情是对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大考。疫情发生后,国家层面迅速启动应急科技攻关。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开展攻关。

    根据新冠肺炎应急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科技部从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五个主攻方向入手,部署相关科研攻关。1月22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已经紧急启动,经费拨付到位。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科研作为防控疫情的战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科技部要求,这些应急项目要向一线倾斜,突出结果导向和应急需求,围绕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这一核心目标进行集中攻关。

    在国家层面展开部署的同时,有“科研国家队”之称的中国科学院,也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研究部署了需紧急启动的防控疫情相关科研任务。微生物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等相关院所第一时间针对疫情开展科研攻关。

    “集全院之力开展研究。”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中科院拥有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在战“疫”时刻尤其要凝聚优势力量、做好统筹协调,确保科研攻关工作顺利开展。在全力推动研发工作进度的同时,中科院还组织相关专家对公众关心关切问题,做好相关科学普及、解疑释惑工作。

    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致病及防治的基础研究”专项项目,紧密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疾病防治等重大科学问题,择优资助,并与盖茨基金会、德国研究联合会等国际伙伴联手,为科技界应对疫情提供资金保障。

    吹响集结号 号召科学家投身战“疫”

    如果说这场战“疫”中,一线医护人员是在与死神“赛跑”,那么,疫情一线攻关的科学家,就是在与病毒“赛跑”。面对新冠病毒这个人类共同的敌人,全国科学界携手迎战,尽全力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先后三次发出倡议,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躬行社会责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新的价值。

    中国科学院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号召:要带头落实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主动承担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带头发扬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精神,积极主动承担疫情防控应急技术科研攻关任务;要带头宣传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及时、快捷、准确向群众宣传防控信息,做好解惑释疑工作,坚决抵制谣言散布,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中国工程院多次组织院士专家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牵头组成专项工作组,动员组织相关领域院士参与到防控一线指导,动态征集院士们对当前疫情防控的意见建议。在工程院的有序组织下,1月20日-26日间,包括钟南山、李兰娟、刘德培等近30位院士和10余位专家在第一时间,为国家贡献了一系列科学防控的意见建议,涉及防控策略、临床诊治、药物研发、科技攻关等多个方面。

    “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中国工程院党组表示,将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敢于担当、守土尽责,全面动员、全面加强工作,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做好支持保障,助力信息透明

    这场战“疫”,不仅是一场“科技战”,同时也是一场“信息战”。疫情防治信息的准确、及时、公开、透明,有助于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

    为促进科技界内部的交流效率,科技部、卫生健康委联合中华医学会建立了专业性的学术讨论交流平台,供科技人员发布成果、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开展述评。疫情防控期间,新冠肺炎科研应急攻关项目形成的科研成果、研究论文、实验数据、临床病例、重要进展等,将通过这一专业性平台发布共享、交流探讨,同时也鼓励各地方、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组织研发的相关成果也通过该平台发布。

    科学界在组织疫情攻关的同时,也在与“谣言”赛跑,及时为公众释疑解惑,向群众宣传快捷、准确的防控信息。科技部、中科院相关院士、专家多次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答疑解惑。中国科协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对公众关心的话题进行科普解读。科技部、中科院等部委的官方网站,也都建立了战“疫”专区,为群众获取相关信息提供了便利。

    稳住科研主业,有序复工复产

    当前,全国各地的战“疫”进入新阶段,科学防疫和复工复产,要“两手抓、两不误”。

    国家高新区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科技部火炬中心牵头,组织有关技术力量和人员,紧急开发并上线了国家高新区复工复产信息服务平台。该信息服务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国家高新区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提供服务和支撑。在疫情防控期间,科技部火炬中心进一步为各类科技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比如推行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无纸化”,全流程网上办理;推进工作便利化,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到业务办理“不见面”,相关纸质材料待疫情结束后延迟提交。

    在推行“无纸化”办公全力支持科技企业战“疫”的同时,科技部还鼓励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的财政支持,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对在孵企业适当减免办公承租、实验、科研和生产用房的租金。

    在各大高校寒假延长的当前,以科研生产为主业的中国科学院,已经逐渐复工。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在京的不少园区已经在严格的管控措施下,有序复工。比如在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关村园区、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筹)园区等,在入口管控、人员核查、体温检测、场地消毒等有力的防疫措施下,正在有序恢复科研生产工作。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平日里,在勇攀科学高峰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惧风雨、不畏险阻;现如今,在迎战新冠疫情的战“疫”中,科学家们又挺身而出,勇战病毒。全国科技界凝心聚力,力争让新冠病毒在科技之光的照耀下,无处藏身。

  • 没有人是局外人,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

    在这场14亿人的战“疫”中,在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双胜利”的关键时刻,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骨干和中坚力量,以自身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奔走在战“疫”一线,为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负重前行。

    转产增产 跨界驰援

    “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疫情发生之后,中国石化的这封“英雄帖”,吹响了央企转产增产的冲锋号。

    如果说战“疫”是一场人类面对病毒的“战争”,试剂药品及防护装备等就是打赢战役必须的“弹药”。国药集团所属中国生物率先研制出核酸分子检测试剂盒,目前已累计生产100万人份。疫苗研发也在武汉、北京等地紧锣密鼓地推进。当磷酸氯喹疗效被确认后,通用技术集团所属中国医药立刻加大马力生产,保障市场供应。

    为了保障“弹药”供应,不少中央企业从零起步,紧急转产医用防服、医用口罩等紧缺医疗物资。在接到防护服生产任务后,原本负责日常军服生产的际华股份临危受命、迅速行动。旗下3502公司立刻进行研发,利用两天半的时间尝试各种材料和工艺,同步购进调试设备、召集人员,迅速制作出样品,并于当天下午投入生产。

    “我是一名受党和人民培养30多年的老党员,在防控疫情的紧要时刻,我申请去最紧急的防护服生产一线参加战斗!”再有半年就要退休的新兴际华3534公司老党员贾红英,向组织郑重递交了一份请战书。随后,白海文、郭书争、王笑珺三名党员也主动请战。

    在他们的带动下,际华3534公司17个党支部、近200名党员纷纷请战,强烈要求加入防护服生产一线。在战“疫”使命的号召下,截至2月17日,新兴际华集团所属企业累计投入5000余人生产医用防护服。

    产能上来了,上游的面料就相应地成为了重要物资。

    “当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生产医用一次防护服面料时,我就想起了2003年公司在抗击‘非典’时的生产场面,心里就想一定要尽快保证覆膜机的正常运转,尽快达到产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防护服面料。”通用技术集团中纺院第一批复工的技术工人尹建生,为了摸索到生产中最佳的温度、张力、上胶量等工艺参数,经常跑前跑后,观察产品状态,在寒冷的天气,竟然跑出了满头汗。他说,因为多一米产量就能对医护人员多一分保护,所以要一刻不停地连续生产。

    在上游的原料中,聚丙烯纤维是医用口罩和防护服的“心脏”。2月1日,中国石油所属兰州石化聚丙烯装置停产其他产品,迅速转产无纺布聚丙烯纤维用料,全力保障下游企业生产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产业链下游也同步联动,中核集团旗下金辉辐射,利用其辐照灭菌技术代替传统环氧乙烷灭菌法,将一次性口罩和防护服生产出来后灭菌所需的时间,从两周缩短至一天。

    对于“一罩难求”引发的“一机难求”。国机集团、通用技术集团、航空工业集团、中船集团、兵器工业集团火速组织攻关,从源头想办法,生产口罩机、压条机。

    更多的央企也在行动,“百年军工老店”兵器装备集团湖南云箭利用自身3D打印技术储备,紧急研制生产医用护目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夜视研究院、“高铁大脑”制造者中国通号旗下研究设计院等单位,自主研制出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每分钟即可为数百人测温;中国建材所属南京玻纤院膜材料公司提供数十吨高效玻纤空气过滤纸,可阻隔新冠病毒气溶胶颗粒,用于武汉医院环境的净化……

    就这样,从原料生产到装备研发,从产品生产到出厂灭菌,在防疫物资供应上,央企力量迅速拧成了一股绳,从零编织起一条条全新的产业链。

    截至2月22日,新兴际华集团每天生产医用防护服达7万套,国机集团、中国石化、兵器工业每天合计生产医用口罩达130万只。

    在这场战“疫”中,中央企业作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闻令而动、周密组织,纷纷转产增产“跨界”,迅速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提供医疗和防护物资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先进生产 高效战“疫”

    此次疫情防控情况复杂,面对如此“狡猾”的敌人,中央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无人机等种种“黑科技”齐上阵,为疫情防控贡献了诸多“先进武器”。

    信息化,是此次疫情防控中的最大亮点。与2003年抗击“非典”相比,此次疫情防控成为了数字时代的战场。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应对疫情,中国电科成立了百余人的大数据团队,2月8日就上线了“密切接触者测量仪系统”,在国家层面铺开了一张密实的“数字防控网”,通过大数据比对分析,为公众判断自身是否为“密切接触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查询工具。仅3天,该系统全国查询次数就超过1亿,自我发现密切接触者7万余人次,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工具。

    数字化为城市防控的网格化管理提供了便利。在地方,中国电科与地方政府紧密联合,将数字防控网织得更加精准。比如在上海,利用这张网迅速生成高风险人员清单,联合人脸识别和物联网技术,方便管理和追查;在海南,疫情防控平台实现近60日武汉到琼累计人口数量、武汉进岛人口网格分布等主题的可视化展示;在四川,推出了“公共场所应急医疗寻人系统”,可以对目标人员进行快速检索、比对和关联……

    “云监工”,是本次疫情防控中诞生的新词。网络时代,得益于中国电科海康子集团提供前方信源感知接入服务支持,网友们可以通过直播镜头去“监督”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进度,看到最前线的战“疫”实况。

    无人化,是此次战“疫”的重要突破口。从火神山、雷神山两个医院建设伊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下属航天新气象公司的两部自动气象站也随之在此扎根,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提供气象数据服务。

    2月12日上午,首架“疫情区应急作业”无人机降落到武汉金银潭医院,将急需的医疗和防疫物资送到医护人员手中。当日,无人机共运输紧急医疗物资近20架次,总载重70kg。中国电科联合顺丰速运顺利完成首次无人化应急运输投送任务。该无人机接入了中国电科研发的智能无人运投管控系统,实现了无人化运力的统一调度指挥。

    兵器工业集团参建的千寻位置发起“飞翼行动”,搭建无人机战“疫”平台驰援一线。结合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无人机能够执行厘米级精度的飞行,实现精准喷洒消毒、防疫巡检喊话等功能。

    移动化,也是此次战“疫”的一大特色。各种移动的“黑科技”装备,在方舱医院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月3日晚,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苏州江南公司迅速调集9台套“移动医院”装备,驰援武汉15处会展场馆的“方舱医院”。据介绍,“移动医院”装备共涉及手术车、医技车、通讯指挥车、水电油保障车、生活车、宿营车等近10种特种车辆,展开后就相当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方舱医院内部则采用了中国建材所属北新建材自主研发的“鲁班万能板”全屋装配系统,实现了环保耐污、即装即住。2月12日,中国船舶集团所属中船绿洲最新研制的移动式医疗垃圾焚烧方舱发往武汉,为彻底焚烧新型冠状病毒医疗垃圾提供利器,每日可焚烧、无害化处理医疗垃圾5吨。

    有“移动的N95口罩”之称的负压监护型救护车,能最大限度减少医护人员与病人交叉感染。在接到国家的需求后,兵器装备集团长安汽车旗下江铃汽车股份迅速组织力量研发生产。1月29日第一辆负压救护车下线。不谈利润,不计回报,目前百余辆负压救护车已交付各地。

    复工复产 稳住主业

    众所周知,2020年是中国航天极为关键的一年。载人空间站首飞、火星探测、“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等重大航天任务都将于年内实施。

    航天战线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冲击?年度目标能否按时完成?此时,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抓总研制的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甲、空间站核心舱、新一代载人飞船、新技术验证六号卫星等装备在春节前已经进场,负责发射、合练任务的试验队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会师。同样,在我国西南深山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斗三号卫星、长征三号甲等试验队也为紧张的任务而奋战。

    “即使没有疫情的暴发,要完成2020年繁重的任务,形势就相当严峻。疫情的出现,对我们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航天科技集团801所发动机事业部部长刘昌国感叹道。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原本就高难度的航天发射任务,又增添了一道意料之外的考验。

    于是,航天人充分发挥严慎细实的一贯作风,迅速部署实施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全力保障科研生产有序进行。文昌试验队1月22日就召开了首次安全专题会,部署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每天早晚测量体温,建立队员健康档案;统筹安排集中进场,减少人员流动;组织包机、专车安排出行,并规律消毒;会议改为露天,参会人员佩戴口罩、间隔一米;取消食堂集体用餐,戴口罩打饭回宿舍吃……

    受疫情影响,许多重要岗位队员由于航班取消、隔离未满等原因不能如期归队,多个管理、协调、技术等岗位出现空白。怎么办?许多队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些队员主动请缨,保证在完成好自己任务的同时,将这些额外的担子一肩挑起。他们有人临危受命,有人老骥伏枥,有人独自负责四个分系统,一个顶四却毫无怨言……

    “任何一个战役输了,都会抱憾终生。”正如航天科技集团六院7103厂5车间装配二班班长程喜文所言,一定要同时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和科研生产攻坚战,无论面对什么困难或者考验,都没有理由后退,也不会后退,因为那颗想要努力工作的心,不允许他们输掉这“两个战役”的任何一个。

    2月20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西昌一飞冲天,成功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将四颗新技术试验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再一次展示了航天人的硬实力。短暂的欢庆过后,发射队员们转身又将奔赴下一个“战场”……

    作为大型科研生产型中央企业,航天科技集团“稳”字当头,科学复工、高效备战,成为中国核心创新力量战“疫”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央企成为与疫情“短兵相接”的逆行者,以自己独特专长的智慧和力量,贡献了大国战“疫”的科技担当。

  • 入夏以来,南方进入汛期,多地发生持续降雨,引发洪涝等灾害。在全国上下协力防汛救灾的过程中,洪灾预警、水库调蓄、勘查救援、人员转移……科技的力量在不断显现,让信息获取更客观,救灾决策更科学,救灾手段更丰富。

    看得更清:穿透云层 “高分”卫星实时成像

    高分六号卫星影像

    日前,为应对江西鄱阳湖区域发生的洪涝,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迅速启动快速响应机制,调动高分十号、风云4A等卫星对灾区进行紧急成像观测,为救灾抗震提供遥感、气象数据支持。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网站获悉,连日持续降水给卫星观测造成极大困难,这就需要使用高分三号卫星的合成孔径雷达(SAR)了解洪灾情况。

    与一般卫星被动接收地面射线不同,SAR卫星主动发射无线电脉冲以“照亮”目标,通过接收脉冲回波获取结果。因此,它不仅可以穿透云层,也具有一定的地表穿透能力,可用于观测地震形变、冰川运移、活动构造、地面沉降及滑坡等。高分三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分辨率可达到1米的SAR卫星。

    高分三号卫星影像

    测得更精:“北斗”系统实现精准定位

    不久前完成全球组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近日也在防汛减灾中立下新功。

    记者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站获悉,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南北镇雷家山于7月6日发生大型山体滑坡,造成省道S522线部分路段损毁、一个小型电站毁坏、5栋房屋垮塌。经初步勘测,此次山体滑坡滑动面总长度约600米,滑坡土方约3000万立方米,是该县近7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山体滑坡。所幸山体滑坡发生前所有人员被转移,没有人员伤亡。

    此次人员安全转移,得益于“北斗卫星高精度地灾监测预警系统”。石门县在雷家山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该系统,通过11个点位监测雷家山地质灾害。6月24日,石门县接到系统发出的地质灾害橙色预警,马上转移安置危险区6户20名村民,并安排人员24小时巡查值守。7月6日下午山体滑坡发生前,当地又及时转移疑似危险区8户13位村民。

    算得更准:数值天气预报 精准翻译气象“天书”

    进入汛期以来,随时待命、24小时轮流值守对气象预报员们来说是常态。当前,他们需要依靠大量的计算,尽可能准确地预报未来天气。

    这就是数值天气预报。它是根据大气运动方程,通过大型计算机计算,获得未来气象要素变化的方法,是天气预报的重要手段之一。气象预报员们不光要做好未来10天的天气预报,还要做好短时监测,及时发布暴雨、强对流天气预警。而每一份气象预报,都浓缩着海量抽象的数据和瞬息万变的天气图。

