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动脉网刘晖:畅想未来医疗中的IVD产业

2018年11月07日20:13 | 来源:人民网-产经频道
小字号

图为动脉网CIO刘晖发表演讲

人民网北京11月7日电 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 (BOE IPC·2018)在北京盛大开幕,全球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高管齐聚北京,共同探讨物联网细分领域应用、技术及未来趋势。动脉网CIO刘晖参加移动健康论坛并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在我分享开始前,我先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今天参会的感受。来到这之后,我觉得真的很震撼,我们京东方不仅从硬件做到软件甚至做到云,包括做了长远的规划,都非常了不起。

回到我们今天主要的话题。这张图展示整个IVD的核心技术,从最早的一些生化诊断技术,到现在的免疫诊断技术,到最终的分子诊断技术。刚才王总也分享了诊断技术在具体实际当中有哪些应用场景,目前来说生化诊断是我们体外诊断技术的1.0产品,现在大家常见的医院做的血常规,尿常规都是生化检查,主要是依赖于耗材,仪器主要都是被国外一些大厂所垄断了,我们国内现在这两年做的国产化比较好,70%的试剂都已经是国产了。最大的就是免疫诊断领域,主要检测一些在心脏的标志物,包括一些传染病的指标应用的非常广泛,也是现在目前增长非常快的领域。最后一个也是最新的就是分子诊断领域,这个主要是2000年之后开始做了。它主要检测的是一些癌症相关的基因的变化。

我们来看看国内这个厂商,这张图上显示的是部分的国内厂商,我们真正之前检测到国内厂商一共有一千多家,按照我们的方法来分主要分成这么几类。一类是上游的企业,它们主要是做一些原材料的生产,包括诊断酶,抗原,抗体,甚至一些精细的化学品,光学仪器,这个整个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只有50多亿人民币,主要被国外的企业垄断,国内企业份额占比只有10%左右,而且溢价能力非常弱。主要的国内企业都集中在中游,就是具体的体外诊断产品包括仪器和试剂的生产厂商,以及中间的经销商。这里面我们国内就有一些现在在之前的生化领域的一些企业他们现在做的中低端的产品,高端产品都是被国外垄断。但是这两年我们看到国内跑的比较快的企业,现在在酶诊断领域尤其是化学发光的方法上,包括分子诊断领域他们做了突破,市场占比在不断提升。

最终下游,就是具体的应用,面向消费者终端的具体应用,包括有医院,体检中心还有第三方检验医学中心,还有网上买到的消费类的基因检测的服务商,这个也是一个现在比较新兴的领域,而且其中90%的场景都集中在了医院,院外场景占比非常小。我们国家现在第三方医学检验中心有一千多家,很多地方没有。这块未来很有可能发展壮大。根据我们之前一些行业协会的统计,2016年整个体外诊断领域国内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20%的增长速度。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它,体外诊断2016年是430亿元人民币,我们统计了一些龙头企业的数据,大的企业的数据,发现真正的数据很有可能超过六百亿人民币了。

看一下具体的增长趋势,2008年还不到一百亿的市场,到了2016年,实际上突破600个亿,未来我们预测到2020年的时候可能将近达到一千亿的市场规模,一直保持了20%的增长。这里面什么原因呢?大背景在国际市场上整个体外诊断已经非常饱和了,每年的增长率不到3%,但是在中国这个速度增长非常快。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之前几位嘉宾反复提到,一个是老龄化,一个是各种各样疾病诊断增多。国际上有一个通用的指标,人均体外诊断费用是用我们国家体外诊断整个市场规模除以你的人口数。中国在2016年这个值不到五美元,发达国家平均值都超过30美元,最多的像日本、瑞士这样的国家人均费用是60美元,整个世界的平均值是近10美元。所以说我们在未来来看,中国整个体外诊断市场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空间,我们预计,很有可能这个市场规模在未来发展起来之后我们有一千亿到两千亿的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所以国家非常重视,因为我们之前一直在监测整个国家、包括在各个地方政府发布的相关政策,从2008年起国家一共出台了173件国家级的政策,各个地方的政策超过一千件,具体的时间分布趋势其实就有很明显的几个分界线。一个是在2011年年末和2012年年初的时候,那个时候国家其实发布了一个未来的十二五规划,主要关于医疗系统的规划,其中明确了未来体外诊断的设备和试剂是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这是做了整体的战略规划。还有一个就是2015年之后,相关的政府机构出台了整个行业的一些制度规范,所以整体来说政策指引是非常明显的趋势。

这里面提到我们没有打出来的一些政策,一个是刚才我们提到的,分级诊疗政策,我们都知道咱们国家之前很多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三甲医院,现在提倡分级诊疗,实际上做的并不好。原因很多,有一个原因就是基层的硬件设备远远达不到分级诊疗的标准。所以我们在这两年看到,国内很多厂商他们研发的一些低成本的可替代性,精度还不错的体外诊断设备,快速铺到基层的一级二级医院。另外一个趋势就是之前说的,药费比的问题。我们国家药费比大概是40%,国家现在明确规定要控制在30%以下,这个是硬指标,必须得控制下来。像体外诊断这个收入,检验收入占到三甲医院的10%左右,如果药占比要下来,体外诊断检验设备的收费就变成医院的重要来源。所以说现在我们看到短期很多体外诊断的费用在往上涨。

