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民營企業家系列訪談

東岳集團董事長張建宏:一個老鄉企業家的“大國制造夢”

申佳平
2018年12月20日08:39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開欄的話: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歷經輝煌四十載。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已逐漸成長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肯定廣大民營企業家敢為人先、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給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們吃下“定心丸”,注入“強心劑”。

回望來路,統戰部經濟局和人民網聯合推出融媒體欄目《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民營經濟要走向更加廣闊舞台》,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分享其創業之路的艱辛與成就,透過民營經濟的發展感受最具活力的時代脈搏。

今年58歲的張建宏,是土生土長的山東桓台人。齊魯大地,向來不乏韞玉藏珠的奇士高人。

記者在位於桓台的東岳集團總部見到了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東岳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建宏。正式採訪之前,張建宏首先把我們帶到了東岳集團智能化管控中心展廳,在這裡,西裝筆挺的他親自講解了企業31年來的崢嶸歲月。當介紹到東岳集團的核心技術——“離子膜”的時候,這位掌握著產值數百億、中國氟硅行業龍頭企業的集團“掌舵人”露出了孩子般的興奮和驕傲。

談起企業的成功,張建宏說:“東岳集團發展到現在這種程度,我創業時想都不敢想!幸運的是,好時代、好政策全都讓我們趕上了。”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東岳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建宏。

從新兵到企業家:從未丟掉的“軍魂”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抉擇,開啟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同樣是在1978年,年僅18歲的新兵張建宏從家鄉南下來到如今的海南島,開始了為期四年的軍隊生活。

“1978年令我終身難忘,因為這之后的四年對我整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是一個絕佳的提升和定型。”張建宏說,在軍隊他才明白何為服從與大局。

四年影響一生,軍隊的磨礪還造就了張建宏效率極高的執行力,這種軍人風范在他創辦東岳集團后依然未改。張建宏提到,現在的東岳集團是個半軍事化的企業,“雷厲風行、馬上就辦”是東岳集團的核心文化理念之一。

31年來,員工們嚴格執行早晚點名制度、集合制度、部隊訓練制度等獨具軍營特色的企業管理制度。張建宏認為,隻有把軍事化管理和企業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最快地縮短員工之間的差距,步調一致地推動企業獲得更好發展。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東岳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建宏。

從“無畏”到“敢為人先”:一步步締造行業神話

198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繼續吹拂神州大地,黨的十二大提出勞動者個體經濟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首次承認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正是在這一年,退役轉業的張建宏回到了山東老家,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之路。

剛開始,張建宏帶領村建筑隊來到濟南一家化工企業做建筑。直到1986年中秋的前一天,張建宏聽說這家化工廠車間裡拆除了2台舊轉爐,隨后就帶著38名被他稱為“黃埔一期”的農民創辦了濟南化工廠桓台分廠(東岳集團前身)。

創業初期,東岳集團缺資金、 缺技術、 缺人才,但卻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無畏。上第一個產品無水氟化氫時,好多人說這是“老鄉玩老虎”,張建宏坦言,“最開始我們確實沒有意識到氟硅行業是一個和軍工、航天等各項專業性要求都極高的‘神聖領域’,現在想想我還是挺后怕的!”不過,在張建宏的帶領下,東岳集團的氟化氫、制冷劑產品不斷進行革新、改良,漸漸打開了銷路,為他積累了“第一桶金”。

如果張建宏止步於初級產品生產,東岳集團就不會成為如今的“世界氟硅材料巨人”。1999年,在張建宏數十次的努力邀請下,清華大學物理專家朱明善教授到東岳集團實地考察后,當即表示清華願意與東岳在信息產業、環保產業等方面展開廣泛合作。發展至今,東岳綠色環保制冷劑達31個品種,成為格力、美的、大金、海爾、海信的優秀供應商。

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東岳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建宏接受人民網專訪。

2000年的一個項目讓張建宏真正從無畏變成了有底氣敢為人先的“創新狂人”,那就是當時國際國內行業最前沿的科技走向——聚四氟乙烯項目。“當真正進入到PTFE(聚四氟乙烯)這樣一個品種多樣化、市場國際化的專業體系中時,我意識到東岳在多種配套上仍有較大不足,這個大有前途的行業對我和我的團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業界的強烈質疑,張建宏及時提出了“以高補晚,引進高新技術來縮短行業差距﹔以大補晚,擴大規模提高產量﹔以快補晚,用其他企業三分之一的時間、人才和投資來投入生產”的補救措施。到2002 年 5月,東岳集團3000 噸/年聚四氟乙烯裝置試車成功,這樣的年產量在當時已是當之無愧的“行業神話”。

