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高扬理想风帆、鼓舞时代精神的乡土书写

——忽培元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漫评

李萍、厚夫
2019年04月23日14:56 | 来源:人民网-产经频道
小字号

忽培元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乡村第一书记》,近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小说立足当下农村改革现状,走在火热生活的最前线,既有关注乡村社会的使命担当;又有立足乡村现实,改变落后面貌,开辟美丽新乡村的变革勇气;期间也不乏守候青山绿水、利用科技创新呼唤乡村主体回归乡村、建设乡村的尝试和努力。

关注美丽乡村建设,情系民族国家复兴

《乡村第一书记》立足于南水北调源头的伏牛山区,讲述了江北省一个名叫上牛湾的偏远小村庄在第一书记白朗的带领下,冲破重重障碍,摆脱贫困,守候绿水青山,过上幸福新生活,成为当地乃至江北省建设美丽乡村的脱贫模板的故事。小说将焦点落在经济发展缓慢、管理机制老化、群众一盘散沙、干部官僚作风、利己思想盛行的乡村社会一角,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分田单干”到“联产承包”,到建立双层经营机制、到免除农业税,给予农民种补贴,尽管国家一直在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试图改善农村长期落后封闭的社会状态,但依然有大量农民因贫困陷入窘境。不难发现,上牛湾这个偏远山区小村庄,正是中国社会无数贫困农村的缩影。上牛湾发展中呈现出的问题与矛盾也是中国乡村治理与建设美丽乡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极具代表性。

乡村社会作为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其振兴与繁荣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应有之义。忽培元多年来以国务院参事的身份长期深入一线乡村的调研实践,使其小说从选题到典型确立都具有现实主义文学浓厚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此外,作家极强的全局意识无论从“乡村第一书记”白朗这一文学典型的塑造,还是小说故事发生地牛头镇上牛湾村这一山区村庄的选择,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上牛湾是中国千千万万个乡村中的一个。一个乡村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位,上牛湾发生的扶贫攻坚故事既是无数像白朗一样的乡村第一书记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其利用科技创新变废为宝、循环运用的绿色发展模式,也是无数中国乡村在脱贫工作中的发展目标与努力方向。可以说,《乡村第一书记》所关注和探索的乡村振兴之路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小说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家“不谋万世者,不得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得谋一城”的全局意识,反映了作家心系乡村社会振兴、胸怀伟大复兴之梦的天下观。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美丽乡村新典范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当改革事业进入深水区,如何在发展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提升与生态环境双向共赢,如何找到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可持续路径,小说《乡村第一书记》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希望。

振兴乡村经济的实现路径有千万条,但小说在解决这一当代中国社会的难题时并未表现出唯效率至上的迫切性,而始终践行着绿色环保的生态意识与发展观念。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乡村经济振兴中十分忌讳的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饮鸩止渴式的发展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既说出了痛点,挖出了病根,也提出了策略,指出了出路。

小说由上牛湾村牛尾河沟的治理问题,引出诸多由出生态环境破坏而引发的灾难现象,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红眼病等,旨在强调乡村振兴与扶贫工作中经济繁荣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可喜的是《乡村第一书记》与当下的诸多乡土书写不同,小说并非一味地书写乡愁、感叹乡村的凋敝,而是在指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提出解决之道。复原军人、党员代表开展科学治理、科学种植,乡村书记带领村民借鉴沿海地区的绿色发展理念,将农村扶贫工作从抽象的文件概念落实在一件件乡村绿色经济实体的建立和发展上,并用互联网+农业的平台带动乡村经济振兴,打破了以往农村产业发展中封闭落后的发展模式。同时,他们通过成立绿叶公司、东牛公司等效益可观的实体经济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召唤更多农民工返乡致富,在创新创业中解决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调动农民的致富士气和劳动热情,最终将原本了无生机的乡村社会带入一个健康良性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当然,所谓绿色发展理念并非单指经济振兴中的生态意识,从经济、文化两方面双管齐下探寻乡村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经济支柱,才是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美丽新乡村图景的应有之义,这也正是小说令人称奇之处。白朗作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改革的掌舵手,视野开阔,谦虚务实,在寻找上牛湾村脱贫攻坚突破口的过程中,拒绝简单粗暴的“输血式”“贴金式”扶贫,他克服重重阻力、迎难而上,通过恢复祠堂拜祖、硬化路面、通电、恢复学校、建设村部,巧抓党建和村委会班子建设等切切实实的事件,极大地激活了农民改变贫困现状的主动性,帮助上牛湾形成了乡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可以说,第一书记白朗以实际行动生动地阐释了“精准扶贫”这一略显抽象的政治经济学术语,将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化为百姓做实事的点滴躬行。

