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咨詢肖宏亮:建立數字化聯結 構建基於價值的醫療體系

圖為IDC咨詢(北京)有限公司高級研究經理肖宏亮發表演講
人民網北京11月7日電 今日,京東方全球創新伙伴大會-2018 (BOE IPC-2018)在北京盛大開幕,全球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高管齊聚北京,共同探討物聯網細分領域應用、技術及未來趨勢。IDC咨詢(北京)有限公司高級研究經理肖宏亮參加移動健康論壇並發表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首先感謝京東方邀請,今天上午聽了主會場演講也是很激動,感覺京東方有一個非常健康、雄心勃勃的計劃。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建立數字化患者聯結,構建基於價值的醫療體系,主要有兩點:
第一點,我們對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現在我們很多治療,並沒有一個醫生和患者之間,或者醫療機構患者之間明確的價值,比方說是治愈病,是控制還是提升健康水平,所以造成了醫生患者之間的不理解,不能正向理解醫患矛盾,對於價值的認同難以實現。
我們現在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技術,尤其是物聯網技術發展,我們可以來度量價值,至少我們朝著價值的方向去努力,這樣就為我們未來對於疾病的質量,對大家的期望,對於整體健康水平有提升。基於價值的醫療第二點含義叫基於療效的支付,剛才前面趙總也談到了價值跟支付。這個要基於療效的支付,就是說要根據療效進行支付,包括醫保的支付,包括患者個人的支付。隻有基於療效的支付,這樣的體系建立起來,一方面是醫保願意支付,第二老百姓願意出錢。這樣這個產業才能滾動起來,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有很多醫保對於治療,他們存在懷疑,是不是詐騙,是不是騙我的保費,這個醫院說我辛辛苦苦做了這麼多工作,沒人給我支付,大家難以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所以基於價值這個醫療在這兩個方面一定是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
這個標題裡面還有一點就是建立數字化患者聯結,因為要想建立這個基於價值的醫療首先我們要對患者進行聯結,這個我們要和患者聯起來,並不是連接起來,而是說要聯動。這個也是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能夠實現這樣的患者或者是說民眾的數字化聯結。有了聯結的基礎,我們才有機會建立基於價值的醫療。
這個主題我是先闡釋一下思想。首先我們看一下基於價值的醫療,根據IDC的研究出現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非常便捷的獲得護理。
第二,就是財務和風險管理。未來疾病的治療是會轉化成從疾病治療到健康管理這樣一個大的趨勢。從財務風險管理能看到未來的一個發展趨勢就是醫療支付機構和醫療機構會更加密切。
現在很多基層尤其縣級醫共體,今年發展非常快,它能實現一醫保的結合,能夠度量患者的健康。比方說一個縣級內多少高血壓患者,一個縣域能夠做控制、做統計。基於這樣的情況我們看到現在基於縣域發展的態勢,這一點也是展現出醫療服務機構和醫療機構融合的趨勢。
第三點就是數字化運營,合約的管理,包括患者,就是我們簽約或者是分級診療,都是合約管理,以及醫院數字化的管理,對應的趨勢就是財務補償。現在我們去看病付費或者是說向醫保支付,更多的是說我做什麼檢查,我給你做了什麼手術。未來一定要根據療效根據過程收費。還有一種就是以患者為中心、患者個性化,現在業內普遍包括在發達國家提到健康服務的消費化趨勢,也就是說要讓患者更多的參與到自己的健康管理,自己的診斷方案和治療方案的制定等等。這個也是未來能夠提供全民的健康水平的一個趨勢。所以說根據IDC的研究基於價值的醫療主要體現在這些方面。
我們看過全球的發展趨勢,我們再看一下中國的趨勢。我們中國的趨勢我們認為說聯動突破,這裡我們用了治療轉型的拐點,但是這個拐點我們提的有點大,但是我們也是看一看,是不是到了這個拐點。這個拐點是不是說未來是朝著基於價值的醫療方向去做。這個拐點尤其是今年是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就是我們衛健委成立醫保局改組,從政府層面把醫療和健康放在同等重要的重視的程度,從今年出台的政策上,我們也都能看到這一點。
