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食:从“001号合资企业”到新时代先驱者
1月10日,改革开放001号合资企业发展成果通报会在京举行。 |
“您好!请问要猪肉饭还是牛肉饭?可乐雪碧还是橙汁?”每次坐飞机的时候,总会期待着美丽的空姐推着饭香四溢的小车,耐心询问后送上一份空中美食。殊不知这些看似简单的飞机餐背后却藏着大大的故事,北京航食便是这些飞机餐背后的贡献者。
1980年5月1日,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食诞生。38年来,迎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而生,顺着时代发展潮流而进。它的故事,也是改革和开放的注脚。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这个大家陌生又熟悉的企业,开创了境外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先河,被誉为“001号合资企业”。说人们对它陌生,是因为它到目前也只是一家拥有近3000名员工、7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年销售收入超11亿元的“小”企业;说熟悉,那是因为它目前为40多家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降的中外航空公司提供服务,每年都会有近4000万人次的旅客品尝到它提供的餐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飞机上享用一顿由或漂亮或帅气的乘务员奉上的餐食,早已经从早年间的喜悦、新鲜,变得习以为常。殊不知,在万米高空的航班上为旅客提供一顿既安全又美味的餐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技术活儿”。由于航空安全的需要和航空运输业的特点,机上餐食特别是机上热食,要经过复杂的食品加工过程,由专门的配餐车送上航班,再经机上二次加热,才能最终呈现在旅客面前。当然,如果是西式冷餐,难度似乎就小了许多。但就算是一个不起眼的面包,也曾经像一块石头,让刚刚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硌了一脚……
“掉渣”的面包孕育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时光追溯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第二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美的“破冰之旅”后,中美通航启动倒计时。然而,在通航筹备的过程中,中国人再一次感受到了来自西方强国的压力,起因就是现在看来并不起眼的航空配餐。
通航谈判中,美方明确提出,中美航线的配餐必须符合国际标准。而当时的情况是,刚刚能够吃饱肚子没几年的中国人哪有什么餐食的标准可言。邓小平同志还专门提到过:“飞机上的面包不好,老‘掉渣’”。这种“掉渣”的面包自然不能满足通航的服务要求。
那时在首都机场为航班提供配餐的是民航北京管理局下属的一个只有30多人的配餐间,盛放餐食的是保温桶、暖水瓶这样的简单器具。1978到内地考察的香港人伍淑清回忆说,坐中国民航的班机时,食物是冰冷的,空姐还提着开水壶走来走去给旅客冲茶,同机的香港人纷纷抱怨。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日本和瑞士的企业率先嗅到了商机,提出要与中国合作办厂,但他们的条件着实苛刻到令中方不能接受。日方要的是日本航空在首都机场的优先起降权,不管其他飞机上的乘客是什么人都要为其让路。瑞士航空也企图从中谋取不寻常的暴利。于是,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人,在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面前陷入了困局。此时,香港餐饮企业美心集团的经营者伍沾德、伍淑清父女在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牵线搭桥下,满怀着报国热忱投入到中国民航配餐公司的创建筹备中。
得益于1979年7月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配餐公司的筹建步伐进一步加快。1980年5月1日,北京航食挂牌成立,投资双方分别为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中国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因享有“外资审字[1980]第一号”的批准文件编号,北京航食的 “001号合资企业”的美誉便由此得来。
就在那一年,年仅19岁,从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专业毕业不久的付燕君入职北京航食,立即便被眼前“一水儿没见过的先进设备”震撼到了——用的都是电煎锅、蒸汽汤锅这样的电器设备,操作间冷热水管兼备,案台厨具都是明晃晃的不锈钢,连食材的包装都布满了洋文。这崭新的一切就算是在想象中,也从未呈现在他的脑海里。对于这个从“木菜板、铁菜刀”的科班出身的小付,虽然很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但他仿佛看到世界向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他沐浴着春风,浑身充满了向前奔跑的劲头。
和付燕君一样,北京航食也作为一个年轻的企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砥砺前行…
38年一直盈利背后的阻碍与秘诀
企业盈利是常事,难得的是,成立38年来,北京航食始终保持盈利。但辉光的成就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更何况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大潮中。
首先,思想就是一大关。合资之初,北京航食的职工们不仅要适应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机制和技术、理念,还要经受思想、观念和文化的冲击。习惯了大锅饭、平均主义,也习惯了管理上的“人管人”的职工们,面对诸如上班打卡这类新鲜事物,议论纷纷,有不解、有疑惑,还有愤慨。
