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本文作者在山东胶州向阳小学访问时,与少年国学班的学生们在一起。
40年前英国市场上的中国货:被摆在商场不起眼的地方
1978年底,我到剑桥大学与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座谈交流,他会客室桌子上摆放的信笺、铅笔、橡皮等都是舶来货,而且来自不同国家,让我感受到英国大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
作为留学生,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原版书,但当时买不起新书,只能光顾二手店。有一次,二手店没开门,我就到旁边的商场转转。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令我这个书生眼花缭乱。我的目光一直在搜寻中国货,终于看到几架海鸥DF相机和十几种儿童玩具,它们被摆放在商场不起眼的地方,一副陈列很久的样子。听喜欢相机的朋友讲,上海产的海鸥DF相机的镜片可以与卡尔蔡司媲美,却卖不上卡尔蔡司1/5的价格。
30年前澳洲市场上的中国货:销售渠道不畅,竞争力不强
1989年至1994年,我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教育处工作期间,看到堪培拉市场上的中国货大多是工具、小型电机、衣服、鞋子。同样的工具,如钳子、扳手、钢锯等,中国产的质量并不差,可能包装和外观上朴素一些,价格就便宜多了。同样是服装、旅游鞋,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的产品售价是中国产品的三到五倍。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心头涌起“弱国无外交,国货应自强”那句话。听商务处的朋友讲,中国对外贸易起步晚,销售渠道不畅通,存在相互挤压的现象,竞争力很薄弱。
20年前美国市场上的中国货:走出低端市场,成为靓丽风景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来到美国工作。一场金融风暴让“四小龙”丢盔卸甲,而中国GDP以每年8%的增长让海外游子扬眉吐气。中国商品从服装、家具、箱包到通信设备、机械装备、新能源产品逐渐走出低端市场,占领高档商场,最终引领时代潮流,受到美国民众的喜爱。
中国海尔集团开始在南卡罗莱纳州建厂,海尔是一张中国名片,从小型家电到形式各异的中大型家电都很畅销。中国生产的服装、鞋帽已经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中国制造”不够档次、不够洋气的认知已成过去,中国货成为商场里的靓丽风景。
10年前休斯敦市场上的中国货:知名品牌深入人心
2006年到2012年,我在美国休斯敦生活6年多。休斯敦港是世界第六大港口,也是美国最繁忙的港口。看到挂着中国国旗、带着中远(COSCO)标志的巨轮从眼前经过,看到铁路上两个车头推拉着70节来自中国的集装箱,我不禁回想起“中国制造”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历程,展望民族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的心中充满了自尊与自信。
此时的国货已从民族品牌向世界品牌进发。从计算机、照相机到品牌服装等,“中国制造”纷纷走进高档商场,海尔、华为、三一重工等品牌已深入人心。
如今: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遥想本世纪初,我到美国的高中搞调研,问起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时,他们想了半天,列举出姚明、熊猫、长城。现在,不少美国人成了“中国通”,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选用中国商品。我去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时,途经一家小饭馆,我和夫人进去就餐,竟看到几样中国菜。我们正诧异,身边一位美国老太太用中文说,由于中国游客增多,餐馆引进了一位中国大厨。
这几年到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韩国旅游,机场、地铁、商店到处有中文标识。知名的、不知名的商场和免税店里,会不期遇到讲中文的店员。这不禁让我感慨:语言是国家影响力的象征,是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十几年前,我到古巴访问时,国产自行车风行哈瓦那;大街上跑的豪华旅游大巴是中国制造的宇通牌客车;古巴的高校使用的是联想电脑。
2012年回国时,我带回来一件GPS定位系统,回国后发现国内的“北斗”定位系统一点也不逊色。现在的国货正在从“中国制造”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迈进,昂首走向世界、走进人们的视野与心灵。
(作者为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原教育领事)
思爱普(SAP)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总经理李强(蒋建华摄)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总经理李强做客人民网 思爱普(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总经理李强(蒋建华摄) 人民网北京10月23日电(勾雅文)近日,思爱普(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中国总经理李强做客人民网《对话企业家》访谈栏目。 思爱普(SAP)全球高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