第二點就是醫保局,醫療保障局成立以后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合各種保險,政府辦的保險,整合各種醫保支付的人群。未來這個系統整合以后,在這種大數據人工智能管理之下,它可以非常精准的控制支付,包括支付互聯網醫療,支付健康管理。今年三月份衛健委發的文裡面關於促進家庭簽約的指導意見裡面提到,以后有了這樣的統一的社保管理,是可以支付健康管理的,醫生可以開健康處方,社保可以支付。能做到這些支付,最主要的就是一定要實現全國一個大盤子。原來可能全國一個大盤子很難實現,尤其是中國人口多,地域復雜,沒有信息化。而現在我們有條件實現,所以說這個醫保局,地市級,省級全國級這樣一級級的平台建立起來,為將來整個我們中國醫療健康的發展提供保障。
第三點就是這個藥監局改組,從藥品的供應到藥品的臨床實驗的注冊等等,這些方面加快藥品供給,對於老百姓、對於質量和健康管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處方共享,處方外流,同樣它也是基於價值,能夠以整個社會最小的代價讓得病的人得到合適的藥。它促進的是整個社會投入產出的效果。所以說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基調,我們認為中國拐點應該是到了,也是在朝著基於健康的趨勢上發展。
我們從一些具體的行業發展動態上來看,大健康從理念到實踐,剛才也談了國內互聯網醫療的模式,還有醫方結合,居家護理,今年尤其是居家護理,今年見到比較多的是共享護士,就是一個健康管理。原來老百姓想在家裡輸個液或者插個管,通常都是私人關系請一個人過來。這個業務也是政府在促進扶植發展,以后居家護理作為醫療健康之間的一個橋梁,它同樣也是會基於整個的醫保支付的體系之內,處方共享,藥品供應的體系之內。所以說我們看出具體的大健康從理念到實踐上,都在持續的發展。
從醫保支付,醫保的集成大數據分析等等這些都是為了它的改革,是為了更好醫療和健康的發展。同樣藥品監督局的改組,其實主要是藥品供應領域,取消零加成以后,處方共享的發展。其實2015年阿裡健康構想了一個非常好的模型,其實就是處方共享這個模型。當然是有很好的轟動效應,但是為什麼后來發展不太好?我們想這個一個方面就是說在2015年那個點上,第一,從政策上支持不夠。第二,從醫保局一些支持條件上不足。現在可以看到,慢慢的這些條件在成熟,阿裡健康所倡導的處方共享模式,以后會形成一定的趨勢。
剛才也談到全球的趨勢,談到中國發展的一個節點。我們看醫療行業或者醫療健康行業發展,我們想大家要記住兩點。第一一定是離不開政策。第二,離不開技術。政策和技術非常重要,這個裡邊還有就是衍生出來模式,這個健康管理,尤其我們說健康管理一定要有技術。比方說移動醫療的技術,物聯網的技術,AI技術。中國整個發展模式是在一個不斷的演進過程中,后面我們再看健康管理模式的發展。
剛才談完這些背景以后我們回到這個主題,我們認為患者數字化聯結是基於價值的一個啟動引擎,我們想建立基於價值的醫療,一個必要的條件就是要建立患者的數字化聯結,這個數字化聯結體現了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要得到更好的治療,就是說要能夠接近患者,或者民眾參與到健康管理中。第二就是改變患者療效,治療的依存性提高生存質量。這個技術不僅僅是互聯網,還是移動化等等。
第二個方面就是要有一個更好的護理或者說治療,就是要響應患者,要能更好更快地響應,能夠提供滿意的可量化技術,這個可量化是離開技術是無法完成的。第三點就是要有動態的醫療費用的檢測,這個不僅僅是健康的監測還有費用的檢測。尤其我們做健康管理,怎麼做總費用的監測和控制這個是非常關鍵的,我想大家應該都有這方面的體會。
我們再看看健康管理的模式發展,我們談到健康管理,其實健康管理從中國差不多2010年以后才開始興起,因為2010年以后國家經濟水平發展提升,老百姓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了。第二,剛才談到互聯網等等發展。但是一開始是單純的健康管理,我們前些年看到很多僅僅用一個APP就可以管理健康。也有一些通過的可穿戴設備做管理,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發現這種發展模式有瓶頸,雖然大家注冊很多,但是付費很低。目前根據我觀察這些公司都在考慮如何轉型,這是模式的問題。
