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中美越洋对话“独角兽”:在求同存异中探寻发展的内在逻辑

孙阳
2018年05月20日09:27 | 来源:人民网-产经频道
小字号
5月19日,由人民网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独角兽企业高峰论坛”在成都举办。图为连线硅谷平行分论坛。 (人民网记者翁奇羽 摄)
5月19日,由人民网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独角兽企业高峰论坛”在成都举办。图为连线硅谷平行分论坛。 (人民网记者翁奇羽 摄)

5月19日,中国成都,美国硅谷。一场高端对话,两地同步直播,多位重磅嘉宾,让独角兽企业的进阶与裂变跃然眼前,让不同文化背景和商业生态下“独角兽”企业成长的内在逻辑更加清晰。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意识到,如今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差异和博弈中各国需要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价值被空前重塑的时代,独角兽企业的涌现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生态。

因此,当一场中美关于独角兽企业的对话在今天展开,其价值和意义格外深远。关于独角兽企业成长路径、发展模式和未来战略的答案,在由人民网和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8全球独角兽企业高峰论坛”上已然揭晓。

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格局很重要

斯坦福终身教授崔屹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你要思考过去的东西,什么是应该抛弃的,就抛弃,什么新东西是需要去接受的,就去接受。人很容易被一个框框套住,套住了之后就不能变形,不能成长。”

在今天的中美连线对话环节,作为第一个演讲嘉宾,他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格局。这个格局,就是全球化。

十年前,崔屹发明了一个叫纳米硅的技术,一直到现在设计了十一代的新材料,解决了硅的体积膨胀破裂问题,让电池的能量密度大大提升。学校研究进行的同时,技术产业化也在开始。

2008年,他创办的公司融资大概超过了一亿五千万美元,生产线有一条在美国,一条在中国,现在生产了能量密度是全世界最高的电池。“我们在无锡有生产线,在南京有研发中心。技术发明可以在斯坦福大学,产业化放到了大学外面的硅谷,然后整个融资不光是在美国,也可以在中国融资。”

崔屹说,我们做的事情,研究的问题,不光是美国的问题,应该研究全世界的问题,要站在这个格局上做事情。

的确,在一家新创企业进阶为“独角兽”的进程中,需要拥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卓越的领导团队,而被市场和投资方最为看重的,往往是其绝对的竞争优势。

竞争优势的核心便是技术创新能力,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是获得流量、品牌以及市场占有率的关键因子。如何做好技术创新,让技术推动产业化,崔屹给出了一个重要的答案或者说是前提:全球化的格局和开放的姿态。

而这,或许正是独角兽企业进阶或退化的关键密码。

从中国到美国:独角兽企业的诞生异中求同

德勤在今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从独角兽企业在全球的分布来看,中美两国总占比81%,都占据着绝对优势。

中国共有16个大行业有着独角兽企业,行业前3名电子商务、金融、文化娱乐行业的独角兽数量占了总数的46%。美国共有20个大行业有着独角兽企业,企业服务行业独角兽数量遥遥领先与其他行业,占比27%。

从中美独角兽企业的成长轨迹和商业生态来对比分析,同样是今天这场越洋对话的关键词。

JP Morgan 副总裁Kingsley Lam看到了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就从一个领域转换到另一个领域,那是因为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多新的需求,比如说他需要一些支付的功能,或者是在同一个APP里面有更多不同的功能。”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美国,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学对于科技的研发有更大的支持力度。我认为中国有很多可以继续努力的地方,尤其是在扶持一些中长期的技术研发。

华大基因全球高级副总裁、美国首席执行官何亦武则认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消费市场正是造就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市场土壤。“与美国相比,中国创新创业发展很快,但需要更多的运营人才。”他说。

在美国现场的连线中,上述两位嘉宾以及Quanergy CEO Louay Eldada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点即中国政府对这些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在中国我们的合作项目非常多,25年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我们真的很希望在中国可以做研发,不仅仅是生产的层面。” Louay Eldada表示。

而在中国现场,聚焦的重点则更多地放在“创新”二字上。

APUS创始人兼CEO李涛结合自身企业的成长历程,分析了中国创新和美国创新的不同之处。“中国在创新上面一定是要走这样一个道路,从市场到生态然后再到技术上的创新。而在美国看到的独角兽企业,更多的是在一些技术上的创新,特别是在一些细分领域内的创新。” 李涛认为。

在开始创立同盾科技之前,马骏驱曾是美国另一个独角兽企业的高管。如今,作为同盾科技联合创始人,马骏驱在谈到中美独角兽企业的差异时感慨颇多。“在美国他们更早有全球化的意识,有国际化的视野。” 马骏驱认为,国内很多独角兽企业没有这个能力,他们会走很多的弯路。

中国独角兽企业的行业特性和创投方的市场认知度,则让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有了更多思考。“在中国阿里、腾讯、百度的市值加上他们投资参股控股的市值加在一起占中国互联网市值的90%以上。” 朱啸虎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巨头作用比美国强大很多。同时,中国过去十年大部分独角兽是来自于消费网络。

“我们相信未来十年可能会有至少30%的钱来自于企业应用市场,这对中国投资来说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变化。” 朱啸虎给出了资本方的预测。

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两个维度缺一不可

对现代企业,尤其是独角兽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往往是其成长并成功的基石。而在现实中,那些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则更容易成为市场聚焦的中心。对于技术与模式的争论,中美连线中双方均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何亦武认为,很多时候创新实际上是来自于科技的,但商业模式的变革可以最大化地提升效率优化能力,保证技术创新应用。“比如说在癌症的免疫系统,技术进步只是提供了可能性。随着市场差别巨大,这时候我们就讲到效率和差异化发展。在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有可能是要了解商业模式。”他表示。

“我们需要寻找市场的兴趣,对于独角兽企业来说,它要成功就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来支持它,它既要是独特的,同时也要关注它的发展潜力有多么巨大,这样的商业模式需要全球化。”Louay Eldada同意创新来自于技术,并再次强调了模式创新进程中全球化的重要性。

在中国,融资难一度成为制约创新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朱啸虎表示,中国早期创业者相对一穷二白,在商业模式逐渐成功以后,再投入技术研发,这也是曾经的市场环境决定的。

马骏驱表示,APUS本身就是一个模式创新起家,现在向技术创新前进的企业。

“当然对一个企业来说,当你获得市场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市场份额之后,如果要保持持续的成长力,你可能就必须要在技术创新上做更多的事情。因为每一块市场,特别是后进的市场,当他从落后跨越式的前进到一个领先的市场之后,你要想取得领先,没有技术上的创新很难做得到。” 马骏驱说。

在中美连线的过程中,技术和模式并未被割裂的看待。相反,却内在呈现出递进或并行的逻辑。

对于全球两个最大也最重要的市场来说,认同和共识格外重要。其实,独角兽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壮大,需要的何止是科技创新与商业创新的共振,更需要两个市场的融合与互通。

(责编:覃博雅、董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