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民營航天開始起步:進行商業模式和技術探索

李文瑤
2018年07月25日16:35 | 來源:環球網
小字號

  5月17日,中國首枚民營自主研發的商用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發射成功,火箭長9米,總重7200公斤,全程大氣層內飛行,最大高度約38.7公裡,最大速度超過5.7倍音速,飛行時間306秒,飛行距離273公裡。

  事實上,2014年之后,隨著中國商業航天市場開始向民營企業開放,數十家民營衛星、火箭公司陸續成立。目前,民營衛星公司已經陸續發射衛星,包括零壹空間、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藍箭空間)、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際榮耀)都在不斷進行發射嘗試。

  其中,今年4月5日,星際榮耀發射名為“雙曲線一號S”的火箭﹔5月17日,零壹空間的“重慶兩江之星”已經發射成功﹔更早些時間,藍箭航天成功點火1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下稱“液發”),其自主研發的中型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已經於今年六月份完成全系統設計工作,計劃於2020年首飛。

  而從目前中國市場的融資和估值來看,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際榮耀”)、重慶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零壹空間”)及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藍箭航天”)成為目前的第一梯隊,備受市場的關注。

  事實上,作為航天行業的“新動力”,民營力量將作為國家力量的補充,將推動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

  同時,民營航天的發展也將為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實惠。零壹空間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舒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航天基礎設施的完備,火箭、衛星的價格越來越低,火箭發射會幫人們改善生活品質。

  在政策方面,2014年11月發布的國務院60號文中,就明確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隨后,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又一次提到,“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

  而據國泰君安的研報預測,到2020年,全球航天產業市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中國市場包括運載火箭、衛星應用、空間寬帶互聯網等將達到8000億元。

  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常委趙金才認為:民營航天在中國目前還是一個不成熟的概念。處於產生商業化模式與技術探索階段,個別的民營公司發射了火箭也並不是真正的航天,是一種類似於我國早期的航天探索活動,預示著民營航天已經有人在嘗試著努力。

  知乎航天領域大V鸑鷟鹓鶵則表示:目前我國的民營航天應該處於一個起步的階段,民營航天也同樣需要大量的技術積累和資金投入。“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而與“國家隊”相比,民營企業在人才、資金、運營方面都面臨這比較大的壓力。

  浙江大學航天航天學院副院長、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認為,民營公司在經營性人才、市場人才方面有優勢。技術人才短期內還要靠挖國家隊和高校科研機構的。這樣可以逐步形成競爭力。

  目前國內民營火箭公司成功發射的是探空火箭,與運載火箭有著巨大差異。同時,火工品的產生和流通在中國受到嚴格的管制,民營火箭公司隻得紛紛上馬技術更為復雜的液體發動機。而在研發的過程中,能否得到來自體制內院所的技術或人才扶持變得至關重要。

  對於民營航天企業來說,研制整星、整箭的公司,尚在投入期,沒有獨立的盈利能力,基本靠政府扶植支撐(包括引導基金、政府財政投入)。能夠獨立生存的比較少。商業上能盈利的更少。

  而美國SpaceX的案例,給出了很重要的啟示:SpaceX參與商業航天的方式也是通過與傳統的航天大企業合作的一種商業合作模式,而不是僅靠自己獨立起步。

  西湖創客匯理事長、花信APP CEO認為,如果有合適的人才流動、返聘等政策驅動的話,民營航天也可以享受到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從而有能力研制出在全球性價比佔優的火箭,過去二十年這種趨勢已經在很多高科技行業得到驗証。

  而關於民營航天企業如何實現長期的良性發展,金仲和認為,主要的問題是從事商業航天的團隊和企業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現階段商業航天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團隊和技術積累。資本一旦和有核心競爭力的團隊結合,就可以產生很大的活力。”(環球網科技報道 記者 李文瑤)

(責編:丁亦鑫、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