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訂低價機票屢屢失敗?專家詳析“有票買不到”三大原因

深圳孔先生嘗試了近百次的訂票操作,無一成功,圖為部分未成功訂單截圖。(來源:新華視點)
人民網北京8月1日電(董菁 丁亦鑫)近日,隨著暑期出游高峰的到來,一些熱門旅游地的機票緊張程度已不亞於春運,旅游達人們更是開始著手預訂國慶出游的優惠機票。然而,有些旅客在OTA(線上旅行社)平台購買低價機票時卻遭遇怪事兒:明明顯示有余票,下單支付時卻被告知“艙位已售完”,反復下單均告失敗﹔明明看到的機票價格很便宜,臨到付款時票價卻漲了。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記者為此採訪了多位專家。
系統緩存致庫存更新不及時 常見於國際機票
技術緩存是許多專家都提及的原因。民航專家林智杰指出,OTA平台上顯示的機票價格,是從GDS(全球分銷系統)查詢並同步過來的。但是因為每次查詢都要收費,所以很多OAT平台都會選擇隔一段時間查詢一次,並將查詢的數據放入緩存供給用戶。旅客在OTA平台搜索某一航班時,最先看到的其實是系統中緩存的數據。當他來到支付環節時,OTA平台會與航空公司的最新“庫存”進行匹配。如果該航班的相關艙位已售完,就會發出“該價位艙位已售完,請重新搜索”的提示。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有票買不到”的問題,根源在於技術緩存導致的庫存更新不同步。
“這種現象常見於國際機票,國內機票比較少見”,北京聯合大學在線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楊彥鋒補充稱,因為國內的GDS與航空公司溝通較順暢、隨查隨報,而國外的GDS鏈接的全球航空公司數量高達數百家,並且國內的OTA平台查詢沒有那麼頻繁,緩存時間就很長。他強調,“價格頻繁波動是國際機票一直面臨的技術難題。”
機票價格隨熱度實時上漲 容易導致支付失敗
一名航空業內人士認為,旅客支付失敗還可能與“跳艙”有關。“現在許多航空公司採用的是靠機器數據分析的實時智能調艙系統。如果一些航線短時間內突然有大量訂票需求,原有艙位不足,就會實時上調艙位。之前旅客搜索到的低價艙位票升級成更高價格的艙位票,所以才會支付失敗。”
楊彥鋒也表示,“各大航空公司都會對機票進行收益管理,即在一段時間內,既要把票賣出去,又要盡可能賣出高價。過去機票價格的調節全憑經驗,調價頻次較低,現在很多航空公司採用的是機票策略機器人,每時每刻都可能調節價格。旅客對某個航段的關注度越高,機票價格上調的可能性越大。”
北京市法學會旅游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李廣則指出,OTA做為第三方交易平台,由各代理機構或商家在該平台上進行機票銷售。由於增加了信息傳遞環節,機票信息也可能出現與實際情況不符的現象。
OTA平台若虛假展示信息 旅客可合理維權
李廣強調,無論是緩存原因還是信息傳遞環節導致的“有票買不到”,都不應成為OTA平台推卸責任的理由。《網絡交易管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網絡商品經營者、有關服務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信息應當真實准確,不得作虛假宣傳和虛假表示”。即使存在緩存的情況,OTA平台也應將此信息提前進行說明和告知,以保障消費者的交易知情權。
如果OTA平台虛假設置機票信息,或者怠於維護系統導致不實信息反復出現,則會因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提供虛假情況”或“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的重要事實”,構成“締約過失責任”。如給用戶造成損失的就應當按照《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此如果用戶因為OTA平台的做法受到了損害,可以依法提出訴求,要求平台承擔相應責任。
不過,林智杰也指出,用展示界面以低價吸引旅客,下單環節再以高價成交,可能可以提升客戶點擊率,但未必能提升成交量,而且客戶體驗極差,會造成客戶流失,相信有些“名號”的OTA應該不會這麼干。
另外,針對“有票買不到”的情況,攜程訂票專家建議,一方面,旅客可以每隔幾分鐘在OTA平台刷新緩存后再搜索,增加買到票的幾率﹔另一方面,還可向OTA網站或航空公司的客服求助,讓他們幫助購票,以免影響出行﹔第三,冷門航線航班艙位庫存波動較小,旅客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航班。
一些訂票網站也承諾,未來將從技術上解決緩存問題。攜程對記者表示,未來會在技術上多花心思,盡量提高價格新鮮度,也將進一步增強明示,“更多地從用戶交互上設計,告訴用戶價格變動的原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