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40年,文化自信筑基文艺高峰

李  屹
2018年11月30日08:3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对美的讲究与当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挖掘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强大力量,在新的文艺实践现场高扬中华美学旗帜

真正的创新创造既要接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又要植根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必须在精神和气质上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息息相通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史,文化自信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精神之基、价值之本和动力之源;瞩目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设,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找准构筑文艺高峰的导航仪和坐标系,才能担负起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起点上,从向着“两个一百年”目标奋斗的战略高度上,提出“四个自信”。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又再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且深刻阐明坚持文化自信关系到国运兴衰、文化安全以及民族精神独立性,意义重大。

回首改革开放40年文艺发展史,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文化自信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精神之基、文化之壤、价值之本和动力之源;瞩目新时代文艺高峰建设,我们更应看到,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找准构筑文艺高峰的导航仪和坐标系,才能担负起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

坚持方向 不负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体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构筑文艺高峰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方位变革。文艺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投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谱写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辉煌篇章。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评论、群众文艺、艺术教育等都取得丰硕成果。戏曲艺术1977年得到复苏,到目前已发展到300多个剧种、1万多个演出团体;电影艺术1977年、1978年两年共生产56部,而2017年产量已达970部,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电视剧在1978年的产量只有8部单本剧,2017年则达到313部、13475集,连年稳居世界第一。除了数量激增、市场蓬勃发展以外,各艺术门类持续推出大批反映时代呼声、弘扬中国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各领域涌现出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培养造就了一支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人才队伍。仅中国文联所属11个文艺家协会,会员数量已由1979年的1.2万人发展到目前的12.6万人,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努力。

这些成就昭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充满希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前景无比广阔,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神圣光荣。只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自信,才能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创作出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界。   

人民情怀 时代温度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同志在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中明确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主体,也是精神生产实践的主体。文化自信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自信,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认同和遵循,是对人民立场的自信。

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切感受中国人民追梦筑梦的火热实践,从中汲取营养、锤炼品格,不断深化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艺术的形式阐释人民性的价值内涵。无论是作家路遥所说的“我是带着深挚感情来写中国农民的,我觉得对他们先要有深切的体验,才能理解他们,写好他们”,还是词作家阎肃声明的“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都是这一价值内涵的具体体现。在艺术为人民的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改革发展、民族复兴中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创作出小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歌剧《江姐》、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最美的青春》、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油画《父亲》、摄影《大眼睛》等一大批有口皆碑的作品。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无不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一切流传久远的文艺经典,无不拥有深厚的人民群众基础;一切在历史上留下盛誉的文艺家,无不把人民群众摆在崇高位置。只有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才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全球文化激荡中迷失方向,才不会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才能创作出真正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才能凝聚起构筑文艺高峰的磅礴力量。

把握文艺人民性的价值坐标,彰显文化自信的人民性内涵,既需要创作者聚焦火热实践和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英模人物,从看似琐碎平凡的柴米油盐中品味深刻意蕴,从看似眼花缭乱的社会巨变中凝练永恒价值,回应人民期待,记录人民创造,刻画最美人物,讴歌奋斗人生,拿出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也需要在以文艺作品深刻影响人民群众的同时,接受人民群众检验,让人民做艺术的鉴赏者、评判者;还需要适应互联网发展新趋势和受众群体新变化,不断拓宽文艺传播渠道、创新文艺传播手段,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人民群众生活中触手可及,使人们在艺术和美的享受中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同时还要确立底线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决不把粗制滥造、格调低下甚至导向错误的文艺作品推介给社会。

文化之根 美学之魂

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精神高地,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对于中华文化,我们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界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价值、生命力、创造力的理解,科学理性认识传统文化,结合现实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并以生动的艺术实践开掘和呈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美学内涵,创作出电视剧《红楼梦》、舞剧《丝路花雨》、豫剧《焦裕禄》、复排歌剧《白毛女》、沪剧《挑山女人》、电视节目《朗读者》等展现中华美学风范的优秀作品,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中华民族历史上对文学艺术独特的美学经验和理论创造,一直以来都在为文艺创作提供精神支持与创新动力。而今天,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把中华美学精神贯穿融汇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之中,把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对美的讲究与当代中国人对美的追求结合起来,让中华美学旗帜在新的文艺实践现场高高飘扬。

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既要认真梳理和研究我国文论、画论、书论、乐论、曲论、舞论等的美学内涵,赋予其当代价值和表现形式,帮助人们提高鉴赏美的品位和能力,体验世界和生命存在的美好状态,获得精神的自由和人性的提升;更要特别珍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发扬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给人以美的感动的强大力量,加强对光荣革命传统的挖掘和阐发,把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美学精神发扬光大,让人们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精神洗礼。

推陈出新 变中求进

人类文明发展史一再证明,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文艺的核心和灵魂,是文艺家得以攀登文艺高峰的不二法门。创新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文艺发展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正是题材、类型、内容、风格、科技手段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地深度创新,才迎来我国文艺百花齐放的春天,诞生了京剧《曹操与杨修》、电影《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让观众充分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震撼。“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今天的艺术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前人基础上锐意进取、不断突破,提高文艺原创水平,远离跟风抄袭,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观念到手段、从意境到技法的多层面突破,才能为筑就文艺高峰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创新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真正的创新创造既要接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又要植根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必须在精神和气质上同这个时代紧密相连,息息相通。当下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些为文艺创新创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资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施展才华涵养了自信源泉、打开了广阔天地。

其中,尤其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新发展对文艺的深刻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脑科学等的发展,为文艺大变革大创新大繁荣提供无限可能,既推动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互相辉映和交织融合,又改变文艺传播的方式和渠道,催生新的文艺形态和文艺业态。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世界视野 中国气派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古往今来,任何有生命力的文明都是流动的、开放的,中华文化更是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文艺在对世界文艺广泛学习借鉴中进行民族独特创造,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融合创新。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作家相继摘得国际奖项,不少国产影视剧在海外热播,京剧、舞蹈、杂技、美术以及民间文艺等接连走出国门,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和广泛好评,充分彰显当代中国文艺的世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在文明对话中完成的自我价值确认,我们要构筑的文艺高峰也应该具有人类文明史的意义。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趋势更加凸显,人类文明越来越呈现出互渗性和整体性。这就决定今天的文艺必须具有全球化视野,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度,建立更广阔的参照系,秉持清醒的价值理性,汲取不同文明的文艺经验,进行中西艺术资源的整合。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应该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构筑新时代文艺高峰既要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昂扬向上的红色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又要积极与世界进行构建性、交流式的对话,做出鲜明个性基础上更具人类审美共性的艺术表达,推动优秀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靠的是中华文化强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坚定文化自信不是故步自封、简单复古,也不是唯我独尊、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当代中国文艺工作者应该以更宽广的胸襟、更开阔的视野、更深远的目光、更深刻的思维,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把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不断开创新境界、拓展新领域、构建新话语、建立新生态,为时代和人民贡献更多更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为世界文化繁荣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持久助力和精神滋养。

(作者为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责编:杜燕飞、董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