另外是互联网医院政策,这个政策虽然在过去起起伏伏,做了试点,今年出了政策,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目前来势单纯由网上互联网医院做网上的诊疗远远不够,医生看病是需要检查结果、检验结果,如果没有这些结果,医生想在网上看病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复诊。前段时间我们看到国内已经有一些地方的卫计委牵头,做一些开放当地所有医院的检验检查资源,把这个资源放到网上,将来他们想实现目标是什么?是A院看患者发现看不了,发到B医院,甚至有可能做第三方检验中心来做。

刚才说到一些政策指引下,我们看到国内响应速度非常快,在体外诊断领域跟IT领域类似,严重的依赖于专利技术的保护,我们这里统计的是国内的一些龙头企业,他们所应用的专利数。看之前的其实是数量在2012年以前并不多,每年在170以下,2017年以后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2014年一百多起一直到2016年将近150多起专利。

还有今天我们从早上到下午其实反复提到了一个就是场景,刚才我们提到主要是我们的分子诊断,包括刚才提到的伴随诊断,POCT设备,这两种技术普及之后,给我们完全新的场景,主要集中在什么呢?一个我想是带来了全新的医疗诊疗环节的新场景。现在国内做的比较火的就是NIPT,无创的筛查检测,这项技术在2016年已经正式的开始推广使用,目前来说国内大概是有35个亿左右的市场,主要为两家,华大和贝润两家公司基本上垄断这个市场。用户只需要花一千到两千元,就能在胎儿很小的时候能检测出来查一些他可能患的一些遗传病,这块市场非常成熟。还有做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我们知道最近这两年看到了很多美国FDA通过一些新的基于靶向药物,其实都是针对的特定的癌症,都需要配套进行基因检测。所以他们通常都要求去做这个事情。

我们刚才说到这些很多新的场景里面关键都是分子垄断,都是基因检测,所以我们动脉网之前关注的未来场景不是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怎么解决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个是直击医疗的核心。一个是医疗的进步。还有资本的助力。所以我们也关注了整个行业的资本的动态,目前来说IVD体外诊断这个行业从过去的2014年开始,逐渐的在国内成为一个资本追从的热点,2014年的时候整个行业的融资大概是30多个亿,一直到2016年都是在30多亿的规模。其中融资事件是在不断增长,这代表大量的初创企业,天使融资进入到这个行业。到2017年的时候整个行业的融资金额一下大规模增长到50多亿,很多行业都已经进入B轮和C轮的融资,说明这个项目已经开始逐渐成熟了。我们判断在未来的3到5年当中,国内的体外诊断领域它的并购的速度还会加剧,未来很有可能我们会像国外可能就是四家垄断,国内可能最后就是20家左右企业。

最后,畅想一下未来的医疗大健康,刚才也有人分享我们现在说的是肿瘤是我们一个大问题,每当看到有公众人物因为肿瘤离开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当时看朋友圈两类人比较多。一类人是卖保险的人,让大家赶快买保险。另外一类是感慨人生无常的人,要及时享受。我以前是一个外科医生,我觉得肿瘤作为外科医生没有别的好办法,最终到我们这的时候我们往往只有一个字,切。肿瘤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其实很漫长,所以未来我们觉得肿瘤这块治疗一定会有一个大的突破,颠覆了我们在传统医院保守治疗,这是预防医学。

国外有机构统计,在预防医学上投入一亿,相当于为整个健康节省了8.9万元,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产业。未来整个IVD产业,它是医疗器械板块里面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他领域只有百分之一点几,这全球领域都会维持在5%以上的增长,中国会维持在20%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个领域是最快的领域。还有健康管理,中国国内其实我觉得没有健康管理,只有体检,真正的健康管理都是拿到体检结果了,去找医生朋友,把结果发给他让他来看。实际上根本做不到持续的监测,所以我们刚才看到京东方已经发了一些新的完全的APP3.0,想去把这个事情做好,我觉得未来很有可能。

未来整个医疗在这么多技术包括这些产业进来变革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传统的模式是我们去医院,医生给了诊断我们就治疗,其实这块来说,患者他的体验是并不好的。而且患者很多需求没有被诊断,未来是什么模式呢?首先,我们把患者需求进行拆分,患者首先追求的可靠性,这是对已经爆发很明确的一些严重疾病一定要非常精准的治疗,非常可靠的治疗。第二就是互联网医院,其实这个互联网医院不是我们想把诊疗行为搬到网上,而是把整个不平衡的医疗资源搬到网上。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句话,国外有一个专家提到,我们现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未来的医疗一定是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将各行各业的数据整合起来,打造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疾病预防为中心的一个未来的医疗体系。我想这样一个体系需要建立的时候,一定需要一个平台,我希望这样的平台由我们的BOE来打造,谢谢大家。

(责编:勾雅文、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