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努力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在“2018中國品牌論壇”上的演講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發表主旨演講 人民網記者翁奇羽 攝。
人民網北京12月27日電 12月26日,由人民日報社主辦的“2018中國品牌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以“改革新動力,品牌新未來”為主題,圍繞改革開放40年品牌發展歷程,展望發展趨勢,聚焦突出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共繪發展遠景,進一步推動中國品牌高層次規劃、高品質建設、高質量發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鄭新立發表主旨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同志們,上午好!
首先祝賀“2018中國品牌論壇”在人民日報社召開,祝賀品牌發展指數的啟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品牌的價值是決定商品交換價值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某個商品是在生產價格以上銷售,還是在生產價格以下銷售,主要是看你的品牌。你這個企業的盈利狀況和國際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你的產品和服務的品牌,決定於企業的品牌。
中國歷史上由於長期處於以農業小生產為主體的自然經濟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后又搞了30年的計劃經濟,搞市場經濟才不到40年時間,所以在品牌建設上,我們跟發達市場國家相比處在劣勢地位。舉一個例子,前幾年我到浙江一個襯衫廠去考察,廠的經理告訴我,他們生產的襯衫在同一條生產線上,採用同樣的面料、同樣的工藝,最后一道工序貼商標,貼一個中國商標,市場銷售價格兩三百元﹔貼一個外國品牌商標,市場銷售價格一兩千元,買這個外國商標一年要交給人家幾百萬元品牌使用費。最近這些年,中國一年到海外旅游的上億人次,海外消費總額達一萬多億元。中國人到海外去掃貨,大包小包往回帶,回來發現花高價買的奢侈品原來大部分是在中國生產的,中國生產的商品貼一個外國牌子我們再高價從外國背回來!中國由於缺少名牌吃了多大虧呢?我算了個賬,我國現在GDP按照市場匯率來計算,大致是13萬億美元。如果按照PPP法(購買力評價法)計算大致是20萬億美元,相差7萬億美元。這7萬億很大程度上是品牌價值的差額。由於缺少名牌,我國的商品在國際市場上隻能按照低於生產價格和使用價值的交換價格來銷售,所以我們吃了這麼大的虧。換句話講,如果我們創造出了中國名牌,在國際上有知名度,按照現在的商品使用價值、商品的總量,我們提升交換價值的空間高達7萬億美元。習主席號召我們要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政治意義。
我們不僅要創立大批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品牌,像中國高鐵、中國華為這些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品牌,創造一批工業品牌,服務業品牌,我們還要創造大量農產品的品牌。現在食品質量成為國人最關心的事情。
怎麼提高食品質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食品質量標識制度和原產地可追溯制度。”這句話已經說了6年,到現在還沒有落實。如果要建立中國食品質量的信譽,必須把這項制度建立起來。我去法國考察過,上世紀70年代法國是農產品進口國,后來用20年時間成為農產品出口大國。農產品出口額僅次於美國,世界第二。我們考察時他們講主要有兩條經驗:第一是建立了食品質量標識制度和原產地可追溯制度。食品質量分為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每種食品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簽,讓消費者自己選擇。另外有原產地可追溯制度。這項制度建立起來以后,法國的農產品在國內和國際上建立了信譽,所以法國的農產品很快由進口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出口大國。中國也一定要建立這樣一個制度。第二是建立合作社,通過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一家一戶是不可能建立品牌的。法國合作社銷售的農產品佔全社會的80%。中國也要建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才能建立農產品品牌。
總之,我們要通過企業的努力,通過政府的監管,通過法律、制度的激勵和約束,也通過我們《人民日報》社建立的品牌發展指數的評價機制,把中國的品牌建設起來。爭取逐步把7萬億美元的品牌價值拿到中國人手裡,裝到中國人口袋。讓中國盡快的富起來、強起來。謝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