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新科技也要重伦理(多棱镜)

非 鱼
2019年07月05日08: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防止科技这把“双刃剑”伤人,需要完善科技成果“成长”的制度体系,需要强化科技工作人员的伦理责任,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

  乡村诊所,翻山越岭的无人机把急用药送到焦急的医生和患者手中;养老院,人工智能机器人给老人们唱歌、讲故事,陪人唠嗑,老爷爷因新科技而萌生童趣,笑声朗朗;居民家中,摄像头记录下幼儿的一举一动,让在外工作的新手父母随时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安心工作……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常常突破人们的想象力,让大家一边惊叹“不可思议”,一边追逐乐享。

  然而,同样的科技利用,也会导致令人忧心的结果。比如,无人机被违法犯罪分子用来偷运违禁品;家用摄像头被黑客入侵,一家老小的生活场景毫无私密可言,甚至被上传非法网站用于牟利;没有资质的“医生”胆大妄为,顾客求美不成反而毁了整张脸。还有,形形色色的网络平台、手机APP利用技术手段搜集客户信息出售牟利,甚至开展诈骗等等。

  科技是把“双刃剑”,能帮我们在追寻文明之光的路上披荆斩棘,若利用不当也会让人伤痕累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 “科学就其意义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任何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进入数字时代,科技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融入”更加全面、深刻而且迅速,如何让科技更具人文关怀?让科技从“高”的“冷”的,变成“美”的“暖”的,防止其沦为“恶”的“丑”的,是需要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让新科技更“温暖”,必须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净化其发展环境。一项新的科技成果问世后,相关管理部门应对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进行充分预判,并在其成果市场化、普及化的过程中,动态追踪,根据其发展态势,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增强监管的执行力,防止其利用中不善的那一侧“刀锋”对人们造成伤害。比如,现在生物识别手段应用日益广泛,除了人脸识别,还有指纹解锁、虹膜分辨等。这些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一旦被坏人“复制粘贴”使用,后果不堪设想。眼下一些手机软件开发商,常打着“美颜拍摄”“看手相”“面部问诊”的幌子搜集这些信息,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落入陷阱。对这类问题,监管部门需要引起充分重视,拿出有效的对策来。

  让新科技更“温暖”,还有赖于高科技工作人员强化伦理责任。一位英国哲学家曾说过: “强有力的知识应该完全对社会隐瞒,应该通过协商,决定哪些发明应该公开,哪些发明不应该公开。”这个时代,想“强有力的隐瞒”并不现实,但可以决定核心技术谁来掌握、如何使用。高科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扩散力,科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既要懂得应用科学,又要懂得关心人的本身,有责任保证科学成果造福人类而非贻害社会。这方面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渗透进科技人才成长全过程,让科学家、工程师真正自觉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高科技进行价值引导,使之向善向美。

  让新科技更“温暖”,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积极行动。必须强化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伦理治理”。比如,面对所谓“高科技”的透视眼镜、偷拍神器,我们个人要加强道德自律,切莫放任一时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成为非法内容的传播者、消费者,并且积极向管理部门反映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不让不良行为者得手获利。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5日 19 版)

(责编:车柯蒙、杨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