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民營企業家系列訪談

“神人”崔根良:乘著改革的春風“起舞”

記者 魏艷  實習生 楊舒穎
2018年12月20日08:51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開欄的話: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歷經輝煌四十載。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已逐漸成長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引擎。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新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肯定廣大民營企業家敢為人先、鍥而不舍的奮斗精神,給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們吃下“定心丸”,注入“強心劑”。

回望來路,統戰部經濟局和人民網聯合推出融媒體欄目《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 民營經濟要走向更加廣闊舞台》,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分享其創業之路的艱辛與成就,透過民營經濟的發展感受最具活力的時代脈搏。

說到吳江的產業,當地人會提起 “兩根絲”:一根是傳統的蠶絲、棉絲、化纖絲,即絲綢紡織產業﹔另一根是電纜絲、光纖絲,即電纜光纜產業。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就與這“兩根絲”有著不解之緣。

從一窮二白到業內標杆,從受制於人到自主產權。崔根良帶領著他的亨通集團走過近三十年的風風雨雨,披襟斬棘。創立26年以來,如今的亨通集團已成為光纖網絡、電力電網領域規模最大的系統集成商和網絡服務商,作為“民營企業500強”“民營企業制造業500強”企業,已躋身全球光纖通信前三強,還是我國目前唯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光棒生產企業。

特別是在制造業不斷經歷波折的大背景下,從鄉鎮企業起家的亨通可以說是創造了奇跡:5年成為全國通信電纜產銷量第一﹔逆勢發展,20多年始終保持25%以上復合增長率,在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上排名不斷進位。崔根良告訴記者:“我的故事全是因為乘上了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

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神人”不是神:三次“逆轉”隻因敢想敢做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崔根良退伍復員,從一個農村青年變成了在鄉鎮企業裡面上班的工人。適逢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祖國大地,崔根良的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了下海經商的浪潮,翻涌著的“浪花”讓崔根良也心動不已,“那個時候關於創業這一概念真的很朦朧,但確實也受創業的誘惑,看到大家這種熱情,我也想去嘗試一下。”

誰曾想,這一嘗試就是三十多年。

當時,崔根良臨危受命,擔任瀕臨倒閉的吳江七都絲織服裝廠廠長,與員工們一起奮戰在生產一線,24小時連軸轉,還常常親自外出跑供銷。幾個月后,絲織服裝廠扭虧為盈,淨利潤60多萬元。

之后,崔根良又到當時投資最大但虧損嚴重的乳膠手套廠當廠長。他與技術人員一道研究產品,陪著工程師幾天幾夜研修設備……不到半年時間,再次扭轉乾坤。

就這樣,崔根良成了鄉裡的“神人”,鄉領導再次交給了他一個虧損80多萬元的農機廠——這也是亨通的前身。

“你去,不一定做農機了,想辦法把它轉產。”循著這句話,崔根良開始思考轉產的方向,曾是空軍通信兵的經歷幫助他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創辦電纜光纜企業。

當時的電纜光纜事業在全國尚處於起步期,創業並不容易。“幾百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幾台老掉牙的機器設備,一台報廢的鐵爐,還有120萬元債務”,崔根良說,這就是他當時的全部家當。

雖然也有疑問和猶豫,不過崔根良很快理清了自己的思路:沒有技術就尋求合作。技術方面,崔根良請來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師”,每周末進行產品行業對口的指導。同時,聯合江蘇的國有企業,在通信方面做聯營…… 終於,企業投產當年銷售額達450萬元,創利稅87萬元。

產業壯大之后,新的選擇也接踵而至。從過去的電波到載波再到模擬信號,將來的通信肯定是由光通信要來替代電波信號的通信,崔根良暗暗思忖著,再次做出了勇者的決定——搞光纜。

1992年,崔根良與武漢郵電科學院合資興建長江光纜聯合公司,並選派優秀員工前往學習新技術。憑借科學的“高梯”,崔根良拉出華東地區第一根合格的光纜。

三年后,亨通通信電纜產銷量躍居全國第一,光纜年產銷量躋身國內同行前5名。

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接受人民網專訪。

“冒6個億的風險也要做成這件事”

企業的發展看似步入正軌,但一塊陰影始終縈繞在崔根良的心頭。

“最高的時候,國外賣給我們的光纖不是1200元,而是1700元。1700元一公裡。我們的光纖,才80元,這就是差距。”崔根良萬千感慨。

他明白,靠國外進口,第一影響的是企業的利潤,第二則永遠受制於人,沒有話語權和主導權。

國外的公司不放技術,崔根良在幾次尋求合作碰壁之后,咬了咬牙,回國就開始自己干了起來。又是從一張白紙做起,從8毫米直徑的光棒到5米歐直徑的光纖,光是其中的拉伸就是一連串的復雜技術。

崔根良跑到國外買設備,回國和技術人員埋頭研究,花費幾年時間,終於攻克了光纖技術。但是轉念一想,自己做光纖用的光棒,還是從外國進口的,相當於仍然沒有掌握真正的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

“但光棒技術比光纖技術困難百倍啊。”80年代的國辦有數家國有企業、研究所在做光纖材料方面的研究,但都沒有成果,一個民營企業,真的可以做到嗎?崔根良也不敢打保票,他隻知道光棒一定得做,否則整個國家都會在通信這方面步履維艱。

“當時我就扔下這句話,我就是冒6個億的風險,也要做這件事。”投資6個億,耗時3年,亨通集團的研發團隊一步步的掌握參數,一步步獲取技術。終於在2010年8月7日,亨通自主創新研發的光纖預制棒成功面世。至此,亨通完全掌握了光纖、光棒的核心技術,亨通也拿到了中國在世界光通信領域的話語權。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崔根良”

“做企業,隻要你是做研發技術做產品的,從你拿到營業執照這一天開始,也就是創新的開始。”回顧亨通幾十年的風雨歷程,崔根良最大的感受是企業要走在行業前列,必須一直堅持創新。

創新要依靠人才,崔根良深諳這個道理。利用擁有博士后流動站、院士工作站、國家級實驗室等各種人才培養基地的優勢條件,他將學校的教育模式合理的轉換成企業的人才教育模式,在公司裡有和老師一樣的技術帶頭人,負責傳授經驗和知識。崔根良把人才培養總結為九個字:引得進、育得出、留得住。

靠公司的魅力吸引人才,靠人才的活力堅持創新,靠一腔熱血的堅守提升亨通魅力。“我體會出來,我們好象就憑著這一股子責任的追求,才能堅守幾十年做下來。”崔根良說。

被問及為什麼拒絕了那麼多的誘惑,舍棄了高利潤在實體經濟堅守了三十多年,崔根良提到了責任。“國家要強盛,經濟要持續,穩健的發展,必須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

“我們這一代人,從茁壯青年到走向成熟的階段,正好伴隨著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一路成長過來”,回首過往,崔根良忍不住感嘆,“我出身農村,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崔根良,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亨通集團。我們國家希望從制造大國轉到制造強國。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需要我們堅守發展實體企業來實現國家的強國夢。”

(責編:杜燕飛、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