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四十年,必由之路一起走过

记者  刘少华
2018年12月17日08: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安徽小岗村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
  新华社记者 才 扬摄

  在位于广东深圳的比亚迪总部拍摄的“空中纯电动车充电塔”。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11月29日,2018中国义乌国际智能装备博览会上,来自巴基斯坦的客商正在用英语与智能机器人交流。
  吕 斌摄(人民视觉)

  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码头成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门户。
  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摄

  12月13日,在京张高铁河北怀来段铺轨现场,中铁三局的工人铺下京张高铁全线第一节轨排。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吉林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为东北振兴注入源源活力。图为林华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硅晶圆产品。
  新华社发

  一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曲线。不只是一条曲线,是一组。

  过去40年,中国GDP(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使用外资、工业增加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支出,都是从未回落的上行曲线。

  最为直观的是GDP。1978年,中国GDP只有3600多亿元,占世界总量的1.8%;2017年,中国GDP高达80多万亿元,约占世界总量的15%;今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将更大。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起,中国GDP在2000年超过意大利、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走到舞台中央。

  与之相伴的是一些奇迹般的现象——1978年,中国没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2018年,有120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1978年,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销是10万辆,今天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2018年前11个月,汽车产销量达到2150万辆;1978年中国没有一座楼高度超过200米,2018年全世界10幢最高楼中,有一半在中国大陆……

  当然,40年间,中国也有一路下滑的曲线。自1978年以来,恩格尔系数一路下滑,这意味着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持续下滑。简而言之,中国人民不但填饱了肚子,还过上了越来越好的日子。贫困人口数量也一路下滑,总计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然而在这40年间,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又哪是几条曲线所能描述。翻阅过去40年人民日报,已然泛黄或依旧光鲜的纸张上,浮动着时代的痕迹。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起见证或亲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经济特区设立,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邓小平南巡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分税制改革推出,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香港回归,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回归,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农业税条例废止,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梦”提出,“四个全面”一一布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河北雄安新区设立……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行动指南,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

  改革开放如同一条流了40年的河,汇流成海,又冲积出参差景致。

  万物肆意生长,人们奋勇向前。

  二

  思想是时代之母。

  中国改革开放,不靠救世主,更没有神仙皇帝。只是在敢闯敢拼的实践背后,有着坚实的思想基础。

  5000多年文明史给了中国屹立不倒的底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所指出的,“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200年前,德国边境小城特里尔的一声婴儿啼哭,是另一个起点。一代伟人的思考,为东方大国带来了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100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下,“马克思主义成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这里落地生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经历了漫长的40年时间,才形成今日之局面。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不能忘记的是,每当遇到重大理论问题,总是一场观念的突破和思想的解放。而中国在突破中前进。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全国上下就此开始“真理标准大讨论”。其中体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一直影响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

  回首改革,每当步入关键处,便需要最高领导人在思想领域一锤定音。当年,“大包干”的讨论,“姓社还是姓资”的讨论,市场经济的讨论,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时间点上,11月1日的民营企业座谈会让人为之一振。面对50多位民营企业家代表,习近平态度十分明确,“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三

  实践是理论之源。

  专题片《必由之路》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1978年,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习近平受父亲习仲勋委托,来到安徽滁州,看包产到户效果到底怎样。“印象很深刻,因为这是我改革开放以后,接触农村的改革第一课。”

  拓荒并不那么容易。40年前一个冬夜,安徽凤阳小岗村里,18位村民挤在村民严立华家低矮的茅屋里,按红手印,签下一份不到百字的生死状,就此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改革哪有易事,只是改革者在电光火石间选择了担当。

  1982年5月的一天,浙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被群众堵在县委门口讨说法,责问为何不让老百姓摆地摊。安抚好老百姓之后,谢高华大胆拍板,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从而催生了义乌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就连时间的意义,都是在实践中得来的。

  1982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被制成巨型广告牌,矗立在蛇口最显眼的位置。1984年,邓小平来到蛇口,看到了这块牌子,也在听汇报时注意到了这句话。回到北京后不久,他就肯定了这句从实践中得来的口号。