    救得更快:机器人出手高效迅速

    此外,水陆两栖车、水上救援机器人、水上飞翼等设备可对落水人员进行高效快速施救。

    长江日报报道,7月5日,长江救援志愿队收到了一台来自省、市应急管理部门的水上救援机器人。

    水上救援机器人外形颇似一艘小艇,具有正反双向行驶、一键返航、定位精准等功能,可通过遥控在激流中快速到达落水者身旁。最远遥控距离超过800米,游速每秒6米以上,一次最多可营救4名落水者。

    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水上救援机器人可大大缩短施救时间。今年5月底在新洲举水河举行的防汛抢险救灾综合演练中,水上救援机器人曾在2分钟内赶到落水者身旁。

    据悉,和救生员相比,水上救援机器人不仅速度更快,一次救助的人员也更多。它的载人浮力达到200余公斤,落水者可以抓住它两边的绳子,或是趴在它的顶端等待救援。因不用救援人员下水,可最大限度减少救援人员的伤亡。

    效率更高:新装备助力防洪抢险

    在防汛主战场之一的湖北武汉,多种新技术、新装备被应用于防汛抢险应急救援中。16日,武汉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技术新装备在防汛抢险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情况。

    “武航一号”两栖式环保疏浚船在清淤港渠

    水陆两用多功能挖泥船(武航一号),可自己“走入”“走出”水面,具备自航能力,集反铲、绞吸、疏浚、打桩作业等多功能于一身。

    装配式板坝防洪子堤,适用于沙壤土、壤土、黏土及混凝土、柏油等软质堤坝,可以应对漫溢、浪坎险情,能有效节约物料,比人工铺沙袋筑坝效率更高。

    防洪围井,类似补漏软木塞,由单元围板现场装配而成,堤坝出现管涌破坏险情时,及时应对“翻沙鼓水”,具有抢护速度快、效果好和可重复利用等特点。

    排涝履带式机器人,可以适应城市防汛、应急排水、隧道抢险等各种复杂工况,替代人类在急难险重地带进行防汛抢险任务,有效提高防汛抢险工作的安全性。

    更深入现场:“全能型选手”无人机助力防汛救灾

    在防汛救灾中,无人机可以说是“全能型选手”了,它能代替人力完成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无人机抛投救生器材。(来源:江西省消防救援总队)

    比如无人机具有快速、精准、全天候的优势,可以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视频传回指挥中心。一个5平方公里大小的城镇,无人机一个架次,一两个小时就可以采集完数据并建立现场模型。

    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还可通过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加上具备夜视功能的设备,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

    如果汛期出现山体滑坡,无人机可监测到肉眼无法察觉的山体动态,一旦出现微妙的地质异动,可及时发出预警。

  • 近期,我国南方多地持续强降雨。广西、四川、重庆、江西、湖北、广东等省份的一些地方出现洪涝灾害,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多地发生洪涝地质灾害,防汛抗洪已进入关键阶段。  

    随着国家防汛减灾体系的逐渐完善,防汛抗洪能力大幅提高。同时,更多智慧防汛手段亮相,手机程序及时更新最近的汛情和预警,智能机器人“冲”在抗洪第一线……防汛领域管理思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让防汛抗洪变得更智慧。  

    时刻坚守 通信保障24小时不断线

    “南昌市安义县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目前我县已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请注意防范城市内涝、雷暴大风及山洪、地质灾害。”  

    6月2日22时,一条特殊的短信发送到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范围内所有用户的手机上,这是江西省健全特殊情况全网应急发布工作机制后,首次启动该机制。  

    据了解,通过手机短信、微信消息等手段实现防汛预警,已在全国多个省市普及开来。  

    6月17日,工信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传达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会议精神,对工业通信业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再强调、再动员、再部署。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今年防汛抗旱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扎实推进工业通信业防汛抗旱工作。   

    同时,水利部门通过加强与工信部合作,依托三大运营商向社会公众、外来人员发送预警信息,努力实现监测预警信息全覆盖。   

    面对汛情,各基础电信企业和铁塔公司密切协同、互相配合,优先抢通国家级干线光缆等重要通信设施,满足群众24小时不间断的通信需求。

    北京移动在6月陆续组织了十数次防汛信息上报演练,通过自主研发的“多场景综合监控支撑系统”,模拟当降雨强度达到蓝色及以上预警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通过该系统,信息上报时长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至10分钟,确保第一时间收集汛情对网络影响情况,为启动防汛应急工作做好准备。   

    江苏联通自汛期以来累计退服基站378站次,已修复336站次,累计出动保障人员911人次,出动抢修车辆496台次,动用发电机等239台次。

    湖北移动从6月27日起启动应急响应,截至目前累计出动抢修人员95人次、抢修车辆51台次、油机113台,抢通停电基站115个、退服基站37个,恢复受损光缆18处,全力保障汛期通信。   

    水利部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中心副主任刘志雨介绍,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如今,水利部收齐全国12万个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仅需10分钟至15分钟,一次洪水作业预报时间只需几十分钟。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小河流预警预报上得到有效应用,显著提升我国洪水预报能力。   

    闻“汛”而动 热门技术大显身手  

    无人机、机器人、5G技术……今年的防汛抗洪中,这些热门技术大显身手,一系列“黑科技”从全方位帮助防洪抗洪工作,有效提高了预警抢险的机动性和时效性。   

    刚刚投入商用满一年的5G网络,成为此次防汛抗灾的“神兵利器”。中国电信安徽公司运用5G VR技术,创新水位实时观测功能,实现监控人员足不出户即可掌握水位变化情况,大幅提高汛期巡查工作效率。   

    在汛情的监测预报方面,湖北省积极探索,各种仪器在空中、水面、水下各自发挥作用。研发了巡视无人机、5G智慧无人救生船、水下探视仪等一系列监测设备。   

    在四川,无人机在抗洪抢险中屡立奇功。在洪水灾害中,无人机具有快速、精准、全天候的优势,可以把灾害现场的高清图片、视频传回指挥中心。如果有人员被困,无人机可通过搭载的装备开展搜索、定位,加上具备夜视功能的设备,可实现全天候救援,还可以向被困人员进行物资精准投送。  

    为了减少汛情的伤害,全国各地还创新思路,积极加强防汛减灾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防汛成效。   

    在浙江杭州,水务部门使用潜望镜、机器人查看管道破损淤积情况,进行汛前管网清掏,确保管网畅通,防止汛期发生城市内涝。   

    在江西,利用扫码技术实现防洪地点“身份识别”和巡查人员GPS定位功能,是今年汛期该段实施“智慧防洪”的新举措。抢险人员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会收到所在地的名称、里程和地理概况的文字短信,同时,定位信息也被传输到了千里之外的防洪系统终端。  

    在贵阳白云区,依托物联网技术,将白云区雨季易出现积水的路段标注在可视化地图上,对易积水路段进行监控,形成辖区防汛调度一张网。同时,在辖区的1000多盏路灯上加载了路灯传感器,通过系统平台进行远程控制以及隐患排查。   

    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各地应该强化“科技防汛”力度,通过智慧联动,打出组合拳,实现智慧防洪、科学减灾。

  •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发放5G牌照(资料图)

    今天,我国5G商用牌照发布满一周年。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一年来,5G网络覆盖铺开、终端上市、应用涌现,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5G+医疗”“5G+制造”加速催化,5G为战疫提供了强有力支持。

    放眼世界,5G已不再仅是一张通信网络,而是各国战略重点和全球竞争高地。

    2020年,我国5G发展取得的积极进展——产业链主要环节加速成熟,网络建设不断加快,行业融合应用持续深化,在驱动信息通信行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同时,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逐渐显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不惧考验——疫情防控5G大显身手

    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刚刚投入商用不久的5G带来冲击,同时也验证了5G在抗击疫情、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5G远程医疗、5G红外测温助力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5G健康码、5G热成像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在5G远程医疗方面,中国移动为全国31省5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了5G远程会诊、医疗服务机器人、疫情防控系统、云医院等34项服务。中国联通充分利用5G网络的技术优势,5G+医疗云平台、5G+热成像人体测温方案、 5G巡检机器人、5G直播背包等在抗击疫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电信在疫情期间提供了5G+云+AI等各种应急方案。浙江省人民医院远程超声波医学中心的专家利用中国电信5G网络,通过手柄远程控制武汉市方舱医院的超声机器人为患者进行超声波检查治疗。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5G在疫情监测、病毒溯源、人员追踪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带来基础设施、社会治理、传统产业、企业管理、生活消费等五个方面数字化进程的“提速换挡”。

      加速起跑——竞争优势已初步建立

    从网络建设速度和规模上看,过去这一年,中国交出了一份非常漂亮的答卷。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认为,5G这一年来的发展,和4G相比发展的更快。公众对5G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认知程度越来越快。5G标准方面,中国和3G、4G相比可以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国家对于5G的战略目标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明晰。

    “4G改变生活,而5G将改变社会。”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春晖教授表示,我国5G进入商用以来,充分释放了三大功能:基础支撑、创新驱动、融合引领。这三大功能正在推动5G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G突破传统通信模式,将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延展到万物互联,其产业链更长更复杂,产业协同难度更大。产业各方需要更充分地利用自身优势打破边界、相互融合、交叉赋能,从而形成产业合力。凭借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的发展策略,我国在5G技术、标准、产业、终端方面已初步建立竞争优势。

    在技术方面,我国已组织开展了大规模5G技术商用,推动5G产业链进一步成熟。目前,5G基站芯片已普遍采用7纳米工艺,性能、功耗、稳定性等大幅改善。

    在标准方面,德国IPlytics公司最新披露的专利数据显示,华为5G标准必要专利(SEP)申请量为3325件,排名第一;从国家和地区看,中国企业申请的SEP数量占比达32%,排名居全球第一。

    在终端方面,我国厂商已在全球5G智能终端领域处于第一阵营。根据GSA发布的5G 终端清单,截至今年4月,共有283款5G终端问世,其中184款来自中国企业,占全球5G终端数量的65%;5G手机108款,中国企业贡献了67%。

    华为、vivo、OPPO等中国厂商发的多款手机已登陆瑞士、英国、美国、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进入当地5G部署的首发阵容,“5G”已成为世界对中国手机的新印象。

    对于中国5G产业一年来的发展成绩,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侯明娟评价,5G牌照发放仅仅一年时间,5G正在中国全速发展和普及。中国力量已经在全球5G的商用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5G给中国产业带来的机会。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25万个,5G用户已超5500万(受访者供图)

    集约共享——打造精品网络

    今年3月20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快5G网络建设部署、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持续加大5G技术研发力度、着力构建5G安全保障体系等若干措施,为我国5G加快发展进一步“加油提速”。

    “现在在祖国大地上,我们每一周大概要增加1万多个5G基站。”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1、2月份甚至3月份可能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各个企业还在加大力度,争取把时间赶回来。”

    2020年的5.17世界电信日,四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分别展示了一年来各自5G发展的成绩。当前,中国移动已建5G基站14万个,5G套餐用户规模突破5000万。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通过站址和频谱资源的共建共享,合建基站达到11.5万个,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城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5G网络的建设本着绿色、节约的原则正在稳步推进。2019年9月9日,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达成协议,双方将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共建一张5G接入网络,共享5G频率资源,5G核心网各自建设。初步估算,共建共享可令两家运营商共节省投资成本约100亿元。

    2020年5月20日,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订立有关5G共建共享的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广电的优质频段和内容资源,叠加中国移动的成熟技术设备,强强联手的新组合浮出水面。

    至此,国内5G网络“2+2”的竞争格局初步确定。联合建网这一创新举措将有助于高效建设5G网络,快速形成5G服务能力,在增强网络质量和业务体验的同时,降低了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提升网络效益和资产运营效率,对5G产业的整体发展助益良多。

    纵观我国5G网络建设,有关各方都本着集约建网、绿色建网的原则,统筹推进5G网络部署,一张覆盖全国、技术先进、品质优良、全球领先的5G精品网络正在神州大地不断延展,为新业务、新应用、新业态的生长夯实了基础。

      2020年两会期间,5G技术网络服务,保障两会开得更安全、服务更精准(受访者供图)

    新基建助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这一决定,为我国未来5G发展指明了道路。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陆峰认为,拓展“5G应用”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业务特点,积极探索“5G+产业互联网”应用,加快推动企业服务提档升级和新业态培育,打造新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能。

    根植于精品网络,5G不但在通用型消费类应用中引发新的热点,在基础通信、视听娱乐等方面给大众用户带来各种沉浸式的体验,更重要的是,与前几个代际的移动通信技术不同,5G与千行百业融合将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望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认为,5G行业应用不能大跃进,一方面智慧工厂、车联网、远程医疗等场景对时延、可靠性的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各行各业和5G之间其实还存在一些鸿沟,不同背景的人要接纳5G需要一定的时间。只有双方磨合之后,找到真正的痛点和增长点,并且论证没有问题,才能加速行业应用落地。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5G应用大显身手。5G超高清视频、5G+VR拍摄、5G全息异地同屏访谈等各类5G应用全面铺开,让两会开得更安全、服务更精准、报道更高效。

    “拓展5G应用,首先要从民生着手。”曾剑秋表示,拓展5G应用首先是要去解决民生的问题,民生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现在生活的很多方面,可以通过5G的拓展应用来解决,让老百姓真正能够享受到5G带来的好处。”

    王春晖认为,“拓展5G应用”应三个方面重点推进,一是要研究出台5G跨行业应用指导政策和融合标准,构筑基于5G的产业融合新生态;二是要进一步深化5G与工业、医疗、教育、车联网等垂直行业的融合发展,尤其在拓展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业务领域的发展机遇,释放新兴消费潜力;三是重点加快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一年来,5G在行业应用方面,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等诸多智能产品、智能应用和智能服务不断涌现,释放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潜能已经显现。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越来越多的5G应用正带来质的变化。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产业经济贡献》预测,2020年~2025年,中国5G商用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美国高通公司的报告也预测,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2.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

    在陆峰看来,政府要利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等推进契机,为5G应用和发展提供试验田和引导资金。探索5G在大众生活中的应用,积极推进5G在交通、旅游、医疗、教育等领域应用深化,为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数字生活。

    王春晖表示,在今年疫情冲击的特殊形势下,各地通过5G领衔“新基建”,积极发挥5G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进一步拓展了创新创业新空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杨杰建议,充分发挥5G在助力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强化5G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多措并举破解5G成本难题,建立健全5G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5G服务民生、融入各行各业创新发展,赋能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万物智联时代初显峥嵘,千帆竟发唯勇进者胜。5G商用的滚滚洪流势不可挡,面对发展新契机,抓住历史新机遇,中国经济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   2020年服贸会5G专题展区(主办方供图)

      9月4日,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在北京盛大启幕。本次大会上,5G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作为今年服贸会8个行业专题之一,5G通信服务专题以“5G智惠新服务 5G引领新贸易”为主题,打造出近2000平方米的展区“微缩5G世界”,展现5G时代信息服务业在培育新兴业态、支撑第三产业增长方面的新应用、新案例。专题展区内融合了智慧城市、文化旅游、教育娱乐、交通物流、生产制造等多个5G应用服务场景,让参观者在实景互动中更有沉浸感、交互感。

      在9月5日举行的5G新兴服务贸易发展论坛上,多名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维度探讨了5G对服务贸易的深层影响。“5G新基建赋能新兴服务产业”“5G引领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5G的经济效应及对贸易方式的颠覆”等热点话题,为5G应用服务发展提供风向性参考。

      “5G丰富服务内涵”

      只需拿起舞台上的吉他,就能和屏幕中的乐队联手演奏;坐在模拟舱中转动方向盘,就能将操作行为转化为数字信号,通过5G网络实现对现实车辆的远程驾驶;点开“云直播平台”,立马在“云端”游览景区,效果逼真,可足不出户尽享美景……

      这些并不是科幻电影的桥段,而是发生在5G通信服务专题展区的真实场景。

      今年,服贸会首次设置了5G通信服务专题展区。在展区内,以人们的生活、工作轨迹为线索,设立5G生活、5G乐园、5G智行、5G新消费、5G新城市和5G新工业六大板块,融合智慧城市、家庭生活、健康医疗等5G应用服务场景,通过打造实景互动展示空间,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5G真实体验和沉浸式参与感。

