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高鐵來,天鴻地產打造產城融合新樣板【2】

藍圖已經映射到片區居民的工作生活當中。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看到了未來和希望:“多虧了新東站選在了這裡!新東站就像定海神針,它在這兒了,地鐵也來了、鳳凰路來了、壩王路重修了,沉寂了幾輩子的白泉也要建濕地公園了!”話雖朴實直白,但句句在理。
家住濟南新東站片區萬象新天小區的劉先生,說起這兩年身邊的變化,感概良多:“我的工作單位在齊魯軟件園,同時工作性質是需要經常出差往返淄博、威海、濰坊、青島。2015年搬進萬象新天的新家,那時候真是特別痛苦:南北的鳳凰路在修路、東西的工業北高架路修路,我們出門簡直太難了,坑坑窪窪塵土飛揚,出租車都不願意往這邊跑。
從2017年十月開始,新東站片區便像開了挂一樣:先是濟鋼停產搬遷了,周邊的空氣質量直線上升﹔十一工業北快速路通車,路好走了,速度也變得很快了,我去西客站坐車出差,原來要提前兩個半小時出門,現在隻提前一個半小時就足足的﹔到了2018年十一,鳳凰路也通車了,后來沿鳳凰路增加了四五趟公交車,出行特別方便了!現在新東站又通車了,出差坐車提前半個小時出門就行,妥妥滴,幸福指數飆升。”
這背后是規劃的內在驅動,是交通的通道驅動和產業的長效驅動。有了城市次中心的片區定位,片區棋局徐徐展開:從區域配套、環境提升、人口快速導入,到產業聚集,最后實現產城融合﹔每一步都穩扎穩打的進行,給區域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慢工深耕,配套先行,天鴻地產十年為家配套一座城
一個區域的成長,離不開一群人的開疆拓土、辛勤耕耘。提到濟南東站,不得不提這個片區的拓荒者——天鴻地產。
2007年,通過招商引資,天鴻地產剛來到這裡,周邊還是一片荒涼﹔作為曾經成功運營了北京回龍觀等大型民生工程的城市運營商,天鴻首先想的不是企業利益,而是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投入資金,建起了安置房解決老百姓拆遷安置問題﹔與政府一起進行5000畝片區土地的城市規劃,整合世界知名機構瑞典SWECO,高標准高起點描繪這個片區宏大藍圖,這在十年前已經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在大的規劃下,天鴻地產開始從老百姓最看重的子女教育問題、居住環境、社區道路著手,如同繡花一般,慢慢改變著這個區域,這一干就是十年。
截至目前,天鴻地產已經在新東站區域完成了超過200萬㎡的住宅開發,配建了3座公園、2所學校、50條社區內道路、500000棵樹木、大量教育商業資源,投資100億,實現了2萬人的回遷安置和5萬人的住房交付入住。
公園先建起來:未建城先種綠,生活的最高標准就是生態好
家住萬象新天社區的林阿姨,三年前從齊河老家來濟南帶孫子。每每和老家裡的鄰居朋友聊起來,她都要夸贊一下家門口的公園:我們老年人最怕就是“樓上樓下、互不搭話”﹔有了個公園,就有了個去處,幾個老太太推著小娃娃一塊溜個彎,喜歡吹拉彈唱的湊一塊排練個節目,會打太極拳的義務教人們打太極拳,踢毽子也能組成團……
現在,除了體育公園,又多了個兒童公園,孩子們喜歡,我們也高興!
“藍天、碧水、綠樹,藍綠交織,將來生活的最高標准就是生態好”,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說得就更直接了,“公園城市最重要的是創建優良的人居環境”。天鴻地產十年裡,投資上億元,建設了三座社區公園,面積超過12萬㎡,改變了區域的顏值,為整個區域增添了一抹靈動的底色。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熱門排行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