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陸川:打破關鍵共性技術瓶頸 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

2018年12月26日16:30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陸川接受採訪。

人民網北京12月26日電  今日,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8中國品牌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改革新動力,品牌新未來”為主題,圍繞改革開放40年品牌發展歷程,展望發展趨勢,聚焦突出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共繪發展遠景,進一步推動中國品牌高層次規劃、高品質建設、高質量發展。在論壇現場,記者採訪到了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陸川。

記者:2017年12月12日,習總書記考察徐工,提出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制造業,努力佔領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業大國。時隔一年,徐工交出了一份怎樣的答卷?

陸川:即將過去的一年,是徐工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關鍵一年,徐工面向2020、2025實現世界前五、前三的全球市場開拓、創新驅動、智能制造突破、混改推進、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課題,交出了一份滿意的、優異的答卷,更是為中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交出一份沉甸甸的亮麗答卷。

一是主要經營指標保持高速增長,創歷史新高

徐工主要經營指標保持高速增長。其中主機產品銷量增幅高於行業平均增幅近10個百分點,利潤預計同比增長80%以上,今年營業收入穩超千億,躋身世界工程機械第六位,連續28年保持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第一,憑業績與貢獻、扎實與苦干,各項經濟和財務指標繼續向好,創歷史新高,繼續領跑行業。徐工走上了“有質量、有效益、有規模、可持續”“三有一可”高質量發展的健康軌道。

2018年8月,徐工成功入選國企改革“雙百行動”,作為江蘇6家企業之一,被納入第一批混改試點企業名單。

二是解放思想、創新奮斗推動高質量發展

做優做強裝備制造業:突破傳統優勢主機產業格局,做成起重機、挖掘機兩大百億板塊和四個50億板塊及一批隱形冠軍﹔移動式起重機佔有率世界第一,成套混凝土機械、樁工機械前兩強﹔沖進世界大型成套礦業機械豪華俱樂部,改變了德美日少數幾家企業壟斷全球產業的格局。

目前,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徐工重型、基礎、筑路公司,單項冠軍產品:壓路機。

創新驅動大發展,徐工交出一張張讓世人矚目的成績單:成功推出“神州第一挖”700噸礦用挖掘機﹔第5萬台隨車起重機、4000台大噸位裝載機、10萬台壓路機下線﹔“全球第一吊”4000噸級履帶式起重機完成近百次吊裝,1500噸以上吊裝40余次,並成功實現第二台銷售﹔ G1代全地面起重機推向市場一年多銷量佔比達到63%﹔“鋼鐵螳螂”ET110步履挖掘機獲部隊超億元訂單﹔新型電控箱、高端液壓閥、智能控制系統替代進口批量配套。

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全國1300多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最新評價,徐工居綜合評價第46位、工程機械行業第1位。

徐工瞄准最前端產業鏈開建精密鑄造基地,預計2020年上半年投產后,將面向全球提供高端零部件﹔徐工發起的全國首家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全力攻關突破關鍵共性技術。

國際化拓展新突破:300噸液壓挖掘機、120噸電傳動自卸車、12噸裝載機等60台、2.5億元礦業裝備出口高端市場澳大利亞﹔中國出口最大噸位全地面起重機、首批智能化起重機進入歐洲市場﹔巴西工廠拿下政府及軍方第一大單,成為巴西工程機械主流品牌之一﹔徐工Machmall跨境電商平台上線,將創造當年上線、當年翻番增長銷售過3億新紀錄,成為徐工國際化事業新平台﹔出口實現爆發式增長,西亞北非、中亞、美洲、歐洲等地區出口翻番增長。聯合國環境署駐非洲官員贊嘆道:在非洲各地能夠看到兩大中國品牌,一個是華為,一個是徐工,這兩大中國品牌在非洲大地隨處可見。

記者: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徐工有哪些最值得分享的改革創新案例,成為推動企業發展的“關鍵一招”,請您跟我們分享下。

陸川:今年12月9日,徐工“超級移動起重機創新工程”項目,與“復興號”動車組、“藍鯨一號”鑽井平台、新一代核潛艇等,一起摘得被譽為工業領域“奧斯卡”的最高獎項“中國工業大獎”,這也是徐工第二次獲此殊榮。

