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鯤化羽垂天 龍振鱗橫海

——現場直擊中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水上成功首飛

嚴冰 張 萌 周芳霞
2018年10月24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鯤龍”在試飛機場停機坪。

AG600水上試飛成功后。

AG600在漳河上的雄姿。

2016年7月,AG600總裝下線。圖為下線儀式。(新華社發)

“鯤能化羽垂天,摶風九萬﹔龍可振鱗橫海,擊水三千。”鯤龍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圖騰,寄托著我們的祖先祈求神靈佑護的美好期待。穿越數千年時光,鯤龍終於化身為造福國人的科技利器。

10月20日,國人的目光聚焦在素有“荊楚門戶”之稱的湖北荊門。上午9時05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國首款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漳河機場水上首飛成功,標志著中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已經完全具備了水上的起降能力,真正成為了“會飛的船”和“會游的飛機”,成為中國航空工業實現趕超的“爭氣機”。

凌波微步

清風徐來,波瀾不驚。漳河靜靜地蜿蜒於深秋的荊楚大地上。即將迎來水面起飛時刻的機組自信而從容。他們是機長趙生、副駕駛陳明、機械師魏鵬和監控觀察員孫康寧。按照指令,機組駕駛著AG600劃開波光粼粼的湖面,緩緩入水,向預定起飛位置進發。“倒計時准備,三、二、一。”8時51分,隨著塔台傳來激動人心的口令,AG600在現場萬眾矚目之下,開始高速滑行,昂首激起朵朵飛濺的白色浪花。鯤鯨噴蕩,揚濤起雷。AG600像一隻巨型海豚優雅地踏浪而起。整個動作流暢優美,一氣呵成。

繼自主研制的大型運輸機運20實現交付列裝、C919大型客機實現試飛之后,大飛機“三兄弟”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水上首飛。AG600是中國自主設計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之一,機長37米、翼展38.8米、機高12.1米,最大起飛重量53.5噸,最大航程4500公裡。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庄子在《逍遙游》中勾勒了神奇的鯤鵬。AG600正是庄子所謂“鯤”和“鵬”的合體。白藍相間的機身上半部分是常規的飛機結構特點,而下半部分則是船體設計。AG600的總設計師黃領才指出:“要把飛機和船的特性結合起來,既要保持飛機的空氣動力學特性、操控性,還要保持飛機在水中就相當於一艘船一樣。”正是這樣特殊的設計,使AG600同時具備了在水上和陸地上起降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AG600相對於常規民航飛機,機翼兩側下放有兩個浮筒,可以保持飛機在水面漂浮狀態下的橫向穩定性,保持平衡。由於機體底部為船底外形,機翼為上單翼,主起落架隻能收在機身層面的整流罩內,因此其起落架比常規飛機的要高很多。

AG600被譽為中國新一代特種航空的代表作,裝備4台WJ-6發動機,採用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共有5萬多個結構、2萬多個系統零部件、100余萬個標准件。按照“水陸兩棲、一機多型、系列發展”的思路,AG600採用大長寬比船身式、懸臂梯形上單翼設計。AG600有著最先進的投汲水系統和水上救援的緊急救護設施,也可以進行緊急手術和簡易的醫療救治,一次最多可以救護50名傷員。此外,該飛機還裝備了最先進的綜合航電系統、紅外探測和光學照相等搜索探測裝備。

鯤龍展翅

AG600翩然離開水面,宛如一條騰飛的巨龍,直上雲霄。它在天空遨翔的怡然姿態正象征著中國航空人自信豪邁的品格。

AG600是以我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研制的水轟-5型水上飛機為原型發展而來的。雖然這兩款飛機從外形上看非常相似,但是從單純的水上飛機發展到水陸兩棲飛機,這其中的技術跨越之大不言而喻。黃領才說:“從立項、設計,到各大機體商聯合制造,再到適航挂簽、總裝,AG600幾乎每一步都是大型特種飛機的嘗試與突破。”世界上掌握研發水陸兩棲大飛機技術特別是水上起降技術的國家寥寥無幾,AG600看似輕巧平穩的起飛背后,傾注的是這支平均年齡隻有35歲的研究團隊的心血,蘊含來自國內20個省市、150多家企事業單位、十余所高校的數以萬計的科研人員日夜刻苦攻關的辛勤。

發動機是飛機的最核心技術,以前一直是我們的“軟肋”,而AG600的4台發動機,全部是國產的渦槳6發動機。強勁跳動的“中國心臟”是創新精神的充分詮釋和大國科技的集中展現,書寫了新時代航空理想的奮斗篇章。

“AG600是為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榮懷在提到AG600的用途時這樣講到。

在森林滅火上,AG600可在水源與火場之間多次往返投水滅火,一次最多可汲水12噸,汲水時間不大於20秒,單次加油最大投水量約為370噸,可在距離樹梢30到50米的高度處進行投水,單次投水救火可覆蓋4000平方米。此外,AG600還具有航程遠、續航時間長的特點,投入使用可以高效地救出被困人員。

