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信件到電話,從“大哥大”到智能手機——

走進老張的收藏室(改革開放40年·親歷變遷⑤)

本報記者  喬  棟
2018年12月11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張貴銀(左)在向義井社區工作人員郭廣姝介紹當年使用過的“大哥大”。
  高煥琴攝(人民視覺)
  圖②:張貴銀保存的信件。
  資料圖片
  圖③:張貴銀使用過的和他收藏的通訊設備。
  資料圖片
  圖④:上世紀90年代,臥鋪車廂裡打“大哥大”的旅客。
  資料圖片

  走進山西省陽泉市義井街道辦的辦公樓,樓道裡回蕩著一位老人的笑聲,循聲而去,原來是一位花甲老人正對著一個少年細細地講解手中的寶貝,“這個你沒有見過吧?這就是‘大哥大’,這家伙可比你年紀都大。”老人一邊說著一邊開始示范起手中寶貝的用法。

  “我還是第一次見,沒有我們現在手機的觸摸屏,功能也相對單一。”“95后”學生小王很稀罕,拿著自己的手機開始對比起來。

  老人叫張貴銀,今年65歲。1973年他參軍入伍,成了二炮部隊的一名軍人。“七八十年代,‘大哥大’和尋呼機都很少見,普通百姓更多還是寫信。這是1974年到1978年我跟戰友們的30多封信件,我都收藏著呢。當時一封信從寄出到收到回信,快的話要半個月,慢的話得一兩個月。”

  那個年代,溝通手段的稀缺,讓每一封書信都顯得那麼珍貴。每一次聯系,都充滿了儀式感。張貴銀一張張翻看著信件,像是摩挲回看自己的青春,嘴裡低聲念著信的內容,“想家的時候,就拿出來反復看。親朋的叮囑就在上面,每次看都小心翼翼地拿著,生怕損壞。”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市場上出現了“大哥大”、尋呼機。張貴銀說:“‘大哥大’動輒一兩萬,不是一般人能買得起的。一個‘大哥大’有一斤多重,可那會似乎沒人覺得沉。尋呼機便宜些,使用方法就是先給尋呼台打電話,尋呼台幫你把電話號碼發送到對方尋呼機上,對方再找座機給你回電。開始隻能顯示數字,后來出現了可以顯示漢字的。腰上別個帶漢字的尋呼機,走在街上,別提多神氣了!”

  隨著通訊設備的快速變遷,張貴銀漸漸意識到,“應該把這些見証歷史變遷的物件珍藏起來。”他開始搞起了收藏,這條路一走就停不下來了。

  走進張貴銀的收藏室,裡面除了“大哥大”、尋呼機,還有更早的手搖電話。除此之外,軍人出身的他近些年還收集了兩萬余件珍貴的紅色藏品。他結合實物、圖片及收藏歷史背景,向人講解革命斗爭以及英雄人物的事跡。“我們也會將張老師的一些講解用手機錄成小視頻或者拍一些照片發到微信朋友圈裡分享,讓更多人了解歷史,了解這些收藏的價值。”義井街道副書記李美芳說道。

  對於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張貴銀有自己獨到的體會。“以前每天一大早都要到古玩市場去淘寶貝,有時候一天要去四五次,就怕有了好寶貝被別人搶走。那時候通訊不方便,就隻能靠這兩條腿。”他笑著說,“即便這樣一不小心還是會錯過一些東西,有時候也有可能在那裡耗了一天也一無所獲。待在市場的時間太長,經常還會因此跟老伴鬧矛盾。”張貴銀揉搓著雙手繼續說著,“不過現在好多了,有了電話,市場上的老熟人一有了好東西打個電話我立馬就能到。微信也很方便,發個小視頻或者照片也可以看得清楚。”

  不僅如此,在老人視頻聊天“教學”熏陶之下,他的小孫子對收藏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孫子跟著兒子在山西霍州,每天跟他視頻聊天都會講解我的這些個‘寶貝’,時間長了孩子自己也想擁有一件自己的藏品,今年過年我就以他的名義收藏了‘陽泉歷史名冊’,市裡還給孩子頒發了榮譽証書,小家伙樂得合不攏嘴。”

  如今,在陽泉市義井社區張貴銀的收藏展覽室裡,幾乎每天都會有人來參觀他的紅色收藏品,他則當起了義務解說員,講述每件收藏品的來歷,以及背后的故事。張貴銀說,自己有一種滿滿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源於大家對於他的收藏的認可,“我的收藏讓大家看到了改革開放40年通訊的發展之路,每一個通訊工具,都是活生生的歷史!”

(責編:杜燕飛、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