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400多名大学生拒还借款或上黑名单!非法校园贷为何屡打不绝?

2018年07月06日11:14 |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小字号

近日,南国早报刊发了一则大学生拒还校园贷的消息。该消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广西南宁受理多起“校园贷”纠纷案,400多名大学生成被告。每人借款均在7000元左右,大都拿来买高档手机。法官跨省调解,仅3人主动还钱。不少大学生认为,“校园贷”是非法放贷,借的钱可以不用还。该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截至7月5日,全网相关新闻资讯达100余篇,微博400余条,微信文章300余篇。

大学生拒还校园贷或上黑名单

近年来,非法校园贷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金融毒瘤,种种暴力催收致大学生走投无路、出卖色相甚至被逼自杀的案例不胜枚举,舆论对其痛恨不已。然而,大学生拒还乃至集体拒还校园贷的现象却鲜有报道。此次400多名大学生拒还校园贷的消息,将拒还借贷大学生推上了前台,令人颇为惊讶。

网民大多认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拒绝偿还借款,一则不讲诚信,二则不懂法治,三则于己不利。媒体也纷纷刊文批评。多彩贵州网刊文认为,校园贷非法,但不是欠钱不还的借口。钱江晚报刊文认为,大学生以“非法放贷”为借口,认为自己根本不用还,是对法律的曲解误读。澎湃新闻刊文认为,该案例是大学法制、诚信教育的缺失和遗憾。微信公号“长安剑”不无感慨地指出,别背上法律与诚信的债,这个债真的要用一生去还。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社会诚信建设,并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社会各领域的社会信用体系大网。专家提醒,400多名大学生拒还校园贷、拒收法院传票,这样的鸵鸟政策使自身陷入法律意义上的严重不利状态,如果最终因拒不执行法院判决文书被列入黑名单,不仅将可能受到限制乘火车飞机、高消费、出国、公考等各类制裁,而且也将成为个人长期的信用污点。

校园贷形象恶劣难以获得舆论认同

校园贷密集进入舆论视野不过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而与之相伴随的却是各种负面词汇。高利贷、利滚利、金融乱象、校园欺诈、虚假宣传、裸贷、裸条、呼死你,诸如此类评价已经长期沉淀于网络,成为不少网民心中校园贷的固有形象。此次发生大学生拒还校园贷的事件,尽管舆论严厉批评部分大学生的不良做法,但对校园贷本身仍难言好感,缺少认同度。

对于该起事件,各方尚存有多个争议点:新闻报道是否全面准确、涉事校园贷公司是否涉嫌欺诈学生、是否存在套路贷、大学生是否已经履行了所涉“兼职换购”的合同义务等。这种惯性认知,很大程度是基于校园贷长期以来的不良形象累积,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校园贷要扭转这种评价恐非一日之功。

部分网民对校园贷表达了强烈不满,认为校园贷诱导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虚假宣传,干扰了正常的校园秩序,破坏了校园风气,不利于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并期待政府对此严加治理。

校园贷变身回租贷为祸校园遭痛斥

由于校园贷问题频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解决问题。早在2017年6月,当时的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即已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

尽管国家严厉整治,部分网络借贷平台“换穿马甲”以种种名义继续诱导大学生借贷的现象仍不断出现。北京青年报7月2日一则报道显示,回租贷这种新型借款方式瞄准在校大学生,让部分学生陷入“套路贷”的圈套,有学生借款2000元3个月“滚”到1万元。所谓回租贷正是通过抵押手机再花钱租赁回来的方式获取贷款,一旦无法按时还款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最终付出远远高于本金的代价。

回租贷重返校园引发痛斥,舆论呼吁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严厉打击。新京报刊文认为,即便穿上回租贷马甲,但仍是钻法律空子的“校园祸害”。回租贷不仅侵犯大学生的权利,也会坏了整个网贷行业的规矩与未来。北京晨报刊文认为,把回租贷称之为违规不良校园贷的变种,也算恰如其分,就其直接或间接危害看,与违规不良校园贷比一点也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媒体刊文呼吁,监管部门需要及早动手,对回租贷从业者设立黑名单制度,在一定时间内甚至终生禁止其从事金融业务。

主流媒体应更多揭露非法校园贷

校园贷抑或现金贷、回租贷,之所以将并不具有较好偿贷条件的大学生作为客户目标,舆论认为或与大学生缺少金融知识,容易受到迷惑有关。有调查数据显示,48%的大学生无法识破校园贷诈骗陷阱,愿意为了借钱先交保证金。如此高比例的潜在受害大学生,无论是相对还是绝对的数量都是惊人的。

对此,金融监管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更多强化校园金融监管和学生教育,坚持对各类非法校园金融活动露头就打,坚决维护良好的校园秩序和风气。近来,一些正规银行等金融机构组织金融知识进校园活动,向大学生宣传防范违法违规校园贷,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群体的财产安全,在大学校园筑起一道金融安全的防火墙。

人民日报曾刊发时评《别让校园贷成为“校园害”》指出,莘莘学子有机会掌握现代金融常识,更好地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这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前提,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体现。就此,主流媒体有必要更多普及金融知识,发布金融事件案例,揭露非法校园贷行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贷的金融本质,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不可以违法对违法,最终伤害自身利益。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胡永明)

(责编:丁亦鑫、朱传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