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主页劫持跟踪:让网络更清朗 专家建言
图为5月13日到5月30日的连续追踪报道。
回 顾
“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侵害互联网用户权益多年,如何根治这一网络顽疾,如何消除这种网络技术霸凌现象,还网络空间应有的清朗?通过记者深入调查,本报连续推出跟踪报道。
“我的浏览器应该谁做主?”“本来打算访问A网站,结果打开的却是B网站”……5月13日,本报推出整版报道《上网被“劫持”,问题出在哪儿》,聚焦“浏览器主页劫持”“流量劫持”等互联网技术霸凌现象,深入剖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建议和办法。报道刊发后引发强烈反响,各大网站广泛转载,网民纷纷点赞,多家媒体跟进报道,涉事企业及主管部门都对此作出了回应。
随后,本报又陆续推出多篇追踪报道。这些报道中,有反映网民评论和广大媒体同行跟进报道的内容,如《侵犯网民权益 要下大力整治》《被劫持的不只是浏览器主页——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何时休》《网友热议“浏览器主页劫持”——我的主页我做主》;有主管部门的回应,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业内人士和网友谈“浏览器主页劫持”——加强监管,营造健康网络生态》《中央网信办、工信部重视本报关于“浏览器主页劫持”报道——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也有涉事企业对“浏览器主页劫持”的直接回应与整改措施内容,如《两家公司主动回应“浏览器主页劫持”问题——从我做起,加强行业自律》《2345网址导航回应“浏览器主页劫持”》;还有行业协会、专家、网民的建言献策,如《打好组合拳,切断黑色产业链》等。
这一组报道聚焦准、跟进快、挖得深,对“浏览器主页劫持”和网络技术霸凌乱象给予了充分的揭示。
“浏览器主页劫持”是广大网民的切肤之痛,报道引发的阅读量、评论量惊人
“浏览器主页劫持”是广大网民切肤之痛,报道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跟进相关报道,在各大新闻网站、新媒体和社交媒体上的阅读量、评论量十分惊人。
据不完全统计,《上网被劫持,问题出在哪儿》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浏览量达到135.7万,网民评论超过1300条;在新浪微博的评论超过1000条。《从我做起,加强行业自律》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网民评论超过1000条……
截至5月31日13时25分,新浪微博关于“金山毒霸360回应浏览器主页劫持”的话题阅读量达到8749.2万;新浪微博关于“浏览器主页劫持”的话题阅读量达到1745.5万。新浪科技于5月27日在新浪微博发起了调查投票“你遇到过浏览器主页劫持么?”
绝大多数网民对报道充分肯定,称“对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烦了好多年,终于引起关注和重视了。”在吐槽自己经历的同时,广大网民积极呼吁加强整治和监管,“尊重用户的知情权、选择权,给行业和企业提个醒,确实要在优化产品、改善服务质量上下功夫。”
不少媒体围绕本报报道刊发评论文章。《广州日报》先后刊发《“流量劫持”,谁来解救?》《谁来为APP过度索权“踩刹车”》,指出 “浏览器主页劫持”泛滥成灾,不能让用户自求多福,打击违法行为、规范网络秩序迫在眉睫。《工人日报》刊发《上网被“劫持”?不能让网络“程咬金”为所欲为》,认为治理“流量劫持”要多方配合、协同作战,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经济日报》《南方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先后以《有效遏制浏览器主页劫持行为》《无良企业不该被姑息》《遏制“主页劫持”需要内外兼治》等为题,对“浏览器主页劫持”这一网络顽疾提出批评,指出这些现象依然猖獗,损害广大网民合法权益。解决这一问题,不能指望企业自律,还是得抡起法律的大棒。《科技日报》还根据本报的系列报道刊登漫画“APP过度索取权限何时休”。
在网络媒体方面,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环球网、光明网等新闻网站都进行了转载,新浪、网易、澎湃等商业网站也予以转载关注,IT类垂直媒体包括腾讯科技、IT之家、36氪、开源中国、TechWeb均转载相关报道。一些平台网民留言活跃,有些平台还配发短评。比如,“科技观察猿”点评表示:希望通过这次连续报道,从监管部门、业界到用户,能够达成共识,联手保护用户的权益,用户也会更愿意去使用相关的网络信息产品,这对行业本身也是一种促进。
以人民日报关注“浏览器主页劫持”为由头,安徽卫视推出专题节目《浏览器自动打开其他网页“流量劫持”如何治理》;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制作相关视频;江苏公共·新闻频道在热搜热评栏目中,以人民日报系列追踪报道为引子,制作了专题评论;互联网视频平台爱奇艺和优酷等上线播放“浏览器主页劫持”相关节目。
主管部门亮明态度,将加强监管、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相关企业迅速回应并提出整改措施
“浏览器主页劫持”行为不仅影响网民上网体验,也危害到公众上网安全,扰乱互联网市场秩序。本报系列报道推出后,相关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央网信办纷纷回应,亮明态度,表示将加强监管,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就“浏览器主页劫持”话题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表示,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浏览特定网页等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将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治理。同时,将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个人信息保护法尽快出台。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依据职责分工,会同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施策,形成监管合力,维护用户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建立机制,保障用户安全。针对追踪报道调查的手机APP过度索取权限情况,该负责人向本报介绍了正在开展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工作,并表示将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并持续推进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评估工作,以巩固和扩大专项行动的治理成果。
