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專訪余曉暉:大力推進工業互聯網建設 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

董菁
2019年03月10日10:01 | 來源:人民網-產經頻道
小字號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等。

今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圍繞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一直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推動我國工業互聯網由理念倡導加速走向落地深耕。自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台不少政策措施,在政策引導下,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良好開局。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余曉暉就相關問題接受了人民網記者專訪,從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及內涵、重要意義、功能體系以及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情況、應用情況、發展政策、未來展望等7個方面介紹了工業互聯網的相關概念和發展情況。

工業互聯網的內涵是什麼?

人民網記者:什麼是工業互聯網?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全新工業生態、關鍵基礎設施和新型應用模式,通過人、機、物的全面互聯,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將推動形成全新的工業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

工業互聯網

人民網記者:工業互聯網興起的背景是什麼?

余曉暉:當前全球經濟社會發展正面臨全新挑戰與機遇,一方面,上一輪科技革命的傳統動能規律性減弱趨勢明顯,導致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日新月異,加速向實體經濟領域滲透融合,深刻改變各行業的發展理念、生產工具與生產方式,帶來生產力的又一次飛躍。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在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需求的帶動下,以泛在互聯、全面感知、智能優化、安全穩固為特征的工業互聯網應運而生、蓄勢興起,正在全球范圍內不斷顛覆傳統制造模式、生產組織方式和產業形態,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加速發展壯大。

人民網記者:工業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有什麼區別?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與傳統互聯網相比有四個明顯區別。一是連接對象不同。傳統互聯網的連接對象主要是人,應用場景相對簡單,工業互聯網需要連接人、機、物、系統等,連接種類和數量更多,場景十分復雜。二是技術要求不同。傳統互聯網技術特點突出體現為“盡力而為”的服務,對網絡性能要求相對不高。工業互聯網則必須具有更低時延、更強可靠性和安全性,以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三是發展模式不同。傳統互聯網應用門檻低,發展模式可復制性強,產業由互聯網企業主導推動,並且投資回收期短,容易獲得社會資本的支持。工業互聯網行業標准多、應用專業化,難以找到普適性的發展模式,制造企業在產業推進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工業互聯網資產專用性強,投資回報周期長,難以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四是時代機遇不同。我國在互聯網時代起步較晚,總體上處於跟隨發展狀態,而目前全球工業互聯網產業格局未定,我國正處在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

人民網記者:工業互聯網由哪些關鍵部分構成?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由網絡、平台、安全三個部分構成,其中網絡是基礎、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網絡”是實現各類工業生產要素泛在深度互聯的基礎,包括網絡互聯體系、標識解析體系和信息互通體系。通過建設低延時、高可靠、廣覆蓋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能夠實現數據在工業各個環節的無縫傳遞,支撐形成實時感知、協同交互、智能反饋的生產模式。“平台”是工業全要素鏈接的樞紐,下連設備,上連應用,通過海量數據匯聚、建模分析與應用開發,推動制造能力和工業知識的標准化、軟件化、模塊化與服務化,支撐工業生產方式、商業模式創新和資源高效配置。“安全”是工業互聯網健康發展的保障,涉及設備安全、控制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五個方面。通過建立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能夠有效識別和抵御各類安全威脅,化解多種安全風險,為工業智能化發展保駕護航。

工業互聯網體系架構

人民網記者:工業互聯網有哪些主要應用模式?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的主要應用模式有四種。一是智能化生產,通過部署工業互聯網綜合解決方案,實現對關鍵設備、生產過程、工廠等的全方位智能管控與決策優化,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二是網絡化協同,通過工業互聯網整合分布於全球的設計、生產、供應鏈和銷售資源等,形成協同設計、眾包眾創、協同制造等一系列新模式、新業態,能夠大幅降低產品研發制造成本、縮短產品上市周期。三是規模化定制,基於工業互聯網精准獲取用戶需求,通過靈活組織設計、制造資源與生產流程,實現低成本條件下的大規模定制。四是服務化延伸,依托工業互聯網對產品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並為用戶提供遠程維護、故障預測、性能優化等一系列增值服務,推動企業實現服務化轉型。

(責編:車柯蒙、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