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評論綜述集

慶祝改革開放40年·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廣州:以開放促發展 向開放要活力

羅艾樺
2018年10月21日00:0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10月15日,第124屆廣交會在廣州開幕,約2.5萬家境內外企業參展。創辦於1957年的廣交會,61年來累計出口成交額約1.32萬億美元。

  被譽為“中國第一展”的廣交會,於新中國而言,是打開通向世界大門,與各國平等互利、互通有無、對外貿易的時代窗口﹔於廣州而言,則是這座千年商都重新邁步,開啟一段開放發展偉大歷程的標志。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始終把自身放到國家開放大局中確立發展定位、謀劃戰略舉措,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促合作、促共享。”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張碩輔表示,廣州40年來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一個生動縮影。

  激活開放基因 刷新城市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一扇扇大門漸次打開,全球資本、技術、人才涌向廣州,重新激活了這座千年商都的開放基因。

  從1979年開創酒店業引進外資先河,到1986年擬訂全國最早的開發區條例,再到2012年和2014年先后獲批南沙國家級新區和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在我國開放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廣州的探索實踐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過去不少人對廣州的了解僅限於它是中國重要的商貿和制造業城市,如今很多以色列企業有了全新認識,看到了廣州對外開放的新高度。”廣州駐特拉維夫創新辦事處首席執行官黎雅姿說。

  去年4月,廣州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和美國硅谷、波士頓設立首批海外辦事處,與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和地區建立科技創新、人才交流、技術引進等雙向交流合作機制,促進與全球創新資源的高效對接。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新一輪對外開放。”廣州市市長溫國輝介紹,開放領域從單純的貨物貿易擴展到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並重﹔開放方式從引進來為主拓展到引進來與走出去並重﹔合作層次從產業鏈條低附加值環節擴展到高附加值環節﹔合作模式從“三來一補、前店后廠”擴展到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

  2017年廣州高新技術產品出口993.2億元,佔全市出口總值的17.1%,電子商務、市場採購、保稅物流、郵輪經濟等貿易新業態迅猛發展,外貿轉型升級加速。出口商品已實現從最初的土特產品、中低檔工業品為主轉向輕紡、機電產品為主,再到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的轉變。

  “走出去”更加積極主動。廣州企業投資遍布全球72個國家和地區,44家企業在海外從事研發業務並設立研發中心。

  高水平開放不斷刷新城市發展。2017年,《財富》全球論壇在廣州舉辦,吸引蘋果、愛立信、沃爾瑪等跨國巨頭赴會,參會世界500強企業數量突破歷年之最。廣州港貨物吞吐量、集裝箱量列全球沿海港口第五、第七位﹔白雲國際機場2017年旅客吞吐量達6584萬人次、航線覆蓋全球220個航點,居國內第三。

  提升政府服務 營造良好環境

  今年5月,全球光學巨頭德國卡爾蔡司第五家工廠再次落戶廣州開發區。

  “每次大家都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進一個籃子。但討論來討論去,結果5個‘雞蛋’都在這裡。”在卡爾蔡司光學集團中國區總裁彭偉看來,廣州就是一個“保險櫃”。

  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對外開放的基礎條件。從改革開放初期率先進行價格闖關,推進流通體制改革開始,廣州就想他人所不敢想,做他人所不敢做,破除舊的思想觀念,倡導商品經濟理念,曾經誕生了容志仁、高德良等中國第一代個體戶,是全國最早重視發展民營經濟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廣州開展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出台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等20項重點措施,打造全球企業投資首選地和最佳發展地。

  按照“非禁止即可行”原則,廣州推動市場准入從以正面清單為主向以負面清單為主轉型,最大限度將“剩余決定權”賦予市場主體﹔根據“非許可不可為”原則,規范政府審批權責和標准,用政府權力減法換取市場活力乘法。經過新一輪行政審批改革,廣州的政府審批事項從2700多項減少到191項,精簡率超90%。

  廣州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政府加速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2015年,廣州開發區成立廣東省首個行政審批局,創新開展並聯審批、信任審批,建設行政審批“高速公路”,打造“流程最優、材料最簡、時間最短、成本最低”的審批樣板。設立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全國第一家自貿區法院和國際航運仲裁院,率先構建起最嚴格有效的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

  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截至目前,廣州吸引了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前來投資創業,累計3.4萬家外商投資企業在廣州落戶,實際利用外資總額超過922億美元。

  集聚高端要素 傾力轉型升級

  2016年,富士康與廣州市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增城開發區投資610億元,興建10.5代顯示器全生態產業園區。這是廣州改革開放以來單個投資規模最大的外資項目﹔

  同年,美國思科決定落戶廣州,投入200億元,在番禺區致力打造年產值規模超千億元的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

  2017年6月,GE生物科技園在中新廣州知識城破土動工。這是通用電氣在亞洲建設的首個生物科技園,總投資50億元……

  近兩年,落腳廣州的“大咖級”項目呈井噴式增長。298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廣州設立921個項目。這些項目不僅為廣州企業開啟了全新機遇,還將對整個投資格局與產業鏈產生巨大外溢效應,引領產業邁向縱深。

  改革開放40年,廣州市的GDP總量由1978年的43.0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21503.15億元,人均GDP從907元到突破15萬元。但經濟發展“大而不強”的問題也曾困擾廣州。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順應全面開放對發展模式提出的新要求,堅決擺脫片面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舊有思維模式和路徑依賴,橫下一條心貫徹新發展理念,用開放倒逼、提升發展質量,推動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換。

  廣州著力打造國際合作平台,集聚高端資源要素。廣州開發區、空港經濟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成長為標志性的對外開放發展平台﹔廣州知識城、科學城、生物島、國際金融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等一批新型國際合作平台迅速崛起。南沙自貿區累計新設各類企業6萬多家,形成千億元級汽車產業集群、融資租賃產業集群。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建設順利起步,今年1至8月,廣州對香港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7.6%,對澳門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75.4%。

  對表對標最高最好最優,廣州傾力提升產業能級。按照“全球視野、全國領先、支柱培育、多元支撐”的思路,廣州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完善智能裝備、現代造船、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裝備、電氣設備等高端制造業產業鏈條,推動“廣州制造”向“廣州智造”“廣州創造”轉型升級。

  如今,一批廣州原生全球創新企業正快速“起航”、連接世界:圖普科技在國際權威海量人臉識別數據庫MegaFace中奪得百萬級人臉識別冠軍,奧翼電子成功研發了首款石墨烯電子紙……

  改革沒有回頭路,開放沒有休止符。40年的開放發展給了廣州充足的底氣,奠定了新的發展優勢,千年商都將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推進范圍更廣、領域更寬、層次更高的新一輪對外開放。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1日 04 版)

(責編:董菁、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