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民營企業”研討會召開

民營企業走向廣闊舞台

海外網  刁世峰
2018年12月12日08: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圖為京東物流-泰國倉內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中國民營經濟隻能壯大、不能弱化,不僅不能“離場”,而且要走向更加廣闊的舞台。“民營經濟怎樣壯大?怎樣走向更加廣闊的舞台?”成為人民日報海外網日前主辦的“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民營企業”研討會的話題。專家學者有建議,企業家有體驗,國際化進程中,中國民營企業有高歌猛進、更有披荊斬棘。

海外“舞台”更寬廣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17年底,中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總體來說,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民營企業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

瞬息萬變的國際市場同樣帶給了民營企業不小的壓力。“聚焦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民營企業,就是希望能夠幫助社會各界更好地理解民營企業,給民營企業更多的理解與寬容﹔幫助民營企業應對國際化挑戰,通過國際市場的競爭洗禮,成長為世界一流企業。”人民日報海外網副總經理石景才在致辭中表示。

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的不利環境下,民營企業該如何調整新思路、適應新局面?“困難和機遇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面對同樣的外部變量,對有的企業和行業而言是困難,對另外一些來說或許就是機遇。”北京大學熊建國博士在發言時強調,民營企業家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也是受益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當中要多理解、多支持、多參與國家戰略和國家政策,這樣民營企業一定能夠獲得更大的發展。

民企“出海”有優勢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扎實推進,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貿易合作加快推進,成為中國外部經濟環境的新亮點。近年來,中國民營經濟在海外大顯身手。

據統計,截至2018年初,中國在境外共注冊2萬余家企業,其中民企佔比高達90%左右。“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中,幾乎到處都有民企活躍的身影。拓展國際視野,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是未來民營企業發展的方向,還為打造更多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奠定基礎。

“當前正是民營企業國際化的大好時機,‘走出去’可以說正逢其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卞永祖認為,在國家層面,一系列政策和戰略的提出,為民營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載體。國家政策、特別是“一帶一路”進入加快建設階段之后,對“走出去”大力扶持。現在的民營企業與之前相比,已經開始從低端產業更多地向高科技產業發展,實力有了飛速提升。這些客觀、主觀條件都是中國民營企業在新形勢下的優勢和資本。

民企“形象”需塑造

讓民營企業更好“走出去”、融入海外市場,就必須唱響民企海外“好聲音”,塑造民企國際品牌形象。

中國社科院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責任百人論壇秘書長鐘宏武說,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都應當重視與當地媒體的接觸,開放媒體參觀、採訪,讓媒體有機會了解和支持中國民營企業,加強對中國企業家正面形象的報道,通過媒體傳播自身積極實干的形象,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北京京安律師事務所主任王超平指出,好的企業應當遵守當地法律、擁有社會責任感、保護當地環境、加強保護知識產權,能夠融入當地文化。此外,他認為,加強輿論對中國企業家正面形象的報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結合自身海外發展的經驗,匯源集團副總裁李生延和鐳科光電科技公司副總裁彭輝一致認為,民營企業出海還要學習、研究和遵守所在國的法律以及文化,樹立中國企業守法形象。知法守法,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能夠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建立信任、贏得尊重、樹立形象。中國企業應當加強對所在國的法律和文化的學習,真正融入所在國的文化。

(責編:杜燕飛、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