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政府发1万亩地,贷1亿元钱!这个企业荒漠淘金 每年纯挣千万元

2017年10月17日08:33 | 来源:央视财经
小字号
原标题:【揭秘】政府发1万亩地,贷1亿元钱!这个企业荒漠淘金,每年纯挣千万元

甘肃省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这里有大面积的戈壁荒滩,常年干旱少雨、沙石遍地。特别是酒泉市的肃州区,有效耕地面积只有60多万亩,可利用戈壁荒滩却有100多万亩。可是最近这几年这里却建起了几千座温室大棚,还成为了国家级戈壁农业示范基地。戈壁荒滩缺水少土,这样的地方又是如何开展农业生产的呢?

荒漠养牛种玉米 全靠滴灌引水源

酒泉市肃州区经过几年的努力,把荒滩戈壁与有机质栽培、设施种植、高效节水等先进技术组合起来,建成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最初政府主导、农户自主建设,再到政府引导、农民合作社建设,现在的戈壁滩上是一派绿色生机。而在1000多公里外,腾格里沙漠的边缘,那里有一个叫做杨飞的农民,月月都有现金进账,年纯收入上千万元。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市区西北30公里处。一个车队拉着捆好的干麦草向沙漠深处缓慢行进,这些麦草是用来在沙漠上轧草方格防沙固沙的。

草方格是宁夏人民在防沙治沙过程中独创的一种治沙方法,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对于腾格里沙漠治沙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由于风化现象,草方格固沙的周期非常有限,只有三四年。

最近五年来,中卫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在腾格里沙漠总投资2亿多元治理面积24.3万亩。然而这种治理模式尽管能有效阻止沙漠的扩大,但却因为只有生态效益,缺乏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投资。

2009年,当中卫市有关部门找到杨飞,动员他投资治沙时,他的农业合作社已经积累了上千万元的资金,但要进军沙漠,他心里还是没底,担心只花钱不挣钱。那么,如何让企业放心地投资沙漠呢?要治理沙漠或者发展沙产业最需要的是水资源。可是,茫茫的腾格里沙漠,年降水量只有180多毫米,年蒸发量却有1800毫米以上,哪一片沙漠的下面会有水呢?幸运的是,在中卫市就有这样一片沙漠,它的下面储有丰富的水资源。

杨飞看中的这块地,位于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带,距离中卫市区10公里,位于腾格里湖的正北方,中卫市小湖的西南侧。这一片沙漠底下储有丰富的水资源,中卫市政府在这里分批划拨了一万亩沙地给杨飞进行产业开发。

然而反复试种了各种作物,折腾了三年,赔进去200万元后,杨飞发现,在沙漠上不能直接搞种植。他再次动起了脑子,看着自己正在种植的大棚蔬菜,他想到在沙漠上养奶牛,牛粪可以给大棚蔬菜施肥,牛奶还可以卖钱。杨飞一开始养了300头奶牛,很快产生了多重经济效益。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某农场负责人杨飞 :在其它地方奶牛的粪便,它就没处放,让别人给它清理出去,可能一方也就卖上个50块钱,我们把它变成有机肥,一吨是2000块钱左右,所以变成更好的经济效益。还有奶牛在产牛奶,每年还要下一头小牛,这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算了一笔账之后,杨飞决定趁热打铁,把养殖规模从300头扩大到几千头。2010年,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杨飞累计获得银行贷款上亿元。然而刚进军沙漠,问题就来了,买来这么多奶牛,吃什么?购买饲料成本太高,杨飞就想在沙漠上种植玉米做青贮饲料。可是沙漠上没有土壤,能不能种出玉米呢?

