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伟
2018年03月19日08:36 来源:证券日报 手机看新闻
“快来领取属于您的邀请函啦”;“第二张邀请函来了,媒体记者准备好接受了吗?”;“江苏代表团又一张邀请函来了,请注意查收。”
采用网页“流行款”,设计新颖、别致,像个小蝴蝶,江苏代表团集体采访的邀请函在两会记者群里飞来飞去。这样的邀请函,在两会期间具有“唯一性”,连续举办三场集体采访的代表团,在两会期间也具有“唯一性”。由于采访主题的差异,笔者只参加了一场有关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集中采访。采访邀请了昆山市委书记和亨通集团等三大上市公司董事长参加,集中采访既阐述地方经验,也表达企业具体实践,对记者的问题“照顾”得较为全面。
两会期间,无论是代表,还是服务人员,需要担负的责任都不轻松,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举办三场集体采访,工作人员背后的付出可想而知。但江苏人大新闻处的同志对本报记者的解释却是如此轻描淡写,“有代表要面对不同媒体记者讲同一个话题,有记者需要就同一个主题采访不同身份(官员代表,专家代表,基层代表)的多个代表。”
江苏代表团朴素的初衷,其实价值很大。表面上看,直接解决了代表和记者面临的“双重难题”,一是记者不用在开完会后一路小跑,气喘吁吁追着代表提问,至少降低了小跑的频次,可以坐下来近距离,就关键问题平心静气地提问;二是代表也不用在记者的不断追问下回答的匆匆忙忙,表述的断断续续,也可以在接次的回答中加以匠心布局,回答的点面展开。往深里讲,这种多频次的,开诚布公式的集中采访,体现了江苏省的开放、文明、自信以及政府的服务精神。江苏经济一直引领全国,剖析背后的原因,从中不难看出一二。
想比江苏团,有的团要学的东西还真是不少。在两会上,有的团对记者不但“不感冒”,而且还横眉冷对。“态度粗暴蛮横,在走廊推人搡人”;“N家媒体在外等候,一点说法都没有”;“在外面等了三个小时,一直不放媒体进去”。记者的投诉在两会记者群里展开,跟帖者不在少数。笔者也参加某团审议开放日采访,代表团成员被桌子和桌子边上粗绳“包围”起来,记者被隔离在绳外,想拍张全景照那是痴心妄想。
今年的两会组织方式,值得点赞的地方很多,笔者认为有两处特别值得一提:一是“部长通道”、“委员通道”和“代表通道”的多次开启,这一条条“通道”,拉近了部长、代表、委员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让记者有了采访的“根据地”,更重要的体现了大国的自信,就这三点远没有穷尽其意义;二是江苏代表团的三场集中采访,虽然没有代表通道那么备受关注,但发挥的功能一个也没有少。
江苏代表团的做法,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