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交通創造多項“世界之最”

改革開放4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交通運輸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如今正以新速度跨越新高點,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助力中國這艘巨輪在偉大復興的征途上譜寫時代華章。
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帶來的報道——
改革開放以來,包括鐵路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一張更加均衡的交通運輸網徐徐鋪展開來。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網規模將達15萬公裡,其中3萬公裡高速鐵路將覆蓋80%以上大城市。這是無人機拍攝的海南環島高鐵東線三亞段。新華社記者 楊冠宇攝
中國交通,萬水千山隻等閑
■張 偉 中國國防報記者 方 帥
高速公路裡程居世界之首
川滇交界,雨后的群山披上了一層新綠,金沙江洶涌奔騰,河谷裡的風裹挾著水汽在山巒間升騰,雅西高速臘八斤特大橋橫懸其上。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近年來,我國陸續建成一批世界級橋梁,排名世界前10的大跨徑懸索橋和大跨徑斜拉橋中,我國分別有5座和6座——“最長、最高、最大”的紀錄,不斷被寫進世界橋梁史。
享譽全球的“中國橋”,僅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公路建設突飛猛進的縮影。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公路通車總裡程89萬公裡,公路密度為9.27公裡/百平方公裡,而到2017年底,總裡程已達477.35萬公裡,密度達49.72公裡/百平方公裡。其中,全國通公路鄉(鎮)達99.99%,建制村達99.98%。
“翻天覆地”,人們經常用這四個字形容我國公路的發展變化。作為現代交通運輸代表的高速公路發展最為典型。1988年,我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那以后,高速公路建設連創新高:1999年總裡程突破1萬公裡,2007年突破5萬公裡,2012年達9.62萬公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速公路總裡程增加了4萬公裡,高速公路網已覆蓋97%的20萬人口以上城市。截至2017年底,高速公路以13.65萬公裡的通車裡程居世界之首,創造了世界高速公路史上的奇跡。
“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為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前不久,交通運輸部一位領導表示,下一步將重點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服務等“八大工程”,不斷提升農村公路管理水平。
農村公路服務鄉村振興,只是我國公路發展惠民生的縮影。展望未來,我國公路交通將越來越成為全面小康征程中的新“助力”,不斷描繪民生新畫卷。
高鐵為地區發展注入新動力
仲秋,層巒疊嶂的秦嶺深處,一列乳白色的動車組列車沿著西成高鐵線飛馳。西成高鐵正式開通運營,千年來阻隔我國西北西南的秦嶺天塹被貫通,西安至成都列車運行時間由11小時縮短為4小時,蜀道難成為歷史。
從逢站必停的綠皮車,到舒適的空調列車,再到奔馳的高鐵……40年來,鐵路成為交通運輸業輝煌發展的有力見証。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鐵路運營裡程隻有4.86萬公裡,而到2017年底,這個數字已增加到12.7萬公裡,其中高鐵2.5萬公裡,佔世界高鐵總量的66.3%,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鐵路40年(1978-2018)》的作者才鐵軍,有著30年記者經歷,長期研究和宣傳中國鐵路。在他看來,偉大詩人屈原的這句詩,就是中國鐵路改革開放40年來銳意前行的詩意表達。
鐵路是國民經濟發展大動脈。鐵路建設不僅能為公眾出行提供方便,更能為地區發展注入新動力。2008年8月1日,我國自主建設的第一條最高時速350公裡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開通運營,中國正式跨入高鐵時代。如今,京津城際從最初的47對列車一路增加至108.5對,累計發送旅客2.5億人次。客流也從開通之初的旅游探親為主演變為旅游流、探親流、商務流等,有力促進了兩地深層次交流合作。
京津冀只是“高鐵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渤海之濱到西部戈壁,從中部平原到西南群山,從東北雪原到江南水鄉,中國高鐵串珠成線、連線成網,創造了百姓出行新速度、經濟發展新動力和中國創新新高度,改變著中國,也影響著世界。
與此同時,中國鐵路逐步走向世界,成為見証我國高端裝備創新實力的名片。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鐵路‘走出去’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漸入佳境。”才鐵軍說,我國鐵路以兼容性好的標准體系、通用性強的建造技術、系統性好的運營管理技術,贏得了先進、可靠、性價比高的“中國口碑”。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