那时,北京航食党的工作主要是通过工会组织来实现的,活动场地就在公司对面小树林的一片空地上,活动时间全部安排在下班以后。就算这样,党组织也积极开展活动,摆事实、讲道理,做思想交流,帮助党员统一认识,也进一步影响和带动职工群众逐步适应国际化的标准和要求。步入正轨的北京航食很快就以持续向好的经营形势,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样板,为外商投资提振了信心。到1981年6月底,经批准在国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达到29家,总投资额2.4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1.97亿美元。
1985年,经民航北京管理局批准,北京航食成立党委。党组织紧密结合生产开展党建活动,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和奉献精神,使港方管理人员逐渐改变了对党建工作的认知,态度也从有所顾虑转变为大力支持,党建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旗帜鲜明地把北京航食人凝聚在一起,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逐浪前行。
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管理和技术是必须解决好的两个课题。公司成立初期,港方派驻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引入了当时最新的技术标准,餐食质量、品种和卫生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餐食、饮料和用品的外观包装也同步改进。1980年和1981年,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曾两次对北京航食的餐食和用水等12个项目进行抽查化验,均给予“卫生标准高”的肯定。获得了世界先进航空公司的认可,公司业务量随之快速增长,成立当年的8个月增长近2倍;到第一期合作结束前的1987年,日配餐量增长10倍,年营业额增长26倍多,所能提供的机场餐食种类达600余种,其中西餐占45%以上。
经历了最初的快速学习,北京航食从“拿来主义”到齐头并进、到逐步过渡到依靠内生动力推进管理创新,港方派驻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逐渐减少,自主经营管理实力越来越强。进入21世纪,伴随着航空配餐业市场不断开放,竞争日趋激烈,在全行业议价能力走弱和成本刚性增加的双重压力下,北京航食“逆势而上”,经营业绩稳中有进,持续占有首都机场约70%的市场份额,连续服务10年以上的客户占70%,实现了38年连续盈利,累计纳税超过16亿元。
与此同时,中国餐饮业从业人数从1978年的100万增长到2017年的3000万,营业收入从54.8亿元增长到近4万亿元。北京航食以其科学化的管理和高品质的服务始终在竞争激烈的中国餐饮行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从“001号”到新时代先驱者
时至今日,曾经的“001”号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也做足了准备。
北京航食已经拥有一支被称为“联合国军”的厨师队伍,成员来自瑞士、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针对不同国家、地域的饮食习惯以及消费者差异,不断加大食品研发力度,推出中华美食、西餐、亚洲食品等各种冷荤、热食多达 2500 多种。
北京航食出品的糕点,看着便让人胃口大开。
而当年的小付也已经变成了老付,成为了北京航食的行政总厨,体验过北京航食一二三期越来越大的厂房,经历了日配餐量从几百份到破十万份的增长。
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对于这种诉求的变化,作为北京航食行政总厨的老付体验尤为直接——还差三年就到退休年龄的他,现在每天琢磨的就是怎么应对航空公司和旅客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
为了不断提升航空餐食服务品质,2017年,北京航食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烹饪实践和厨艺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研发培训厨房,配备了国际先进的烹饪设备、器具、食品酸碱糖度检测仪器和跟踪拍摄远程教学系统,可提供专业的厨艺研发和培训,针对餐食的味型、食材与烹饪方式不断研制创新菜品。通过管理升级,成为全球四家之一、大陆地区首家通过FSSC22000 4.1版认证的企业,在构建完善的航空食品安全体系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同时,北京航食还参与了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航空食品卫生规范》(GB 31641-2016)的编写工作,完成了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食品配餐安全运行规则和实务”、“航空食品企业应急管理方案与实务”的课题项目,创建了全方位安全生产监控系统,成为大陆地区第一家开启安检通道的航空配餐企业。
北京航食与院校合作开展的智能化数据模型、生产运行控制系统、生产技术自动化升级等项目也正在进行当中。近3年已累计投入1.5亿多元,陆续引进了X光异物检测机、半自动燃气型烹饪机器人、自动打蛋机等先进生产设备,配套开展了设备、设施改造、软件换代和管理升级。北京航食已经为迎接新时代的新挑战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成为新时代的先驱者。
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画卷正逐渐铺展在世人面前。今天,作为改革开放“001号合资企业”,香飘万里白云端的北京航食坚定地怀抱着“让富有中国特色的航空食品服务世界”的初心,朝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奋楫扬帆再争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