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中国探海利器取得的部分科研成果

2018年08月09日22:0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2017年,“科学”号科考船在卡罗琳海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介绍,本航次科考队员利用“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下潜15次,对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的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进行了精细调查,取得了丰富的生物、岩石和沉积物样品。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涉及珊瑚、海葵、柱星螅、海绵、海胆、海蛇尾、海参等生物,涉及许多未知新物种。其中,“发现”号在海山东侧的海岭采集到一个宽约3米、高1.6米的巨大柳珊瑚,根部直径约5厘米。目前全球发现的深水珊瑚最大寿命约为4200岁,生活在400至500米水深,而这株巨大柳珊瑚发现于1246米水深,它生长更慢,其寿命可能超过已知的深海珊瑚最大寿命,其具体年龄还需要带回实验室进一步分析确认。

  ◎2017年,“海翼7000”水下机器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下潜至6329米,打破了由美国创造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3米的世界纪录。这也意味着世界上97%的海洋,它都可以到达。这一水下机器人如同科学家在海底的眼睛,可以探测出海水的温度、深度、盐度等众多物理指标。

  ◎2018年4月,由“大洋一号”搭载的自主潜水器“潜龙三号”完成试验性应用。它带回了数千张拍自水下1400米左右的海底照片,看到了比较丰富的深海生物、斑状菌席和疑似冷泉碳酸盐岩,并探测到近底水体存在甲烷浓度异常。据了解,“潜龙三号”试验性应用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开创了无人自主潜水器和船载地质取样装备同时作业的新模式,有效节省了船时,提高了作业效率;二是探索了潜水器跨区域探测作业的可能性,在相距几十公里的两个区域间“长途奔袭”、连续作业,并分别完成区域内规定任务。

  ◎2018年5月,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圆满结束,“探索一号”科考船返回三亚。在本航次中,我国科学家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这是我国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集群,在国际海洋可靠中也属罕见的现象。本次考察还在海马冷泉发现新的活动喷口;在西沙甘泉海台下,也发现活的冷泉生物群和弱冷泉活动口。科学家在海马冷泉区进行了沉积水化学的测量和动物诱捕的试验;在不同活动程度的冷泉口,采集了定量生物和地质样品;同时,对泥火山进行了深潜探测,采集到碳酸盐结壳等样品。

   (综合新华社)

(责编:初梓瑞、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