杨飞根据在沙漠中建大棚里,用有机肥种蔬菜的经验,推平了沙丘,开始了玉米种植试验。

杨飞进驻的这1万亩沙漠地底下储有丰富的水资源,他打了多口水井在整个农场里都采用节水的滴灌方式。青贮玉米饲料解决了,奶牛养殖规模日益扩大,产出的牛奶也源源不断。

牛奶购销有了保证,杨飞信心更足,奶牛养殖规模扩大到了近9000头,利用牛粪做有机肥,不仅种植青贮玉米做饲料,还种植了大枣、油葵等多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种植循环经济,已经步入了稳定收获期,2016年已经有了上千万元的纯收入。

杨飞:越往后我们赚的钱越多,至少不赔本,你像我们现在短期的奶牛,现在月月进钱,月月有现,我们还有长期的经果林,枣树,几千亩的枣树,还有一千多亩的酿酒葡萄,还有鲜食葡萄,枣树是5年以后见效益,所以说越往后,从明年我们的枣树,就进入丰产期了,它也见到效益了。

杨飞这个模式不容易在沙漠的其它区域复制,但他在沙漠上发展养殖、种植一体化循环经济的的经验,却值得他人借鉴。在内蒙古阿拉善盟,37岁的别立古岱在沙漠里又发现了另外一种新财富。

每天早上7点多,37岁的别立古岱就在自己画廊里,开始沙画创作。沙画,顾名思义,用天然沙子创作的画;但是它和我们大多数人平时见过的沙画不同,既不是用流沙在透明玻璃上现场创作的剪影,也不是用沙子做的雕塑;而是在画板上,用各种天然颜色沙子,创作出的画。与油画、国画等作品最大的不同,就是画上的颜色,全部都是纯天然的沙子颜色,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颜料,给人感觉更自然、立体、逼真。不少游客看到后,都觉得这沙画很惊奇。

别立古岱告诉记者,他几岁时就跟着喜爱画画的父亲学画,后来上大学,也学了两年专业油画。2009年,他带着自己的油画作品,参加当地举办的一次画展,在画展期间,他才第一次听说沙画,感到很稀奇,于是专门来到沙画的展台仔细看。

用沙子也能这样创作,别立古岱感到有些震惊,然而他想,自己学过专业油画,照这种画法,自己也能画,说不定还可以比一般的爱好者要画得好。一回家,别立古岱就迫不及待地尝试了一下。没想到第一幅作品便被村子的一位老人买走,售价800元。如今沙画销售已然成了别立古岱一家主要的经济收入,好的时候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

而当地像别立古岱这样从事沙画创作、销售的还不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致富产业。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文化旅游局副局长 刘艳:我们阿拉善目前来说,是在巴彦浩特地区,经营沙画的应该有近20家,旺季的时候,每个月能达到1万多。现在阿拉善的沙画,也成为了游客必带的一种旅游产品。

经过多年持续不懈的治理,我国的荒漠化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根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最新数据,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每年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每年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这表明,我国多年来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已实现荒漠化土地零增长。中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2050年使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全部治理。

荒漠建起蔬菜大棚 村民收入翻一番

在祁连山脚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1000多座温室大棚整齐的矗立着,这里就是西北地区首个非耕地示范应用基地,酒泉肃州区九寨镇非耕地无土栽培技术科技园。这茫茫戈壁干旱少雨、沙石遍地,挖地三尺也很难见到土。是谁会在戈壁滩上建造温室大棚呢?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是如何培育出新鲜的蔬菜呢?水、土又从何来呢?

李玉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是这个园区第一批种植户,这个大棚是她丈夫沙河村村党支部书记罗奎在2009年修建的。李玉梅说,那是在2008年底,他的丈夫罗奎在出差的时候,萌生了在戈壁滩上建大棚的想法。回到村里和村民们一商量,没想到当即就遭到了许多村民的质疑,不仅如此,妻子听说罗奎要从家里拿出10多万元,砸在戈壁滩上建蔬菜大棚,更是极力反对。

酒泉肃州区总寨镇非耕地无土栽培技术科技园 种植户李玉梅:我们这边种地几十年了,都在土里面种菜、种庄稼,石滩里面种菜没听说过。

家人反对,村民也反对,可是罗奎并不死心,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镇里以及蔬菜技术中心领导沟通后,立即得到大家的支持。经过讨论,大家觉得滴灌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尽管是在戈壁滩上,但是却有土壤的替代品,具有可操作性。他们愿意给予资金,以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

戈壁上最缺的是水,但最不缺的是石头。为了节省成本,石头成了建棚的主要材料,抗风是建造的关键。棚搭建好了,土从何来呢?在那个时候,村民们第一次见到了这种叫做基质的东西,用它来替代土。这个看上去跟土壤没有什么大区别的基质,到底是什么做的呢?