      据悉,参观者可以在“5G生活”中体验5G智慧家电、5G健康监测、5G智慧教育、5G智慧办公等智慧服务;在“5G乐园”中直观感受5G环境下的新体验、新娱乐;在“5G新消费”区域感受5G时代的新消费模式;在“5G新城市”中体验5G智慧政务、5G智慧社区、5G能源管理等新的城市服务;“5G智行”中的代客泊车、自动驾驶演示,“5G新工业”中的“5G企业虚拟专网+协同制造云平台+工业应用”的综合方案都将展示出5G时代的未来之感。

      我国5G自2019年商用以来,网络建设发展飞速发展。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当天的论坛上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48万个,5G网上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个亿。

      闻库表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生产方式。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织并进、融合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认为,5G本身集成、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盘活了数据,发挥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5G的主要作用是构建一个数据流通的平台,终端通过5G上云可以获得云端的存储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的能力,也推动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5G丰富了服务内涵,促进贸易发展”,邬贺铨说。

      作为服贸会的主办地,北京一直是国内5G网络建设和各类应用推进的标杆地区。据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介绍,北京5G基站已经超过2.4万个,用户超过300万,计划年底累计基站建设要超过3万个,实现五环以内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室内外连续覆盖,五环外重点区域、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

      殷勇说,5G是新一代数字技术中的代表性、引领性技术,也是支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北京正在努力加快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聚焦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北京冬奥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5G网络建设,加强重大应用场景示范组织设计,为5G智慧交通、智慧医疗、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超高清视频等五大典型场景示范应用奠定更好的网络基础。

      “5G不是万能的,但它是赋能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的服贸会5G展区内,产业生态链企业的全力参与,令整个展区亮点纷呈。展区内不仅有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从不同角度的倾力展现,更有众多龙头企业纷纷亮相,体现出全产业链对5G应用服务的前景所寄予的厚望。参展企业纷纷表示,期待通过5G通信服务专题的展示为全球共享5G应用服务发展红利带来更多机遇。

      根据世界经贸组织报告,2018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排位第二,但占世界的比重只有4.57%。邬贺铨表示,中国知识产权出口远远低于进口,所以都是逆差。中国的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已经和美国相当,也就是5G将会推动信息服务贸易加快发展。

      中国电信集团副总经理王国权认为,5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技术,加快了网络升级。以5G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正在赋能新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5G是千行百业的5G,将会加快行业智能化转型,驱动新一轮的增长”,中国移动集团副总经理赵大春在论坛上指出,5G将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2035年5G有望促进全球各行业产出增长超过13.2万亿美元,为千行百业带来新机遇,驱动各行业产出高速增长。

      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梁宝俊表示,新兴服务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性和低消耗性的特征,可以加快整个价值链的转型,使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专业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以及高效化、智能化转型。

      “5G不是万能的,但它是赋能的”,梁宝俊认为,应该把5G当做一个支点的赋能性技术,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政府、经济、社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5G将成为未来十年的创新平台”

      2019年,5G时代在全球开启。一年多时间,5G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商用部署速度最快的一代无线通信技术。目前,全球有超过385家运营商正在投资5G。2023年全球5G连接数预计将会超过10亿,这个速度比在4G获得同样连接数的速度整整快了两年。

      在当天的论坛上,闻库表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活生产方式。5G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交织并进、融合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转型发展。

      今年七月份,国家发改委等十三个部委公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明确了十五种新业态。八月份,商务部印发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试点总体方案》,提出着力推动旅游运输医疗教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仓储、研发、设计、检验、测试、维修保养国际展览等等新兴贸易国际化发展。

      邬贺铨认为,5G技术直接带动的是生产型服务业,而5G带来的信息消费可以归为生活类、公共服务类、行业类和新兴信息产品,“估计2020年到2025年信息消费服务规模可以达到8.2万亿元。”

      “5G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将成为未来十年的创新平台”,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指出,5G应用正在向不同垂直领域扩展,展望未来,随着5G技术的演进,将会催生更多新的服务与产业。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王翔表示,数字经济在今后的宏观经济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以5G为首的“新基建”的推进,各行各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加快推动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 “应用5G并不是单纯为了升级而升级,5G确实解决了服务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痛点。”浪潮集团运营商事业本部总经理助理武玉刚说。

    在济南潮浪产业园区内,一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在嗡嗡作响的车间内缓缓移动,用一双“慧眼”检测着对面成排的服务器。

    这家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的工厂,是全国最大的高端服务器的制造基地,也是中国移动与浪潮集团强强联手打造的5G智慧工厂标杆。

    工厂负责人告诉人民网记者,5G专网和边缘计算的实施应用,大大提高了浪潮工厂的自动化管理能力,提高了工厂运营效率,资源利用率、产能、产品下线一次合格率等指标均有显著提升,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同时,提质增效降本成效显著。

    浪潮产业园智能装配机器臂(摄影:人民网 赵超)

    5G让智能制造如虎添翼

    在浪潮产业园服务器装配生产线上,一台巨大的机械臂正在服务器机柜上“飞针走线”。这台智能锁附机器人通过智能机械臂可以完成机柜内电路板的安装,定位准确、扭力精准。

    据武玉刚介绍,安装机柜电路板以前主要靠人工操作,把多个电路板集中在一个机柜中,容易导致供电、散热、电磁兼容等问题,最主要的是会导致保修失效。而如今通过智能机械臂,装配质量大幅提升,装配问题了减少了许多。

    智能机械臂只是这座智慧工厂的特色之一。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政企客户部副总经理王鲁亮告诉记者,山东移动在浪潮产业园部署了5G专网,利用5G的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特性以及边缘计算平台能力,实现工厂智能化生产及运营管理,并依托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采购、传送、装配、质检、运输全过程。

    边缘计算是近两年新兴的技术,其应用程序在计算、存储、应用等边缘侧发起,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作用是提高带宽,降低延迟,且更及时有效地反馈用户分析数据并保证安全性。

    去年三月,浪潮发布了首款基于边缘计算服务器,专为5G设计而生,可承担5G时代大规模发展的物联网、MEC和NFV等应用场景,为新一代数据中心发展提供计算力支持。

    武玉刚告诉记者,5G专网和边缘计算的实施应用,大大提高工厂自动化管理能力,提高工厂运营效率,资源利用率提升约62.4%,产能提升9.8%,产品下线一次合格率提升0.8%,平均库龄减少一个月。在疫情期间,工厂在员工短缺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开工,完成了政府和BAT等互联网企业临时下达的超过一万台服务器订单。

    与此同时,自动化设备能够保障24小时稳定生产,节省人员投入成本,人员伤害等生产事故的发生概率降低,保障了安全生产,成效显著。

    “这整个机器人应用场景都是基于5G+边缘计算来实现的,这些完全能够抵消掉我们前期投入的成本。”武玉刚强调说,应用5G并不是单纯为了升级而升级,5G确实解决了服务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痛点。

    5G让园区人、车、物“智慧”起来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过程中,大量产业园区都处在升级改造的关键时刻。产业园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5G技术的到来正如“久旱逢甘霖”。智慧园区中基于智能物联网技术的传感器、电子设备、智能办公设备、工业智能装备等,都需要网络具备支撑大规模连接的能力。

    2019年,中国移动山东公司携手浪潮集团签署5G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启动“5G智慧园区”建设,积极推动浪潮园区智能化升级,基于5G+MEC实现园区内多种设备联动、一体化安防管理,为园区可视化指挥调度、全方位物业管控、生产线自动化操作等提供技术应用和信息服务。

    “在园区内,接入5G网络后,我们结合科技园现有的智慧灯杆、视频监控、巡逻车等设备,利用视频网联平台,对园区内的人、车、物形成智慧化管理。”浪潮工作人员介绍。记者了解到,除了信息丰富度和及时性提升外,数据不出园区也成为5G+边缘计算的一大优势,凭借着5G高带宽的特性,许多数据可以直接传入物联网智慧终端,在园区里直接处理。

    武玉刚介绍说,在智慧园区方面,山东移动和浪潮集团通过“云网边端”布局和5G平台产品的应用,打造了智慧园区三个一建设模式:一套以5G引领的新型基础设施、一系列5G场景化应用和一个园区IOC(智能运营中心),实现了人、车、物等智慧管理。

    5G+产业链期待更企业参与

    当前,5G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将全面构筑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变革,进而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的增长源泉,并重塑现代经济体系。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认为,5G卓越的网络能力将激发创业创新,孕育无人工厂、无人驾驶、下一代社交网络等新产品、新业态,并将使智慧城市、智能家居、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得到全面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注入新动力。

    5G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马基特(IHS Markit)预测,在全球范围内,到2035年5G产业链将直接创造3.5万亿美元产值和2200万个就业岗位。

    据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介绍,目前,5G已在在港口、机械、汽车、钢铁、矿业和能源等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领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医疗、教育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正在加速推进。

    当然,5G发展并非一撮而就。武玉刚坦言,浪潮与中国移动的合作有很好的合作基础,因为浪潮本身懂网络,再结合自身的需求,生产线的改造就相对容易。而一些传统行业对网络可能并不了解,如何把行业需求与5G网络相结合是一个挑战。王鲁亮也表示,传统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改造还需要更多产业链企业的参与,需要生态的完善和发展。

    韩夏指出,接下来,工信部将从加快网络部署、深化融合应用、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快5G融合应用发展步伐,开启5G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深化融合应用、加强技术创新等方面加快5G融合应用发展步伐,开启5G赋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新征程。

  • 苏州六中师生通过5G网络远程教学(摄影:人民网 赵超)

    “看屏幕中老师的手,仔细听声音的变化。”这是9月15日,苏州一堂“5G音乐大师课”上的情景。和在音乐教室里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同,在这堂课上,音乐老师李莉通过大屏幕,与身在苏州市第六中学玉兰堂的8名学生进行远程互动。

    一边是老师进行示范性演奏后,针对曲目演奏过程中的指法、节奏、感情音符的处理等逐一讲解,一边则是认真听课的学生们。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平稳,画质清晰流畅,现场老师与学生互动活跃。

    网络传输中的延时、卡顿造成的节奏失真、变音等问题一度是线上音乐教学的痛点。如今,5G的低时延、高网速让音乐课堂“云互动”成为现实,也让更多名师课堂走向偏远地区成为可能。

    5G+教育带来创新型教学

    苏州六中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在文化艺术专业课程教育上久负盛名。

    据李莉介绍,在今年疫情期间,学生只能在家上网课,可远程授课过程中,时不时会遇到网络卡顿的问题,造成双向延时,一定程度影响了网课的质量。

    “延时最直接影响的是节奏,节奏本来就是以时间来承接的,一秒半拍、一拍,甚至一秒要四拍,如果出现延时,学生无法准确把握老师的节奏感,同时学生听到的音乐可能会变音、失真。” 李莉解释道,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与国内著名高校的音乐教授进行“云互动”,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苏州市电化教育馆联手苏州移动共同打造的“5G网络场景式创新实验室”,利用5G+VR技术,演播厅与苏州六中玉兰堂形成了一个双师课堂,进行教育教学的双向互动,替代现有的传统网络直播,增强了教学指导、分享、实时反馈等效果。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李莉说,通过5G高速网速,艺术类教学尤其是音乐教学对时延的容忍度很低,5G网络的高网速和低时延,顺利解决了远程音乐授课、演出的痛点。六中的教室与实验室可进行教育教学双向互动,替代现有的传统网络直播,增强了教学指导、分享、实时反馈等效果。

    “这跟平时在课堂上,老师面对面教学的感觉一模一样。”一名学生这样说道。

    “通过现阶段的示范应用实验,5G的特性优势得到验证,也为苏州5G+教育模式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接下来,会把5G+教育的应用带到更多学校,与相关部门携手,打造苏州教育的一张5G教育网络。”苏州移动副总经理王利民表示。

    打造“5G+智慧教育”样板间

    作为5G技术领域领军者,中国移动一直以来都致力于5G应用场景探索,那么“5G+教育”该怎么建?和谁建?这一点苏州移动与苏州市电化教育馆一拍即合。

    作为全国5G先发城市,苏州非常重视5G的发展,苏州市委市政府推出《5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5)》,明确提出实施5G智慧校园示范建设工程,推动试点校园5G网络全覆盖,重点强化5G技术在校园安防、校园教育信息系统管理领域的应用。在此背景下,“5G网络场景式创新实验室”应运而生。

    2020年9月,“5G网络场景式创新实验室”竣工,基于5G技术支撑的教育虚拟专网——苏州5G教育中心云正式上线,实现了校内数据不出校园、统一应用等功能。

    为了更好的探索“5G+教育”的落地,苏州移动与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围绕苏州教育信息化发展出现的海量计算、存储、规模化应用并发等瓶颈问题,开始共同探索5G网络技术在苏州教育中的应用探索研究,成立了“5G联合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既是5G教育场景前瞻规划和标准化应用的线下展示空间,也是各校在智慧教室、云教育等工作创新探索的联合展示发布体验窗口。

    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开发的、由5G教育专网/城域网方案和基于Cloud XR平台的VR/AR交互式教学方案所构成的“5G+智慧教育解决方案”,也成功被应用到了此次实验中,为今后苏州5G智慧教育落地应用提供了优选方案。

    苏州市电教馆5G网络场景式创新实验室(摄影:人民网 赵超)

    合作共赢 助推教育普惠均衡

    有专家指出,5G时代的到来,会推动教学方式互动化、智能化,培养模式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资源公平化、一体化和教育生态网格化、智能化。

    事实正是如此,走进5G网络场景式创新实验室,记者看到,蓝白色充满互联网特征的风格,带来现代、时尚的氛围。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引入了5G智慧校园专网和基于5G的教育城域网,全力支持苏州5G时代的ICT基础设施升级,有效解决当前教育信息系统资源共享难、新型教育业务承载能力不足、数据安全风险大等问题。

    “通过现阶段的示范应用实验,5G的特性优势得到验证,也为苏州‘5G+教育’模式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接下来,会把‘5G+教育’的应用带到更多学校,与相关部门携手打造苏州教育的5G教育网络。”王利民表示,“5G网络场景式创新实验室”正努力创建全国典范标杆。

    “在线教育是推动教育普惠的有力工具。”一位在线教育从业人士告诉记者,在线教育70%的用户群体来自二线城市以外,这就需要企业做更多的适配、推广工作,“通过互联网的管道,通过服务的方式,把知识提供给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这是企业责任和义务”。

  • 搭配了5个摄像头的激光雷达“守”在路口,只要有车辆经过,就能够精准地识别车辆的速度、距离;厘米级的导航系统辅助车辆感知和路径规划,连地面上的一条小沟都能辨别……这是人民网记者在苏州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测试区看到的画面。

    近几年,自动驾驶被各大企业、机构视作下一个风口,新基建助力下,自动驾驶正加速落地,围绕车路协同产业为着力点的新近万亿级市场正加速形成。

    随着5G技术的升级完善和5G网络覆盖日益普及,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下,自动驾驶产业正逐渐驶入“快车道”。从技术探索,再到市场化和商业化试运营,政策也从顶层设计到细化落地,自动驾驶汽车距离我们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近。

    5G让自动驾驶走进现实

    今年7月3日,5G首个演进版本R16标准宣布冻结。R16标准实现了5G从“能用”到“好用”,进一步增强了5G更好服务行业应用的能力,提高了5G的效率。

    据悉,此次R16标准对车联网部分花费大量篇幅,预计R16冻结对车联网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将加速自动驾驶逐步走向成熟。

    自去年六月5G商用牌照发放以来,我国5G网络部署不断提速。据工信部披露的最新数据,截至目前,我国基础电信企业已建成5G基站超过50万个、5G终端连接数已突破1亿。

    苏州移动5G联创中心主任周俊介绍,在自动驾驶过程中,车辆的传感器从监测路况信息到命令车辆的大脑做出反应的时间越短,那么自动驾驶的安全性就会更高。所以这就要求通信网络具有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特点。

    “5G能够有效地解决4G时代难以实现的毫秒级低时延,以及高精定位等问题”,智加科技项目总监方啸博士说,5G提升了车辆对环境的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给车联网、自动驾驶应用,尤其是涉及车辆安全控制类的应用带来很好的基础条件。

    苏州移动自动驾驶产业园停放的自动驾驶车辆。人民网 赵超摄

    多地布局自动驾驶产业

    自动驾驶技术被认为是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突飞猛进的浪潮下,国家也将无人驾驶划入重点规划层面。

    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智能网联汽车概念,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列入未来十年国家智能制造发展的重点领域。此后,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将自动驾驶汽车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要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汽车法规体系建设。