通過改革開放40年的矢志奮斗,徐工站在了世界第六、29年保持全國第一的工程機械產業位置上。撫今追昔,尤其不能忘記我們發憤圖強、產業報國的初心:一是20年前,全球工程機械舞台由美、歐、日“三分天下”。前50強國外強手紛紛來中國布局。當時全球工程機械50強榜單上僅有徐工一家企業,還排在第29位,非常弱小,受制於人。二是上世紀90年代我們到國外起重機工廠參觀,其工程師一句話“你們再怎麼學,也永遠做不到”“中國永遠造不出大型起重機”。這些都讓我們立志發憤圖強、產業報國。

在我們發憤圖強、產業報國的征程中,我們更不能忘記一根筋的堅守、大刀闊斧的改革和開拓進取的創新。一是1999年的徐工是個深陷困境、核心企業瀕臨破產的老國企,市委市政府六次上會研究旗下這個核心企業的破產,就在此時,新上任的王民董事長以強大的戰略洞察力,帶領班子以七項專項治理、債轉股、56家中小企業改制剝離、三項制度改革等走出艱難時期,歷經四年改革攻堅扭虧為盈。並於2003年在工程機械行業實現首家營業、銷售收入雙超百億。

面對嚴重的行業生存危機和迫切的國家建設需要,為徹底扭轉老國企的困難局面,2001年,我們提出高端、高技術含量、高可靠性、大噸位“三高一大”自主創新戰略,錨定“技術領先、用不毀”徐工金標准,以45億研發投入和3項國家科技項目,攻關被德國、美國幾十年壟斷的超級移動起重機技術,去實現向世界工程機械前十強進軍的徐工夢。二是在行業低谷中,徐工高管自動降薪,但研發經費持續高投入,不降反升,技術部門心無旁騖地一步步攻克移動起重機核心技術。這就是徐工擔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核心追求。

我們今天終於以十年磨一劍的極大創新激情,在一些關鍵技術指標上反超國際同行,摘下了全球超級起重機技術這顆皇冠上的明珠,這才有中國第一台全地面起重機、第一台百噸級起重機、第一台千噸級起重機的誕生,全球第一吊做到了一車兩用的國際首創,將我國起重機設計制造技術推向了世界級新高度。

在2018年最新公布的世界工程機械50強榜單中,徐工為首的中國企業佔據9席,在與國外強手的面對面競爭中成長壯大,支撐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國家。

可以說,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中國裝備制造業,崛起了很多全球行業龍頭。徐工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奠基者、開拓者和引領者,如今能位居全球行業第6位,主要得益於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

記者:從制造業來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徐工就是典型的代表。在您看來,徐工品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取得了怎樣的顯著成就?

陸川:上世紀80年代末,徐工在行業內率先踏入了國際市場,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道路上開創了先河。1992年,徐工獲取自營出口權,正式拉開國際化序幕,開始在世界的舞台綻放中國力量。

從90年代出口第一台設備到如今徐工產品遍布五大洲,從海外收入每年不足千萬美元到超過23億美元,從中低端用戶到高端用戶,從產品走出去到人員、服務、資本走出去和品牌文化走出去,徐工集團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化道路,成為加大開放、主動參與全球競爭的生動實踐。

目前,徐工擁有全球4大海外研發中心,15個制造基地、KD工廠或合資企業,70家分子公司和辦事處,300多家經銷商,產品出口到182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一帶一路”沿線63個國家和地區,連續26年保持中國工程機械出口第一。徐工為全球客戶提供技術領先和質量優越的工程機械產品以及成套的工程解決方案,贏得了全球客戶信賴。具體來講:

一是領跑工程機械行業,成為“一帶一路”首選品牌。2018年以來,緊扣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主題,徐工與80多家中資企業抱團出海,65%的中資企業的工程機械選擇了徐工產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真正成為徐工的核心市場。目前,徐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際投資超過30億元,產品已覆蓋沿線97%的國家和地區,銷售額佔比達73%,其中35國出口佔有率第一,在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徐工品牌佔有率超過60%,徐工成為全球工程機械最具美譽度的“中國名片”。

二是成功打造中國裝備制造“國際化樣板”。徐工跨國並購整合發力,並購的3家歐洲企業中,德國施維英公司歷經數年整合和文化融合,連續實現兩年全面盈利,形成歐美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新的實力優勢。海外產業布局扎根,舉全集團之力、總投資3.5億美元打造的國際化樣板——徐工巴西制造基地,是徐工第一個海外綠地工廠,已成為巴西工程機械主流品牌。李克強總理高度贊揚“徐工集團在巴西做得很好,你們要爭取更好!” 巴西總統特梅爾兩次接見王民董事長,他特別看重徐工在巴西所取得的業績,高度評價徐工為更多中國企業赴巴投資起到了示范效應。

