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風從高鐵來,天鴻地產打造產城融合新樣板

2019年03月11日16:55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我的家,在白泉泉畔。

老人們說,這裡曾有千畝水田,

但是從記事起,

這裡就被叫做“工業區”,

我隻記得林立的廠房,高聳的煙囪﹔

我常常想,

理想的家鄉,應該是什麼模樣。

如今,我的家有了新名字——新東站。

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走在熟悉的道路上,

鋼廠停產,鐵廠搬遷,

再也不見滾滾煙塵,

抬頭望去,

天空是藍色的,像泉水的顏色!

——摘自《齊魯晚報》

編者按:“人們為了活著而聚集到城市,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於城市”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從18%提升到了58%﹔無數的村庄小鎮,經歷了從“風吹麥浪”到“濃煙滾滾”,從“城鄉結合部”到“城市新中心”,再到“產城融合”的城市化進程。中國高鐵版圖上重要一環的濟南東站,放眼望去,塔吊林立、長臂揮舞,工人們正加快施工,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一批高品質的基礎設施、民生設施建設正在加快布局。2018年,對於濟南的新東站片區來說,正是鳳凰涅槃的一年。

打通省城任督二脈,米字型高鐵重構產業版圖

2018年12月25日中午12:00,雨欣爸爸通過12306手機APP,搶到了三張濟南東到青島北的復興號高鐵車票,長期在濟青之間出差的雨欣爸爸,特意要在濟南東站啟用的第一天,帶著妻子和女兒體驗一把家門口的高鐵站——“我要把這三張票收藏起來,特別有紀念意義。”

而對於雨欣媽媽來說,更加盼望著2020年濟萊高鐵通車,到時候,從自己新東站附近的家,隻需要23分鐘,就能到自己在萊蕪的娘家——“現如今,萊蕪也劃歸濟南了。明年高鐵再一通車,這心理上和實際上的距離,都更近了。”

2017年12月,石濟客專建成通車,濟南的高鐵網絡向西北方向伸展出重要的臂膀﹔2018年12月26日,山東省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濟南東站正式啟用通車,開啟了山東省以濟南為中心的米字型交通快速連接的新時代。濟青高鐵通車,無需繞路,東北方向筆直伸展﹔2020年濟萊高鐵、2021年濟鄭高鐵即將通車﹔在未來三年內,濟南將以東站為核心,完成“米”字形高鐵網絡的建設。

歷史經驗在訴說這樣的現實:火車站周邊往往不是發達的城市中心,無法騰挪出更多空間來發展產業;近些年興起的高鐵新城,發展也並不理想。濟南東站片區如何跳出這個“怪圈”?“產城融合”的藍圖,或許正是這個片區發揮后發優勢,往“省企總部城”發展的破題之處。

通過火車站帶來人流、物流、資金流,形成合力推動產業發展,進一步形成城市中心。人們對於生活區域的選擇,往往是“用腳投票”的結果:哪裡有更合適的工作、有更便捷的交通,哪裡就可以成為美好的家園。人口流動的表層下面,是產業版圖重構的暗潮涌動。無論從長遠來看的“中心城市”目標,還是提高省會城市首位度的努力,都賦予了一個十年磨一劍的區域——濟南東站片區特殊的歷史機遇。

三駕馬車驅動,城鄉結合部到城市副中心的TOD模式

(天鴻地產深耕十年開發的萬象新天及公園大道項目,正處於濟南新東站核心片區內)

如何實現“產城融合”、吸引眾多企業入駐?傳統的火車站“交通運輸”的功能定位顯然是不夠的。

據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城地院總建筑師沈學軍介紹,他們設計的深圳福田高鐵站,地處中心區,車站、鐵路深埋於地下,地上高樓林立,兩者和諧共處,顛覆了高鐵站一般都設在郊區的傳統認知,離市中心的發展需求更近了。正在建設的杭州西站以及北京冬奧會雪上項目舉辦地——張家口的太子城高鐵站,也遵循“站城融合”的建設理念。

再看濟南的新東站,目前片區已經建成部分樓宇,但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王舍人街道已拆遷17個村,騰空1.5萬畝建設用地。濟南市還請來當今新城市主義代表人物、國際規劃大師彼得•卡爾索普,給濟南東站片區做了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TOD規劃設計,使居住、商業商務、公園、娛樂等多種功能有機融合為一體。按照統一規劃,王舍人街道將借助區域內鳳凰路、工業北路快速路開通,多條軌道交通線從轄區經過等市內交通優勢,構建以總部經濟為核心,以創新創意、文化旅游、會議會展、健康服務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

這個因為濟南東站落戶而崛起的濟南“最強城市次中心”,可以說是改革開放進程中“城市化”進程的一個縮影。

2010年,媒體陸續有關於“濟南新東站落戶王舍人”的報道。彼時,這個被稱作“王舍人”的小鎮,還是以農業、重工業為主的城郊結合部,一望無際的麥田和不遠處濟鋼煙囪裡冒出的滾滾濃煙,共同勾畫出他鳳凰涅槃前的模樣。

(責編:史雅喬、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