披荆斩棘,建设美丽新乡村的理想主义精神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成就举世瞩目。高铁线路横穿大江南北,高速公路密如蛛网,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奥运赛场捷报频传,传统文化名扬海外,这些彰显祖国由富到强的人间奇迹、精彩华章,理应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点表现对象,成为滋润当代文艺工作者的灵感源泉。然而,面对彪炳史册的伟大成就,很多文艺家脱离时代、脱离生活,对人民的创造缺乏感情、鲜少关照,囿于方寸天地,雕琢一己小我,疏于实践,碎片生活,导致中国文艺尚未取得与经济发展相称的伟大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第一书记》走在了时代前列,忽培元以深入乡村基层,扎根生活土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觉肩负起了当代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聚焦新时代新要求,关照农村改革之路,为时代抒怀,为人民书写。

小说并非简单地为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写赞歌、唱高调,也敢于深挖埋伏于乡村肌理深处的毒瘤,敢于暴露其中的问题和缺陷,以艺术的方式试图给予我们一定的解决之道。

小说以一群出身乡村,学成之后又以满腔热血回归乡村,投入乡村振兴之中的年轻大学生群体的成长轨迹,谱写了新时代乡村文化复兴与经济振兴的精彩篇章。有在中央国家机关表现出色的青年干部白朗、有驻村干部老赵、有大学毕业生姜珍珍、有转业军人刘秦岭、有支教女青年蔡金凤;有不以猎奇为目的、坚守新闻工作者的定力与良知的记者吴刚。这些年轻队伍的加入,为乡村社会注入了流动的血液。他们用夯实的专业知识、大胆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因地制宜,点石成金,把上牛湾村的生态资源巧妙盘活,建立了一系列绿色环保循环项目,以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乡村建设誓言。这无疑给我国当下的乡村文化的复兴、绿色经济实体的建设都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也鼓舞着无数有知识有担当有想法的热血青年投入到火热的乡村振兴之中。

可以说,这是一部为奋战在振兴中国乡村事业中的第一书记点赞叫好的用心之作。小说中白朗形象,无疑是新时代中国乡村建设中涌现出的无数第一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当代社会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在白朗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他们披荆斩棘中坚守信念、不言放弃的高尚情操,也可看到了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匡正个人情感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英雄的成长。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无数像白朗一样在风浪中经受住考验和锻炼、具有搏击风浪的勇气和政治定力的乡村第一书记。可以说,忽培元以文学的形式塑造了白朗这一有情有义、有胆有识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同时借助小说来关注这些在国家全面复兴的乡村振兴之路上涌现出的可爱可亲的当代英雄。

此外,作家在肩负时代使命、为人民发声的同时,也间或显示出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涵养。自然淳朴,极富原生态的叙事语言,与乡村叙事主体水乳交融,互为一体,将人物的神情动作与内在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小说中无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民族血脉的传承、对哲学思辨精神的认同、对高铁时代的礼赞、对互联网+模式的推崇,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叙事维度,增加了作品的艺术张力。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可以这样说,《乡村第一书记》是忽培元在中国的大地上吹响的一曲乡村振兴的“文学冲锋号”。小说高扬理想风帆、鼓舞时代精神的乡土书写,为当代作家的乡土写作树立了典范。(作者李萍,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厚夫,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杜燕飞、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