在海洋救援上,與隻能近海執行的直升機救援相比,AG600能在短時間內執行救援半徑超過1500千米的遠海救援行動﹔與耗時較長的船隻救援相比,AG600飛機具有速度快、機動性好的優勢,其巡航速度可達每小時480千米。AG600飛機具備良好的水陸起降和低空低速特性,在中遠海海上快速支援和搜救等特種任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AG600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不僅是“救火高手”和海上“救助能手”,它還適用於南海75%的海況,曾去過曾母暗沙。通過系列化發展和改進改型,AG600還可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資源探測、島礁運輸等任務需要以及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等任務的需要。

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AG600對提升國產民機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有效促進應急救援航空裝備體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助推海洋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一飛沖天

“上可展翅飛天,下可振鱗擊水。”9時05分,AG600平穩地貼著水面滑行,而后輕盈地落下,飛濺起一陣雪白的浪花,發動機螺旋槳激起陣陣波浪。“報告,AG600成功完成水上首飛任務!”隨著首飛機組擲地有聲的匯報聲音,水上“首秀”畫上圓滿句號。“好!飛得好!游得穩!”航空工業特種飛行器研究所老專家吳金保從座位上站起來,拍手叫好。現場一片沸騰,人們用震耳欲聾的掌聲和歡呼聲,向“鯤龍”的精彩表現表達由衷的祝賀和欣喜之情。

中國對水上飛機的研制始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水轟-5是中國自行研制的水上反潛轟炸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上飛機之一,但由於技術缺陷,當時水轟-5隻能在水上起降,飛行結束要像鱷魚一樣爬回岸上基地。長達30年的時間內,僅有4架水轟-5在役。

AG600首飛任務指揮員趙鵬表示“目前隻有俄羅斯、日本、德國能夠研發水陸兩棲飛機,AG600作為這個領域的后來者,展現的是中國航空制造業的雄心,實現了中國人在航空領域的全新突破。”AG600飛機的研制成功,促進了國家應急救援航空裝備體系建設的跨越式發展,填補了國內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制空白。

AG600水上首飛的成功,標志著“鯤龍”已經完全具備了水上的起降能力。這有利於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陸兩棲飛機設計研發技術體系,全面提升水面飛行器的設計和制造能力,顯著提高水上飛機專業隊伍的技術水平,為水陸兩棲飛機的大型化、系列化、多元化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從ARJ21起步,到現在C919和AG600等飛機研制,標志著民用航空工業在新時代站上了新起點,取得了新進步,預示著民用航空工業發展將會步入快車道,“對國家制造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都將是一個巨大帶動”。AG600的成功,有助於讓“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AG600 項目現場常務副總指揮張樞瑋表示“鯤龍”是一機多型的多用平台,目前已經得到一些國外客戶的關注,市場前景看好。森林火災發生后,AG600可在就近水域滑行汲水,迅速飛向火災上空,扑滅大火救出受困人員﹔海難事故來襲時,AG600可定位探測靠近遇險人員,將遇險人員直接救助上機﹔海洋事業發展中,AG600可用於海洋環境監測、海洋資源探測、海上貨物運輸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AG600將構建海上救援新格局。它將與現有的海上救援裝備相協同,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快速、靈活的特點,成為海上救援,尤其是國際海上救援的“重器”。

鯤龍檔案(鏈接)

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中急需的重大航空裝備,AG600於2009年6月立項。2016年7月23日在位於珠海金灣的珠海航空產業園順利實現總裝下線。2017年12月24日在廣東珠海成功完成陸上首飛。2018年8月26日,順利從珠海金灣機場轉至荊門漳河機場,全面進入水上試驗、試飛階段﹔9月13日,完成了水上低、中速滑行﹔9月29-30日,通過了水上首飛技術質量和放飛評審﹔10月15日,完成水上高速滑行。

“鯤龍”是AG600別名,於2017年8月取得國家工商總局的商標許可。

為滿足“既能在陸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的特性,“鯤龍”AG600飛機機身下部設計成“V”型高抗浪船型機身,具有優良的水、陸兩棲性能,可在靜水和波浪水面滑行、起飛和降落,這是陸基飛機所不具備的能力,這也是“鯤龍”AG600飛機能夠在水面起飛和降落的關鍵。為降低飛機在水面起降時的水載荷,提高飛機的抗浪能力,盡可能縮短飛機的水面滑行距離,“鯤龍”AG600在起降構型中,綜合考慮利用螺旋槳滑流增升,對機翼和襟翼以及短艙構型進行一體化優化設計,形成了具備良好的高低速巡航特性的機翼構型及具備較高最大升力系數的襟翼增升系統方案。為盡可能減小飛機水面滑行時的噴濺、優化機身/船體的阻力,還針對機身/船體進行了氣動外形的綜合優化設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記者 嚴冰攝)

(責編:杜燕飛、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