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眾志成城、砥礪奮進,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本報從今日起開設“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專欄,派出記者深入各地採訪,充分展現典型地區和企業改革發展之路,系統反應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波瀾壯闊的偉大歷程,突出展現億萬人民在改革開放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和偉大創造力,敬請讀者關注。
9月的合肥街頭,多了不少彩旗。市政府大樓周邊,以及向西一直延伸到合肥高新區很大一塊范圍內,醒目的標牌和展板擺放在一些重要路段,其中一塊展板上寫著:大城名校、攜手創新、共創輝煌。
這是中國科技大學在慶祝建校60周年。1958年,中國科大誕生於北京玉泉路,生日是9月20日。1970年,中國科大南遷至安徽合肥開始了二次創業。
“我們要堅持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科大校長包信和在校慶紀念大會上如是說。
9月的合肥,沉浸在喜慶氛圍中。有人感慨:市民們祝福中國科大,其實是在感謝科技創新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嶄新變化。
基礎創新激發發展加速度
舉國歡慶的國慶節日氛圍中,位於合肥高新區望江西路與石蓮南路交口西南角的建筑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
這是被安徽省作為科技創新“一號工程”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預計2020年建成使用后,這裡將實現全國量子領域優勢研究力量的初步整合,代表全國量子領域頂尖水平參與全球競爭。
量子通信領域研究領軍人,是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
“我們在量子通信領域的發展歷程,之所以能夠做到領先,是因為在整個領域起步的階段、暫時還看不到實用價值的階段,我們就趕上了世界的先進水平。”潘建偉感嘆,“今天量子通信已經進入了實用化階段。”
2017年1月,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此殊榮的另外兩座城市分別是北京和上海。合肥也因此引來全國多個城市注意,畢竟這意味著合肥乃至安徽省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將佔據重要地位。
目前,合肥擁有同步輻射、超導托卡馬克和穩態強磁場三個大科學裝置群以及量子科技設施等世界先進的科技基礎設施集群。“無論是人才集聚,還是產業轉化、結構升級,這些都將對合肥的未來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合肥市發改委副主任程宗好說。
“人才新政” 吸引人才集聚
在合肥西北面一個水庫中的半島上,王俊峰與一位“不像領導的領導”聊了一番科研與理想的話后心情澎湃。隨即,他給身在大洋彼岸的妻子打了一個越洋電話,說自己“已經找到一個安靜的地方,做自己喜歡做的科研工作”。
彼時,王俊峰正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那個名叫董鋪“科學島”的地方真正吸引他的,是正在建設中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這個裝置是現代科學實驗最重要的極端條件之一,在材料科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科研中十分關鍵,目前全世界擁有這個裝置的國家不超過5個。
“不像領導的領導”是當時這個裝置的項目負責人匡光力,現任安徽大學校長。在王俊峰面前,匡光力描繪了“一個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畫面”,在王俊峰成為“島民”之后,一番連鎖效應也被觸發。
如今,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建設后,合肥市出台了“人才政策20條”,並且配套出台“國內外頂尖人才引領計劃”“鴻雁計劃”等23個實施辦法。
這些政策不可謂不豐厚。從2017年開始的5年內,合肥市將安排不少於20億元人才發展專項經費﹔對成長性好、業績突出的團隊項目,合肥市最高可資助1億元﹔每年重點引進3000人左右的產業領軍人才,符合條件的分期給予每人5萬元~10萬元生活補助。
目前,合肥擁有“兩院”院士108人。難怪王俊峰后來感嘆:這就是一個強磁場!
“創新基因”激勵創業新長征
曾經以洗衣機、電冰箱等家電聞名的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在經歷了多年的市場經濟洗禮后,現在已經實現了“華麗轉身”, 打造了一個以事業群制、合伙制、雙創平台三位一體的“雙創”生態圈。到目前為止,這裡的創客創業項目實現了“零死亡”,堪稱創造了一個創客神話。
“榮事達雙創核心是機制創新。”合肥榮事達電子電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潘保春很有信心。
一直將“科教興市”作為全市發展基本戰略的合肥,2005年正式確立了“工業立市”的主戰略。2013年,在吸納了一個以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命名的地級市撤銷后分離出來的兩個縣區而“擴容”之后,合肥市再次提出“大湖名城、創新高地”的城市發展目標。
傳承一直以來的“創新基因”,歷經時間的磨礪,現在,“大湖名城、創新高地”已經成為合肥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