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過剩,再投資公共自行車有無必要?

專家表示,即使出於公共服務的良好本意,也應謹慎決斷,考慮“錢花得到底值不值”
一邊是鄭州全市共享單車保有量超過55萬輛,投入數量嚴重過剩,不少單車處於閑置狀態﹔一邊卻是鄭州市鄭東新區管委會又新投入10060輛公共自行車開始運營,這引發不少爭議。
有關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共享單車變“過剩單車”后,反而“另起爐灶”再次投入,可能會造成資源浪費。即使出於公共服務的良好本意,也應謹慎決斷,考慮“錢花得到底值不值”。
“新政”沒有贏得太多掌聲
7月12日,鄭東新區管委會對外發布消息,由政府主導、企業化運營的鄭東新區公共自行車系統全面投入使用。辦卡的市民需交200元的保証金和10元消費充值,可享前90分鐘免費騎﹔掃碼下載客戶端可免押金,前30分鐘免費騎行。
投用后,鄭東新區公共自行車項目302個租賃點上,都會平均配置20至50輛自行車,自行車配置總量10060輛。站點主要設置在公交車站、地鐵站、社區、醫院、學校、商業、大型單位等需求量較大區域。
這本來是一項利民便民的“新政”,卻並沒有贏得太多掌聲。
原來,因為各個共享單車企業爭奪鄭州市場,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早已布滿了各種品牌的共享單車。這也讓不少市民有些抱怨:“本來共享單車就夠多了,政府何苦再花這個冤枉錢採購和運營公共自行車。”
此外,鄭東新區管委會主導的此次自行車投放,也引起了一些共享單車企業的不滿,認為政府既當“裁判員”,又要當“運動員”。一位共享單車品牌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今年3月30日,滴滴公司曾因為違規投放青桔單車被鄭州市交運委緊急約談,后者明確鄭州共享單車在街頭已經飽和,要求滴滴收回在鄭州投放的200輛青桔單車。而現在鄭東新區管委會卻自己採購1萬輛自行車投入運營,讓一些共享單車企業十分意外。
能競爭過共享單車嗎?
記者梳理發現,在一些城市,由政府主導的公共自行車由於定點停放、布點不均勻、刷卡異常等問題導致租借租還不方便,再加上運營成本高,停運已成為常態。
今年3月初,福州市對外發布公告,福州公共自行車在4月1日起停止運營。在福州,公共自行車項目的運營模式主要依靠財政資金維持,實行“騎行一小時內免費”的收費方式。福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共自行車業務停運后,可以將有限的財政資源投入更為緊缺的民生領域。
其實,福州的公共自行車並不是第一個告別歷史舞台的。蘇州、武漢、天津濱海新區的公共自行車也已停運。
在此背景下,鄭東新區卻投入大量的公共自行車,人們不禁疑問:在共享單車尚待引導和管理好的情況下,新增萬余輛公共自行車使用率會高嗎?能競爭過共享單車嗎?會不會像其他城市一樣運營不久就停運進而造成資源浪費?
對此,鄭東新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表示,公共自行車是公益項目,幾乎免費,而且服務標准高,相對於共享單車,為市民出行提供了又一選擇。
該負責人認為,公共自行車的優勢在於規模、進度可控性,避免了資本“搶市場”、單車圍城的局面﹔通過站點和鎖車樁管理,避免了車輛亂停亂放﹔政府服務屬性,避免了共享單車押金標准混亂、押金管理混亂、押金挪用等問題﹔管理規范,車輛有專人維護,有客戶服務隨時為市民提供幫助。另外,公平性得到體現,一些沒有智能手機的中老年人和中學生也可以使用。
不過,此說法遭到一位市民的反駁:“現在共享單車已經滿大街了,而且也免押金了,老人、孩子也都有智能手機可用,很方便。公共自行車不僅要辦卡,而且建設那麼多自行車的永久站點,佔用馬路資源不說,也不比共享單車方便。”
解決“最后一公裡”,出路何在?
種種爭論,也引發了一些公眾的追問:在共享單車敏感的市場整合期,政府為解決群眾出行“最后一公裡”,出路在哪裡?
7月初,摩拜單車聯合惠州本地的公共自行車運營方,在惠州推出新一代共享型惠民自行車。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款自行車的推出既解決了摩拜單車因佔用路面、停放困難、競爭激烈而遲遲不能進入當地市場的難題,又使當地政府受惠於摩拜單車車聯網、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使公共自行車解決了站點建設、車輛投放和管理等難題。這一政企間的戰略合作,為惠州的共享經濟引入了一股新風。
專家指出,新舊資源整合是市場競爭的結果,惠州的決策者利用市場眼光,以很小的成本解決了舊的公共自行車落后於時代潮流的問題。
而在杭州,2017年開始就已通過一種“電子柵欄”的技術來解決共享單車亂停放的問題。當市民騎著共享單車穿行在路上,如果沒有做到規范停車,就會收到一條“請規范停車”的短信提醒。
“在民生問題上,找准市場和公眾利益契合點,是決策者應擁有的智慧。”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盤和林對記者表示,在共享經濟新業態頻出的市場背景下,政府部門更應該做的是加強行業規范、引導和管理,而不應該大包大攬。過去的一些經驗表明,已經能用市場化機制解決的民生問題,政府再去主導基本都不太成功。主要原因是這種政府主導的項目更多滿足政府的主觀願望和考核要求,而不是為了滿足消費者需要或尊重市場規律。(余嘉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