    作为新经济领域的重要产业方向,自动驾驶产业的市场规模庞大。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到2021年,预计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70.3亿美元;到2035年,预计全球自动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参考庞大的汽车销量数据,中国也有望成为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国家政策层面鼓励支持,也带动各地竞相布局自动驾驶产业。从2015年开始,城市的自动驾驶各项测试就陆续开展起来。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江苏、长沙等超过35个城市明确开展自动驾驶相关测试以及产业布局。

    对于自动驾驶,目前城市间的布局主要还是围绕自动驾驶相关政策颁布、测试牌照发放以及测试道路搭建等维度来进行。在各地,也大多由从事汽车相关业务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自动驾驶测试的管理机构。因此,如何做大、做全自动驾驶全产业链,便显得尤为重要。

    苏州自动驾驶园区位于相城区高铁新城核心,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同时给予自动驾驶企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涵盖新经济政策、人才政策、运营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目前,高铁新城已具备全国领先的智能驾驶产业集群与完整的车联网产业生态基础,入驻momenta、挚途(一汽解放智能车)、智加等多家明星企业。

    同时,苏州移动积极携手自动驾驶产业上下游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自动驾驶“朋友圈”。目前,苏州移动已经与中科院、清华大学、上汽集团、华为、momenta、智加科技等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构筑5G+自动驾驶产业生态。

    法规完善仍是关键

    作为汽车技术未来发展的风口,自动驾驶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重点关注的领域。目前具有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企业既有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北汽、上汽、宝马、奥迪、一汽、广汽、吉利、东风此类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既有滴滴这种互联网出行公司,也有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等科创公司。为了抢占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先机,各企业均积极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汽车道路测验。

    事实上,自动驾驶技术离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其中既包括技术瓶颈,也有法律法规的限制。

    首先,安全问题是限制无人驾驶汽车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如果无人驾驶系统要地达到人类的安全性,我们的评估是需要100亿公里的数据,如果安全性要超过人类驾驶安全性一个量级,需要1000亿公里的数据。”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研发总监任少卿说,必须要有足够多数据的“喂养”才能保证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安全上路。

    其次,国家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纲领性文件,仅涉及到无人驾驶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目标,尚未触碰《道路安全法》等法律层面的实质性修订和撰写。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运行目前只能限制在封闭道路区域和智能网联路测专用道中,而且当前国内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开放L3级自动驾驶车型上路行驶。自动驾驶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订,相关的伦理规范的界定,也充满了挑战。

    相关专家指出,我国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的相关法律规定要持续完善,尽快解决当前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的顶层设计要求,首先是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实施细则;其次是完善立法规定,明确安全监管责任;第三是推动完善交通设施,明确道路通行规定;第四是明确交通违法和事故责任。

    另外,自动驾驶汽车还面临着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产业链长,盈利难等困境。在行业协同方面,自动驾驶涉及到人工智能、地图定位、芯片制造、车辆制造等领域的共同开发。此外,相应的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尚未大规模启动建设。

    可以说,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目前来到了一个关键的瓶颈期,在进步和发展之中又蕴含着一个又一个难关。而随着5G与汽车行业的深度融合,更安全的自动驾驶和更便捷的智慧出行,将会逐渐走进你我的身边。

  •   2020年北京通信展中国移动展台。人民网 赵超摄

    8848米——这是中国5G的高度。今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队成功登顶,通过5G信号完成了一次世界海拔最高的直播。那一刻,世界移动通信史又一次被刷新了。

    -534米——这是中国5G的深度。今年6月,中国移动携手华为公司,助力阳煤集团在地下534米建成了全国首个煤矿井下5G网络,这也是目前全球最深的地下5G网络。

    60万——这是中国5G的广度。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60万座,5G终端连接数超过1.5亿。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四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颁发5G牌照。同年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以下简称“北京通信展”),三大运营商同时宣布启动5G商用。

    时隔一年,北京通信展如约而至,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后首个线下举办的信息通信行业盛会。展会现场,人潮涌动,热度不减,这也映射出当前中国5G的蓬勃发展之势。

    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在大会开幕式致辞中指出,5G商用以来,我国在产业创新、网络建设、融合应用等取得了可观成果。未来,5G建设应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紧贴不同场景的需求,扎实推进5G网络建设发展。

      适度超前 加快5G网络覆盖

    使用手机便可与心仪的商品深度互动并完成线上下单购物、戴上VR(虚拟现实)头盔用手柄猛切“砸向”自己的水果、与难辨真假的虚拟明星亲切合影、跟随5G无人机俯瞰美丽乡村……在今年的北京通信展上,5G+各项新技术在消费和产业领域的应用让观众目不暇接、啧啧称奇。

    今年的北京通信展以“网融万物,智向未来”为主题,以丰富的案例和场景展示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产品,及在工业制造、智慧城市、医疗、教育等众多垂直领域的创新应用。

      北京通信展上,用户正在体验5G+VR应用。人民网 赵超摄

    在中国电信的“5G竞技场”,一台5G-VR自助游戏街机得到了许多参观者的青睐。街机上的VR拳击赛不仅可以让参观者360度旋转,不同角度观看选手间对决的每一招、 每一式,更能和游戏中的角色一起进行拳击训练,完全沉浸其中。此外,在中国电信的5G+智慧医疗、5G+智慧教育和5G+新商业区域,参观者通过配套设备可以进行测试和训练,或是如同置身真实的课堂,或是逛起“真”商场,和明星真人互动。

    依托5G的大带宽、广连接和低时延特性,各种新应用层出不穷。在通信展同期举行的论坛上,中国联通副总经理范云军透露,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5G网络共建共享,使双方5G网络实现了覆盖的加倍、频率的加倍,客户的体验速率也得到了加倍,结合多载波聚合技术,用户下载的速率峰值可以超过2000mb/s,是当前最快的网络速率,截至目前累计开通5G基站33万个。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介绍,截至今年9月,中国移动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的建设目标,开通5G基站超过35万座,在全国所有地市级以上城市和部分重点县城实现了5G的网络商用。

    在中国铁塔展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中国铁塔与电信企业密切协同,全力推动5G集约高效建设,97%的5G站通过共享存量改造完成,有效节约了行业投资成本,大大提升了5G规模部署效率。

    中国铁塔副总经理张权还表示,5G由于其频率高、站址密、功耗大等特点,也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投入。中国铁塔正积极探索创新建设服务模式,转变以往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的传统资源配置模式,更加强调因地制宜、按需实策,变“标配”为“定制”。

    今年年初,三大运营商确定的目标是今年开通5G基站超过60万个。目前,这一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刘烈宏介绍说,今年以来,我国5G商用加快推进,目前已经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60万座,5G终端连接数超过1.5亿。未来三年,我国处于5G发展“导入期”,将坚持适度超前的建设节奏,稳步推进5G网络部署。

      通信展爱立信展台。人民网 赵超摄

      以建促用 融入赋能千行百业

    在爱立信展台,记者看到,南京智能工厂在被5G赋能后展示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爱立信东北亚区智能制造项目总监王中介绍说,2020年,爱立信南京智能工厂已上线6个5G应用,使得临时项目安保监控准备从2天缩短到15分钟;专家可以远程“亲临”现场指导,缩减了5%的项目周期和1/3的专家出差成本;5G无人机替代人工库存盘点,效率提高50倍;产线调整无需重新布线,节省了上百万布线成本。

    产业领域一直被视为5G应用的更大舞台。中国电信展台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中国电信5G应用合作领域已经覆盖警务、交通、生态、党建、医疗、车联网、媒体直播、教育、旅游、制造等十大垂直行业。

    “中国移动持续推进5G发展加快5G融入千行百业,已经打造完成了100个涉及各行业的5G行业应用的标杆,在15个细分领域已经具备了5G垂直行业应用大规模推广商用的能力,比如5G车路协同、5G+高端制造业和5G+智慧物流等。” 赵大春说。

    此外,在此次北京通信展上,中国联通展示了5G技术在工业制造、车联网、智慧城市、医疗、教育等众多垂直领域的应用。通用技术集团则展示了5G技术在汽车研发、测试及生产等领域的运用。

    此前,工信部曾宣布,今年下半年将重点支持面向智慧医疗、虚拟企业专网、智能电网、车路协同车联网等七大领域的5G创新应用,促进越来越多的5G行业应用落地见效。

    在此次通信展上,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表示,未来3年我国处于5G发展的“导入期”。要积极推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重点面向制造、能源、交通、农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需求,积极探索培育多样化的应用模式,加快千行百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刘烈宏强调说,我国5G网络要形成“以建促用”的良性模式,开展百城千兆建设,加强千兆光纤的网络推广,引导数据中心有序投资、合理布局、扎实推进物联网全面发展,深化农村偏远地区电信普遍服务,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坚实的网络支撑。

      坚持创新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根基

    5G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也需要产业链更广泛的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终端仍是大规模商用的瓶颈。目前5G手机可供选择的品种不多,虽有接近4G的价位,但多数终端价格仍难言普惠,需要加大开发力度。

    在芯片方面,面临持续创新的压力,芯片代工线及其装备的基础缺失凸显外部生态对我国5G创新的制约,5G的技术成熟性以及能耗等问题,涉及工业基础的补强和再造。同时,5G行业应用个性化明显,跨界合作与商业模式还不清晰,大多数行业的应用还需找到真正的刚需。

    5G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邬贺铨表示,5G作为连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和工业互联网的纽带,“腾云驾雾、融智赋能”,开拓了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以5G作为重要平台的新基建将激发更大的市场,加快应用的深入与扩展,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创新机,为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开新局。

    “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我国要深化数字经济方面的开放力度,让各国共享中国发展机遇并实现合作共赢,使数字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动能。”闻库说。

    据统计,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35.8万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7.7%。

    中国信通院院长刘多介绍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已达到31.8万亿美元,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位,并且增幅高达15.6%,领跑全球。同时,我国服务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较高,并正在释放数字经济红利,推动我国进一步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核心动能。预计202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到60万亿元。” 华为公司战略部总裁张文林说。

    闻库表示,下一步要加大千兆光纤网络推进覆盖力度,加快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IPv6网络的服务能力,稳步推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X”和“智能+X”升级,超前部署创新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数字经济的发展根基。

  •   2020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展会现场(摄影:人民网 赵超)

    随着7日中国电信宣布在全球运营商中率先规模商用5G SA(独立组网)网络,5G商用再次迈上重要台阶。

    从今年8月深圳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成为全球第一个跨入5G时代的城市,再到9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均表示开始独自组网的全球商用,大规模5G独立组网建设让我国走在了5G商用发展的前列。

    5G实现独立组网商用意味着我国5G产业再次跨出一大步,为物联网、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等生态应用构建了更为牢固、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为数字经济释放新动能提供重要助力。

    5G商用一周年,部署速度远超预期

    在11月7日的2020天翼智能生态博览会上,中国电信总经理李正茂宣布了上述决定。他表示,“数字化转型推动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中国电信将在5G SA、云网融合、行业BG、云终端、科技创新等方面主动担当作为,全力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

    据专家介绍,目前5G网络有两种组网方式:非独立组网(NSA)和独立组网(SA)。其中非独立组网是在现有的4G网络上进行改造,增加5G设备;独立组网则是新建网络,支持更大带宽和更多使用场景,能够更好发挥5G的网络特性,推动5G应用的全面落地。

    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中国5G基站累计超过69万个,基本实现地市级5G覆盖,今年50万个5G基站的建设目标提前完成,5G累计终端连接数已超过1.6亿。

    其中,中国移动在全国开通5G基站超过35万座,并在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实现5G网络商用;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开展5G网络共建共享,高效实现5G网络覆盖,一年来双方仅共建共享的5G基站已经达到30万站;日前,国内第四大运营商中国广电正式成立,并迅速迈出5G商用步伐。

    我国在5G领域部署速度之快,也使得今年被称为中国5G大规模商用之年。自首个5G商用网络推出后的18个月以来,超过95家运营商已在超过40个国家及地区推出了5G商用网络服务。

    相比之下,在4G商用部署的前18个月,仅有13个国家及地区的不到15家运营商推出了4G商用网络。根据相关预测,2022年全球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7.5亿部。2023年,全球5G连接数预计将超过10亿,比4G达到同样连接数快2年。到2025年,全球5G连接数预计将接近30亿,5G流量将占全球移动网络数据流量的45%。

    对此,高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表示:“全球5G部署取得令人惊叹的成绩,既体现了5G技术的重要性,也彰显了整个行业生态系统的辛勤努力。令人印象深刻的是,5G作为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新基建’的重要一环,正在中国迅速发展。如今,高通公司正与中国的产业伙伴紧密合作,共同推动5G的扩展。”

    创新为先,开启行业转型新机遇

      高通展示的乒乓球机器人(摄影:人民网 赵超)

    在博览会上,一位特别的乒乓球“陪练”格外引人注目,引来各路高手过招。它的全名叫做“庞伯特拟人型乒乓球机器人”,基于高通机器人RB5平台打造。据了解,这个可爱的机器人已经应用于国家乒乓球队和上海体育学院训练,创造了全新的“人机对抗”体验。

    5G运动机器人,只是5G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行业新动能的生动案例之一。作为面向未来创新的统一连接平台,5G提供了丰富的技术路线图,将逐步解锁更多全新特性,以广泛赋能全新应用和服务。

    在博览会上,自动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5G与传统行业的创新融合项目纷纷亮相。中国电信亦表示,将聚焦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工业制造、物流、金融、教育、医疗等重点行业,成立行业事业部,探索跨界混营新合作。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蓝图徐徐铺开,我国5G发展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有望持续领跑。

    近日,工信部发布对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524号提案的答复情况时表示,将积极考虑将5G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加快5G网络建设,完善5G商业模式和业务应用。

    5G商用一周年成绩显而易见,但无论是运营商、产业链各方还是用户,都面临着技术成熟度不高、网络建设投资规模大、运营费用高、核心应用不够丰富、成本回收难等问题。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指出,5G技术成熟度符合移动通信发展规律,放眼整个建设周期,5G投资回报状况也与4G相当,上述新技术商业化初期的共性问题,需要在发展中通过持续创新来破解。

    合作开放 携手共赢5G未来

    坚持合作、开放、共赢,也始终是中国5G发展的“主旋律”。在本次博览会上,高通、爱立信、三星等企业分别展示了在中国5G市场所取得的成绩。

    高通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5G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中的占比不断攀升,最近几个月5G手机占整体手机出货量的比例都在60%以上。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手机品牌已进入全球其它地区5G商用终端第一阵营,在全球5G智能终端领域实现领航。在高通骁龙5G解决方案的支持下,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亚洲商用的5G终端,都有来自中国厂商的产品。

    爱立信刚刚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为6.14亿美元,毛利率大幅增长达到43.1%。爱立信首席财务官卡尔·梅兰德将这一表现归功为“在中国推出的5G设备”。

    据了解,今年4月,爱立信获得了中国三大运营商的5G订单。在中国移动3月公布的5G基站采购名单中,爱立信作为唯一的外国供应商,获得了11.5%的中标份额。

    爱立信东北亚区执行副总裁、数字服务事业群总经理申宁山此前曾表示,中国市场至关重要。爱立信正在大力投资并在中国实施5G的商业部署,“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

    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指出:“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由AI和5G驱动的智能云连接的新时代。”现在,智能逐渐从云端向终端侧迁移;未来,来自数十亿边缘终端的海量数据将需要创建全新的边缘云。

    李正茂表示,近年来中国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占GDP比逐年提升,2019年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超过36%,据进一步预测,今年的占比将超过40%,到2025年占比将过半,规模将达到60万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此前公开表示,要形成全球5G合作共赢的“主流”认识,继续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广泛开展5G技术、产业、应用等方面的合作,持续推动5G应用创新,促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   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5G用户已超两亿户(受访者供图)

    冬至已至,在上海体育学院兵乓球训练场内,仍是一派火热景象:数名运动员正轮番上阵,与一台庞伯特拟人型乒乓球机器人一较高下。

    借助5G+AI技术,乒乓球机器人设置了发球的不同旋转类型、落点,还能通过球拍快速变换模拟不同的打法风格。

    “这样一套发球接下来,我感觉仿佛在和真人交手,还是一个高手!”一位体验者感叹。

    乒乓球机器人不仅助力运动员更好地训练,同时也推动乒乓球运动的普及。

    2020年被视为5G拓展之年,乒乓球机器人的应用,只是5G赋能千行百业的一个缩影。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庞伯特拟人型乒乓球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认为,5G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从制造到医疗,从教育到娱乐,都将在未来受惠于5G。目前,5G已做好充分准备,为社会发展提供进步的生产力,并将以此为更美好的生活服务。

