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挂號費400元 “輕醫療”診所憑啥受資本青睞

隨著醫療政策的放開,一種新的醫療模式如今正在重慶興起:以醫生開辦的新型診所為載體,強調輕醫療,醫生不與效益等挂鉤,但挂號費、診療費高於公立醫院數倍。比如正在重慶選址的卓正醫療,其挂號費就高達400元。你會去這些新型診所看病嗎?
有時每天要看上百患者
醫生不滿簡單治療離職
昱博士兒科診所算是重慶最早的專科新型診所之一,如今已發展至5家。“從技能看,18年的從醫經驗,已將我培養到達一個臨界值。”創始人王昱表示,她曾是西南醫院原兒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自己一直想在醫院內成立一個婦幼服務中心,但這個計劃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最終,她離職成立了自己的兒科診所。
醫生創業者田妮(化名)稱,她在一年前也創辦了自己的專科診所。而之所以選擇離開原來的醫院,主要是感覺自己就像流水線上的工人,每天都在重復著一些簡單的診治工作。田妮介紹,作為一家三甲醫院的副主任醫師,她以前一天要看幾十甚至上百個病人,每個病人平均隻有幾分鐘時間。而在這點點時間裡,她還要問病史、寫病歷、檢查等,“這樣的診治其實是不夠細致的,治療應該是個性化。”
另一名醫生創業者還表示,有的醫院會考量每張處方的藥佔比,會限制醫保病人的單病種消費,並不完全是根據病人的需求來考慮治療方案。“在滿足自主擇業條件,同時生活已有保障的前提下,我願意去嘗試一些新型醫療。”
開辦新型診所
高診費或高挂號費成標志
隨著國家相繼出台了《全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綱要(2015-2020年)》、《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關於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的意見》等政策,大力推進社會辦醫,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開辦個體診所。
其實,醫生創業如今在全國方興未艾,在全國都出現了標志性事件。包括張強醫生集團、協和醫院網紅醫生急診科女超人、於鶯離職辦診所等。
就重慶本土的醫生創業而言,多以專科新型診所為載體,強調輕醫療,不以藥養醫、醫生不與效益等挂鉤,但挂號費、診費高於公立醫院數倍。比如田妮的專科診所,挂號費就需200元,藥費等另計。而找王昱本人就診,需要100元的挂號費,以及人均450∼800元的診費。而與其相對的是,重慶三甲醫院的普通專家號隻有20元。高診費或高挂號費似乎成為時下新型診所的一大外顯標志。
強調輕醫療
患者能不輸液就不輸液
對此,田妮表示,部分慢性病是需要慢慢調理治療,而非一味地開藥。患者在新型診所就醫,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更何況多數時候能連藥都可不開,前期會給患者提供一些物理治療方法。而相對於高於公立醫院的挂號費和診費,則為醫生收入提供保証,真正讓醫生陽光化。王昱也表示,目前其診所一年輸液的次數不超過診治總次數的5%~10%,強調輕醫療。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各新型診所幾乎都採用預約制,看病時間也有規定,每位病人有15分鐘∼20分鐘的醫生接診時間,而且整個就診過程比較有尊嚴。
看法褒貶不一
多數家長不接受輕醫療
對這些新型診所,患者或患者家屬又持什麼態度?記者採訪了兩位曾到新型診所就醫的市民,發現他們的評價呈兩極分化。
“醫生在看病過程中安慰我,小孩不舒服,家長不要急,得了解清楚情況,而不是簡單決定去打針、輸水。”李女士告訴記者,她初次帶發燒的小孩去這種新型診所看病,發現醫生態度很好,而且醫生還向她建議,如孩子發燒的度數不高,隻需生理降溫就好,比如多喝水等。“在開藥前,醫生還問我家裡有哪些藥,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開處方,並講解每味藥的作用。”
而與李女士持相反意見的徐女士則認為,這類新型診所,治愈效果緩慢,今后再也不會去了。徐女士稱,她也因孩子發燒,去了該診所三次。第一次,醫生沒有開藥,說多喝水就好﹔回去后第二天孩子持續高燒,再去診所,醫生開了生理鹽水、洗鼻液、精油,共花了300多元,但孩子的病情仍沒好轉﹔第三次,醫生除了開些常規藥外,還開了3天的霧化藥。“孩子一次發燒,共花了上千元。關鍵是效果還不好,最后耗時一周孩子才好轉。”
對此,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兒科類創業醫生告訴記者,在生活中,許多家長見孩子一發燒,就要求輸液、打針把溫降下來,不能接受疾病痊愈比較慢的過程。而能接受輕醫療理念的,多是社會素養比較高的學習型消費人群。
新型診所不愁客源
獲投資規模逐年增加
記者調查發現,如今重慶醫生創業者多以專科類診所為主,如兒科、皮膚科、中醫科等,定位中高端。因創業醫生多有數十載從醫經驗,在經營初期,醫生自身的品牌標識,讓大多診所不愁客源。
重慶萬業美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馬霖表示,新型診所屬於民營醫療,但它與傳統民營醫療最大的區別在於,不以藥養醫,強調醫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它作為公立醫院的有效補充,正受到資本的密切關注。近兩年來新型診所獲投資的筆數、規模持續增加。
“目前,資本公司對新型診所的投資邏輯是,大專科、小綜合。專科性診所容易標准化,更容易盈利。”馬霖稱,其公司也正在對廣州一家兒科診所做盡職調查。
從行業情況看,目前醫生作為專業技術人才,如何將品牌商業化成為其創業難點。比如標准體系的建立等,這也是目前本土市場醫生創業者連鎖品牌較少的原因之一。(侯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