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今年以来,新注册无人零售、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大幅增长——

“无人经济”开启加速模式

本报记者 汪文正
2020年08月13日08:2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近日,北京街头的各类无人小超市受到市民欢迎。超市内环境整洁,避免人员聚集。图为市民在北京丰台区一家无人超市选购日用品。
  新华社记者 李 欣摄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通济新经济区的日日顺物流(即墨)产业园大件物流智能无人仓内,商品通过全景智能扫描流水线入库。
  梁孝鹏摄(新华社发)

  无人餐厅里,机器人厨师烹制的佳肴吸引了众多食客;无人咖啡厅外,等待的顾客排起长龙,占地2.5平方米的玻璃房里飘出浓郁的咖啡香气……这是日前发生在上海市长宁区的一幕。

  无人便利店、无人餐厅、无人配送、无人工厂……近年来,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迅猛发展。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无人零售相关企业超1.6万家,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5.6万家,今年以来均增长30%以上。越来越多的“无人业态”应用了哪些技术?给生产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从制造到“智”造

  ——AI为生产赋能,提效率降成本,替人干“苦活、累活、脏活、危险活”

  精准化控温的立体烘烤设备、精密传感的数粒机和组合秤、人工智能充氮包装系统……开播仅5分钟,观看量突破10万,透过不同角度机位的直播镜头,全球网友目睹了一袋袋香脆可口的恰恰瓜子和“每日坚果”是如何从恰恰透明化工厂中生产出来的。消费者担任“在线监工”,透明化生产过程尽收眼底,其背后是智能工厂的快速发展。

  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支持建设智能工厂,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生产现场智能化、工厂运营管理现代化。

  日前,上海宣布将实施“100+标杆性无人工厂专项行动”,到2022年建设100家标杆性无人工厂、打造1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在此过程中,预计将新增近1万台机器人,使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以上。

  不仅仅是上海,广州美的集团智能工厂内,200多台机器人挥舞机械臂忙个不停,仅蒸发器一条生产线的工人就从11人减少到2人,一台空调从下单到出货的周期由20余天缩短到9天。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金康赛力斯智能工厂,往日的人头攒动被1000多台机器人替代,关键工序实现智能化生产,全程只需几位技术人员通过屏幕操控。青岛全自动化码头,集装箱岸桥无人操作,处处可见往来穿梭的自动驾驶车辆、拆集装箱锁垫的机器人……

  业内人士指出,人工智能、5G等技术及其在工业机器人、自动驾驶、自动装卸堆存等方面的应用,将生产一线单调、繁复、艰苦、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去完成,使生产过程智能化成为可能,促进了生产、流通、服务降本增效。

  工厂内的智能化之外,在高危行业和恶劣工作环境下,危险作业机器人也可以代人“涉险”。以有色金属行业为例,工厂、矿山事故风险高,机器换人需求迫切。今年5月,工信部提出在上述行业推广全流程的少人无人化生产,督促企业对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自动驾驶采矿设备,将使工人不必再承受安全风险和恶劣的作业环境。

  农业领域,近6000台无人拖拉机和超5000台无人植保飞机在新疆参与农业生产;黑龙江友谊农场实现无人驾驶插秧,秧苗栽植更均匀,每亩地节约人力成本16元……无人拖拉机、智能收获机、智能除草机、挤奶机器人、农业自动化与控制系统等深刻影响了农业生产,推动着智慧农业的发展。

  “从制造业到农业生产,从码头到矿山,智能化将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典型特征,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共识。”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副所长王崇骏说。

  “非接触式”服务

  ——无人驾驶、无人配送、无人零售等新业态落地,创造新消费场景

  零售、餐饮、娱乐、健康等消费场景下,不需要导购员、收银员、咨询人员、服务员、配送员,基于智能技术提供无人值守服务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无人经济”在服务业大显身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快了这一进程。

  相关机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国的无人机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5.5万家,无人零售相关企业达1.6万家,无人驾驶相关企业在1.1万家以上。今年1-5月,仅无人零售相关企业一类,就新增成立1827家,比2019年同期增长37%。

  如今,无人驾驶、无人配送、无人零售、无人酒店、无人餐厅、无人物流等新业态已在不少大中城市落地。

  位于上海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一段测试道路上,滴滴无人车已经开始试运营。上海地区的用户可以通过APP线上报名,审核通过后即可在该路段打开滴滴出行APP,在新增的“未来出行”板块选择行程起点和终点,体验自动驾驶网约车。上车后,乘客可通过语音对汽车发出指令,汽车就开始自动行驶。