    新成就: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

    “用手机看体育赛事高清直播,终于不怕卡顿了。”不久前,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沈先生,开通了北京联通的5G套餐。5G商用一年多来,他一直听到周边人对5G覆盖、应用的种种议论,但真正用上5G,他的感受却是“超出预期”。

    “微信秒发视频,网络电话不再有时延,当作笔记本WiFi热点上传大容量邮件也快得惊人!”沈先生感叹。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累计已建成5G基站71.8万个,推动共建共享5G基站33万个。三大运营商5G套餐用户累计突破两亿户。

    与此同时,在芯片企业和手机厂商共同推动之下,5G手机终端价格也变得越来越亲民。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11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指出,今年11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2013.6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68.1%;上市新机型16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53.3%。1-11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1.44亿部、上市新机型累计199款,占比分別为51.4%和47.7%。5G手机正加快进入普及期。

    今年以来,高通相继发布骁龙888、骁龙678、骁龙4系等5G芯片,并获得包括小米、OPPO、vivo、realme等众多中国厂商的认可和使用,进一步推动了5G终端全民共享。

    当前,全球已有数百款采用高通骁龙5G解决方案的终端已经发布或正在设计中。搭载骁龙4系5G移动平台的商用终端预计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面市。

    中国联通终端与渠道支撑中心副总经理陈丰伟指出,“5G手机芯片、5G模组的价格下探,将促进5G千元手机形成规模,未来799元价位之上只有5G手机可供选择。”陈丰伟表示,5G终端普及将进一步加速是必然的,预计明年5G手机渗透率将超过90%。

    “随着华为、OPPO等头部企业对千元机市场的加码,5G手机普及的进程将会由此加速,”Strategy Analytics无线运营商战略总监杨光指出,尽管手机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但对赢家来说,中低端机型除了整体出货量和市场份额的保证之外,很大程度上还扮演着新技术推动者和普及者的角色。

    OPPO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明永表示,“今年,我们在欧洲和其他海外市场陆续推出多款5G智能手机,比如OPPO Find X2,还有面向固定无线接入的5G CPE产品。我们的努力,让用户有了更多5G产品选择。OPPO也会持续与高通一同推动5G产品在全球的大规模商用。”

      2020年服贸会期间,高通展示的中国5G手机“全家福”(人民网 记者 翁奇羽摄)

    新应用:5G发展红利正在到来

    今年是5G大发展的一年,前三季度,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和中国铁塔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13亿元,其中5G投资达2200亿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5G发展和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2020年)》显示,2020年5G将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8109亿元,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1897亿元,间接带动总产出2.1万亿元,间接带动经济增加值7606亿元。

    显然,网络建设提速、终端加快普及、套餐价格下降,将加快引爆我国5G大市场。5G商用以来,特别是疫情加速了AR/VR、云游戏、直播、超高清视频等新兴业务的成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为电信业务收入带来新的增长点。

    中国电信积极把握因疫情催生的信息化新需求,发挥云网融合优势,加快教育上云、天翼云课堂、医院上云等远程教育和医疗应用落地;中国移动在CHBN(移动市场、家庭市场、政企市场、新兴市场)四大市场全向发力,持续推进业务转型与新动能培育;中国联通以“云﹢智能网络﹢智能应用”融合经营拉动创新业务和基础业务相互促进发展,积极打造典型5G应用场景。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陆峰认为,用户增长、终端普及将极大激发5G新的应用需求,吸引更多企业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娱等领域创新5G应用场景,催生5G“杀手级”应用,培育一批新兴领军企业,加速我国5G商用进程,巩固提升我国5G先发优势。

    新动能:助推行业数字化升级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然而,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网上会议、远程医疗等需求激增,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走向复苏的强劲动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这一决定,为我国未来5G发展指明了道路。

    陆峰认为,拓展“5G应用”要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业务特点,积极探索“5G+产业互联网”应用,加快推动企业服务提档升级和新业态培育,打造新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赋能。

    今年以来,5G在行业应用方面,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融合,工业互联网、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等诸多智能产品、智能应用和智能服务不断涌现,释放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的潜能已经显现。

    据中国信通院《5G产业经济贡献》白皮书预测,2020年-2025年,中国5G商用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将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高通公司的报告也预测,到2035年,5G将在全球创造13.1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

    “5G是面向未来十年的创新平台,”孟樸认为,5G将催生超越想象的应用和商业模式,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未来十年,5G生态系统有望创造超过13万亿美元的经济产出,以及2230万个工作岗位,对汽车、制造、娱乐、教育等众多行业带来积极变革。5G不仅是整个无线通信和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机遇,更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机遇。

    孟樸表示,过去30年,高通公司用无线技术连接了人与人。今后30年,高通将致力于用无线技术智能连接世界万物。“随5G,至万物”,在今后所有5G赋能的消费者应用和垂直市场应用里,高通希望同中国合作伙伴一起密切合作,创造更多创新的机会。

  • 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9月14日至2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民网 申佳平 摄

    “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发生历史性交汇,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愈加凸显。”14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在河南郑州拉开帷幕,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庄荣文出席主论坛活动时如是说。

    我国拥有全球第一的网民规模,2019年网络购物用户交易规模超过10万亿元,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日益提高的网络安全需求,坚持把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其意义显得尤为突出。

    多位与会嘉宾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5G等新技术的到来,网络安全防护难度不断加大,对此应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安全意识提升等方面“下苦功”,推动建立网络安全良性生态,共同筑牢网络安全防护网。

    9月14日,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高峰论坛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人民网 申佳平 摄

    新技术是“双刃剑” 网络安全防护难度升级

    作为继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疆域”,网络空间安全近年来被提升至我国战略高度。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APP专项治理工作如火如荼、网络安全宣传不断扩大……日趋常态化、长效化的的网络综合治理,不断表明我国加强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张和决心。

    “网络空间安全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国防安全息息相关。”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登国表示,目前来看,我国网络空间防护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传统的防御体系仍然无法有效抵御有组织研发、采用先进技术的攻击手段(如APT攻击等)。

    特别是伴随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到来,数据传输无所不在,导致传统的物理防护边界逐渐消失,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本身蕴藏的安全隐患也日益凸显。

    以APP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为例,“经过一年多的治理,APP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有所好转,但仍有许多难点,”APP专项治理工作组专家何延哲透露,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设备识别符”收集使用及相关标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等都亟待解决。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新技术带来了便捷化数字生活,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处于“透明”状态,暴露在危险之下。安恒信息董事长范渊也表示,“数字技术广泛应用所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已超出传统网络安全攻防的维度。”

    在此情况下,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安全保驾护航。亚信联合创始人、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认为,如何保证数据在产生、传输、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将成为未来数字化转型时代发展的重要核心。

    筑牢网络安全防护网 仍需迈过“三道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安全防护网不断织密,网络安全产业迅速发展。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数据,2018年我国网络安全产业规模达到545亿元,较2017年上升24%。

    多位与会嘉宾表示,虽然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仍应清醒地认识到,要筑牢网络安全防护网,仍需迈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意识提升“三道坎”。

    冯登国直言,目前我国关键核心IT技术与产品及其制造设备受控于人,供应链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亟需打造“独立自主+可控利用”的IT产业链。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建平认为,应该正确把握网络空间安全的技术实质和博弈策略,进一步加大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精准科研投入,更加重视“开放自主”和“安全可信”的下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据测算,目前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达百万人次。”信息工程大学校长郭云飞指出,我国网络安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存在缺失,他建议,形成校际联合的大格局,构建“手拉手”“一对多”的跨学科、跨区域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综合体。

    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CEO李雪莹也提出,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呈现出国产化、行业化、服务化和智能化等“四化”趋势,应该集中力量,培育与之匹配的“四化”人才。

    此外,多位行业专家还表示,就目前我国网络安全发展的现状来看,需要提升网络安全意识的,不仅仅是普通网民,还包括不少政府和企业主体。

    “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往往会忽略网络安全顶层设计,很难与信息化建设同步,建立起完善的联动机制和应对体系。”梆梆安全董事长兼CEO阚志刚说。

    齐向东表示,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人们对网络安全的防护习惯于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强调,网络安全必须抛弃这种安全建设思路,要防患于未然,构建全面的“事前防控”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要把安全放在新基建、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化建设的首位,用系统化思维对安全体系进行全局化、体系化顶层设计,摆脱传统的补丁式、外挂式、围墙式思路。”360集团董事长兼CEO 周鸿祎说。

    提升人民获得感 共建网络安全良性生态

    近年来,数字经济推动网络安全产业热度不断攀升。面对大量涌现的“新生力量”,推动产业合作、共建网络安全良性生态,已成为越来越多网络安全从业者的共识。

    “在‘第五疆域’中,人与物、物与物、实体与虚拟孪生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无限趋近于瞬时,但同时也让威胁风险的‘共振’变得更加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产业主体之间的业务关联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在平台、共享、生态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田溯宁说。

    在齐向东看来,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网络安全企业仍处于小规模、零散化、同质化的“小零同”状态。对此,“要在信息化系统中深度融合网络安全,扩大行业规模。”范渊提出建议,网安行业中骨干企业应承担产业链建设责任,带动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激发“乘数效应”,将网络安全生态建设做到实处。

    田溯宁表示,网安企业应该围绕软件、硬件、服务一体的化布局,整合“政金产学研用”资源,为网络安全产业发展提供全新引擎。

    “网络空间里的攻防对抗,一切种种都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让人民在网络空间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阚志刚说,网络安全产业参与者应该以全局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只有做到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多方参与,才能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保卫人民群众信息安全防线。

  • 垃圾短信狂轰乱炸、明星航班信息“黑产”肆虐、APP账户注销“难比登天”……身处网络时代,以让渡个人信息获取生活便利让个人隐私遭受威胁,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群众的利益关切和当务之急。

    近年来,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网络空间法治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加强。2020年,更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建设的关键之年:

    5月,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7月、10月,备受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陆续出台,目前均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作为我国第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专门法律,《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下称《草案》)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多位专家、学者、律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个人信息保护法位阶高、内容全、重前瞻,通过立法建立权责明确、保护有效、利用规范的制度规则,将进一步平衡多方主体利益,维护网络空间良好生态。

    位阶高:给个人信息安装“安全阀”

    “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是所有行业都必须遵守的高位阶、强制性规定,法律要求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

    我国有9亿互联网用户、超过400万个互联网网站、超过300万个应用程序……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年数字经济总量超过3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6.2%,对GDP增长贡献率为67.7%。

    “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安全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一些企业、机构甚至个人,从商业利益出发,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黄国彬告诉记者,一直以来,我国存在处理个人信息不法行为的法律依据较为薄弱的问题,相关规则存在效力级别低、制定主体多、内容较为分散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不法行为在起诉程序、判定标准、追责效率和罚治力度等方面差强人意。”黄国彬说。

    出台一部专门法律,为乱象定分止争,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个人信息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可谓势在必行。

    近年来,各国民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断觉醒,“用隐私交换便捷和效率”的作法普遍遭到摒弃。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看来,我国数字经济占比不断升高,要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给个人信息装上“安全阀”很有必要。

    王源表示,对内而言,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有利于平衡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企业和组织发展需求、个人权益保护的多方主体利益,完善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提升网络法律环境。

    另外从国际环境来看,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刘俊臣在关于《草案》作出说明时指出,《草案》充分借鉴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的有益做法,建立健全适应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

    “对外来说,出台个信法能够大幅提高国际社会对于我国网络法律环境的整体认知和评价。”王源说。

    内容全:“告知—同意”是核心制度点

    《草案》共八章达七十条,对个人信息及其处理作出明确界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 传输、提供、公开等活动。”

    同时,《草案》还确立了最为关键的核心制度点,即以“告知—同意”为核心的个人信息处理系列规则,要求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个人同意。

    在生活中,经常有人“吐槽”自己在网络购物或下载手机应用时,总遇到“不提供某种信息就无法使用服务”的情况。对此,《草案》也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其对个人信息处理的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

    “一直以来,个人信息捆绑收集的边界较为模糊,《草案》的这一表述针对解决用户在信息化时代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利于保护用户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能更好地促进个人信息得到合理利用。”何延哲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种族、民族、宗教信仰、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金融账户、个人行踪等“敏感个人信息”,《草案》还开设专节对其处理方法进行了严格限制。“基于个人同意处理敏感个人信息的,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从其规定。”

    黄国彬表示,《草案》将敏感个人信息单独作出具体表述,体现了立法者对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高度重视。“对敏感性信息提出增强性要求,也能让一些非敏感类个人信息得到更灵活的处理,这有助于为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何延哲说。

    重前瞻:政务信息采集处理受重视

    随着数据要素首次被纳入生产要素,促进个人信息数据的依法合理有效利用愈加关键。如何让法律既“接地气”又“望得远”,极大考验立法者在坚持问题导向和立法前瞻性上的结合能力。

    此前有报道称,不法分子偷盗个人手机后,通过“手机号+验证码”弱验证方式获取某政务APP中用户身份证号等个人重要信息,进而申请网贷消费造成用户财产损失。

    多位专家向记者表示,利用专节对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进行规定,也是《草案》的一大亮点。“当前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存在过度收集信息的现象,政务APP的确少有商业变现诉求,但在安全管理、信息收集环节还需要多下功夫,切实强化信息管理措施。”

    按照《草案》,“国家机关为履行法定职责处理个人信息,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限、程序进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国家机关不得公开或者向他人提供其处理的个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取得个人同意的除外。”

    社保资料等关键信息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包含最基础、最关键的个人信息。“公权力如何管理好自己手中的个人信息、如何把握处理过程中的原则和限度,非常关键。”何延哲说。

    此外,王源表示,《草案》中涉及“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的相关内容,也充分体现了法律对于用户画像、个性化算法推荐等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新问题的前瞻考虑。

    她同时强调,“合理收集必要信息才能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降低企业和组织数据合规风险。以近年来最热的人脸识别技术为例,由于人脸识别具有唯一性、精准性、不易更改,人脸已经成为人们最大的隐私,因此在个人图像采集、个人生物特征信息收集和使用过程中都应该更为审慎,依照个信法及相关国家标准在事前进行风险评估。”

    “面对法律约束,相关企业、机构、个人应当提高站位,充分体现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评估利弊关系。”何延哲说。黄国彬也表示,相关主体应依法调整和规范自身涉及个人信息处理的业务模式、服务协议和内部规定,成为法律的坚实执行者和守护者。 

  • 扫码登记、移动支付、刷脸就诊……随着“互联网+”日渐融入生活,老百姓跑窗口排长队的时间少了,动动手指在电脑手机上办业务的机会多了。

    便利生活的背后,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持续推进。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一网通办APP”“健康码”遍地开花,政务服务 “触网”提速。但个人信息数字化归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

    此前,网友“信息安全老骆驼”自述“丢手机后‘被网贷’”,犯罪分子正是通过某政务APP获取了他的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

    这样的漏洞不是个例。在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治理工作组11月通报的违规名单中,“鄂汇办”“皖事通”等政务APP赫然在列,被指存在“明文上传用户账户、密码”,“在申请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位置权限时,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等多项问题。

    “政务APP收集的海量个人敏感信息,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将会给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害。”多位专家、律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信息收集不当、安全技术保障不足、专业管理人员缺失……当前我国政务APP在个人信息处理上存在诸多不足,相关部门应该提起重视,加强对个人信息处理的敬畏之心。

    收集海量真实数据 政务APP责任重大

    《2020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网民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的关注度高达80.94%,有49.42%的网民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遭遇过侵害。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个人信息不只关乎隐私,还与车子、房子、“钱袋子”紧密相连。身份证号、户籍、社保、银行卡号等关键个人信息,是打开这些“钱袋子”的数字“钥匙”,它们往往在政务APP使用过程中被归集到后台或云端。

    “在‘信息安全老骆驼’事件中,犯罪分子通过政务APP获取其银行卡号,并据此成功申请贷款,政务APP无形中为后续的犯罪行为提供了‘跳板’。”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务APP背后的数据归集帮助政府部门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方便了用户,但同时也加剧了数据集中的风险。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程啸指出,政务APP收集的个人信息数量大,真实性、准确性高,且往往包含姓名、身份信息、行踪轨迹、人脸特征等敏感个人信息,一旦出现泄露或被非法使用,会给自然人造成严重损害。

    “基于权责对等的原则,有必要在法律上规定国家机关负有更加严格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义务。”程啸说。

    重视不足、技术有限 政务APP存在短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中国在线政务服务用户规模达6.94亿,较2018年底增长76.3%,占网民整体数量的76.8%。

