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山城新景观(伟大征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邢秀玲
2018年11月19日10:0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我的童年时代和青春岁月都是在青海高原度过的,那时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我骑过“飞鸽”,也骑过“凤凰”,可谓资深“自行车骑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随丈夫调到重庆,这里的青山绿水安顿了一颗思乡的心,但山城的交通却让我大吃苦头。由于地形复杂,上坡下坎,崎岖不平,自行车派不上用场,也没余钱买摩托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当时,我供职的单位离家很远,沿途要经过十个公交车站,中途还要转一次车,每天往返在路上的时间长达三个小时。如果碰上下雨天,车辆行驶缓慢,堵车成为司空见惯的一大“景观”。

  进入新世纪后,我曾到上海旅游,为了拜访家住浦东的朋友,我从下榻的槽宝路打了一辆出租车,足足开了四十多分钟,花去车费七十元。朋友说,你那里就有地铁站,为何舍近求远?我说,八十年代我来过上海,满街都是电车和公交车,没听说“地铁”二字。朋友笑话我还在翻老黄历,原来,上海早已进入轨道交通时代。在她的引导下,我平生第一次尝试坐地铁的滋味,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井然有序的场景,真是令人大开眼界!且票价便宜,只花了五元钱。当时我便想到,重庆什么时候也有地铁呢?

  改革开放的潮流滚滚向前,2005年6月,重庆的第一条轻轨线横空出世了。穿越在山城头顶的轻轨,身披森林绿的新装,酷似一条飞跃的长龙,为这个年轻的直辖市平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看到轻轨远远地驰来,行人立即会驻足停立,凝眸注视,直到它的身影消失在蓝天下……

  不过,我家离轻轨站有一段距离,每次去坐轻轨,必须先坐两站公交车,才能进轻轨站,有点不方便。2011年7月,行程最长的地铁一号线终于全面开通,正好从我居住的小区门口经过,真是天遂人愿。以往,我去市中心购物或办事,得坐十多站公交车,来回要耗去两个小时。而今,到市里解放碑一带逛一逛,单程最多半个小时。安全快捷自不必说,重庆地铁乘客也很讲文明礼貌,老人、儿童、残疾人或孕妇一走进车厢,马上有好多人让座。

  我女儿家住在渝北,每隔一段时间,我都要去女儿家小住几日。未通地铁前,去一趟很麻烦,一路上要转两次车,下车后还要走一段路,累得精疲力竭,只能等待女儿双休日开车来接。有了轨道交通后,先坐一号地铁,再转三号轻轨,共三十四个站,加上进出站的时间,四十五分钟即可到达女儿家,再也不劳烦女儿接送。

  如果晚上乘坐重庆的轻轨,那更惬意。我常常乘坐二号轻轨领略半个山城的夜景:从明净的玻璃窗向外望去,朝天门大桥似长虹卧波,气势恢宏;重庆大剧院三色变幻,美轮美奂;北滨路华灯璀璨,缤纷迷离;东水门大桥流光溢彩;江北嘴高楼林立……一幅幅精彩绝伦的画面,让人心醉神迷,如在梦中。

  记得几年前,朋友的女儿从德国回渝探亲,我陪她乘轻轨观看夜景,一路上她一边喊着“美美哒”,一边不停地拍照,欲将家乡的每一处美景,每一点变化,统统装在手机里,带到异国他乡。翌日天清气朗,我又专门带她到李子坝观看轻轨穿楼而过的实景场面,她兴奋得大呼小叫,抬起双手,做出将轻轨举起来的姿势,让我抢拍下来。她说:“德国很早就开通地铁,但在德国看不到如此奇异的‘穿楼’景观,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如今,李子坝轻轨站专门设了观景台,供外地游客一饱眼福。国庆长假期间,我坐轻轨外出,就看到这样生动的一幕:每当轻轨开过来,平台上围观的人群中便发出“来了来了”的欢呼,一排排手机迅速举起,拍下同伴姿态各异的靓照——有双手比做“心”状的,有手指弯成“OK”的,有做“降龙十八掌”推动列车的……“重庆轻轨穿楼”已成网红景点,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外地游客奔赴重庆,亲自体验,不断地扩大着重庆的知名度。

  《 人民日报 》( 2018年11月19日 24 版)

(责编:丁亦鑫、董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