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谈《乡村第一书记》:唱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歌

记者 杜燕飞
2019年03月22日13:32 | 来源:人民网-产经频道
小字号

“大变革的年代里,终于看到一部与时代同步的摆脱个性写作而展现开阔视野的重要作品,令人眼前一亮。作品深接地气,描绘了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画卷,是为我们这个时代画像、为我们这个时代立传。”对于忽培元的《乡村第一书记》,日前,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道。

《乡村第一书记》讲述了第一书记白朗带领干部群众脚踏实地的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保卫绿水青山,建设美好家园的生动曲折故事,描绘了乡村文化复兴与经济繁荣的新面貌,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美妙华章。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王卫民表示,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大时代。“40年前,我们的生产方式和几千年前没有什么两样,生计靠土地,生产靠蓄力,日子好不好过看老天爷帮忙。”王卫民说,“40年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历史性地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可以说,依赖物质获得幸福感的时期已经过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小康梦,我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战,提出到2020年确保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党和政府推动社会变迁的最强音。”王卫民说。

王卫民指出,文学在塑造心灵,激发士气,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40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中,文学功不可没。在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大时代,我们的文学是滞后的,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不多,影响不大。”他说。

在王卫民看来,《乡村第一书记》的题材很好,是一部与时代同步的摆脱个性写作而展现开阔视野的重要作品,关注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主战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的巨变,包括村民的生活、心态等。“读了这部小说,你就可以了解为消灭贫困,党和国家做了哪些事?共产党员如何奋斗的?老百姓是如何想的?党组织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乡村第一书记》自2018年12月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评论家将《乡村第一书记》同柳青的《创业史》进行比较分析,称本书是一部新时代的《创业史》。

“一部作品能够得到这样的肯定,这是作家的一个很大成就,文学作品就是要为党和国家工作鼓与呼,激励士气,鼓舞人心。”王卫民说。

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王卫民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第一书记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人们的热门话题。忽培元敏锐地捕捉到乡村第一书记在新时代农村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培养造就千百万合格接班人的深层意义。

“《乡村第一书记》这部作品中的白朗和姜建国、姜怀安三代农村党员干部的身上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和深情倾注。书中塑造的主人公白朗饱满鲜活,生动形象,是带有时代体温、富有生活温度的典型人物,营造了新一代的年轻共产党人的形象。”王卫民告诉记者。

忽元培从高中毕业在陕北农村插队并担任了几年大队书记和联队书记,到担任县市公务员,到省党政机关工作,再到国务院参事,感情上都没有须臾断开同乡村的生命脐带。“关注农村,情系农民,深入研究农业发展问题,始终是我自觉自愿的重要使命。”忽培元在《乡村第一书记》后记里这样写道。

在王卫民看来,忽培元几十年坚持深入基层,走访了全国各地的大量贫困村和贫困户,看到和听到大量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亲切英姿和感人事迹,现场记录了大量采访笔记,将多年的乡村问题思考研究结果与众多人物原型点化成为呼之欲出的艺术典型,塑造了一位既具时代风采又有个性特色的乡村第一书记的形象。

“忽培元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这些乡村第一书记。《乡村第一书记》里的情节,是忽培元下乡调研时听到、看到的,故事的发生地、主人公是有原型的,这是忽培元创作《乡村第一书记》的便利条件,但更多的是他骨子里对贫困地区普通老百姓的感情。”王卫民说。

唱响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歌

2019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推进乡村振兴,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加大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王卫民看来,《乡村第一书记》中,白朗在上牛湾村主推“厕所革命”、协助刘秦岭的绿叶公司对牛尾河沟的治理、解决村民用电、出行、吃水等问题,唱响了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之歌,生动诠释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

王卫民表示,我国农业开发早,人口多,土地过度开发,很多条件严酷地区都成为人们的家园。各地自然禀赋条件迥异,生产条件差别大,发展不平衡,这是我国基本国情。在此背景下,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必须有中央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协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发展。

对于乡村振兴,王卫民认为,从根本上说,乡村振兴要依靠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国家二次分配作用,推动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居住环境的改善。乡村振兴的重点:一是提升农业品质,增加农业附加值;二是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如水利、防灾、交通、农村饮用水、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厕所革命等;三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口素质。

对于脱贫攻坚,王卫民认为,继续加大“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如医疗、养老等,让贫困人口生存下去。同时,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包括电力、饮用水,交通,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王卫民强调,在中国,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与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今后,政府要在协调区域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就是这个作用的体现。

“没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就不会发展这么快;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就不可能在如此自然禀赋不同、生产条件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实现了小康。”王卫民说。

(责编:杜燕飞、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