    随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步伐加快和电子政务需求不断攀升,近年来,各地政务APP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指尖上的政务服务”日趋完善。但由于在重视程度、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发展不均,各地政务APP在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方面也呈现出参差不齐、鱼龙混杂的现象。

    “我们在对大量APP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政务APP在个人信息处理上思想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常常犯下‘低级错误’。”何延哲透露,随着APP治理工作不断推进,大部分APP的基础性违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在11月份APP治理工作组的通报名单中,一些政务APP被指存在,如“明文上传用户账户与密码”“在收集用户身份证号等个人敏感信息时,未同步告知用户其目的”等问题。

    对敏感信息进行数据变形,实现敏感隐私数据的可靠保护,这样的数据脱敏操作是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功”。何延哲直言,“这些都属于基础性违规。如果思想足够重视,实现数据脱敏并不难。”

    他同时透露,与大多数违规商业APP相同,一些政务APP在个人信息收集过程中也没有遵循必要原则,仍存在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情形。

    而在个人信息管理方面,程啸透露,当前很多政务APP由各地政府部门委托企业开发甚至直接运行管理,对于受委托企业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内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安全防护能力以及人员素质,政府部门缺乏必要的评估和有效的监督管理。

    程啸认为,这不仅使被收集的个人信息缺乏相应的安全技术保障,也造成公民个人信息被商业化使用、泄露等风险增加。

    “缺乏必要的推广和宣传,也是当前政务APP在保障个人信息权益上的现实问题。”何延哲坦言,一些政务APP推出后,在后续宣传和功能完善上表现得差强人意,容易给不怀好意的“山寨政务APP”提供“灰色空间”,也给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埋下了隐患。

    完善制度、一视同仁  政务APP亟待加强监管

    专家指出,正因政务APP覆盖面广、归集的关键个人信息多,更应在个人信息权益保护方面做出表率,提高群众满意度。

    目前,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对于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义务已经作出相关规定。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还采用专节对于国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作出了特别规定。

    此外,日前,工信部组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电信终端产业协会制定发布了《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10项标准和《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8项系列标准,要求按“最小必要”等原则收集涉图片、通信录、设备信息、人脸、位置、录像、软件列表等个人信息。

    程啸指出,在个人信息处理上,政务APP应该和其他市场主体标准一致,在处理个人信息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坚持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在近日召开的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上也透露,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针对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侵害用户权益等问题,工信部将于明年初继续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

    程啸建议,应从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层面,对于在全国范围处理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规范与监督管理:包括明确有必要收集的个人信息的范围和方式;强化告知义务;严格个人信息的安全防护措施;严肃追究泄露或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等。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此前表示,下一步,将组织行业力量,继续推动制定《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剩余9项标准,涵盖录音信息、短信信息、房产信息等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规范要求。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推动将团体标准提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 备受关注的“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在一审判决一个多月后,今日迎来二审。

    去年,因不满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强制要求人脸识别方式入园,原告郭兵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以服务合同违约为由,一纸诉状将其告上法庭。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一位买房者为避免被售楼处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进行大数据“杀熟”,带着头盔前来看房。

    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速应用,个人信息收集与处理无处不在。用户在享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开始反思技术与隐私的边界。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大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意识愈加强烈,无论是诉诸法律,抑或是“简单粗暴地”戴上头盔,本质上都体现全社会对个人信息的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企业试图“用隐私换便利”的做法已越来越行不通。

    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愈加强烈

    愿意为尊重个人信息保护的产品和服务额外付费;对侵犯个人信息的企业“用脚投票”;对APP要求的“权限”多留了一个心眼;打开浏览器的“禁止跟踪”功能;复印身份证时标注“仅限办理某业务时使用”……近年来,大众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已经觉醒。

    由全国135家网络安全行业协会和相关社会组织联合发起的2020年度全国网民网络安全感满意度调查显示,网民对于侵犯个人信息的关注度高达80.94%,而有49.42%的网民认为自己的个人信息遭遇过侵害。

    专家指出,对个人信息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普遍担忧,体现出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价值释放之间的秩序与平衡仍待解。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薛军以大众关注度较高的“人脸识别”举例称,人们的担忧主要基于多种现实因素:一是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如“刷脸”进小区、进学校等,但收集人脸信息的机构本身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信息安全难以保障;二是人脸作为生物信息,一般伴随终身、不可更改,隐私泄露造成的后果严重;三是相较于指纹、虹膜等个人敏感信息,人脸识别信息可能通过不易被查觉的摄像头被瞬间记录,难以被阻止。

    北京高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源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个人信息不仅包括联系方式,还包括一般身份信息、医疗健康信息、金融信息、行踪轨迹等。而这些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可被用于数据训练、优化算法等,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因此,着力解决好、平衡好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价值的释放效率,在大数据时代非常关键且紧迫。

    多方发力积极回应民声

    尽管公众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已明显提升,但目前个人在遭遇隐私侵权后,维权手段仍相对有限。面对一些“大厂”花样百出的侵权行径,用户往往只能陷入“用了想骂、骂完再用”的无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77.7%的被调查网民遭遇过信息安全事件,但在遭遇过信息泄露的网民中,高达47.5%的网民选择置之不理。

    面对公众的关心、期待和呼声,为保障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和合法权益,让信息不再“裸奔”,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力度逐渐加大。

    在立法层面,让个人信息保护有法可依,正在成为重要趋势。从表决通过《民法典》,到《数据安全法(草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陆续出台,我国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稳步推进。

    在监管层面,2019年1月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并成立“APP专项治理工作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进。

    连续两年来,工信部纵深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针对老百姓反映比较强烈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四方面十类问题进行重点整治。截至24日,已对52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责令1571款违规APP进行整改,公开通报了500款APP,对120款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APP进行直接下架处理。近期,工信部宣布原定于2020年12月结束的专项整治行动,在此前基础上再延长半年;并在全国APP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上,以电信终端产业协会(TAF)团标形式发布涉及图片、通信录、设备信息、人脸等信息收集使用规范的18项标准,进一步为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

    伴随公民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更加充分,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服务型政府研究中心主任黄国彬表示,相信监管机构会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行动回应消费者诉求,及时地、全面地、高效地履行监管职责。期待更多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实现联动配合,更好地培育个人信息保护的土壤。

    薛军则建议,要进一步强调个人信息保护的公益诉讼。“让更有能力的专业机构代表普通公民维护个人信息权益,将大大解决公民在个人信息维权上存在的时间精力不足、能力有限等现实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这些痛点,其根治之法在于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运营商、公民个人多方共同发力。”黄国彬表示。

  • 69岁的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最近频繁现身网络直播间。“宝宝们,大家好!”,这位1951年的“前浪”,多了几分网红气质。

    下了直播间,刘永好从口中说着“后浪,奥利给”的带货主播,回归到了新希望董事长的身份。这是追赶潮流吗?在刘永好看来并非如此简单。他说,疫情正在改变世界,农业转向线上,数字化转型加速的变化也让走入第38个年头的新希望看到了新的机会。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冲击之下,像新希望集团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加快数字化布局,并带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7月15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下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疫情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许多新业态新模式所提供的高质量供给,及其在抗击疫情中推动形成的成熟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正适应引领创造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需求,带来新机遇,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

    《意见》明确,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等,为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壮大实体经济新动能发挥政策“指挥棒”和“助推器”作用。

    两名养殖户正在手机上操作新希望集团推出应用软件(受访者供图)

    看赋能:大平台助力小企业“上云用数”

    李从军是四川的一名养猪大户,他的养殖场里有三千多头生猪。养猪是个苦力活。以前,李从军每天要起早贪黑地照顾生猪的吃喝拉撒,还要为卖猪操心操力。而如今,李从军通过新希望六和信息研究院开发的“聚宝猪”生猪交易平台,关注每日猪价、行情走势,卖猪货比多家,节省了不少时间。

    2018年至今,李从军将生猪出栏信息发布到平台,把客源从三台县扩展到绵阳、成都等地,同期的生猪售价比当地价格高出了5%。儒雅而热情的他,自己养猪同时也帮其他养殖户卖猪。他说:“聚宝猪,方便,好用,我们农民好操作,有了平台的帮助,赚钱轻松多了”。

    像李从军一样,中国正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个体通过大平台的支持,实现“上云用数”。这一大企业联手中小企业的做法,也受到《意见》鼓励支持。

    事实上,为缓解中小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今年以来,我国多部门已相继出台政策,推出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举措,为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新的动力和发展机遇。

    今年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有关部门,以及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等145家单位,通过线上方式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新希望集团正是其中一员。

    据了解,疫情期间,新希望集团为60%的平台农户提供数字化农业新方法学习服务,养殖户线上农资贷款增长200%。在北京平谷建设的新希望5S智慧猪场,全面展现了传统养殖业与科技融合创新的落地成果:智能保温设备,根据环境自动调节温度,轨道测温机器人,实时监测猪只健康情况;粪沟清洗机器人,及时有效自动清洗粪沟,降低人工成本……在种种智能设备背后,是“一猪一防控、一猪一环境、一猪一饲喂、一猪一档案”的“现代农业、精准农业”先进理念。

    自“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启动以来,多家互联网平台、行业龙头企业结合自身在核心技术和应用服务上的优势资源,纷纷推出中小企业帮扶计划,通过平台聚力,为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航天科工创建了中国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致力于打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新业态;

    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以阿里云物联网平台为依托,全面整合阿里生态在电商销售平台、供应链平台、金融平台、物流平台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工业互联网支撑平台;

    百度开放区块链引擎,加速赋能中小企业的链上创新;京东启动“新动力”计划,免费为所有中小企业提供包括语音技术、文字识别、图像及视频理解等技术领域的40余个人工智能API接口;

    腾讯启动“数字方舟”计划,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开放普惠化的转型产品和服务,在全国建设了10个云启产业基地,扶持当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据赛迪研究院《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研究报告》分析,互联网平台将聚焦行业痛点问题,将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与产业实际需求有机结合,面向特定场景、特定行业、特定区域以及一二三产业融通领域的互联网平台将不断涌现。报告预测,到2030年数字平台及相关产业将为中国经济带来3万亿美元的GDP。

    看创新:数字供应链、“虚拟”产业园释放可观效益

    时值七月,烈日炎炎,海风阵阵,位于东海西部的安海湾特大桥合龙工程顺利完成。作为项目供货企业,鞍钢集团为大桥供应了耐海洋大气腐蚀桥梁钢,对今后耐海洋大气桥梁钢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疫情冲击之下,我国的钢铁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我国钢铁行业保持基本平稳运行实属不易。”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指出,总体上看,我国钢铁行业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我国钢铁产业能经受住此次疫情冲击,与近年来大力实施的数字化转型工程密不可分。据找钢网介绍,目前包括鞍钢、首钢、中天及永钢等领先的钢铁制造企业都已实现“上云用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解决了交易、物流、仓储及加工服务等行业“痛点”。

    成立于2012年初的找钢网,定位为提高钢铁行业效率而存在的链接者。这与《意见》提出的“支持建设数字供应链,打造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不谋而合。

    作为国内率先成立的钢铁全产业链电商平台,找钢网通过数字供应链引领物资供应链、技术供应链、资金供应链、人才供应链,形成供应链协同和产业共振,打造出跨越物理边界的钢铁行业虚拟产业园和产业集群。

    在浙江嘉兴,乌镇虚拟产业园同样聚集一批颇具成长潜力的数字经济类企业。园区通过“一站服务,无界办公”的线上平台,推行一系列服务措施,实行虚拟和实体入驻相结合,办公打破地域限制,灵活选择。截至目前,园区内入住企业达到380家,成为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沃土。

    赛迪研究院认为,“虚实融合”将成为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特征,进一步推动生产要素数字化、产业数据共享化、创新服务集约化、产业资源集聚化。

    F5未来商店(受访者供图)

    看未来:“无人经济”从消费向制造延伸

    既没有人工收银,也没有自助收银设备,选好商品便可通过闸机径直离开……疫情期间,位于广州琶洲写字楼区域的F5未来商店出现“爆单现象”,营业额甚至比疫情前不降反增。

    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了以现代技术为核心支撑的“无人经济”,涌现出无人车物流、无人机作业、无人超市等新模式。当前,“无人经济”与多元化、科技化、时尚化的发展趋势形成共振,呈现出更多的无人服务场景,带动消费体验多元化。

    除消费领域以外,“无人经济”还包括制造领域,如无人工厂。无人工厂又叫自动化工厂、全自动化工厂,是指生产第一线配有机器人而无需配备工人的工厂,全部生产活动由电子计算机进行控制。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其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行业。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智能应用的作用,促进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支持建设智能工厂、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无人配送、发展智慧农业等,为“无人经济”从消费领域向制造领域延伸指出方向。

    数据显示,当前“无人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企查查显示,2019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企业一共新注册1.2万家,同比上涨11.6%。2020年1月至今,我国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企业一共新注册6802家。

    在上海,滴滴推出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自今年6月27日起面向公众开放服务。用户通过滴滴APP在开放道路范围内选择起终点,可免费体验自动驾驶服务。

    在武汉,京东无人配送车也曾在第一时间被送到抗疫一线,承担武汉第九医院和附近小区70%的订单配送工作。快递员只需将货物放进货箱,京东无人配送车即可根据货品的配送地点自动规划出最优路线,依次配送;用户可通过输入验证码、扫二维码和人脸识别三种方式完成取货,所有任务都完成后,无人配送车还可自动返回出发配送站。

    在贵州,偌大工厂里,没有一名生产线工人,仅有机械臂、机器人有序而高效地忙碌着……这宛若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在天义技术有限公司的“无人工厂”内悄然上演。

    此外,目前阿里巴巴、百度、苏宁、富士康、大疆等科技巨头近年来也纷纷展开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自动机器人等的研究和部署工作。有专家预测,从快递、外卖及生鲜配送三个领域的需求量来说,无人配送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规模。

    滴滴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借助国家支持新业态的东风,在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的前沿技术领域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共享出行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贡献平台经济的力量。

    赛迪研究院指出,疫情爆发,人们的“自我隔离”成为“无人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从发展方向看,众多新模式、新业态迎来快速发展期。从区域布局看,“无人经济”将逐步从一二线向三四线扩展,被更多用户接受,成为数字经济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责编:杨虞波罗、吕骞)

  • “作为老师,把课上好是本职工作,帮助武汉的兄弟院校上课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2月28日,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郑小平准备了一节特殊的在线课程,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内的多家院校近60位同学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体验郑小平的王牌课程“超快光学”。

    这只是疫情之下,在线服务与数字平台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

    战“疫”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和韧性,众多领域成为数字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其中,在线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线上服务迅速发展,一方面维持了经济社会稳定运转,另一方面也在对冲了疫情对消费、就业等领域的冲击。

    近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多部门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进一步打开新消费的市场空间提供政策加持。

    人民网记者采访了解到,疫情加快了许多市场主体布局线上的步伐。许多受访企业表示,随着利好政策的推出,对下半年信心更强、劲头更足,将通过进一步完善线上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抢抓线上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

    战疫情倒逼新业态 线上服务迎来猛增长

    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郑小平正在线上授课(受访者供图)

    来自黑龙江的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于淼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他与30多位来自清华大学的研究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共同上了一节郑小平老师的课。“通过这种方式和老师、同学一起互动,是很特别的体验!”

