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13日15:49 来源:人民网-产经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杜燕飞)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和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项目负责人张爽做客人民网《高谈客论》栏目时表示,新的时代保护各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意义非常重大,要通过国家、国际、民间、学术等途径,同时也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模式,“一动一静”,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和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项目负责人张爽做客人民网。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民族的灵魂
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白庚胜带来了关于四川绵阳梓潼文昌文化保护的提案。白庚胜表示,中国人是崇拜知识、读书、智慧的民族。自古以来,读书人都要到梓潼文昌祷告祈福。现在,作为对文化的崇拜和文化英雄的崇拜,还是有不少人继续到那里祈愿自己的家庭、民族文化昌盛。
“我国应该像重视妈祖文化、关公文化、财神文化一样重视文昌文化。文昌庙、文昌文化的信念遍布海峡两岸、海外华侨华人居住地。文昌文化是一笔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如果我们淡化它的宗教信仰部分,强化它的文化艺术部分,这对祖国统一、对海外华人华侨共同建设我们的文化强国有巨大作用。” 白庚胜说。
白庚胜认为,保护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提振民族自尊心、自信力、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抢救性的保护传统文化,具有保护灵魂、保护精神家园的意义。
“只有把文化保护好了,才能确保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自信。没有优秀的文化遗产,就没有今天文化生机勃勃的创造,谈何未来先进文化的创造。”白庚胜说。
同时,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果这些文化丧失了,这些基因就丧失了。基因越多,中华民族未来文化创造、文化转化、文化发展的可能性越大。而基因越少,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会大大减弱。
“今天,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之所以灿烂,就是因为多元文化在发生作用。从物质到文化,从精神到文化遗产,中华民族每个时代都进行着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交融、交流。保护好56个民族的文化资源,这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白庚胜说。
张爽认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大家庭,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性,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维系各民族情感的纽带。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的很多方面,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统文化、优秀文化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如民族神话、史诗、民族医药、民族手工艺,民族歌舞乐、民族特色村寨建筑等。
“通过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张爽说。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
四方面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白庚胜看来,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护,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保护,口头和书面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而不只是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联合国发起了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对此,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制定政策、出台文件,这就是国家保护,国家要制定法律政策、提供资金保护文化遗产。
第二,国际保护。如今,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不能认为只是在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要吸收联合国在保护文化遗产上的经验、理念、方法、技术,还要参加联合国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景观遗产,档案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等,遵守国际法律法规、国际规范。
第三,民间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当中。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保护它、创新它、传承它,为它所用。
我国很多文化遗产依赖于生产方式,例如赫哲族的渔猎文化、鄂温克的打猎文化等。因此,要对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只要生产方式在,文化就在。另外,还有对生活方式的保护。语言、文字、教育、婚姻、家庭、民俗、节日生活等存在,我们相关的民族文化才存在。这几年,我国建立了各种保护区、传承基地、保护基地,建立从县到国家级传承人登记名录制度,并通过生产生活载体等形式保护文化遗产。
第四,学术保护。学术的保护是理性、科学的保护,要做到学术保护和民间保护的有机结合,保护才会是理智的、科学的。“传统文化不都是优秀文化,文化遗产当中有好的也有不足的,要尊重它,作为学术资源把它保存下来。今天的应用,更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很重要。”白庚胜说。
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项目负责人张爽。
民族文化的保护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模式
张爽表示,随着经济建设以及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包括生产生活遗迹、人民的生活习惯等都在快速消失,抢救性地保护这些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迫在眉睫。互联网模式的保护具有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不受空间限制的特点,而且查询便利,这是传统的媒介无法办到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模式,通过系统的方式采集、存储、整理并传播,是保护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据张爽介绍,国家民委从2015年立项,确定了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项目作为文化保护重点项目。自筹建至今,得到了国家民委的充分指导,在民族文化宫和贵阳市政府的合作和支持下,几年的时间逐步形成了“一库一网一专题”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民族文化保护和宣传平台。这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第一个以图文音像四种方式立体展现全覆盖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突出知识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典藏性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数字化工程。
“我们也在探讨,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线上民族文化保护与线下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相结合;通过线上对民族地区特优产品的推介与电商平台和金融机构相结合等多种模式,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市场探讨。通过开展电商扶贫、普惠金融等惠民活动,达到民族文化保护目的的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切实为民族地区发展做出一些贡献。”张爽表示。
“一个是静态的保护,一个是动态的保护。静态的保护,就是在资料库、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录像、录音带里保护图票、书籍、文物。而动态的保护,就是在生产、生活、以及生命中保护仍然存在的文化。”白庚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