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民营企业家系列访谈

科瑞集团郑跃文:每一步都赶上了最好的时代

记者 陈孟
2018年12月27日08:53 | 来源:人民网-产经频道
小字号

开栏的话: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历经辉煌四十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逐渐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肯定广大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给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们吃下“定心丸”,注入“强心剂”。

回望来路,统战部经济局和人民网联合推出融媒体栏目《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民营经济要走向更加广阔舞台》,邀请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企业家,分享其创业之路的艰辛与成就,透过民营经济的发展感受最具活力的时代脉搏。

郑跃文的名字后常常伴随着多种标签。如果他出现在镁光灯之下,身姿从容地缓步走来,可能会唤起人们脑中熟知的几个身份: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假如他坐下,用流畅的表述、低沉的音色中谈起“创新力”“工匠精神”等名词,又会使人想起他进入公众视野的最初形象——一位创业企业家。

在位于北京的科瑞集团总部见到郑跃文时,记者能从他紧凑的工作安排中感受到忙碌的气息。他时时关注中国经济的最新动态,在今年8月的一次公开发言中,曾表示当前经济发展处于十字路口,“或许到了过苦日子的时候”;而追忆过去几十年披荆斩棘的奋斗史,他的脸上更多地透出满足的神色。

作为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创办科瑞集团26年以来,郑跃文自身与这个企业的命运交融,几乎投射了改革开放40年里的沧桑变迁。在中小企业生机盎然、遍地开花的今天,科瑞作为实力雄厚的老牌民企,已然成为人们心中历经时代考验的“优胜者”;而对于“初代创业者”郑跃文而言,任何新时代的创业故事或许都不会太过陌生。

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跃文。

从放弃“金饭碗”到打造“股神”:“每一步都赶上了最好的年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华大地上酝酿着变革的激流,一代人的命运在时代转折点悄然发生变化。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1981年,郑跃文进入江西财经大学学习工业经济管理专业,开始了对市场经济的初步了解。

多年以后,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际遇——“改革开放40年,我的每一步都赶上了最好的年代和时间节点。”

1984年,中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政策允许科技人员下海从事科技企业,一批科技企业家逐步走出机关大门,到社会上创办公司、自主经营。这一年,中关村创建了四通、信通、京海、联想等一批科技类企业。

看见这么一个“热闹的场面”,当时正在国家地震局财务处工作的郑跃文按捺不住了。1987年,郑跃文决定辞职下海。冒着失去“金饭碗”带来的风险,这一选择在当时并不容易。

“那时我们受到国家改革开放大潮的影响,大家就是凭着一份勇气、一份热情,迎着国家的大好趋势走去。” 回忆起来,郑跃文觉得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鼓舞下,郑跃文、任晓剑、彭中天、郭梓林、吴志江等八个人一起创办了民营企业——科瑞公司,开始长达15年的创业奋斗史,并造就出一家产业投资型的企业集团。

在最初进入的高压开关制造行业,科瑞创办南昌瑞伦电气设备制造公司,随后收购苏州第二开关厂,并与联想集团一起成立苏州联想科瑞开关有限公司。2001年,科瑞投资成立的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上市,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特高压及超高压电气开关生产研制机构之一,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之一。

随后,一个关于苹果的商机让科瑞进入了农业领域。1995年前后,郑跃文注意到北方部分适合种植苹果的地区出现一种问题:由于农民缺乏储存苹果的手段,苹果丰收后却大量腐烂,只能低价出售。郑跃文和公司伙伴决定从欧洲购买设备,通过榨汁、蒸发等手段把新鲜苹果变为浓缩苹果汁,再出售给饮料厂做原料,供饮料厂加水还原。于是,科瑞开始进入果汁加工行业,投资创立三门峡秋天果汁公司。之后又通过资产重组成立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这样一个厂,当时就能影响到60万果农的增收问题。”在帮助农民解决增收问题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3年,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的关注,让郑跃文和他的同伴抓住了进入血制品行业的机会。2003年,科瑞集团收购了上海莱士血制品有限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之后,上海莱士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的血液制品行业领先者,于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莱士也往往被视为郑跃文在资本市场的“代表作”。2013年开始,上海莱士通过一系列收购活动壮大了企业实力,股价也一路高歌猛进,甚至一度股民封为医药“股神”。

无论是当初放弃“金饭碗”,还是打造出“股市神话”,郑跃文在过去20多年间走的道路,始终是在引领时代的创新举措中找到机会。科瑞集团的产业布局与创新性尝试,也大多与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紧密相关。

“事实上,企业发展最大的需要就是国家的政策。”郑跃文举例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很快改变了物质匮乏的局面。一个好的政策,能够让民众有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就能让所有的经济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

伴随中国社会成长的一批人:“剩下来的就是王者

1983年年底,围绕“傻子瓜子”这一品牌的发展,全国工商界曾就“私营企业雇工超过7个人是否构成剥削”展开大讨论,此后才逐步放开个体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40年的曲折探索中,中国企业家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共同成长的一批人。

