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勇代表: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

全国人大代表朱有勇在“代表通道”接受采访。(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 摄)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 (记者杨丽娜)今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次全会前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北侧的“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以自身科技扶贫的经历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科技在扶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朱有勇介绍,作为中国工程院云南扶贫院士专家工作站的一个代表,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蒿枝坝村进行驻村扶贫。蒿枝坝与缅甸接壤,是拉祜民族集聚区。拉祜人民由中国共产党从原始社会直接带到社会主义社会,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党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很贫困,不过地处热带雨林区,这个地方自然条件非常好,温度高、光照好、水资源非常丰富,农民的土地很宽广,每个农民有6亩土地以上。“按理这个地方不该贫困的,但是因为没有技术,没有产业,素质性贫困特别突出。这里的农民兄弟一年只种一次水稻,水稻收获以后什么都不种。”朱有勇说,拿冬季马铃薯为例,他的团队把科技成果拿到当地进行转化,2016年示范推广了100亩,每亩平均产3.1吨,卖价3000块一吨,一亩地农民就收入9000块钱。2017年推广了2000多亩,接下来两年他们计划推广3万到5万亩,把冬闲田变成效益田、脱贫田。“我们的目标是,一个冬天一亩地,农民收入一万块钱,脱贫一个贫困人口。”

朱有勇说,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很多科技工作者都战斗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他们把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他们把论文写在了贫困地区的大地上,“应该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来源:人民网  2018年03月13日09:51
(责编:董菁、朱传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