    由于疫情,全国各地学校延后开学时间,但“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学校普遍采取线上教学为同学们上课。

    课外教育辅导机构亦不甘落后。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如新东方、好未来等市场化教育机构纷纷加快线上布局,通过线上课程承接线下流量,对冲线下课程暂停的影响。有的平台甚至将线下课程全部转为在线课程,日观看量达到6千万人次。

    “这场疫情让新东方的相关部署提前了两到三年。”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感慨道。据悉,1月23日,新东方就决定将所有学校、子机构的地面教学全部转移到线上。为承接100多万学生、4万余名教师的教学需求,其云教室系统在一周内紧急扩容十倍,新增服务器2000多台。

    统计显示,疫情期间有约1.2-1.4亿中小学生(占比约70%)应用了在线教育平台。“新冠疫情让我国在线教育的拐点提前3-5年到来。”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张新红对人民网记者表示。

    据艾媒咨询预测,2020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接近3亿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4538亿元。

    办公、就医等其他领域同样迎来“线上”爆发。

    多样屋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家居企业,已有22年的历史。疫情期间,创始人潘淑真远在外地,原本以为“主心骨”不在,公司管理会脱节。而通过钉钉远程办公,潘淑真在海峡的另一头“运筹帷幄”,公司业绩与去年同期先比不降反升。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移动办公市场规模达到288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到449亿元,增长率为55.9%。

    截至3月31日,钉钉的用户数超过3亿,企业组织数超过1500万;腾讯会议上线两个月内日活用户超过1000万,其国际版应用VooV Meeting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上线。

    此外,云端论坛、在线研讨会、视频签约会、远程验收……许多以往似乎必须在线下举办的活动,由于疫情的原因也搬到了线上。

    “疫情让中国远程办公的发展提前了5年。”腾讯云办公协同产品中心负责人钱敏表示,人们开启了在线办公的模式,除了满足基本的连线需求之外,也对协作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催生了在线办公的新应用场景。

    从线下到线上,从“不得不”到“真香”,数字经济让人民真正感受到了“在线”的力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协同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新玩家入局新业态 带动上下产业新突破

    新服务场景的产生,也在带动上下游的软硬件开发、大数据、云计算等产业的发展,联通平台服务、形成数据闭环,实现服务内容的更迭,从而带动上下产业链实现突破、加快升级。

    科技型企业也在“入局”在线教育

    “远程办公平台将进一步成为前沿数字技术集成应用的载体。”陈航谈到,“5G、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言翻译、文字—语音互转、大数据等技术将广泛融入,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协同方式。”

    无独有偶,在线教育领域,非教育产业出身的科技型企业也在“入局”。带动教育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创新。如擅长语音识别的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开设了精准教学的智慧空中课堂、国家通用语言文学学习平台等。

    在智慧空中课堂,不仅老师可以通过设置学生的操作权限、实时点到、桌面锁定等功能对课堂进行监督管理,家长也能通过APP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所有的授课内容均可进行录制,用于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服务线上化转型也在加速平台服务闭环的跑通和服务内容的更迭。

    在线医疗平台为就医者实现“医+药+险”通路就是一个典型。

    今年2月以来,国家卫健委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和引导互联网医疗成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引导线上线下服务高效协同,并支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为跑通平台服务闭环、引入“超级支付方”和线上服务内容更迭奠定了政策基础。

    湖北省十堰市的王女士患糖尿病多年,一直有定期的购药需求,在新冠疫情期间,去医院复诊开药却成了难题。进入平安好医生APP首页的服务页面,王女士在通过医保信息验证后即可在线向医生问诊咨询。

    “医生非常耐心,在仔细询问了病情后,为我开了配药单。”

    就诊结束后,王女士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一家药店,确认订单和医保结算信息,就完成了购药。“本来想去医院开药,但又怕交叉感染,以前线上开药又不能刷医保,这下好了,非常方便。”王女士说道。

    好大夫在线CEO王航谈到,在线医疗在现阶段能够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指导就医和诊前沟通,二是在线复诊,三是远程医疗。在线医疗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已经跨过了初级阶段,正在发挥改善就医流程的作用。

    易观预计,2020年在线医疗市场规模将达2000亿,市场增长达46.7%,为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头部厂商将“全赛道”切入,搭建线上“医+药+险”通路,占领市场份额,打造医疗生态闭环。

    微医集团董事长兼CEO廖杰远认为,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基于数字化平台,落地实现医药保闭环联动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互联网+慢病管理”“互联网+家医服务”“互联网+健康养老”等数字健康服务创新,形成高效、共生,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好机遇叠加“强心剂” 助添经济发展强动能

    “数字化并非只是临时应急,而是公司的长期战略。”潘淑真回忆说,“2015年,为了实现开店前、关店后的全天候服务,我们启用了数字导购系统。疫情发生后,线下停摆,这套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医全科中心医师通过微医互联网总医院平台为用户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受访者供图)

    艾媒咨询指出,在线教育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仅是企业和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应急之举,长期来看,它所提供的高质量供给、成熟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正适应、引领、创造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新需求,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机遇,展现出强大的成长潜力。

    近日,《意见》发布,重点鼓励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犹如一场“强心剂”为行业注入更大信心。

    平安好医生相关负责人表示,文件的出台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无疑是一大利好。《意见》将互联网医疗列为15个新业态之一,并明确提出在“医疗数据共享”“医保支付”“互联网诊疗”等方面的支持意见,是对行业前期探索创新的高度认可,并为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医疗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好未来教育研究院助理院长汤学黎表示,此次政策的出台,让企业享有更加公平、优质的市场环境。同时也明确了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的方向,为社会化、市场化优秀线上教育资源的应用开拓了更大的空间。

    “数字经济是大趋势,是新动能,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也是化解现存矛盾和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在张新红看来,后疫情时代,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将大量涌现,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我们期待各地行业主管部门能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意见》精神,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土壤和环境,将政策尽快落到实处。”廖杰远说。

  • “我现在每天在北京城里穿梭,和不同的小店店主聊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好处,每天虽然忙碌但也满足,因为每个月能挣2万多块。”23岁的小店规划师蒋金(化名)告诉记者。

    小店规划师的主要工作是利用支付宝等平台提供的数字技术,帮助实体小店完成数字化升级,比如给店面实现线上小程序搭建、发优惠券、外卖、贷款等功能。

    “我现在就像‘搬家公司’‘装修公司’,负责把线下的小店搬到线上平台。店铺‘通水通电通流量’之后,线上店铺就装修好了,顾客便可以在支付宝大街上找到小店,买到想要的商品。”蒋金介绍。

    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小店规划师……在数字经济浪潮下,一大批新职业应运而生。现如今,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正蓬勃兴起,为拓展就业新空间、培育就业新形态不断提供“养分”。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19条措施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并首次提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积极营造支持自主就业、鼓励“副业创新”和探索多点执业的政策氛围。

    新职业涌现 多样选择拓宽人生舞台

    小店规划师朱武为小店员工介绍数字化转型好处。(受访者供图)

    和蒋金一样,92年出生的朱武(化名)也是一名小店规划师。疫情期间面临“生死”考验的全国上亿家小店迎来了全新“蜕变”,在过去几个月里,他和他的团队帮助全国7000多家实体小店实现数字化升级,这些小店也因此实现逆势扩张。

    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需要新技能。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城市管理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同时发布了“直播销售员”“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等5个工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催生了多样化的创业就业模式,新职业的涌现也让求职者面临更多样的选择。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双重需求下,直播带货愈加凸显其价值。从传统线下销售员到扶贫干部,从主持人到企业家……来自不同行业的人都看上了“直播带货”的营销价值,希望通过化身“主播”为受疫情影响的事业带来转机。

    抖音发起“湖北重启 抖来助力—抖音援鄂复苏计划”直播带货(受访者供图)

    “前几个月因为疫情,汽车销量一直很惨淡,我们4S店也是想尽各种办法。万万没想到,因为我的一个突发奇想——抖音直播卖车,4月1日当天竟卖出了25辆,25这个数字是平常销售量的5倍。”湖南湘潭某4S店销售顾问王先生告诉记者,这极大提高了他和同事们的信心。

    为了扶持这些就业新形态,各大平台纷纷参与其中。

    抖音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很多实体门店,大都面临着无客流的状态,对于这些受影响的商场、车企和汽车经销商、房地产等行业,抖音直播推出扶持措施,包括专属流量扶持、提供免费直播等。

    据了解,如针对车企和汽车经销商,抖音联合懂车帝、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该行业优质账号提供专属流量扶持、举办直播培训课程,帮助车企和经销商“云卖车”;针对房产行业,抖音联合房产信息综合平台幸福里在重庆推出“2020春风计划”,提供5000万流量支持帮助房地产交易线上化。

    支付宝大学负责人黄磊介绍,大学成立当日便公布了首批讲师名单,朱武也是其中一员,希望通过这些讲师的努力,对这些实体小店进行数字化的职业培训,稳住就业底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告诉人民网记者,目前很多新兴职业往往产生于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结合而形成的新业态和新模式中,用户对数字化技能的偏好反映出数字经济火热的趋势。

    7月23日,国内首份针对新职业的调研报告公布,根据人社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钉钉发布《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人才缺口近千万。

    数据显示,预计需要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近150万、物联网安装调试员近500万、无人机驾驶员近100万、农业经理人近150万、人工智能人才近500万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和运维员均达到125万,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已超过200万等。

    为鼓励就业新业态的涌现,大力发展微经济,《意见》指出,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分时就业;着力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打造兼职就业、副业创业等。

    蒋金说:“这是对我们这类新职业的肯定。我会把这些最新政策传递给更多小店店主,相信未来开展工作会更顺。”

    “《意见》的出台为人们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因为各类市场主体可以根据不同业态或者创业的不同阶段灵活安排就业方式。”盘和林表示,与此同时,《意见》提出的如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就业等不存在太高的门槛,这也让创业和求职者没有后顾之忧。

    大平台赋能 “新个体”焕发数字生机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就业模式不再仅限于“企业+雇员”的传统雇佣关系,以“平台+个人”为特点的新个体经济正为个体经营者提供更大的舞台,开辟就业新空间。

  •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位于北京北新桥的人气小店——胖妹面庄的老板杜贝(化名)不得不考虑数字化转型。

    胖妹面庄在外卖平台上线小店,并设计专供外卖的包装(受访者供图)

    “之前担心外卖会影响面食口感,但疫情说来就来,为了店铺能活下来,最终还是选择在美团上线小店,为此我们还特别设计了专供外卖的面食产品。”杜贝告诉记者,6月11日,由于北京出现疫情反复,刚刚开放堂食不久的胖妹面庄再次关闭,但线上平台的运转未停,这让小店很好的“活”了下来。

    据杜贝介绍,目前小店也在积极筹备线上经营,打算再开一个胖妹友谊商店,开业后能线上线下一起经营。

    小店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数据显示,这些以个体户为主的中小微店家数量庞大,每天服务1.2万亿人次。

    据美团大数据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冲击,小店经济仍在数字化助力下实现V型复苏,6月全国服务业小店的消费复苏率实现稳步增长,相较于疫情较为严重的2月份消费复苏率增长3.3倍。

    图片来源:美团大数据

    为进一步降低个体经营者线上创业就业成本,近日发布的《意见》首次提出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并明确指出,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降低个体经营者使用互联网平台交易涉及的服务费,吸引更多个体经营者线上经营创业。

    在政策的引导下,多家互联网平台企业针对“新个体经济”推出普惠性的数字化转型主持举措:

    阿里巴巴于今年4月发起春雷计划2020,成立零售通“护小店,稳就业”品牌联盟,号召小店上游的品牌、经销商推出如开辟线上到家渠道,让小店长出数字化经营能力等硬核举措帮助百万小店;

    美团先后发布“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及升级版等帮扶举措,通过免除佣金、流量扶持、供应链保障、优惠利率贷款等举措,用数字化手段助力小店活下去。

    ……

    “小店”关乎就业和民生,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还要继续围绕“新”做文章。业内专家认为,同样需要重视的是,新个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消费及权益保障等问题。

    新风口来临 灵活就业同享劳动权益

    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群体,已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这些数量庞大的就业群体面临着流动性大、社保缴纳不及时、工伤认定难等问题。

    如何破解灵活就业带来的劳动权益保障难?《意见》在研究制定政策制度之外,特别指出“明确平台企业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的相应责任”。

    盘和林表示,随着用工边界更加灵活,需要厘清劳动者的权利如社保、劳动事故等如何保障,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相关政策制度,也是主要为这些新个体经济从业者解除后顾之忧。

    财经评论员冯海宁指出,近年来,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为新个体经济提供了更大舞台,同时也极大丰富了个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意见》提出强化灵活就业劳动权益保障,这有望打消个体工商户就业、创业的顾虑。

    今年以来,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全国各地出台多项就业优先政策,并上演别具一格的“抢人才大战”。

    近日,两名90后小伙子频频上热搜。据报道,上海市崇明区人社局公示2020年首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的公示名单,网络主播李佳琦赫然在列;95后快递小哥李庆恒被评定为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并获得杭州市一百万购房补贴。

    事实上,这两人所从事的职业都属于有关部门认定的新职业,新职业也顺势站上风口。

    记者观察到,无论是各地政府还是互联网平台企业都在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呵护新业态新职业的发展,为新职业、“新个体”带来极大鼓励。

    对于未来,新个体经济从业者信心满满。杜贝表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让小店店主很振奋,也期待有更多的针对性举措落地。

    朱武认为:“我们从事的行业特别符合当前趋势,因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国家提出的要求,也是这些小店店主的迫切需求。”

    盘和林表示,未来对于新的就业形态应继续持包容态度,鼓励多元化发展,这将不仅为经济社会解决就业问题,也将极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鼓励新职业、新个体经济等新模式,既是保就业之举,也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关键选择。可以预见,新个体经济在新政策助力下,必将迎来更快发展,不仅新个体经济参与者会受益,而且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新活力,推动消费增长,有利于培养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精神。” 冯海宁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蒋金、朱武和杜贝均为化名)

  • 在一条长达百米的水汽生产线上,一瓶瓶纯净水和含气饮料正高速而有序地运转,该生产线的生产速度达到54000瓶/小时……

    这正是娃哈哈位于杭州下沙第二生产基地的一条生产线。娃哈哈机电研究院院长印雄飞向记者介绍,这条水汽线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了设备的互联互通和中央监控,达到柔性生产的要求,并优化了产线能源管理,也通过产品质量追溯,保障了食品安全。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影响下,像娃哈哈一样,众多传统生产制造企业积极探索,不断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改造,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生产安全,蹚出了一条条符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培育产业平台化发展生态。着力发挥互联网平台对传统产业的赋能和效益倍增作用,打造形成数字经济新实体。开展重大工程布局,支持传统龙头企业、互联网企业打造平台生态,提供信息撮合、交易服务和物流配送等综合服务。

    多位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寻找发展新动能、新机遇。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数字化改造,正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对推动工业生产向中高端、由制造向“智造”迈进具有重要作用。

    数字助力 培育传统企业新动能

    “今年4月,娃哈哈集团销售订单呈同比增长态势,同比增长31%,订单同比增长21%。这些则得益于对线上业务拓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提前布局。”印雄飞告诉记者。

    在娃哈哈杭州下沙第二生产基地,技术人员正对饮料生产情况进行智能监控(受访者提供)

    “在生产智能化方面,经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一条饮料生产线上的人工投入已由18人缩减为3-4人,人员劳动负荷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能源利用率提高20%以上。”印雄飞说,在疫情发生之前,娃哈哈集团便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生产智能化、营销数字化三方面着手,推动了集团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型。

    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升级,不止在生产上能够帮助传统企业提高效率,在流程优化、创新商业模式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先进性。

    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存在交易不透明、权属不清晰、交割不便利、金融机构放贷意愿低、企业融资难等痛点。这些问题是否可以用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数字化流程来解决?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京东数科双方合资成立中储京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并于今年 2月正式上线大宗商品供应链协同平台“货兑宝”,依托中储在仓储物流领域的优势地位和京东数字科技的AI应用能力,将大宗商品仓储和流通领域与科技融合,打通大宗商品从仓储、物流、到现货交易、风险管理、金融服务等全过程服务。

    通过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实现从内部数字化到科技平台赋能的产业链协作。

    青岛诺顿进出口有限公司是注册在青岛自贸区内的一家民营橡胶贸易企业。今年7月,该公司在货兑宝平台成功融资近20万美元,成为货兑宝平台与建行青岛自贸区支行合作的首单业务。

    该公司总经理宋书超告诉记者,虽然此次融资资金规模不大,但此举突破了以往开展保税状态下融资的场景局限,扩大了融资范围和规模,便利交易流程,是一次平台场景生态化、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有益尝试。

    “后续,随着建行和货兑宝平台对基于线上化交易的融资支持,还可以对整个橡胶交易圈进行有力的融资支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优质企业的信用、业务优势,有利于提升行业交易活跃度,促进业务发展。” 宋书超表示。

    群策群力 创建转型新业态

    AR导览、VR购物……在今年特殊的“战役”背景下,新型购物方式逐渐被大家所接受。中国电信在“暖春行动”过程中,针对酒店、零售、房产中介、餐饮等重点细分行业推出上云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已推动中小企业上云超过160万家,中小企业线上服务平台访问量超过220万人次。

    数字化改革如何影响线下销售,一家主打线下的零售超市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拥有35家门店的一家连锁超市,在疫情期间开通中国电信云主机93台,开通公有云260核。采购、货物调配、货物盘点、支出核算,各项烦杂的工作都通过业务系统全部集约部署到中国电信天翼云上,实现了集中维护,让所有的数据一目了然,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要想不被时代抛下,传统企业必须积极与新来的技术引领者合作。面对转型发展需要,部分不具备技术优势的传统企业则选择与科技企业合作,在取长补短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从内部数字化到科技平台赋能的产业链协作。