酒泉康多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海:主要的成分就是生物酶和生物菌,牛羊粪、秸秆这个含量是不同的。但是像这个生产出来以后绝对是,安全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

基质解决了土壤问题,政府又相继投入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通了水、电、路。将祁连山融化的雪水及地下水引入园区,利用高效节水的地膜覆盖喷灌技术,解决了戈壁种植蔬菜水的难题。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 主任张国森:我们现在农民把这个滴灌,特别形象的有几句话,就是拉个细管管、开这个噶眼眼,滴着几点点、湿得一片片。

有了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种植技术不断完善,降低了劳动强度,村民收入有了明显变化。以前沙河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玉米、洋葱,人口多、耕地少,一亩地一年纯收入只有1000多元。如今一座面积还不到一亩地的日光大棚,年均纯收入却高达1万多元。

罗奎的妻子李玉梅从2009年至今在戈壁种蔬菜已经8年了,错季种植、反季节销售,一直都是她的种植策略。好的时候一年能种三茬。

眼前这个现代化的温室大棚,是李玉梅家两年前在蔬菜种植技术服务中心指导下,花了30多万建设的新棚。这个棚长100米、宽13米,面积是原先棚面积的两倍,是目前园区里最大、设施最好的温室棚。

自动卷帘、自动通风,水肥一体化自动浇水,感应式触摸控制器。李玉梅做梦也没有想到,她会用上这些闻所未闻的高科技设备来种菜。不仅科技含量高,种植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虽说这个棚造价高,但产量也高,一年能产各类蔬菜2.5万斤,好的时候能收入10万多钱。

戈壁温室大棚种菜,品质好、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充分调动了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村民罗玉萍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来园区之前,她在家里种庄稼,也建起了蔬菜大棚。两年前她和丈夫把家里的耕地、蔬菜大棚都租了出去,一门心思来到园区,跟着儿子干育苗。

罗玉萍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建设一个戈壁温室大棚需要10几万元,但一个育苗棚一年销售收入是40多万元,纯利润20万,一年就能收回投资。如今,罗玉萍家有大小温室14座,年收入轻松过百万,这比原先种地收入增加上百倍。目前全村113户村民加入了园区,戈壁温室大棚的数量也逐年增长,短短几年间从最初的28座,已经发展到目前1032座。

戈壁农业的兴起,产业园的建设,经济收入增加,改变的不仅是入驻园区的种植户,还带动了周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

据统计2016年总寨镇沙河村居民年可支配收入14868元,比2008年增加了9215元,涨幅达到了163%。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全部到市场上打工。

目前,肃州区已在戈壁滩上建成了7700多座温室大棚,全区非耕地日光温室面积达1.18万亩,农户种植效益逐年提升,亩均收入达3.22万元。日光温室全部运用了膜下滴灌及微喷灌技术,用水量仅为大田用水量的一半,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也大幅减少,比普通大棚节肥30%、节约农药67%以上。通过推广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每座温室可转化利用秸秆、牛粪、鸡粪、菌渣,得到循环利用,既减少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真正实现了戈壁农业点“石”成金的“神话”。

半小时观察

防治世界荒漠化的“中国药方”

中国在治理荒漠化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和关注。9月11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高级别会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幕。会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为中国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颁发了“全球荒漠化治理杰出贡献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表示,中国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为世界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中国模式,为全球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杰出贡献。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实践和探索,中国在遏制荒漠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为防治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责编:董菁、朱传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