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时隔6年合资券商再获“通行证”:4家已获批 18家正在排队申请

2018年04月18日08:08 | 来源:证券日报
小字号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而在此之前,证监会已发布关于就《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证券业对外开放时隔6年之后,有了实质性进展。

回溯2012年10月份,对外开放迎来进程,外资在合资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从1/3提高到了49%,但此后6年内却再未有合资券商(不包括港资参股券商)获批新设。对此,某券商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合资券商发展的如此步履蹒跚与中外股东的理念不合及优势不同相关。合资券商虽然可以吸收到国际一流的股债业务经验,但国内本土大型券商的地域优势也不容小觑。此外,不少国内券商扎根本省投融资建设,为服务实体融资,而外方则望谋求控股权,实现跨国战略的愿景,经营理念常常无法一拍即合。”

目前,已有4家合资券商获准设立,分别是申港证券、华菁证券、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除了汇丰前海之外,其余均拿到业务全牌照。另外,有18家证券公司正在排队申请设立,值得注意的是,在近7个月的时间里,这18家排队新设的审批情况未发生任何变化。

历经15年发展

合资券商数量逐步减少

2003年至2012年,十几家合资券商相继设立。2003年4月份,华欧国际率先成立,成为中国进入WTO之后的第一家获准成立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由湘财证券与法国里昂证券合资组建,其中湘财证券持股67%,法国里昂证券持有33%股份。随后两年,海际大和、高盛高华、瑞银证券相继设立。

到了2005年年底,因券商综合治理等问题,外资投行参股内地券商被叫停,直至2007年12月份,相关监管部门对外资法规进行修订,外资参股中国证券公司才再度开闸,国内证券行业重启对外开放进程。

2008年10月份,由方正证券与瑞士信贷(CreditSuisse)共同出资设立的瑞信方正获批成立,成为证券行业再开放后的首家合资券商。注册资金8亿元,其中方正证券出资比例为66.7%,瑞士信贷出资比例为33.3%。随后4年,平均每年都有至少一家合资券商成立,其中包括中德证券、华英证券、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一创摩根和东方花旗证券。

至此,我国合资券商数量高达十余家,达到最顶峰,蜂拥而至的设立时期也由此停在了2012年。

《证券日报》记者在翻阅合资券商以往业绩时发现,合资券商曾在我国投行业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2009年以前,中金公司、瑞银证券等合资券商的投行业绩均名列前茅。与此同时,2012年10月份,外资在合资券商中的持股比例上限从1/3提高到了49%,对外开放进程进一步推进,合作机遇再起。

但随着国内券商的崛起和外资股东的经营局限性,此规定出台后的4年内,都没有任何一家合资券商的外方股东选择提高股权至49%。合资券商的发展由此进入步履维艰的时期。

自2012年以来,在6年多的时间里,有些外资在重重困难中选择”激流勇进”,如大摩与华鑫证券的牵手,于2016年年底成为首家提升股权至49%的合资券商;有些外资则暂退中国券业舞台,如与第一创业分手的小摩,与国联证券分手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而目前仅剩的7家合资券商(不包括港资参股券商)虽仍在积极迎战国内大型券商的实力强攻,但市场影响力始终微弱。

外资进入国内证券业

为何1+1难大于2?

15年间,为何合资券商由蜜月期步入冷淡期?为何1+1难能大于2?华中地区一位资深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合资券商发展在我国证券业不尽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忽略外资股方由于自身发展战略变化导致其退出国际资本市场舞台,回归本土业务这一客观原因,例如RBS与国联证券牵手又分手华英证券的七年之痒,与RBS连续9年的盈利亏损状况和沉重的处罚事件密不可分。”

不得不说,华英证券成立初期,作为在全球债券市场独具经验和声誉的金融机构,RBS就华英证券在中国发展的债券业务、交叉销售提出了许多设想与交流。对RBS暂退中国证券业的原因,本报记者从RBS年报中找到了答案。伴随着自身经营状况的挑战,RBS于2015年不得不宣布,在2018年年底前退出中国区金融业务市场,回归本土业务上去。截至目前,RBS持有中国大陆金融机构股权的公司仅剩银河期货,参股比例为16.68%。

其次,业绩的不如意和经营权之争也是原因之一。纵观分手案例:大摩分手中金公司联姻华鑫证券、长江巴黎百富勤的倒闭,第一创业收回一创摩根(现为一创投行)的股权等,都显示着合资券商股权实质管理与经营争夺之战的存在。

回溯一创摩根成立初期,一创摩根首席执行官贝多广博士曾表示,他对一创摩根的未来充满信心,并认为一创摩根将摩根大通和第一创业的世界资源与中国智慧融为一体,具有获得卓越业务表现的条件,致力成为中国备受尊重的领先投资银行。但从6年以来的业绩来看,却未能达到外资股方的预期目标。

除此之外,某中小型券商投行人士向本报记者提到了另外两点原因:”合资券商发展的如此步履蹒跚与中外股东的理念不合及优势不同相关。合资券商虽然可以吸收到国际一流的股债业务经验,但国内本土大型券商的地域优势也不容小觑。此外,不少国内券商扎根本省投融资建设,为服务实体融资,而外方则望谋求控股权,实现跨国战略的愿景,经营理念常常无法一拍即合。”

4家新设合资券商

3家拿到全牌照

随着内地与香港的金融业开放进程在加速推进,一批全牌照合资券商陆续“上线”。

具体来看,在CEPA补充协议十的推动下,合资券商的申请、设立不断提速。目前,已有4家合资券商获准设立,分别是申港证券、华菁证券、东亚前海证券和汇丰前海证券。目前除了汇丰前海之外,其余3家均拿到业务全牌照。汇丰前海证券是我国内地第一家外资(港资)控股券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控股51%,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占股49%。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份,《证券日报》记者曾对我国合资券商设立待审情况进行梳理,彼时,共有18家证券公司正在排队申请设立,刷新最高排队数量。时隔7个月,这18家排队新设的审批情况却未有任何变化。

截至今年4月13日,18家正在排队申请设立的合资券商审核情况分别为:阳光证券、粤港证券已率先完成“受理”环节的审核,进入“第一次反馈意见”环节;大华继显陆金证券、温州众鑫证券、云锋证券、百富证券、金港证券、豪康证券、联信证券、金圆统一证券、方圆证券、瀚华证券、嘉实证券11家公司于2016年年内完成受理并补正环节;珠江证券、华海证券、恒晖证券、澳海证券和华胜国际证券5家公司于2017年年内完成受理并补正环节。

随着证券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外资、合资券商将迎来更多发展空间,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愿景也为我国吸引国际优秀的外资机构提供条件。外资与我国金融机构能否寻求最合理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途径与道路,值得市场探讨与期待。 (王思文)

(责编:覃博雅、董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