  多年以后,深圳大学毕业生马化腾向本报记者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上大学时,这句口号就风靡校园,催人奋进了,“老师们经常教导我们说如今是百年一遇的大时代。”这正是那个年代,人们的真实感受。

  在这样时不我待的氛围中,马化腾与4位同学、朋友一起在深圳这片热土上开创了腾讯公司,并在短短20年时间里,带领这家年轻企业跻身全球十大科技企业,市值高达4000多亿美元。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杭州。瘦小的马云,在自家房子里聚起了“十八罗汉”,从这里开始,用了短短15年时间,便在2014年造就了当时全球历史上融资额最高的IPO(首次公开募股)。这是改革开放时代才会出现的中国故事。如今,以马云为封面的畅销书,出现在全世界几乎每个繁忙的国际机场中。

  这些探索,永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一个2018年的中国人,可以穿着舒适、个性化的衣服,在家里边跟朋友用微信聊天,边在淘宝下单购买来自全世界的美食、家居与衣服,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便利;也可以用支付宝或微信缴纳水、电、煤、房租、话费,享受几百到上千项政务服务。这在1978年,那个人人身着蓝布衣服的年代,无从想象。

  这是全体中国人民一起经历过的时间,这是全体中国人民一起改变了的命运。

  四

  中国选择这条独立自主的路,便准备好了面对质疑。

  “中国的现代化,是由自身发展的动力和内在需求决定的,西方的影响是有限的。”弥留之际,美国“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教授在遗作中写道。在书里,他为自己年轻时的观点致歉,那时他以为中国会放弃所有传统和制度,中国变革成功与否,都是对西方文明的一种反应。

  唱衰中国的声音从未断绝过。美国《时代》杂志在过去40年间曾多次以中国为封面。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大幕的邓小平同志,成为年度人物;1984年,一个中国人站在长城上,手中拿着一杯可口可乐,这成为那个年代中国开放的象征;2007年,杂志封面以长城和喷薄而出的红日为背景,不无担忧地写道“一个新的超级权力已经来临,我们应该如何面对?”2013年,杂志封面以“中国泡沫”为题,预言中国经济这个泡沫破灭在即;仅仅4年后的2017年,《时代》就在封面以中英双语写下“中国赢了(China Win)”……

  “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等,始终伴随着中国崛起的步伐。然而事实则是,中国在过去这些年里,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如今,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投资机构高盛认为,今年是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一年。其中,中国经济无疑发挥着重要的驱动作用。

  面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习近平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五

  过去的必由之路已成为共同记忆,未来的必由之路将通往共同梦想。

  人们正处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气氛中。过去1个月,许多人专程从外地赶到北京,排长长的队,就为了看一场展览。12月6日,“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对公众开放第22天,前往国家博物馆的现场参观人数突破百万人次。关键抉择、壮美篇章、历史巨变、大国气象、面向未来等主题展区里,有着历史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场景、沙盘模型、互动体验等多种手段和元素,充分展示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发生的伟大变迁。

  专题片《我们一起走过》和《必由之路》,一经播放便成为热议话题,其中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勾起人们长久的回忆。

  改革开放是举国之内的共识,改革开放再出发,积蓄着全党全国人民追求美好未来的强大势能。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际,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尤为重要。

  中国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已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亦是日日新的伟大事业,这要求从中央到地方不断直面困难和挑战,不断开创新的局面。过去几年间,改革的“四梁八柱”日渐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与改革有关的许多对关系也逐渐厘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十四个坚持”,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今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启动,31个省份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全部获中央批复同意。

  习近平亲自挂帅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开过40次会议。自今年3月开始,升级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共开过5次会议。这45次会议,在4年多时间里,审议了范围极广的数百个改革话题,比如,足球、教师、疫苗、全科医生……许多直接关涉民生。

  2014年,在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近平说过一段话:“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要求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

  今年,站在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已经吹响了继续前进的号角:“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责编:杜燕飞、李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