“兩張膜”的創新之源:兼顧企業發展與家國情懷

如果說今天的東岳集團有兩個“定海神針”的話,那一定是被稱為氯鹼和燃料電池“芯片”的兩張膜:氯鹼離子膜和燃料電池膜。這兩張離子膜不僅是東岳集團立足自身發展,狠抓創新的發展“縮影”,也飽含了張建宏這位民營企業“當家人”勇於擔當的家國情懷。

在東岳集團的氯鹼離子膜成功下線之前,這項氯鹼行業的核心技術一直被少數發達國家所壟斷,我國的氯鹼工業因此常年處於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我國曾將其列入國家“六五”、“七五”重大科技攻關計劃,投入數億元,但一直沒研制成功。

東岳集團氟硅公司廠區夜景。

為打破國外壟斷,打造氯鹼工業的“中國心”。2003 年,東岳集團聯合正在從事全氟離子膜研究的張永明博士,正式投入到了離子膜的研發攻關中。然而,一家出身鄉鎮的民營企業想攻克國家技術難題,實在不易。張建宏憑借著軍人身上的那股子倔強硬是堅持了下來,而且這一堅持就是八年。

值得提到的是,科研投入像個“無底洞”,不僅消磨人們的耐心,更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這家民營企業的資金承受力。東岳還因此經歷過一次“生死時速”——赴港上市。張建宏至今提起這次上市經歷,臉上依然滿是余驚未平。

2006年,出於研發資金和集團發展的考慮,東岳集團決定赴香港上市,彼時美國金融危機即將席卷全球。張建宏緊皺眉頭回憶道,“從2006年到2007年,為了上市,我們做了太多的努力。但是,在我們滿世界路演的時候卻趕上了美國金融危機,承銷商給的價格完全低於預期,那種驚慌感是呼嘯而來的。”最后,東岳集團還是成功拿回了十幾個億的資金儲備。盡管這筆資金遠低於上市准備時的預期,讓張建宏遺憾至今,但正因為這次上市,東岳集團得到了寶貴的研發資本和戰略機遇期,走上了一個更加國際化的競爭舞台。

東岳集團歷經磨難,終成大器。2009年9月22日,在國家科技部“863”計劃、“十一五”和“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以及山東省委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薄如蟬翼,貴比黃金,重於泰山”的國產全氟離子膜終於在東岳集團正式下線。至此,中國氯鹼工業的核心技術離子膜實現了國產化替代,使國外進口膜價格直跌50%以上。此后,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全面淘汰非離子膜工藝氯鹼落后產能,據統計,這項核心技術能使全國每年節電54億度,節約標准煤216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38萬噸。

東岳集團與奔馳福特聯盟(AFCC)攻克量產的氫燃料電池膜是另一個讓張建宏驕傲不已的“鎮企之寶”。歷時3年,東岳燃料電池膜測試行車裡程可達到6000小時,達到全球領先水平,對我國佔領燃料電池車世界科研制高點,推動全球清潔新能源電池車產業化進程產生了重大意義。

談起東岳的研發之路,張建宏很激動,“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為我們民營企業打開了一個又一個新空間,特別是,我們從事的氟硅領域獲得了太多的國家政策支持和項目支持,這是莫大的鼓舞和信任。民營企業不應該丟失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要盡可能地為國家的前沿工業做出一點貢獻。隻要能實現國產替代進口,不賺錢我們也要做!”

東岳集團有機硅二元塔夜景。

“騰籠換鳥”新機遇: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助力東岳新發展

如今,改革開放在走過了輝煌的40周年,東岳集團這個在鄉鎮泥土中生根發芽的中國民企已經成為了亞洲規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產基地,其攻克研發的新材料也早已在國產大飛機C919、高鐵“復興號”上熠熠生輝。

不過,張建宏也坦言,國產替代化之路或許依然充滿荊棘,企業不能驕傲自大,應該盡早明確我們和發達國家之間依然存在的現實差距。他表示,“就東岳集團的短板而言,我們在人才、平台方面的投入依舊有限,應該朝著這個方向盡快改進。”

對於東岳集團下一步的發展計劃,張建宏不斷提到“研發”、“創新”這些字眼,他透露,東岳集團將堅持發展“兩個替代”:一是國產化替代,利用本土優勢進行高端氟硅材料“本土保衛戰”﹔二是替代傳統的中低端材料,為航天航空、軍工、大飛機、高鐵、電子、建筑等關鍵領域提供強有力的新型材料支撐。通過不斷努力,逐漸打造東岳集團全球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千億目標。

今年1月10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后,東岳集團的功能膜及高端氟硅新材料項目作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國產化替代”的新材料類項目成為了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一批優選項目。張建宏興奮地告訴記者:“新舊動能轉換對於東岳來說是一次騰籠換鳥般的重大機遇,我預感到東岳集團又迎來了一個黃金發展期。”

(責編:杜燕飛、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