  在北京,一些白领发现,中午为他们配送外卖的不再是骑着“小电驴”的外卖小哥,而是一辆辆科技感十足的无人驾驶车。这些无人车属于连锁餐饮企业小恒水饺,一次可送40份包含了饺子、饮料和凉菜的套餐,基本保证在半小时内送达,效率超过了传统配送方式,也满足了安全、卫生的“零接触”需求。小恒水饺创始人李恒介绍,该企业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无人车配送的餐饮公司,“中国餐饮业的无人化正在提速,尽管无人车技术还不成熟,但它代表了未来发展趋势。”

  无人设备应用正在加速向物流业拓展。抗疫期间,京东在河北白洋淀附近搭建了一条无人机航线,用Y3-max无人机为这些村庄送去生活物资。无人机送外卖、无人机运快递,正成为诸多大型物流企业聚焦的新模式。

  “刷脸”开房入住、语音管家实现硬件控制、机器人送餐洗衣……在酒店业,阿里巴巴旗下的无人化经营酒店菲住布渴正将无人化酒店从概念引向实践。菲住布渴已在杭州开业一年半,全场景身份识别、AI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降低了酒店运营成本。据阿里未来酒店首席执行官王群介绍,传统酒店的客房入住数量与服务人员之比例通常为1∶2左右,而菲住布渴却能够将这一比例颠倒过来。

  “无人”不等于“减人”

  ——淘汰部分旧岗位的同时,创造大量新岗位,就业质量更高

  “无人经济”的发展,使机器人大规模进入生产领域。根据工信部数据,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约15万台,全球占比40%左右。中国电子学会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机器人市场规模近年来保持着20%左右的平均增长率,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97台/万人,正快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机器人越来越多,工人会失业吗?

  针对“无人经济”发展可能影响就业的质疑,专家指出,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旧岗位的淘汰和新岗位的产生,“无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减少一些辛苦、危险的工作岗位,从长远看却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机器人取代了一些工人,也需要人员对机器人进行运维。不久前,人社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这一新兴职业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相关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当时很多同事以为,实现智能化生产后就要没饭吃了。”几年前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筹建智能化工厂,让员工张建国没想到的是,在工厂升级的同时,他和同事们通过一系列培训也在技能上得到了提升。张建国把握住机会,如今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已升为部门主管。“懂得‘照顾’机器人,让它们处于最优状态,掌握了这些,就是有了一技之长,无论去哪儿工作都能找到一席之地。”张建国说。

  针对无人驾驶会使网约车司机失业的担忧,滴滴创始人程维表示,司机有温度的服务不会因新技术出现而消失,自动驾驶也会创造新职业。据介绍,滴滴每日成交率在75%左右,“这意味着25%的乘客是无车可坐的,未来这个缺口还会不断增加,一线城市更是如此。”因此,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无人驾驶不会抢走司机的饭碗,车辆的维修保养也都需要相应的岗位去完成。

  “无人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越来越多人进入。

  贵州青年金风徐在本科时学习汽车电子技术,毕业后回到家乡,在主要生产无人驾驶汽车底盘的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基于这个底盘,客户可以搭建具有配送、观光、清扫消毒、安防巡逻等各种功能的无人车,可广泛应用于园区、景区、商场等多种场景。在这里干有盼头!”金风徐说。

  刘蕴熙是上海餐饮企业熙香的创办者。2019年底,熙香获得了上海市首张颁发给智能无人微厨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获准开发全程无需店员参与的无人便当店项目。刘蕴熙认为,“无人经济”会创造更丰富的职业选择,无人行业的大门正向更多劳动者敞开,“比如公司构建了云端菜谱数据库,未来将邀请社会上更多厨师通过上传菜谱的方式获得收益。”

  西安理工大学教授朱宗乾指出,应对“无人经济”带来的就业问题,关键在于“就业转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会带动更多新消费服务场景出现,增加新的工种和岗位,要通过培养高技术水平人才和团队,普及相关技术和实用技能,为“无人经济”的潜在就业者提供帮助,加快新旧职业转换速率。

(责编:邢郑、初梓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