發展到第二個階段就是延伸性的健康管理,從健康管理大家希望說要和醫療結合起來,比方說這些機構開始找醫院合作,你把你的患者推薦給我,我幫你做健康管理,做隨訪等等,這是做延伸性的移動健康管理。但這種管理模式仍然是沒有和支付聯系,沒有一個系統性的措施,所以對發展仍然是有影響。
下一個階段是體系化,這個體系化就是剛才說的一定要樹立一個觀念,就是基於價值不管從療效還是支付也好,從管理的體系上,我們需要老百姓,為什麼前幾年TO C這種模式老百姓很難付費,因為健康管理它這種服務消費和普通的消費經過這麼多年發展,這麼多年實踐還是不一樣的,如何來認識健康服務老百姓的消費觀念。這一點政府在積極推進,家庭醫生簽約,簽約就是讓政府機構進行健康管理。但是政府機構也是有自己的人員限制、資源限制,所以從今年開始,又提到今年3月份衛健委發的關於促進家庭護理簽約的意見。其中裡面第五條鼓勵社會機構和政府機構合作,參與社區的健康管理。這一點非常好,參與社區的家庭簽約,這一點其實就給商業公司運營如何借助政府力量去把自己的健康管理做起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未來發展下一個階段我們認為是協同性發展,從醫保也好,用藥也好,醫藥結合,居家護理等等各個方面,這個目前看起來應該可以直接很快有效的模式。
我們現在這種健康管理正在向價值醫療的方向邁進。數字化聯結剛才我們也談到,不管健康管理也好,一定是要和患者的連接。這個連接一定會用到這種新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應用這些技術。我們看這裡面的技術也分兩類,一類是賦能性,一類是支持性。賦能的技術我就不一一說了,這個我們看到門戶,APP,短信很多,這些在國內都應用,國際上的公司也都用。支持性的技術更多其實是體現管理的關系,也就是模式的一個創建。這個我想是需要我們要想做這個事情,做這個健康管理,健康服務這個事情,重點是要做支持性技術的一個開發和建立。
我們再看看物聯網應用到一個什麼程度,這是2017年IDC全球做的調查,已經部署了互聯網業務,因為國外這個調查它包括大醫院,包括社區醫院,這種部署物聯網還是比較少,未來計劃24個月內部署,比例是非常高的,我們也是看到這樣一個趨勢。從物聯網部署物聯網應用的具體在哪一個場景下,這個就是我們今天上午主論壇上談到的BOE的這種場景,其實我們看這些項目,這個場景我這裡就簡單解釋一下。
我們看上面這些部分主要還用於醫院管理,而更多的用於患者方面的在下面。這個一方面從全球的角度講,大家如何利用物聯網仍然是在探索,這個和中國一樣。一方面我想給我們在座的提供了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有這樣的需要建的模式,需要這種技術,建模式或者是建技術還是需要平台,從技術角度上,要有平台。我們看現在從醫療信息化這個領域上,這個平台化是一個很大的趨勢,過去更應該系統化,我們成立醫院的急救平台也好,倉庫也好,其實都不是重要的。現在新的技術我想大家雲計算也好,也要應用,雲計算數據大數據的計算來搭建這是非常開放的、
根據IDC最新發布的預測,我們到2022年30%的系統我們稱為雲,也就是說和傳統的關系都是基於,物聯網我想在座的各位也一定是用了這個技術,這個也是非常好的一個方面。類似像說剛才我們談到包括今天上午聽主論壇也是講到,如果是BOE不管是百城百店,還是30家店,不管從管理架構上我們從技術上也要有平台的支撐,這樣我們才有足夠的支撐點,加入更大的生態。這一點我想是說在這個管理的過程中大家要非常重視數據,根據我們的研究就是有兩種,這個是健康大數據裡面,第二點就是說這裡提到數據,這個是說有了數字化的患者的連接。還有一點就是邊緣計算技術促進IOT的應用,這些技術都是會能夠讓物聯網連起來,真正的讓社會動起來。患者數字化連接,這個IDC在全球有研究,也是設計了這樣一個路線圖,這個路線圖裡分幾部分,分三條線。一條線就是轉型技術,遞進的技術和優化的技術。這上面的技術有些在中國已經應用,有些還沒有應用,如何系統化的應用起來,這個是我們后面需要做的。
好,我前面談了這個基於價值的醫療,講了為什麼要做患者連接,我們做一個總結。
為什麼要做呢?首先是說能夠讓患者自己參與管理,參與健康管理,才能提高健康的管理的價值,能夠提高它的健康水平。怎麼來做呢?就是要用設計模式,採用新技術。尤其是在中國,我們設計的管理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更多的人參與,包括政府機構,IT團隊,醫生和護士。還有就是說我們要做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
這就是我今天的演講,謝謝各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