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山城新景觀(偉大征程·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邢秀玲
2018年11月19日10: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我的童年時代和青春歲月都是在青海高原度過的,那時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我騎過“飛鴿”,也騎過“鳳凰”,可謂資深“自行車騎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隨丈夫調到重慶,這裡的青山綠水安頓了一顆思鄉的心,但山城的交通卻讓我大吃苦頭。由於地形復雜,上坡下坎,崎嶇不平,自行車派不上用場,也沒余錢買摩托車,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車。當時,我供職的單位離家很遠,沿途要經過十個公交車站,中途還要轉一次車,每天往返在路上的時間長達三個小時。如果碰上下雨天,車輛行駛緩慢,堵車成為司空見慣的一大“景觀”。

  進入新世紀后,我曾到上海旅游,為了拜訪家住浦東的朋友,我從下榻的槽寶路打了一輛出租車,足足開了四十多分鐘,花去車費七十元。朋友說,你那裡就有地鐵站,為何舍近求遠?我說,八十年代我來過上海,滿街都是電車和公交車,沒聽說“地鐵”二字。朋友笑話我還在翻老黃歷,原來,上海早已進入軌道交通時代。在她的引導下,我平生第一次嘗試坐地鐵的滋味,那種風馳電掣的感覺,井然有序的場景,真是令人大開眼界!且票價便宜,隻花了五元錢。當時我便想到,重慶什麼時候也有地鐵呢?

  改革開放的潮流滾滾向前,2005年6月,重慶的第一條輕軌線橫空出世了。穿越在山城頭頂的輕軌,身披森林綠的新裝,酷似一條飛躍的長龍,為這個年輕的直轄市平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逢看到輕軌遠遠地馳來,行人立即會駐足停立,凝眸注視,直到它的身影消失在藍天下……

  不過,我家離輕軌站有一段距離,每次去坐輕軌,必須先坐兩站公交車,才能進輕軌站,有點不方便。2011年7月,行程最長的地鐵一號線終於全面開通,正好從我居住的小區門口經過,真是天遂人願。以往,我去市中心購物或辦事,得坐十多站公交車,來回要耗去兩個小時。而今,到市裡解放碑一帶逛一逛,單程最多半個小時。安全快捷自不必說,重慶地鐵乘客也很講文明禮貌,老人、兒童、殘疾人或孕婦一走進車廂,馬上有好多人讓座。

  我女兒家住在渝北,每隔一段時間,我都要去女兒家小住幾日。未通地鐵前,去一趟很麻煩,一路上要轉兩次車,下車后還要走一段路,累得精疲力竭,隻能等待女兒雙休日開車來接。有了軌道交通后,先坐一號地鐵,再轉三號輕軌,共三十四個站,加上進出站的時間,四十五分鐘即可到達女兒家,再也不勞煩女兒接送。

  如果晚上乘坐重慶的輕軌,那更愜意。我常常乘坐二號輕軌領略半個山城的夜景:從明淨的玻璃窗向外望去,朝天門大橋似長虹臥波,氣勢恢宏﹔重慶大劇院三色變幻,美輪美奐﹔北濱路華燈璀璨,繽紛迷離﹔東水門大橋流光溢彩﹔江北嘴高樓林立……一幅幅精彩絕倫的畫面,讓人心醉神迷,如在夢中。

  記得幾年前,朋友的女兒從德國回渝探親,我陪她乘輕軌觀看夜景,一路上她一邊喊著“美美噠”,一邊不停地拍照,欲將家鄉的每一處美景,每一點變化,統統裝在手機裡,帶到異國他鄉。翌日天清氣朗,我又專門帶她到李子壩觀看輕軌穿樓而過的實景場面,她興奮得大呼小叫,抬起雙手,做出將輕軌舉起來的姿勢,讓我搶拍下來。她說:“德國很早就開通地鐵,但在德國看不到如此奇異的‘穿樓’景觀,今天真是長見識了!”

  如今,李子壩輕軌站專門設了觀景台,供外地游客一飽眼福。國慶長假期間,我坐輕軌外出,就看到這樣生動的一幕:每當輕軌開過來,平台上圍觀的人群中便發出“來了來了”的歡呼,一排排手機迅速舉起,拍下同伴姿態各異的靚照——有雙手比做“心”狀的,有手指彎成“OK”的,有做“降龍十八掌”推動列車的……“重慶輕軌穿樓”已成網紅景點,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奔赴重慶,親自體驗,不斷地擴大著重慶的知名度。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9日 24 版)

(責編:丁亦鑫、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