在2018中國(巴拿馬)綜合品牌展覽會上,巴拿馬總統巴雷拉蒞臨徐工展區,詳細聽取了王民董事長關於徐工綜合實力、國際化布局、巴拿馬市場建設和發展規劃等情況的匯報,高度肯定徐工在全球工程機械市場取得優異的成績,對徐工在巴拿馬的投資以及對當地經濟發展所做的貢獻表示贊賞,並稱贊徐工是“中國榜樣”。

三是品牌文化走出去,徐工讓世界更美好。按照習總書記“精准扶貧”的要求,以“讓世界更美好”的責任情懷勇擔社會責任,徐工在全球開展抗震救災、教育助學、扶貧濟困、行業發展、綠色環保五大領域14類公益項目。在全球建立了12所希望小學,全球獎學金項目惠及6所高等職業院校1078名學生﹔在埃塞俄比亞建設的水窖項目已有41口水窖建成使用,為當地4000多名村民和學生解決了安全飲水問題,第二期40口水窖正在建設﹔近10年來參與巴西SC州水災、德黑蘭火災、肯尼亞地震等全球20次重大災情救援,調派大型機械470台,總價值超過1.6億元。

徐工尤為注重國際化文化體系搭建與探索實踐,積極開展中德、中巴、中美及與全球地域跨文化管理工作。2016年以來,徐工依托海外社交媒體平台策劃組織了四季“徐工實習生”品牌活動,招募20名海外“實習生”,傳播徐工文化,大大提升了全球美譽度和品牌知名度。

記者:下一步,在擴大和深化開放合作的過程中,為邁進世界一流品牌前列,徐工將會作哪些努力?

陸川:一方面,當前中國裝備正從中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迅速邁進,從國內市場向全球裝備市場全面挺進,在激烈的競爭中拼出一條路,中國實體經濟和高端裝備制造業都應該積極融入全球變革浪潮,搶佔未來競爭制高點,努力攀登世界“珠穆朗瑪峰”。我們要深刻洞察這一變革趨勢,否則就有可能再次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未來競爭中處於被動地位。

要在全球制造業最高峰上拼出徐工的位置,每一家世界優秀企業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必須先緊緊跟住前面的標杆,什麼時候學好了、趕上了,就能一步實現超越,真正成為讓國人驕傲、令世人尊重的百年老店和世界級企業。

另一方面,作為我國的行業排頭兵,徐工一直肩負並腳踏實地踐行著工程機械產業“珠峰登頂”、“中國創造”的使命責任,最終在創新驅動上的所有努力都將體現在國際競爭力上。

習總書記在徐工考察時特別指出,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必須靠創新驅動、靠自主創新。

所以,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打造世界一流產業集群,首先要打破關鍵共性技術瓶頸,必須有耐力、有定力,必須靠大家攜起手來,協同創新、共贏未來!

我們要持續推進全球研發體系、智能制造及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加快攻關高端產品智能化和核心零部件“空心化”的難題,共同推進裝備制造業的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並不斷取得新突破,積極構建共融共生的制造業創新生態系統,引領促進形成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產業集群。

目前,由我們徐工和浙江大學作為發起單位,邀請共有60多家企業和科研院校共同成立了“高端工程機械及核心零部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聚在一起搞創新”,合力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真正解決中國裝備工業“空心化”的瓶頸。

我們認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競爭的關鍵在海外、在高端市場,隻有贏得了國際高端市場競爭,才真正稱得上是世界一流品牌。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隨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我國工程機械企業海外布局面臨著新的重要機遇,徐工要繼續堅持海外布局,包括布局建廠、渠道建設、人才培養、公益實踐和文化融合等。

此外,還要全力推進海外基地布局、KD工廠扎根和備件物流中心建設,打造專業化國際隊伍和跨境電商、海外融資新平台,增強全球資源整合能力,推進全球優勢企業並購。作為行業領軍企業,徐工要大步走向全球高端市場,形成跨國經營“航母艦隊”和世界級管控平台,加快中國工程機械世界級品牌成長進程。

面向未來,徐工給自己定的目標就是:力爭在2020年之前進入世界工程機械行業前五,實現國際化收入佔比50%的戰略目標,2025年之前進入世界前三,實現“珠峰登頂”,打造成為具有較強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品牌。 

(責編:杜燕飛、董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