谈及中国式企业家精神的内涵,郑跃文认为敢于冒险是第一要素。“我们第一批民营企业家的成功,无不伴随着勇敢的冒险精神。”他指出,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是不一样的,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没有冒险精神,很难有企业的成长与成功。

同时,他也看重企业家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通常情况下,能维持十几年乃至二十年的企业,企业家多数都有着很强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才能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获得自己的优势。”

说到第三点,郑跃文念了一首“打油诗”——“拆东墙补西墙,墙墙不倒;借新债还旧债,债债可还。”这是企业家段永基在四通集团成立20周年的大会上作的一首“自嘲诗”,郑跃文笑着说,这诗里真实体现了企业家的不容易——任何一个方面的市场波动和资金断裂,都可能让一个企业垮掉,要在几十年的路上屹立不倒,对任何企业都是至关困难的任务。

创业初期的科瑞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跃文(右二)。

因而,他相信对于企业家尤其是创业型企业家而言,除了勤奋以外,更重要的品质是坚韧。因为企业的发展总不会是一帆风顺,今天好、明天不好,反反复复、起起伏伏才是常态。

“所以,段永基的横批叫‘剩者为王’,市场风急浪高,剩下来的就是王者。”郑跃文说,这就是他身为企业家对于做企业的真实体会。

在市场经济大浪淘沙中“剩下来”的郑跃文,在逐渐做大企业的同时,也展露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他把企业家精神的最后一个关键词留给“责任和担当”。

“没有责任、没有担当,一个企业家要得到社会的尊重,是不可能的。”郑跃文相信《周易》里面讲的“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他说自己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想的问题是,“我们这些产业是不是有利于社会?”“做这个事情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而好的企业和产品总是能带动人们为更多的人服务。

201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郑跃文以260亿财富排名第66位。与成功企业家身份相映衬的,是他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积极表现。他曾先后向自己的母校江西财经大学捐款设立奖学金、捐款捐物帮助江西灾区人民抵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支援帮助江西灾区抗击冰雪灾害。担任北京江西企业商会会长后,他曾在北京策划举办大型慈善活动,组织带动23家江西在外企业商会、各地赣商,向家乡江西洪涝灾区捐款捐物合计价值3549余万元。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也为了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高质量的提案而四处奔走、组织调研。近几年,始终关注民营企业发展的郑跃文,专门就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审批制度、鼓励民企并购海外资源性项目、系统化支持民企“走出去”等问题上交提案,得到国家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的回复。

“不敢睡”时企业才能长大:“最满意的其实是创业的过程”

小微企业的发展已经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的问题。在今天人们普遍热衷于探讨如何将小企业做活、做大的命题时,作为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郑跃文似乎反而更加信奉小企业的竞争力。

“小企业的确在消亡。”郑跃文表示,在工商局的统计数据能看到,全国每年新注册的100多万家企业里,有60万家是要倒闭的。但他认为没有必要去争辩这种残酷“对不对”,应该看到整体中好的一面。

他质疑道,“假如因为一些小微企业的死亡,就否定它们生存的意义,那么人类活着的意义是不是也没法讨论了?”

在郑跃文看来,小企业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大企业同样需要引进最好的小企业的“那种竞争机制”。正因为小企业不竞争就无法生存,反而必须依靠自己发展出“拳头产品”。好比做餐饮,就一定要能做出一道受欢迎的特色菜。

他回忆自己创业之初,睡觉是极为奢侈的事情。他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躺在床上还想着第二天要做的事,经常在半梦半醒之间睡着。而正是这样的“不敢睡”的危机感才使企业得以长大。

“我把企业从小做到大,我最满意的,实际上是整个创业的过程。”郑跃文觉得,企业从小长大的过程是最值得回忆的,甚至比做大企业本身更珍贵。“企业一旦做大,反而可能因为增加管理部门患上‘大企业病’,失去了小企业的狼性和创新力。”

如何让小企业健康成长?郑跃文认为,企业的创新力和员工的工匠精神不可或缺。而要让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工匠精神,政府能为企业做的还有很多。

“眼下,政府在支持科技进步、减税减负等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但还有很多方面的工作可以完善。”他举例说,比如在尊重工匠精神方面,需要从个人、社会到政府,形成一个好的氛围。“假如科学家不搞科研,演员不想演戏,大家都去做生意,社会就失去了真正的工匠,我们需要通过政策鼓励一些人耐心打磨自己的技术,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回报和社会的尊重。”

把小企业做大做强的郑跃文,相信中小企业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他自身,也依然努力秉持初心,不断寻找市场和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近年来,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用药水平逐步提升,中国的医药市场也不断扩大。他认为眼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缺少有高科技含量的药品。

关于未来,郑跃文的想法是逐步把产业聚焦在生物医药领域,并从其他行业退出。在医药领域,中国当前的全球市场份额还很小。他说自己的希望是,能争取在技术、市场和团队等方面,打造一个真正国际性的、有竞争力的优秀企业,“在中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的未来,能让更多人在一些特殊药品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责编:杜燕飞、董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