    6月27日,上海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示范应用,一辆智能网联汽车在路上行驶。(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自动驾驶领域就涌现出很多汽车生产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目前,戴姆勒、福特、英伟达、英特尔、比亚迪等130余家企业加入百度开发的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平台。

    长城汽车产品数字化中心副总裁李鹏表示,目前长城汽车已与讯飞、小米、腾讯等合作,用整个中国互联网生态、手机生态、汽车生态中优秀的技术为用户提供服务。此外,长城汽车也加入了汽车行业最强朋友圈,即以三大运营商BAT、高通、华为为核心的技术格局,将整个移动互联网能力和整车智能做叠加,开发更加智能的产品。

    “这种合作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传统制造车企和互联网企业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优势,并不是互相颠覆。合作迈向深入以后,还会有新的行业、产业模式、商业合作模式诞生,也会催生新的产业格局。”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中心主任戴一凡表示。

    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进行数字化转型、技术创新升级,资金是必须考虑到的一个大问题。投入研发、生产线升级,在短期内可能看到不到实质效果,政府、金融机构在这个时候扮演的角色就很重要。

    在《意见》中,鼓励各类平台、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实行一定的服务费用减免。组织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平台-中小微企业联动机制,发展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

    据了解,国家开发银行、农发行通过政策性金融方式,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普惠金融贷款。

    政企携手 数字化转型开启传统企业发展新世界

    5G、AI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及企业地位的更替,发展前景广阔,数字化更是被视为“新世界”与“旧世界”之间转换的一把金钥匙。

    据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6.2%,占比同比提升1.4个百分点,按照可比口径计算,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名义增长15.6%,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约7.85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此外,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将突破40万亿元大关。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联合17个部门、145家数字化龙头企业共同启动“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2020)”,助力中小微企业 “上云用数赋智”。(人民网记者 章斐然 摄)

    “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有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的压力。”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发改委发布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工信部也出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有力的促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

    他表示,中国电信将与政府相关部门形成良好联动关系,充分发挥央企责任及技术、人才优势,共同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依托独有的大数据能力,支撑政府、央行进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支撑中小企业信贷工作,缓解压力。

    “在疫情在国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国内经济逐步开始恢复的当下,《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市场官乔健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意见》提出了全方位的促进措施,有利于加快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节奏,对推动中国智慧经济的发展、提振国内消费、稳定中国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数字经济驱动新业态的诞生,数字创新将在智慧企业、智慧商业、智慧零售、智慧餐饮、智慧酒店等领域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中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客户部总经理、中储京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啸宇表示,《意见》肯定了数据要素驱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平台拉动、产业发展联动等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坚定科技企业发展行业数字化转型、业态创新的发展信心,对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传统企业将越来越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云办公,企业的核心系统将通过上云,进一步实现数据共享,从而为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线下实体零售将依托云平台向线上经营转型,实现无接触服务,各类商业体将依托5G、大数据、AI等能力实现高速、低时延的5G新体验,同时通过对人流及客流的分析,精准支撑运营发展。同时,数字化创新也将会对工业制造的制造效率有极大的提高。

    “在政策支持下,传统企业将有更大的动力去加快智能化转型的进程,互联网公司和科技公司将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加快科技创新,赋能更多的行业转型和创新增长。” 乔健表示,联想致力于成为各行各业智能化变革的引领者和赋能者。今年联想提出以服务为导向的战略转型,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将会加速战略落地,赋能更多的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

    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模式虽各有不同,但数字化转型战略都以客户为中心,其共性是通过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来构建企业新的数字化平台,建立新型数字运营模式,从而驱动企业业务转型和创新,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院长在采访时表示,工业数字化转型核心目标是人和装备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工业制造的发展必由之路。他表示工业数字化穿行让产业界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地构建大数据的应用软件,让工业界有效地搜集存储并且分析工业物联网的数据,并有效降低大数据分析处理的门槛。

  • 扫一辆共享单车,借一块共享充电宝,停一个共享车位,用一间共享办公室……近年来,共享经济横空出世,渗透到生活中每一个角落。

    伴随共享经济业态不断丰富,行业粗放发展也让洗牌来得迅猛而残酷。多位专家学者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伴随前沿科技颠覆性创新与数字化、智能化社会的到来,共享经济进入“下半场”,步入更加理性的转型期。

    尤其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盘活闲置资产,助力“六稳”“六保”,共享经济大有所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更大激发社会创造力。近期,国家发改委更直接点名共享经济,围绕生活、生产力、生产资料、数据等四方面展开的内容,在15个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中压轴登场,引发行业畅想。

    “随着数字经济新业态层出不穷,许多旧办法跟不上新思路。”受访专家向人民网表示,未来更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深入供给侧、生产端,优化生产资料全流程配置,在“后疫情时代”化危机为战机,重燃共享经济“这把火”。

    机遇:从“单车”到“机床” 共享业态更丰富

    晓菲是北京一家国企的运营经理,她的家距离单位不到4公里,现在每天都骑共享单车通勤。“我是这家共享单车的‘忠粉’,骑车上下班,既省钱又能减肥。”

    阿凯在深圳拥有一家制造企业。几年前,他的公司与沈阳机床签约,购买“i5智能机床”的加工能力,开始利用“共享机床”承接大量海内外订单。阿凯说,“购买一台机床需要几十万元,用‘共享机床’,每个月一台机床只需要负担5000-8000元的租金即可,成本大大降低了。”

    我国共享经济起步早、规模大、创新多。从提供网约车、充电宝、雨伞、厨房等生活共享服务,再到出现共享机床、共享员工、共享仓库等新业态新模式,共享经济已经渗透进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和市场。

    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去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达3.28万亿元,增长11.6%。

    疫情期间,共享经济遭遇“冰火两重天”:全国范围的“硬核”防疫措施使人们被迫“宅”在家,这导致部分平台服务需求降至冰点,相关平台企业订单量和营业收入锐减;相反地,也正因为消费活动向线上迁移,激发了外卖餐饮、在线购药等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活力,共享经济出现与疫情危局共存的发展小高峰。

    饿了么口碑推出“企业团餐安心送”,为各地政府、工业园区等复工单位送来热饭热汤;上海推动“商圈共享停车”,协调商圈楼宇实现消费优惠停车互认,集聚商圈人气,激活商圈消费;重庆商社集团打造智慧化供应链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商品+服务、零售+体验”融合创新新零售业态建设;盒马鲜生招募因疫情暂时歇业的餐饮企业员工前来上班……

    2020年2月开始,云海肴等餐厅部分员工经面试、培训、体检、确认劳务合同后,分别入驻盒马各地门店,参与打包、分拣、上架、餐饮等工作。(受访者供图)

    可以看到,共享经济已不再止步于过去“锦上添花”的周边服务,而是更加深入产业链条,整合和配置社会经济发展分散的资源和能力,体现出了更大的社会价值。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吕本富对记者表示,如果说共享生活在需求端打造数字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那么共享生产力、共享生产资料则是在生产端盘活社会资源。伴随疫情期间网络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化发展,以及人们在线上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共享经济将实现倍增效应,为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底座:数据开放“筑牢”共享经济之基

    “办事跑断腿”是长期以来不少居民到政府部门办事时诟病最多的问题。如今伴随数据资源共享的发展,公积金提取、家庭办电、企业办证等多种事项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完成。

    在河南郑州,以前居民办理公积金提取事项,需要提供二代居民身份证、户口本等六类材料资料,如今申请人通过一体化、全流程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郑好办”APP进行“刷脸提取公积金”即可秒办,真正可以实现“零跑腿,零材料,掌上办,秒到账”。

    河南省郑州市大数据管理局局长郭程明向记者介绍,目前该平台已累计办理公积金业务7万多笔,支取金额达12.6亿元,渠道占比为53%,大大缓解了线下大厅的压力。

    “郑好办”APP上,可实现刷脸提取公积金。(申佳平 制图)

    政务服务与时俱进,政府社会治理水平提升,背后少不了数据资源共享开放的不断推进。

    今年4月,国务院明确提出“着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据IDC测算,从2018年到2025年,我国拥有的数据量将从7.5ZB增长到48.6ZB,占全球27.8%,远高于美国的17.5%。

    近年来,我国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政企数据流动合作在各地不断开花结果:作为“政府数据开放”的先行者,广东省和山东省内的所有地市现都已推出数据开放平台,形成中国最为密集的省级“开放数林”;今年2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京东、阿里、拼多多、微店、苏宁易购5家电商平台企业共同发起“涉疫跨平台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共享、共用因哄抬价格、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防疫用品等严重违法行为被平台清退的商户信息,联合防范不法商户跨平台从事违法经营活动,形成政企协同、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数据流通的范围越广,价值才越大。”在吕本富看来,数据共享开放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而数据要素的价值就在于流通应用。他预测,未来引发数据共享开放新活力,培育指导实践的深层次应用将会大有可为。

    挑战:重燃共享经济还需迈过三道“坎”

    受疫情影响,共享经济在今年开年遭遇重创。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预测,2020年共享经济增速将因疫情影响而出现8%-10%的回落,不过从长期来看,2021年和2022年共享经济增速将仍有较大回升,预计未来三年间共享经济的年均复合增速将保持在10%-15%。

    “如果把共享经济的发展比作下棋,目前它已经到了中盘阶段,是风口‘收口’的时候了。”吕本富说,自共享单车等新模式兴起,共享经济在数年间不断成长,如今已经到了发展中期,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做大做强。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也表示,共享经济“危机”中蕴含“生机”。伴随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相关行业、企业的竞争格局日益突出,各领域将会出现大量新业态新模式,将造就一批超级平台。

    考虑到共享经济目前的发展现状,要重燃“这把火”,仍需迈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科学监管三道“坎”。

    如何迈过这三道“坎”?吕本富认为,对于共享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包容性监管,加强政策性引导,同时要树立保护消费者的底线思维,待到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再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政策。“激活市场主体的能动性,一定要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在对待新业态新模式,社会各方都应突破惯性思维。”张新红坦言,社会各界对于新业态新模式的认知有一个过程,不懂、不敢、不愿发展新业态的情况还普遍存在。相关部门要制定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同时监管模式和技术手段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他还特别提到,当前大量数据掌握在政府及企业手中,各主体间“数字孤岛”的现象仍然存在。在推动数据共享开放的过程中,有关数据责任划分、数据共享技术等难题亟待进一步探究。

  • “请出示您的健康码!”

    在北京青年路大悦城门口,工作人员对出入商城的市民进行体温检测和扫码认证。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健康码”已然成为人们出入大型公共场所的新“通行证”。

    我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数据、健康码等一系列数字化手段,为及时公布疫情动态、疫情形势研判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政府数字化转型对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的价值。

    日前,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明确,要不断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城市智慧化改造,多方协同增强线上线下融合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探索完善智慧城市联网应用标准,推进区域一体化数字治理和服务。

    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以数字化为抓手,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升级已在一些地区初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的实践经验,未来有望通过进一步提升数字治理理念、加强数据共享、保障数据安全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政府数字化转型。

    精准赋能

    数字技术推动“放管服”开花落地

    数字技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每个人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许多城市致力提供无处不在、触手可及的政务服务,极大的提升民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一张网、一体化、一窗综办”降低成本。政务服务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共享,是全方位实现“一网通办”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内容。像这样打破部门界限,优化办事流程的一站式集成服务,降低了企业、群众的交易成本和行政负担。

    重庆市聚焦“一网通办”,建成“渝快办”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全市60多个市级部门、3000余项政务数据资源,基本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推动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综办”,事项办理环节大幅减少,办理时间普遍压缩一半以上。

    “网上办、自助办、指尖办”提速增效。数字政府无接触、全天候、高效便捷的特征,在特殊期间发挥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

    今年6月入汛以来,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持续强降雨,防汛救灾成为当务之急。“以前光是挨家挨户通知汛情,就耗费了一半的时间和精力。现在用了钉钉,通知变得轻松多了,我们能把80%精力用在跑一线、查危房了。”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派出所副所长林祥瑞说。

    从“挨家挨户”到“精准提醒”:汛情通知到人,反馈清晰可见(受访者供图)

    据林祥瑞介绍,除了提高通知精准度、为防汛工作赢得宝贵时间,居民还可以将所见安全隐患“一键上报”职能部门,为防汛救灾发挥群众的力量。

    “一站、一次、一键”流程再造。数字政府对既有的政务服务和社会治理的范式进行流程再造,也在倒逼政府改革,提升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和可信化程度。

    2020年3月2日,基于杭州城市大脑的“亲清在线”平台首度上线,让政府的诚意与企业的诚信实现了握手。

    通过“亲清在线”平台,平台设置了“惠企政策”、“在线许可”、“诉求直达”、“互动交流”、“在线评价”等板块。

    杭州亲清在线官网

    “‘在线许可’版块不是简单地将政务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或简单链接,而是在流程再造、数据协同、在线直达等方面的倒逼政府自身改革。”杭州市审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由信息采集替代纸质申报、由数据分析替代人工审核、由集成服务替代单一审批、由在线直达替代逐级报批,企业办事可以真正实现“一站可办、一键直达、一次不跑”,“就像网购一样方便”。

    高效协同

    科技企业赋能政府加速数字转型

    事实上,正如杭州城市大脑的创建运营,各地政府加快推进数字政府的建设,其背后有不少科技型企业的身影。

    游客向管理人员出示健康码“绿码”并检测体温。(新华社记者 王斯班 摄)

    “面对疫情,除了物资驰援,更要注重产品助力,尤其是‘数字’助力。”腾讯相关负责人向人民网记者介绍,大家现在每天都在用的健康码就是源于腾讯两亿开发基金的支持。

    阿里巴巴副总裁刘松表示,浙江快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提前预判、精准防控,离不开社会技术力量的支持。“通过弹性扩张的云服务,一夜之间扩容数万台服务器就可以支撑新增数以亿计规模同时在线;通过成熟的应急系统开发工具,包括宜搭、云枢、疫情监控云屏等,能实现以小时计算上线疫情管理信息系统,用于疫情追溯、物资统计和智能问诊;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准确判断疫情形势……”

    据爱城市网总经理罗森介绍,疫情期间,浪潮爱城市网协助山东、内蒙、重庆等等地政府快速上线疫情应用,并通过区块链技术、数字身份合约和数据存证服务等,实现身份认证与疫情排查高速高效,为提升社区管理信息化、加强基层管控人员流动提供有力支持,促进了市民恢复正常生活与复工复产。

    浙江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金志鹏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政府本质是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改革,政府这个主体作用不可替代,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与此同时,科研机构、企业等社会力量能够提供方法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工具等方面的支撑。

    “企业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平台可以利用在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领域建立起来的数字化技术优势,为政府提供数字化工具,帮助政府提升治理能力。”他说。

    大有可为

    数字政府提供治理现代化有力支撑

    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使得政府也具备了相应的特殊能力,有效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与困境。进多门、跑多网、耗时长的办事经历正逐渐退出历史,“部门协同办”将取代“群众来回跑”,“数字化网上办”正在实现“不见面也能办”,老百姓办事更加省心省时省力。

    “政务服务数字化是当前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中动力最强、需求也十分迫切的领域。未来看,数字治理必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说。

    何伟认为,从技术因素上看,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将进一步极大提升政府治理的水平和能力,甚至不断革新既有的数字治理手段、拓展数字治理应用的领域和深度;从制度因素上看,数字治理将深刻影响未来的政府治理机制,将推动条块分割的政府治理体系向数据驱动的协同、高效治理体系转变。

    从当前各地开展的数字化治理情况来看,何伟建议,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治理理念亟需建立。一些地方政府尚未认识到数字治理的重要价值,思维方式仍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治理手段来应对新问题。

    二是“数字鸿沟”亟待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应用普及、数字技能的“数字鸿沟”仍然不容忽视。

    三是数据开放共享水平有待提升。“不愿开”“不敢开”“不会开”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许多政府数据处于“沉睡”状态,制约了数据价值的充分发挥。

    四是数据保护形势严峻。数据泄露和滥用等问题仍然突出,数据安全已经成为关乎人民权益,关乎经济发展,关乎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突出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升级、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字政府通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必将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民生服务水平,为经济发展创造更优环境、提供更多动能。

  • 目录

  • 放大

  • 缩小

  • 换肤

  • 专题

长按保存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