中国互联网协会表示,本报就侵犯网民选择权和知情权的问题发声,对协会开展工作给予极大支持。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宋茂恩向本报介绍了协会的治理措施,并表示中国互联网协会将继续开展反恶意软件的宣传引导活动,组织从业机构自觉开展自查自纠,接受社会监督和举报,并考虑将新发现的侵犯网民权益行为写进新一版的自律公约。他还呼吁,政府管理、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一起打好组合拳,治理网络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是我国网络安全应急体系的核心协调机构。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第一时间就关注了人民日报关于“浏览器主页劫持”的报道,并表示,主页篡改和浏览器劫持作为常见的两种网络安全威胁,是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治理的重点。该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反映,包括通过DNS和路由器攻击等实现的浏览器劫持行为,影响范围大、危害重,需要行业和监管部门重视。同时,希望互联网开发者多从网民体验角度出发,少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
网民反映存在“浏览器主页劫持”行为较多的相关企业,如金山毒霸、360公司、2345网址导航等也作出了回应,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5月22日,金山毒霸、360公司相关负责人与记者面对面交流。从广东珠海赶到北京的金山毒霸首席执行官姚辉表示,根据网民反映的情况,金山毒霸迅速作了改进:针对主页设置的选择提示按钮不明显、隐藏层级较深等问题,工程师已修改了相关代码,将选择按钮放大,使之清晰可见,方便选择;针对提示信息不明显,容易误导网民安装不相关软件工具的情况,工程师优化了弹框,增加提醒功能介绍,以充分尊重网民的意愿。他还表示,公司一旦发现有违规推广,将终止与第三方的合作关系。
360公司浏览器事业部总经理梁志辉告诉记者,目前浏览器劫持、流量劫持现象在业内比较普遍,希望通过本报的连续报道,从监管部门、业界到用户,能够达成共识,联手保护用户的权益。
2345网址导航则表示,公司收到过关于劫持他人的浏览器主页的投诉,也一直在竭力解决这些问题。2345网址导航一直坚决打击恶意劫持用户主页的行为,并且也有主动的监控措施。
“浏览器主页劫持”影响用户体验,破坏互联网生态,互联网行业须引以为戒
“浏览器主页劫持”现象能否根治?网民期待的健康网络环境如何打造?许多专家和网民在看了本报连续报道后,持续不断地向本报记者发来意见建议,纷纷表达期待。
互联网公司从业者阮先生说:“我们经常接到来自各省市用户的投诉,称在访问我们公司网页时总被劫持到一个莫名其妙的网页上。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向各地运营商反映。但往往处理完没多久又会被劫持。盼望今后国家能建立专门的举报机制,从而有效地打击和整治。”
北京网民“MikeKew”认为,“浏览器主页劫持”顽疾多年难以根除,一是因为某些厂商没有商业道德底线,为了流量不择手段,无视用户基本权益;二是缺乏有力度的法律法规监管、执行和处罚,作恶成本太低。“要想根治这种现象,必须完善相关立法,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鼓励用户举报,对此类恶意行为绝不姑息,一经发现立即施以重罚,以儆效尤。”
网民“搬砖王大哥”表示,互联网已经融入自己的衣食住行。作为普通人,特别期待拥有干净、有序的上网环境。“希望以后我每次打开自己喜欢的网页和界面时,不会再蹦出乱七八糟的广告,也不用再担心有色情暴力的内容,能够放心地让孩子上网。期待有关部门能够迅速出手,构建一个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生态空间。”
“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我觉得这组报道很赞。”网民“库柏2015”说,“‘浏览器主页劫持’这种行为不只是影响用户体验,它破坏的是整个互联网的行业生态。所以,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应该引以为戒。希望互联网行业的成员们团结起来,对这种劫持主页行为以及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予以坚决打击,不能再让个别企业‘坏了一锅汤’,败坏整个互联网的行业口碑。”
北京火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刚指出,一旦缺乏底线意识,互相“劫持”用户,行业生态就可能恶化。“期待行业参与者尤其是掌握了较大话语权的企业,能意识到其中的利害,营造软件行业健康发展生态。如果要确定一条标准的话,那就是应当尊重用户的自主权,即软件做什么要让用户知道,并且由用户来决定。”
“现在一些互联网平台发展得很快,但缺乏一些明确界定这类行为的标准,因此‘打擦边球’的现象比较多。”中国网络安全审查技术与认证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王连印说,“对于‘打擦边球’的行为,需要分类管理,综合施策。”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信安中心审查部总监何延哲认为,目前对于“浏览器主页劫持”等行为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认定方法,其仍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的地带。“如果放任自流,很可能就会变成‘黑色地带’。”
何延哲认为,不能忽略的一点还有技术的迭代,今后应推广一些更安全的技术,而不是现在这样频繁地打补丁。现有的基于“广告—分发—流量”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也亟须转变和规范。“只有互联网生态健康了,企业的发展才能更好。”
(本报记者赵永新、余建斌、冯华、吴月辉、喻思南、刘诗瑶、谷业凯、蒋建科)
制图:张芳曼 蔡华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热门排行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